唐玄宗(685—762),亦稱唐明皇,名李隆基,女皇武則天嫡孫,睿宗李旦第三子。公元712—756年在位。當政期間,唐朝達到了鼎盛時期,出現(xiàn)了歷史上有名的“開元之治”;又釀成了天寶末年的安史之亂,這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讓多少文人墨客去對玄宗的一生喟然長嘆。其中最為人熟知的要數(shù)白居易的千古絕唱 《長恨歌》 了,那長生殿里海誓山盟的愛情故事,敲響了漁陽鼙鼓的謀叛者安祿山,“宛轉(zhuǎn)蛾眉(楊貴妃) 馬前死” 的馬嵬驛悲劇,無不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
《長恨歌》不僅是文學名作,也反映了唐朝290年間帶有轉(zhuǎn)機的重大歷史事件,故而,欲識唐朝的盛衰,就不能不了解這首歌的主人公——唐玄宗。
一、宮廷角逐
垂拱元年 (685),李隆基來到了世界上,他一睜眼看到的并不是李唐江山,而是武周天下,等待他的并不是名正言順輕而易得的皇位,而是宮廷內(nèi)部激蕩多變的風風雨雨的磨煉。據(jù)史書記載,隆基小時即有大志,在宮中常以“阿瞞” 自詡。但這個“阿瞞”并不為武氏家族看得起。誰也未曾想到,這是未來的皇上。7歲那年,他例行至朝堂舉行祭祀儀式,金吾將軍武懿宗對其隨從大聲喝斥,隆基意識到這是對自己的輕視,立刻聲色俱厲斥之曰:“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我騎從?”據(jù)說祖母武則天知道了這件事后,便對他另眼相看了,“特加寵異之”。第二年,隆基被封為臨淄郡王。神龍元年 (705),張柬之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中宗李顯。這時隆基曾一度兼任潞州 (治今山西長治縣) 別駕,寫過《早登太行山中言志》 的詩,其中寫道:
“野老茅為屋,
樵人薛作裳。
宣風問著艾,
敦俗勸耕桑。”
這說明,他對下層人民有一定的了解。
武則天死后,唐中宗昏庸懦弱,大權(quán)操于妻子韋后、女兒安樂公主之手。張柬之等功臣均遭貶逐,太子李崇俊等被殺,武三思等沉滓余孽迅速泛起,韋后又援用其從兄韋溫等掌握大權(quán),縱容安樂公主賣官鬻爵,又大肆建筑寺院道觀,奴役人民??芍^朝政日非。景龍四年 (710),中宗被鴆殺于妻女之手。韋后準備效法她的婆婆武則天做歷史上的第二個女皇。這時,武則天的第四子李旦還有相當?shù)膭萘?,李旦的第三子隆基也在悄悄積蓄力量,身邊已有一批有才能的文臣武將。這是韋后專權(quán)的主要障礙,韋后決意將其置于死地。但那隆基決非等閑之輩,還沒等韋后動手,他便與姑母太平公主合謀發(fā)動政變,率羽林軍萬騎搶先攻入皇宮,將韋后及其黨羽一網(wǎng)打盡。后由太平公主出面,恢復了睿宗李旦的帝位。隆基也因功被立為太子。
睿宗也是一個昏懦的帝王,甘心聽任太平公主的擺布,太平公主恃擁戴睿宗有功,大樹私人勢力,左右朝政,宰相7人,有4人是她的親信,文武之臣,大半附之。她開始認為隆基年輕,所以不以為意,后來,看到隆基十分英武,對自己專權(quán)不利,于是便把進攻的目標對準了隆基。她造輿論說,現(xiàn)在的太子不是長子,不應當立,立了必有后憂。陰謀廢之??梢娐』幕蕛Φ匚徊⒉环€(wěn)定。先天元年 (712),睿宗讓位給太子,隆基即帝位。但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及重大軍國行政卻仍然由睿宗決定。這期間,玄宗與太平公主的關(guān)系極為緊張,可謂劍拔弩張,各自磨刀霍霍,暗藏殺機。雙方的決斗勢不可免。
先天二年(713)七月三日,玄宗獲悉太平公主及宰相竇懷貞等將率羽林軍于次日發(fā)動政變,于是搶先下手,率廄牧兵馬殺太平公主及黨羽數(shù)十人,依附太平公主的官吏盡被黜逐。至此,動蕩的局勢才穩(wěn)定下來,玄宗才獲得了全部權(quán)力。是年,改元開元。
二、選賢治國
玄宗的皇位來之不易,親政后面臨的形勢也是十分嚴峻的。長期的宮廷政變,削弱了中央政權(quán)的力量,吏治腐敗,官吏冗濫?!锻ǖ洹?的作者杜佑曾說: “武太后臨朝,務悅?cè)诵?,不問賢愚,選集者多收之,故當時有車載斗量之謠?!毙谠陂_元三年(715)明確宣布: “官不濫升,才不虛受,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左賢右戚,豈資于廖賞?!?他在開元年間是比較注意任人唯賢的,他所用的宰相,大都成了有名的政治家。
姚崇,是有名的賢相,史稱他“明于吏道,斷割不滯,”辦事干練。入相前他曾向玄宗提了十項建議,大意是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擢諍臣,除租稅外不得接受饋贈,勿使皇親國戚專權(quán),勿使宦官專權(quán)等。玄宗樣樣應允,從而奠定了開元施政的方針。
與姚崇同時任相的還有盧懷慎。一次,姚崇請假10余天,政務堆積,盧懷慎不能決斷。待姚崇回朝,須臾即處理妥貼。故人稱姚崇為“救時宰相”,而呼盧懷慎為“伴食宰相”。這個 “伴食宰相”后來就成了諷剌尸位素餐的成語。
“救時宰相” 的確名副其實。
當時,一些富戶往往用出家作和尚的辦法來逃避賦役,姚崇一次就查出1200多人,勒令還俗。又禁止百官和僧尼道士往來,抑制武、韋時發(fā)展起來的寺院地主勢力。御弟薛王李業(yè)的舅父王仙童侵暴百姓,他不講情面,請玄宗批準,依法進行了懲辦。
開元初,黃河南北連年發(fā)生蝗災。蝗蟲飛來如云遮日,所落之處苗草罄盡。先朝也曾時遇蝗災,由于捕殺不利,往往造成赤地千里、橫尸遍野的慘景,以致物價飛騰,民心不穩(wěn),政局動蕩。姚崇對此十分關(guān)注,力主詔令郡縣及時捕殺?!鞍槭吃紫唷北R懷慎認為蝗不可捕,捕則有傷 “和氣”,恐致災禍。今日看來,“伴食宰相”的這種思想是十分荒誕可笑的,但在古時這種思想?yún)s很普遍而頑固。姚崇據(jù)理駁辯,慨然問盧懷慎:“我真不明白,您那么怕傷害蝗蟲,怎么不怕黎民百姓死于饑荒呢!”結(jié)果按姚崇的意見捕殺了蝗蟲。
一年,山東地方蝗蟲危害嚴重,地方長官倪若水卻上書拒絕捕殺,還說:“蝗蟲乃是天災,人力怎能捕殺。朝廷要行德政,災害自然消止?!币Τ缂椿貢o他,說: “依你的道理,假若地方官實行德政,飛蝗也就不會入境了。你那里蝗蟲為害,那不就是你這個長官無德嗎?”倪若水被質(zhì)問的十分尷尬,再也不敢抗命了。
官府為獎勵治蝗,規(guī)定捕蝗1斗,獎糧1斗,捕蝗1石,獎糧1石。蝗災被有效地制止了。因而盡管蝗災連年,災區(qū)也未發(fā)生大的饑荒。
姚崇做宰相,曾兼任兵部尚書,對邊疆上屯兵的地點,兵馬器械的數(shù)字,了如指掌,把公事辦得井井有條。
宋璟繼姚崇為宰相,也很注意選用人才,使官吏都能稱職。有一次吏部選人,他的遠房叔父宋元超說明自己與宋璟的關(guān)系,想得到好差使,他知道了,特地關(guān)照吏部,不給宋元超官職。
張九齡是廣東人,當時嶺南被看作是荒遠的地方,那邊的人很不容易做到大官,由于其有才能,玄宗便任他做宰相。他建議選用人才要慎重,在吏部議論人才,態(tài)度極其公正。他執(zhí)政時,已在開元后期,每見玄宗有什么過失,總是極力諫勸。
史家贊美開元年間玄宗任用的宰相說,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纮、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有所長,多有政績,成為唐代佳話。
玄宗知人善任,正是任用了這樣一批人輔佐,才使得開元年間賦役寬平,刑罰清省,百姓富庶。他能做到這點,并非出于偶然。據(jù)史書記載,玄宗有一天照著鏡子默默不樂。他身邊的太監(jiān)就說:“自從韓休任相,陛下比以前瘦多了,何苦戚戚無一日歡,為什么不罷免了他的相職呢?”玄宗卻說: “吾貌雖瘦,天下必肥。選相是為社稷,豈能為吾一身啊!”
玄宗不僅注意任用賢相,還非常重視刷新吏治,整頓官僚隊伍。在這方面他采取了許多措施。
一是裁汰冗員,精簡機構(gòu)。他針對武后以來官吏冗濫之弊,一舉裁汰了員外官、試官、檢校官數(shù)千員,大大精簡了官僚機構(gòu),提高了辦事效率,也節(jié)約了財政開支。
二是恢復諫官、史官參加宰相議事的制度。唐太宗時期,皇帝與宰相議事,允許諫官與史官參加,“有失則匡正,美惡必記之?!边@可以減少朝政的弊端,有它的積極作用。但是武則天參與朝政以后,許敬宗、李義府擔任宰相,“政多私僻,”不敢把朝政公開,取消了諫官和史官參加君臣議事的制度。這樣一來,諫官無法直接了解皇帝與宰相活動的內(nèi)幕,只能聽宰相一面之辭,很難及時提出中肯的意見。在開元五年(717)玄宗下令恢復貞觀年間的制度,除了朝內(nèi)特殊機密外,允許諫官、史官參加皇帝與宰相議事會議。
三是重視縣令的選擇。玄宗說:“郡縣者國之本,牧宰者政之先,朕每屬意此官,有殊馀職?!毙谟袝r對縣官親自出題考試,了解應考者是否通曉治國之道,凡是考試成績優(yōu)秀者即被任用,拙劣者即被罷免。開元四年組織的縣令考試中,其中45人不合格,這些人立即被淘汰,“放歸學問”。不僅如此,當縣令上任以前,玄宗還親自召見,面授機宜。
四是實行嚴格的考核制度。通過嚴格的考核制度,來檢查地方官的政績,作為黜陟的根據(jù)。為此,玄宗專門頒布了《整飭吏治詔》,規(guī)定每年十月,委各道按察使到各地巡省風俗,觀察得失,將地方官的政績按五等劃分,然后上報吏部長官詳覆。上等為最,下等為殿,中間三等依次定優(yōu)劣。改轉(zhuǎn)憑為升降,刺史第一等授與京官。又選京官有才識者除都督、刺史。開元十六年(728),他親自選廷臣出任刺史。玄宗推行的考核制度,減少了地方官貪臟枉法的現(xiàn)象,對改善地方吏治,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五是嚴明賞罰。玄宗認為,有善必賞,所以勸能,有罪必誅,所以懲惡。開元年間,基本上貫徹了這一精神。如同州刺史姜師度,非常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在任職期間,組織農(nóng)民開朝邑、河西二縣通靈陂,并引雒水及堰黃河灌溉土地達20萬畝。玄宗了解到這個情況后,大為贊賞,專門頒布了《褒姜師度》詔,對他賜帛300疋,特加封金紫光祿大夫。營州都督宋慶禮,組織兵民屯田80余所,數(shù)年之間,倉廩豐實,居人漸殷。玄宗便提拔宋慶禮到中央政府任御史中丞。對那些貪臟枉法之徒,不論其職位多高,都依法制裁。如刺史裴景先,非法聚斂5000匹絹,玄宗親自下令將其處以死刑。前太子太傅蕭嵩,由于向中官牛仙童行賄,被貶為青州刺史。
玄宗的改革政策,主要是通過下級官員去貫徹執(zhí)行,玄宗能注意用人,這是 “開元之治”得以出現(xiàn)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三、收復失地
玄宗在位的前半期,不僅文治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武功也赫然可紀。
在玄宗即位以前,邊防危機十分嚴重。萬歲通天元年 (696),契丹奴隸主李盡忠利用民族矛盾,煽動其部眾舉兵反,并且攻占了營州。緊接著,營州都督府管轄的連昌、師、鮮等12州也相繼失守。這12州的政府被迫遷到青、幽、宋、徐等州。武則天派王孝杰等組織反擊,結(jié)果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大將王孝杰陣亡。從此以后,契丹貴族經(jīng)常利用他們占據(jù)的有利地位,瘋狂掠奪土地,殘害北方人民。
至于玉門以西,長安三年 (703),突厥奴隸主貴族烏質(zhì)勒攻陷了安西4鎮(zhèn)之一的碎葉鎮(zhèn),從此,安西道絕。烏質(zhì)勒掌握14萬武裝,接著又向北庭都護府進攻,并強占了北庭西部一些地方。這不僅破壞了國家統(tǒng)一,同時也堵塞了“絲綢之路”,使唐朝對外貿(mào)易受到了嚴重威脅。
碎葉和庭州失守時,武則天已80歲了,無法解決西域問題,她死后,在中宗、睿宗執(zhí)政年代,政治腐敗,宮廷內(nèi)部爭權(quán)奪利的斗爭非常激烈,他們不想也不可能收復失地。
在北方地區(qū),從唐初戰(zhàn)勝突厥奴隸主貴族以后,便統(tǒng)一了大漠南北,設(shè)置單于、安北都護府,分別管轄長城內(nèi)外到貝加爾湖的廣大地區(qū)。此后,長城以北保持了數(shù)十年的相對安定局面,但是,到了七世紀末葉,唐朝北方門戶云州 (今山西大同市) 被突厥攻陷。從此,長城以南已無險可守。弘道元年 (683),突厥進攻蔚州 (今河北蔚縣),定州(今河北定縣),由于長城以北大片領(lǐng)土失守,垂拱元年 (685),唐政府把安北都護府臨時僑置同城,一直到開元初。
從上述情況看,到玄宗即位時,西域的碎葉、庭州、北方的云州以北以及遼西12州,都已被突厥、契丹奴隸主貴族占領(lǐng),隴右及河北人民經(jīng)常慘遭劫掠和屠殺。唐朝統(tǒng)一的局面被破壞了。
玄宗執(zhí)政以后,為徹底解決邊區(qū)問題,鞏固唐政權(quán),維護統(tǒng)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為了提高軍隊的戰(zhàn)斗力,玄宗對府兵制進行了改革。府兵制對鎮(zhèn)壓國內(nèi)人民的反抗及防御外患,維持唐帝國的統(tǒng)治曾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這種兵制在均田制崩潰的形勢下,農(nóng)民不斷逃亡,兵源困難。高武以后,經(jīng)過幾十年的和平生活,唐朝提倡以文入仕,尚武風氣逐漸消失,府兵多不按時更番,教習廢馳。士兵說是蠲除租調(diào),其實并未免除,自籌器械給養(yǎng)負擔沉重。因之,到玄宗時士兵逃匿,軍府空虛。開元十一年 (723),宰相張說鑒于衛(wèi)士逃散,宿衛(wèi)不足,遂建議雇傭募兵。玄宗即下令實行,從關(guān)內(nèi)召募軍士達12萬人,充作衛(wèi)士,名 “長從宿衛(wèi)”,或稱“長征健兒”,從而代替了有唐以來的府兵輪番宿衛(wèi)制度。這是當時軍制由兵募到雇傭的重大改革。經(jīng)過十余年的實踐,唐朝統(tǒng)治者認為切實可行,乃于開元二十五年(737)推行全國。從此,各地民丁再無番上戍邊之苦,消耗于往來路上的大量社會勞動因此得以節(jié)省。雇傭兵既可吸收社會上的失業(yè)丁口,緩和社會矛盾,又可常駐各地,加強訓練,對改善軍隊素質(zhì),提高戰(zhàn)斗力是有積極作用的。
玄宗還通過各種措施整頓軍旅。他頒布《練兵詔》,令西北軍鎮(zhèn)增加兵員,并精加選擇,加強軍事訓練,不得供其它役使。還派兵部侍郎悲漼、太常卿姜皎,往軍州督促檢查詔令的執(zhí)行情況,處理具體事宜。
七世紀末年,軍馬不足,玄宗即位時,只剩下24萬匹。為了保證軍馬的供應,玄宗任用太仆卿王毛仲為內(nèi)外閑廄使,專門抓這項工作,到開元十三年 (725),軍馬增至43萬余匹,牛羊數(shù)也相應增加了。
為了解決軍糧問題,玄宗又詔令擴大屯田區(qū)。從中宗到開元初,軍費開支龐大,如果把全部的費用都加到老百姓身上,不僅會激化階級矛盾,而且運輸也有困難。于是玄宗下令在西北萬里的邊防線上及黃河以北部分地區(qū),設(shè)置龐大的屯田區(qū)。開元年間,全軍屯田總數(shù)為1141屯,面積有500余萬畝,為解決軍糧問題提供了保障。
經(jīng)過以上準備,到開元五年 (717),唐軍把淪陷17年的營州等13州全部收復,玄宗派宋慶禮任都督,重建營州防務。長城以北的拔也古,同羅、回紇等地也宣布取消割據(jù)稱號,與唐政府合作,唐政府重新恢復了安北都護府,統(tǒng)一了長城以北。
解決西域問題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從開元二十七年開始,玄宗派磧西節(jié)度使蓋嘉運打敗了突厥,唐軍猛攻碎葉城,突厥可汗出戰(zhàn),在賀邏嶺被唐軍俘虜,從而使淪陷了37年的碎葉鎮(zhèn)又歸唐政府管轄。第二階段是擊敗吐蕃、小勃律,重新打通“絲綢之路”的門戶。開元初年,西域小勃律 (今克什米爾以北) 可汗曾到唐朝請降,唐政府在那里置綏遠軍。后來,小勃律王娶吐蕃王女,依附了吐蕃,與唐為敵。玄宗派安西副都護高仙芝打敗了吐蕃,俘虜了小勃律王,遣送長安。這使唐國威大振。這一仗勝利后,拂菻(羅馬)、大食 (伊朗) 諸胡72國皆震恐,咸歸附。唐朝重新打通了中亞的通道,這不僅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也有利于對外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
四、開元盛世
唐玄宗在開元年間,注重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經(jīng)濟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唐朝中央政府要實行其社會職能,必須消耗一定的租調(diào)勞力。而均田農(nóng)民,就是唐政府租調(diào)徭役的負擔者。玄宗即位之前,由于政府的勒索和大豪族的土地兼并,使均田農(nóng)民的負擔越來越重,常常無力維持其自身的生存和簡單的再生產(chǎn),從而出現(xiàn)了天下戶口逃亡過半的嚴重危機。玄宗即位后,為了挽救財政危機,緩和階級矛盾,再不敢任意增加農(nóng)民的負擔,不得不和蔭庇勞動人口破壞均田制度的豪強大族進行斗爭。從他們手里爭取土地勞動人手。
玄宗積極支持官吏懲治不法豪強,李元紘任京兆尹時,諸王公權(quán)要之家,皆緣鄭白渠立磑,以害農(nóng)田,元紘令手下的人將這些磑全部毀掉,保證了農(nóng)田的灌溉。百姓得到了益處,無不拍手稱快。元紘由于有玄宗的支持,王公貴族對他也無可奈何。薛王李業(yè)的舅父王仙童侵暴百姓,強奪民田,玄宗聽從了姚崇的建議,對王仙童依法進行了懲治。其他的王公貴族見玄宗如此不講情面,不以親疏害法,怕與王仙童有同樣的下場,因此不得不有所收斂。
開元初雖懲治了一些豪強大族,但打擊的對象還是太小。從全國范圍看,仍然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被豪強大族霸占。他們侵占農(nóng)民的土地稱為“籍外之田”。更嚴重的是,他們把逃戶變成“私屬”,不向國家交稅,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在這樣的情況下,玄宗便下令,在開元九年 (712)到開元十三年(725),利用4年的時間,在全國范圍內(nèi)開展一個檢田括戶運動。
玄宗任宇文融為全國覆田勸農(nóng)使,下設(shè)十道勸農(nóng)使和勸農(nóng)判官。分頭到全國各地檢查黑地和豪強蔭庇的客戶。把檢括出來的土地全部沒收,按均田制分給無地的農(nóng)民使用。對于 “帳外”人口,一律登記注冊,就地入籍。檢田括戶的結(jié)果,中央政府增戶88萬,田亦稱是。歲終征得客戶錢數(shù)百萬。
由于玄宗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因此,開元年間全國興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如薊州三河農(nóng)民,開了孤山陂,灌田20萬畝。蔡州新息縣,修了玉梁渠,灌田30余萬畝。晉陽文水縣,開了甘泉渠和靈長渠,灌田數(shù)萬畝。在玄宗執(zhí)政年間,全國共建50大項重大水利工程。超過了高宗武周兩朝所建水利工程之和,相當于唐朝水利工程的20%以上。
武周中宗以來,佛教得到了惡性發(fā)展。全國各州,都設(shè)置大云寺。寺院僧侶,不僅兼并土地,而且逃避稅收。有人形容說“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造寺不止,枉費財者數(shù)百億。度人不休,免租庸者數(shù)十萬,使國家所出加數(shù)倍,所入減數(shù)倍。玄宗即位后,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于開元二年下詔裁汰天下僧尼,當時全國各地還俗者1.2萬多人。玄宗又下令,嚴禁新造佛寺,禁鑄佛像,禁抄佛經(jīng)。同時又禁止貴族官員和僧尼交往,使佛教勢力受到很大打擊。
玄宗即位初期,在生活上以節(jié)儉自勵。開元二年,他果斷地宣布:“乘輿服御,金銀器玩,宜令有司銷毀,以供軍國之用; 將珠玉、錦繡,焚于殿前。后妃以下服裝都不得佩珠玉、刺錦繡。禁止天下采珠玉,織錦繡等物。違者杖一百?!彼€裁汰宮女,將她們載送回家。又毀武后所造天樞、韋后所立石臺,以示與弊政決裂。
開元年間玄宗君臣的文治武功,造成了比較清明的政治局面,出現(xiàn)了“開元之治”的盛況。
長安,在那時是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長安城內(nèi)有筆直的街道,南北大街11條,東西14條,劃分為方格形的108坊。長安城周長36.7公里,城內(nèi)面積84平方公里,幾乎相當于保存下來的明代西安故城的十倍。
長安城內(nèi)北部居中的地方是宮城。內(nèi)有太極殿,稱“西內(nèi)”。城外東北方有大明宮,又稱“東內(nèi)”。當時長安城內(nèi)來自亞洲各地,遠至波斯和大食的使節(jié)、商人數(shù)以萬計。大明宮的麟德殿就是宴請國賓的地方。城內(nèi)東部在開元年間建造了興慶宮,時稱“南內(nèi)”。玄宗與貴妃就曾住在這里。這三大內(nèi),即唐朝的三大宮殿群。主體建筑規(guī)模宏偉,同現(xiàn)存北京故宮的太和殿不相上下。
長安城內(nèi)的商業(yè)區(qū)分東市和西市。市內(nèi)有井字形的街道,店鋪林立,四通八達。每市各有220行。每當午時,擊鼓300響,店鋪落板,市者云集。市井中,貨物充足,胡商絡繹?;蕦m所需,也仰兩市供應。紅日西沉,鳴鉦三百響,店鋪上板,市者疏散,鬧市井然。長安兩市的興旺,反映著全國經(jīng)濟的繁盛。它聯(lián)系著全國各地,也聯(lián)系著絲綢古道和友好之邦。
當時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情況,在唐人著作里多有反映。據(jù)元結(jié)說:“開元天寶之中,耕者益力, 四海之內(nèi), 高山絕壑, 耒亦滿?!倍庞佑涊d說, 當時天下一斗谷物的價格, 多則一、二十文,少則數(shù)文;絹一匹二百余文。全國各地的驛道四通八達,夾道皆列店肆,準備著酒食以待往來的商旅; 出門千里不用置防身武器。杜甫曾滿懷熱情地謳歌道:
“憶昔開元全盛日,
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狼,
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
男耕女桑不相失?!?/p>
這些人對“開元之治”的描寫,雖然有溢美的成份,但他們所反映的基本內(nèi)容,卻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政治的清明,經(jīng)濟的發(fā)達,伴隨而來的必然是科學文化的興旺景象。
南北朝時期,文物典籍喪失殆盡,唐初雖然做了一些搜集整理工作,但收獲不大。到了開元時期,玄宗任昭文館學士馬懷素為修圖書使,他和儲元量一起,共同組織整理和編寫事務。玄宗還下令在長安、洛陽創(chuàng)建集書院,組織全國著名學者,集中力量著書立說。又賴令大府寺,每月給麻紙5000番,每季給上墨360丸,每年給上好兔皮500張為筆材,以保證編書和抄書工作的順利進行。宋代歐陽修對開元年間編書的盛況曾加以評價說:“自漢以來,史館列其名氏篇第,以為六藝九種七略,至唐始分為四類,曰經(jīng)、史、子、集。而藏書之盛,莫盛于開元,共著錄53915卷,而唐之學者自為之書者,又28662卷。嗚呼! 可謂盛矣?!?/p>
唐玄宗自己還是音樂家、戲劇家和詩人。他愛好文藝,附庸風雅。在兩 《唐書》 的《音樂志》和《禮樂志》里,有不少是玄宗和妃子唱和共為歡樂的記載。玄宗曾選樂工300人,宮女數(shù)百人,教授樂曲于梨園,親自訂正聲誤,號“皇帝梨園弟子”。后世稱戲班為梨園,戲曲演員為梨園子弟即由此而來。
此外,唐玄宗還注意征召和培養(yǎng)各種人才,他任用了許多著名學者,充當其學術(shù)顧問。如張遂是著名的天文學家,由于拒絕和大貴族武三思合作,便隱居到嵩山當了和尚。開元三年,玄宗把張遂召到長安,讓他當天文學顧問。張遂利用玄宗創(chuàng)造的條件,加上自己的辛勤勞動,終于創(chuàng)造出著名的《大衍歷》,并指導實測子午線,成為歷史上卓越的天文學家。玄宗還下詔征召大詩人李白,讓李白做翰林供奉,并給予優(yōu)厚的待遇。李白以布衣應聘入宮,對當時文化界的影響很大。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文藝的興旺發(fā)達是必然的現(xiàn)象。
當時一批杰出的詩人、醫(yī)學家、音樂家、天文學家等,為那個時代增加了映照古今的光彩,形成了舉世聞名的唐文化。
五、天寶危機
封建社會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盡管不可能“拯斯民于水火”,但足以使唐玄宗陶醉。他躊躇滿志,自以為天下太平,沒有什么可以擔心的了,欲高居無為。昔日爭奪皇位的風風雨雨漸漸淡忘了,銳意進取的治國精神更喪失殆盡。到天寶元年 (742),玄宗已做了30年皇帝,在位久,漸肆奢欲,縱情聲色,怠于政事。開元時期,宋璟的犯顏直諫,玄宗尚能做到“雖不合意,亦曲從之。”韓休的每事力諫,弄得玄宗“戚戚無一日歡”,但他還是硬著頭皮說,“吾用休,社稷計耳?!?至此,他再也容不得這些骨鯁之臣聒噪盈耳的嘵嘵之言了?!吧兄薄钡捻n休、張九齡相繼罷相,奸佞便嬖的李林甫任中書令獨秉大權(quán)。從這時起,邪惡勢力在朝廷中開始占了上風。天寶十一年 (752),李林甫病死,楊國忠做宰相,政治更加黑暗。不幾年,從北方范陽擂起咚咚戰(zhàn)鼓,便驚破了長安宮中的霓裳羽衣的舞曲。如果說姚崇、宋璟代表開元初年比較清明的政治,那么,李林甫、楊國忠便是開元年間黑暗政治的代表了。而這些人能夠站在歷史的舞臺上進行表演,不論是扮演正面角色,還是扮演反面角色,除了自身有一定素質(zhì)之外,更重要的是玄宗選中了他們。玄宗由選賢治國到寵信奸佞,其用人之道何其異也。
李林甫善于迎合玄宗的旨意。他勾結(jié)宦官、妃嬪,打聽玄宗的動靜,所以能了解玄宗的心愿。開元二十四年 (736)十月,玄宗想從洛陽回長安,宰相張九齡、裴耀卿認為秋收未畢,恐怕沿路擾民,建議改期。這個建議是正確的。但李林甫待二相退出后卻對玄宗說: “長安、洛陽不過是陛下的東西宮罷了,隨時可以往來行幸,何須擇時日?即使妨礙了農(nóng)民收獲,只要免去他們的賦稅就可以了?!毙诼犃撕芨吲d,就聽從了。為了逢迎玄宗,李林甫便對其他大臣說:“今明主在上,群臣順從還來不及,還用得著多說話嗎?”張九齡遇事敢于力爭,玄宗就嫌他討厭了。開元二十四年十二月,玄宗聽信了李林甫的讒言,罷免了張九齡,讓李林甫做了宰相。從此,“容身保位,無復直言”的風氣便統(tǒng)治了朝廷。
李林甫公開向諫官說:“諸君見過立仗馬吧?它吃的料相當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叫了一聲,便要斥去,那時后悔也來不及了。”有人上書言事,第二天便被降級外調(diào),嚇得人都不敢講話。諫官言事,須先告訴李林甫,而后上報皇帝。朝廷官員不附合他的,都遭到陰謀陷害。他口頭上說話很好聽,背地里專門害人,因此,人們說他是“口有蜜,腹有劍。”
天寶六年 (747),玄宗命各地推薦人才,舉行考試。李林甫不錄取一人,還向玄宗賀喜說:“這些人的才能都很平常,可見野無遺賢。”史學家司馬光對李林甫有一番評價,說他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寵; 杜絕言路,掩蔽聰明,以成其奸; 妒賢嫉能,排抑勝己,以保其位; 屢起大獄,誅逐貴臣,以張其勢?;侍右矠橹謶帧?/p>
李林甫的權(quán)勢日熾一日,而朝政的敗壞日甚一日。玄宗不識其奸,反以為能。他有一天對太監(jiān)高力士說: “現(xiàn)在海內(nèi)太平了,我想安居無為,委國政給林甫,你看如何?”
高力士為之一驚,說:“天下權(quán)柄,怎能輕易給人呢?”頓了頓又補充說: “他若養(yǎng)成威勢,一旦有變,誰還敢說個不是呢?”
玄宗怏怏不快,高力士連忙謝罪,說自己胡說,該死該死。
高力士本是玄宗的心腹,對他的話,玄宗往常是言聽計從的。這時玄宗無心于朝政,沉湎于聲色,驕侈起來,連高力士的話也聽不進去了。
開元二十四年 (736),玄宗因所寵愛的武惠妃死去,十分傷心,整日郁郁寡歡。宮中數(shù)千紅顏,無一當意者。有人說,壽王妃楊氏體態(tài)豐艷,絕世無雙,他即令太監(jiān)將其接進宮來侍酒。壽王妃性聰穎,曉音律,長歌舞,尤善逢迎。玄宗以自己譜寫的《霓裳羽衣曲》示妃,妃略看則已通曉,且歌且舞,有如仙女下凡,無與倫比。玄宗如獲至寶,愁懷頓開,遂借酒尋歡,無所顧及。從此,開始了他們的浪漫史。
壽王李瑁,是玄宗的兒子,武惠妃的親生子。56歲的皇帝同22歲的兒媳的這種私衷,顯然悖于倫理,是一大丑聞。玄宗遂讓壽王妃自請為女官,入居南宮,賜號太真,南宮改名為太真宮。玄宗奪了兒媳,又給兒子娶了個韋姓的姑娘做妃子,以示慰藉。
楊太真入得宮來,恩寵與日俱增,不到一歲,儀態(tài)已過之于皇后。白居易在《長恨歌》 中曾生動地描寫了她初時得到的寵遇:
“承歡侍宴無閑暇,
春從春游夜專夜。
后宮佳麗三千人,
三千寵愛在一身。”
這一對老翁少婦,春夜漫漫仍苦其短,日上三竿,猶戀床第。這個曾在興慶宮中蓋起了勤政樓借以自勉的風流皇帝,從此再也不去上早朝了。知道了這一背景,就不難理解何以玄宗愿委政于奸相,竟連心腹的忠告也聽不進去了。
天寶四年 (745),楊太真被冊封為貴妃。貴妃的地位僅次于皇后,可這時并沒有皇后,她就是實際上的皇后了。玄宗視貴妃為心肝,連她的家族都得到了封賞。
有年深秋,大明宮太液池的千葉白蓮,居然有數(shù)枝在蕭瑟的秋景中異時獨放,潔白晶瑩,宛若玉成。京師中一時傳為奇聞。玄宗攜貴妃也來臨池觀賞。左右稱譽白蓮的嬌美,贊賞不已。玄宗愛這白蓮,更愛貴妃,遂指貴妃說: “蓮花雖美,有形無神,又怎比得上吾這解語之花啊!”“解語花”遂成為后世贊美佳麗的成語了。
貴妃善治裝,專為他服務的織繡之工就達700人之多。貴妃乘馬,權(quán)宦高力士親為之執(zhí)轡授鞍。貴妃生長在南國,喜食鮮荔枝。荔枝易敗,離枝四、五日則色味俱變。為了快速貢奉新鮮荔枝,玄宗下令特開辟了從嶺南通往長安的數(shù)千里貢道,沿途設(shè)有驛站,備有快馬。荔枝運至長安,色味不變。
君王寵幸,朝臣官吏也無不倍加逢迎,爭獻奇珍異味,器物珍玩。有時一次送的美食就達幾千盤,一盤的價值抵得過十戶中等人家的財產(chǎn)。宮中還特設(shè)檢查食品的官員,評比各種食品的精美程度,真是精益求精。嶺南軍政長官的貢獻得到貴妃的歡心,遂連升三級。廣陵的長官起而仿效,也被擢為朝廷大臣。由是文臣武將矚目后宮,全國風靡。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楊氏兄妹飛黃騰達,沐猴而冠。貴妃的大姐封韓國夫人,二姐封虢國夫人,三姐封秦國夫人,從兄楊铦被封為位當四品的朝中高官,楊锜娶了公主,封駙馬,楊國忠官至宰相,領(lǐng)四十余職,權(quán)傾天下。
玄宗每臨幸驪山華清宮,貴妃的三位姐姐與三個哥哥也必車騎從幸。每家一隊,各衣一色,逶迤數(shù)十里。到了驪山,諸家合歡,往來穿梭,猶如萬花竟放,遍山錦繡。
楊氏承寵,聲勢煊赫,時有民謠曰:
“生男勿喜女勿悲,
君今看女作門楣?!?/p>
門楣本指門框的上方橫木,這里引伸為 “門戶”的意思,即說如今姑娘也可以光耀門戶了。
貴妃姿色雖美,心甚悍妒。曾兩次因其醋意太濃,氣惱了玄宗,被遣送出宮。
當又一次被遣送出宮后,她哭得猶如個淚人,楊氏兄妹也驚恐不安,擔心大禍臨頭。誰知,玄宗那里也茶不思,飯不想,整日間愁苦欲絕。太監(jiān)高力士事故練達,早看透了玄宗的心思,遂請賜膳貴妃,貴妃見高力士送來御膳,即刻剪下一綹青絲托高力士奉上,并感切地說:“妾罪當死,今日與陛下永訣。妾之什物,皆陛下所賜,唯有青絲是父母之物,特以奉獻,以志衷情。”
玄宗與貴妃又一次破鏡重圓,自不待言。但經(jīng)兩次磨難,貴妃雖悍,也不能不心存憂悸。
相傳,有一年,玄宗臨幸華清宮,住在長生殿,正值七月七日乞巧佳節(jié),夜闌更深,貴妃好端端地忽獨自抽泣起來。玄宗初不知何故,溫存勸慰,久久貴妃才道出了心事,說:“妾遙望牛郎織女二星,不由得慕其夫妻之長久,竊恐自身比不上他們?!鄙灶D又道:“妾覽前史,每見時過境遷,秋扇拋殘,怎能不為之傷情呢?”貴妃的衷曲深深地打動了唐玄宗,他們遂相盟誓以志誠,誓曰: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生生世世,永不分離。
這段宮廷艷史,后被編成戲劇演出,即 《長生殿》。
玄宗樂不思治,日益昏聵。李林甫死后,楊國忠獨攬大權(quán)。他和李林甫一樣,順著玄宗的心思行事。玄宗好戰(zhàn),他即發(fā)動征伐南詔的戰(zhàn)爭,喪師20萬。一年大雨成災,玄宗查問災情,他叫人弄了一些大的粟穗給玄宗看,說雨雖大,收成卻好。玄宗竟也相信。他不準下面報災,扶風太守房琯報災求救,他大怒,下令將其交司法機關(guān)懲處。楊國忠除做宰相外,還兼領(lǐng)四十余使,又專判度支、吏部,整天發(fā)號施令,胡亂處理政事,選任官吏都在私第暗定,結(jié)黨營私,賄賂公行。因此,唐朝的政治更加昏暗。
從開元二十四年 (736),到天寶年間,奸相專權(quán),貴妃專寵,玄宗日益昏聵,政治愈加腐敗,繁榮背后的危機也就加劇了。
首先是均田制瓦解了,負擔租賦的民戶縮減著,而朝廷的費用卻加大著,財政危機日甚一日。朝廷先是設(shè)法搜刮民戶,議定租賦。然而,仍不足用,就派出征收大員,橫征暴斂,甚至一次預征30年的租賦。這無異于殺雞取卵,加速了人民的貧困化。唐王朝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chǔ)動搖了。
其次是府兵制破壞后,募兵制也愈加腐敗。在府兵制破壞后,唐朝政府乃實行募兵制,募兵制在開始實行的時候,顯示了它的優(yōu)越性,但到后來,其弊端越來越大。特別是京師所募之兵多是無賴子弟、市井小販,毫無戰(zhàn)斗力。同時,中原承平已久,社會風尚恥于當兵。宿衛(wèi)京師的官兵時稱“侍官”。京師人打架相誣必罵對方為 “侍官”。甚至子弟當了軍官,父母都不愿理他。中原幾乎無兵可用了。
盡管如此,玄宗卻仍在對外用兵。
玄宗后期,為了提高統(tǒng)治的聲威,不惜發(fā)動了一系列不義的戰(zhàn)爭。邊將權(quán)奸為了升官加爵也不惜推波助瀾,挑起事端,這些戰(zhàn)爭,傷亡了大量的各族人口,消耗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帶來了許多危害。
開元二十五年 (737),唐政府迫使河西節(jié)度使崔希逸在青海襲擊吐蕃,是這一系列戰(zhàn)爭的開端。崔希逸曾與吐蕃將領(lǐng)乞力徐相約,撤除守備,讓漢藏兩族人民隨便耕種放牧,安享和平之福。這年,有個河西官員入朝奏事,鼓動玄宗發(fā)動襲擊吐蕃的戰(zhàn)爭。玄宗為之心動,派使者前去視察,使者遂逼崔希逸出兵,這就打破了唐蕃和好的局面。
天寶初年,名將王嗣宗兼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zhèn)節(jié)度使,威望極高。玄宗命他進攻吐蕃的石堡城(今青海西寧西南),他不肯,說:“石堡城地勢險要,防守堅固,不犧牲大量士兵的生命,拿不下來?!苯Y(jié)果被免了官。繼任的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攻下了石堡城,城里守兵只有幾百,唐兵卻損失數(shù)萬之眾。漢藏兩族人民都是戰(zhàn)爭的受害者。杜甫的 《兵車行》寫道: “或從十五北防河,使至四十西營田。” 防河、營田都是為了對付吐蕃。于是“漢家山東二百州”,到處都由婦女把著鋤犁,干著男人應該干的事情。而青海湖畔,當兵的男子“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边@是一幅多么凄慘的景象啊。
西南也在流血。南詔王閣羅風帶著妻子參見唐官,邊將張虔陀乘機侮辱,并勒索財物。閣羅風忍無可忍,憤恨起兵,殺死張虔陀,這是正義的反抗,而且是局部問題,不難解決。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卻立即發(fā)動進攻,閣羅風派人解釋,要求停戰(zhàn),鮮于仲通不聽。閣羅風沒法只得帶兵迎擊,大敗唐兵,又與吐蕃聯(lián)盟。他本不愿與唐為敵,立了一塊碑,說明發(fā)生戰(zhàn)爭的原因,希望將來和唐重歸于好的時候,指給唐使者看,讓唐政府明了真相。鮮于仲通與楊國忠素有勾結(jié),因此,楊國忠為他掩飾,并在西京、河南、河北征發(fā)軍隊。這時的征發(fā),根本不照任何制度,無章可依。人民不肯當兵,楊國忠便派官兵抓人,連枷送到軍隊里去。白居易的 《新豐折臂翁》說:
“無何天寶大征兵,
戶有三丁抽一丁。”
寫的就是這個情形,當時:
“村南村北哭聲哀,
兒別爺娘夫別妻。
皆云前后征蠻者,
千萬人行無一回?!?/p>
這個老翁偷用大石錘把自己臂砸斷,才得以免去云南成望鄉(xiāng)之鬼。從天寶十年到十三年,唐兵戰(zhàn)死和不服水土患流行病死的,前后有20多萬人。
天寶十年(751),唐軍還有兩次大敗,一是安祿山領(lǐng)兵6萬攻契丹,所部死傷大半。安祿山屢次引誘奚、契丹部落首領(lǐng)宴會,將他們用毒酒灌醉后進行屠殺,然后把首領(lǐng)的首級拿來報功,謊稱是平定叛亂取得了勝利。安祿山的所作所為,激起了奚、契丹部落的仇恨,即起兵與唐軍作戰(zhàn),大敗唐軍。二是高仙芝怛羅斯城之敗。高仙芝先在上一年背信襲擊石國(今烏茲別克),搶了巨額金寶,又把其國王押至長安殺死。中亞各國本來都依附唐朝,受了這番刺激,都十分憤慨。石國王子向大食求救,高仙芝聽到大食兵動,便引兵5萬迎戰(zhàn),在怛羅斯城,雙方會戰(zhàn)五日,唐軍陣勢混亂,士兵倒戈,結(jié)果大敗。逃回的只有幾千人。從此,中亞各小國,完全陷于大食控制之下。
這些不義戰(zhàn)爭大大加深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不僅受到當時各族人民的反對,就是在我國古代史上,也是為正直的史學家所譴責的。唐玄宗作為唐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對這些不義戰(zhàn)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六、安史之亂
開元后期,府兵制破壞,募兵制產(chǎn)生。在府兵制下,衛(wèi)士輪番服役,將不得專兵,實行募兵制后,邊鎮(zhèn)兵力擴大,京城周圍兵力減縮,唐初內(nèi)重外輕的局面轉(zhuǎn)變?yōu)橥庵貎?nèi)輕,地方邊鎮(zhèn)勢力強大。
在唐初,邊將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遙領(lǐng)或兼任別職,功名顯著者往往入為宰相,如李靖、李勣、劉仁規(guī)等。開元前期,薛訥、郭元振、張嘉貞、張說、蕭蒿等也是由邊將入相?!昂睂㈦m忠勇皆具,也不能專大將之任,遠征時皆以大臣為使制之。如何史那社爾討高昌,以侯君集為元帥; 契宓何力討高麗,以李勣為元帥。朝廷這樣做,不僅使邊將不能久掌大權(quán),而且對 “胡”將的權(quán)勢也進行了適當?shù)募s束,這對于防止軍閥割據(jù)是必要的。開元后期,由于形勢發(fā)生了變化,邊帥往往連任十多年,有的還兼任幾鎮(zhèn)節(jié)度使。他們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但 “胡”將權(quán)勢的強大,主要是李林甫為相后蠱惑玄宗造成的。
玄宗曾考慮過把兵權(quán)交給誰最可靠的問題。王嗣宗兼任四鎮(zhèn)節(jié)度使,被人誣告欲擁兵尊奉太子,玄宗即罷了王嗣宗的官,交司法機關(guān)審問,判處死刑。雖未執(zhí)行,但不久就“暴卒” 了。與王公大臣有瓜葛的人,有了兵權(quán),玄宗便放心不下,深怕他們結(jié)成朋黨,危及自己的皇位。正在玄宗為難的時候,李林甫出了一個主意: 用“胡”人做邊帥。理由是“胡”人勇敢善戰(zhàn),在中原也沒有復雜的社會關(guān)系,孤立無黨,不懂漢文,比漢將可靠。這是他講給玄宗聽的,實際上心里另有打算。他認為,“胡”將文化水平不高,不能做宰相,節(jié)度使都有“胡”將,斷了邊帥入朝執(zhí)政的路,他自己的地位就更牢固了。唐朝本有重用各族將領(lǐng)的傳統(tǒng),但專用 “胡”將做邊帥,卻是新主意,玄宗很欣賞這個主張,陸續(xù)提拔安祿山、安思順、哥舒翰、高仙芝等做大將。到了天寶六年,節(jié)度使大都是 “胡” 將了。
必須承認,“胡”將忠于唐朝的是絕大多數(shù),叛亂的野心家為數(shù)很少。安思順、哥舒翰、高仙芝對唐朝都很忠順,后來參加平叛的朔方名將李光弼也是契丹族。不過,“胡”將成為軍閥的時候,也一定會利用民族關(guān)系,結(jié)成一個集團,使叛亂帶上民族矛盾的色彩。
安祿山是柳城(今遼寧朝陽)“胡”人,本姓康,叫軋犖山,后因母親改嫁突厥人安延偃,他才改姓安,名祿山。他能說6種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先做軍隊小軍官,由于英勇善戰(zhàn),逐漸做到高級將領(lǐng)。天寶元年,任平盧節(jié)度使,到天寶十年兼領(lǐng)平盧、范陽、河東三鎮(zhèn)。他用欺騙、獻媚、賄賂等手段逐漸取得了玄宗的信任。
安祿山初到京城時,裝成一個傻瓜,見了太子也不拜。玄宗身邊的人要他下拜,他問,太子何官也? 玄宗說,我百年之后,就將皇位傳給他。安祿山才假裝惶恐下拜。他是個大胖子,體重300多斤,可他在宮中跳舞,旋轉(zhuǎn)如飛,以討好玄宗。一天,玄宗指著他的肚子問,你肚子那么大,里面裝的是什么東西? 他回答說,沒有什么,一顆赤心耳。玄宗聽了非常高興。玄宗要他與楊貴妃兄妹結(jié)成兄弟姐妹的關(guān)系,可他硬要認楊貴妃為干娘,而他的年齡比楊貴妃要大得多。這樣一來,玄宗對他就更加信任了。
安祿山偽裝的如此巧妙,表面上對唐玄宗非常忠誠,實際上卻野心勃勃,心懷覬覦,以圖一逞。
安祿山在范陽積極擴充勢力,用失意的漢族文痞嚴慶、高尚做謀士; 對投降或俘虜?shù)男值苊褡鍛?zhàn)士,親自用其本民族的語言進行交談,進行安慰。這些人朝為俘囚,幕為戰(zhàn)士,莫不愿為之效死力。安祿山又挑選精銳8000人,號稱“曳落河”(壯士),作為其軍隊的主力。天寶十三年(754),他為了收買人心,培植心腹,提拔奚、契丹、九姓、同羅等族升將軍者500人,中郎將2000余人。第二年,又以 “胡”將32人代替漢將,這樣一來,其軍隊的將領(lǐng)基本上都是 “胡”人了。他還積屯糧草,養(yǎng)戰(zhàn)馬數(shù)萬匹。所統(tǒng)領(lǐng)的軍隊在數(shù)量上已超過了唐中央所在地的軍隊。
一言以蔽之,總危機的爆發(fā)只是時間問題了。
唐玄宗和楊國忠等沉溺在荒淫的酒色之中,歌舞升平,毫無應變的準備。玄宗在腐朽的生活里到了迷不知返的程度。
“驪宮高處入青云,
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
盡日君王看不足?!?/p>
這首詩是對當時情況的真實寫照。玄宗寵信安祿山,更做足了在經(jīng)濟上資助他的傻事。唐政府把江南的糧食布帛運輸?shù)接难啵鋵嵙税驳撋降能娦?。在?quán)力上,玄宗滿足了他的一切要求。安祿山要求兼管養(yǎng)馬之事,玄宗就使他領(lǐng)閑廄、隴右群牧等使,知總監(jiān)事。使安祿山利用職權(quán),挑選了許多戰(zhàn)馬。安祿山要求用一批 “胡”將代替漢將,玄宗也立即批準。對安祿山是聽之、任之、順之。沒有一點應變的準備,一旦叛亂爆發(fā),當然只有聽天由命了。
當時也有人提醒過玄宗,張九齡曾說,將來亂幽州者必此胡雛。安祿山犯了法,玄宗包庇他。張九齡反對,指出安祿山此人狼子野心,不殺必生后患,玄宗不聽,反而提拔他,使他羽毛漸豐。玄宗的兒子李享也說安祿山必反,玄宗仍不信,剛愎自用到如此地步。在對安祿山的問題上,充分暴露了玄宗的昏聵。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發(fā)動叛亂,兵鋒指向唐的都城長安?!皾O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的這兩句詩,表達了安祿山叛亂來勢的兇猛。事實確實如此,動地而來的鼙鼓,宛如一場強臺風,沖斷了皇宮里的清歌妙舞,也撕破了千家萬戶的升平假象。
中原長期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人民連續(xù)幾代過著比較和平的生活。玄宗為首的統(tǒng)治者認為中原不必有武備,精兵猛將都放在東北、西北各鎮(zhèn)。一聲霹靂,野心家指揮的那些精兵猛將,掉轉(zhuǎn)刀鋒,殺向內(nèi)陸。中原郡縣毫無準備,事到臨頭,大都望風而逃。居安而不思危,對于非常明顯的叛亂苗頭視若無睹,終于導致了這場叛亂。現(xiàn)在的玄宗應該清醒了,不過,即使清醒了,也已經(jīng)來不及了。
安祿山率兵15萬,號稱20萬,以奉密旨討楊國忠為名,浩浩蕩蕩,揮軍南下,大隊的步騎兵在廣闊的河北平原上展開了隊形,塵灰蔽天,鼓噪震地。一路上幾乎沒有人敢抵抗。十二月初二,叛軍已在靈昌 (今河南滑縣西南) 渡過了黃河。
安祿山叛亂的消息傳到長安,玄宗還認為是謠言。得到確訊之后,滿朝文武無不驚慌失措。楊國忠卻自以為有先見之明,夸口叛軍必生內(nèi)變,不過十天,安祿山定為部下所殺。玄宗驚慌之中,聽到這樣的樂觀估計,不禁欣然。
當時安西節(jié)度使封常清止在長安,玄宗便派他趕往洛陽,募兵抵御。接著又在長安招了一些兵,連同原來的禁軍,湊了5萬人馬,交給高仙芝帶領(lǐng),屯駐陜州。同時派使者到朔方、河西、隴右,令各鎮(zhèn)除酌留城堡戍兵外,其余全部內(nèi)調(diào)。然而形勢急轉(zhuǎn)直下,河南的局勢已無法挽救了。封常青雖足智多謀,高仙芝雖能征善戰(zhàn),然而,他們所統(tǒng)領(lǐng)的都是些烏合之眾,無法抵御叛軍的進攻。不久,唐軍即被迫退出洛陽。封常清退至陜州,勸高仙芝放棄無險可守的孤城,退守潼關(guān),以防叛軍突入關(guān)中,這一正確的建議被高仙芝采納。監(jiān)軍宦官邊令誠和高仙芝不和,向玄宗報告說二人不戰(zhàn)而逃,無故丟失幾百里土地。玄宗大怒,立使邊令誠到潼關(guān)把二人斬首。二將的部下大聲喊冤,邊令誠哪里肯聽,還是把二人斬了。
玄宗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看看在朝將領(lǐng),只有原河西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素有威名,于是便派他去守潼關(guān)。哥舒翰熟悉軍事,有勇有謀,又和安祿山有仇,在當時是適當?shù)娜诉x。西北各鎮(zhèn)的軍隊也相繼開到潼關(guān)。河南前線出現(xiàn)了相持的局面。每天傍晚,關(guān)上點起一把烽火,叫平安火,一座座烽火臺向西傳去消息,長安人望見了平安火,便可以放心睡覺了。
這時候,叛軍長驅(qū)直入的勢頭停止了,安祿山的處境開始變壞。常山 (今河北正定)太守顏杲卿和堂弟平原(今山東平原東北)太守顏真卿起兵,聯(lián)絡河北17郡,切斷了叛軍前線和范陽老巢的聯(lián)系。至德元年(756)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他所占的地方,在河北只有6個郡,在河南也只有潼關(guān)以東一片土地。叛將史思明雖然攻陷常山俘顏杲卿,把他送到洛陽殺害,但不久,朔方軍大將郭子儀、李光弼率軍出太行山,收復了常山,屢敗史思明。河北民間自行集結(jié)的武裝,群起響應。河南南陽太守魯炅、睢陽太守許遠、真源令張巡等,也起兵抗擊叛兵,扼住了叛軍南下的道路。安祿山進退兩難,竟氣得大罵謀士嚴莊、高尚不該勸他造反了。
形勢對唐政府有利,但唐玄宗不僅不能發(fā)展有利形勢,反而自己拆自己的臺。潼關(guān)天險,道路狹窄,易守難攻。史稱“艱難奮長戟,千古用一夫”。唐軍在關(guān)外挖了三道壕溝,各有2丈寬,1丈深。;叛將崔乾祐屯兵陜州,徘徊半年,只能望關(guān)興嘆,無法進攻。哥舒翰決心守險待機。郭子儀、李光弼也說潼關(guān)只宜堅守,主張用朔方兵先打范陽,捉住叛軍家屬,致其瓦解。從當時河北戰(zhàn)局的形勢看,這是可能做到的??墒切诰孤犘帕藯顕业淖嬔?,認為哥舒翰按兵不動,坐失良機。因而連續(xù)不斷地逼哥舒翰出兵。
至德元年(756)六月,哥舒翰被迫出兵,與叛軍會戰(zhàn),結(jié)果大敗。部將火拔仁等捉了哥舒翰,投降了叛軍。
那天晚上,長安人見不到平安火,人心驚慌,頓時大亂。
72歲的唐玄宗,親臨多年不曾登臨的勤政樓,委任了京城留守官吏,宣示御駕親征。這時,百官都已做鳥獸散,誰也不相信皇帝會親征。是夜,玄宗命整頓禁軍。黎明,就同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宮中近侍及朝中幾個大臣,打開城北禁苑的延秋門,由千名禁軍護從,悄然向西南而去,欲逃往蜀郡避難。
第二天,當走到馬嵬驛 (今陜西興平西) 時,將士鼓噪,要消滅禍國殃民的楊家豪門。楊國忠被將士殺死。將士又要求殺貴妃以息天下怨。玄宗知道事已至此,無可挽救,而不愿見貴妃死,乃反袂掩面,使牽之而去,可憐 “三千寵愛在一身” 的楊貴妃,竟被縊殺于逃亡途中。據(jù)說正在這個時候,嶺南的荔枝也送到了馬嵬驛。這話未見史書記載,也許是人民對那驕侈者的諷刺也未可知。
當然,貴妃的下場是應得的,也是悲慘的。但真正的罪魁禍首,應該是唐玄宗李隆基。由于歷史與時代的局限,當時嘩變的將士卻不能認識到這一點,在誅殺了楊貴妃之后,仍然保護玄宗向蜀中逃去。
長安在大約十幾天之后陷落了。玄宗正在向西逃命。鄉(xiāng)民父老遮道請留,玄宗哪里肯聽,百姓無法,又轉(zhuǎn)請皇太子留下,大家說: “圣上既不肯留,我們愿率領(lǐng)子弟跟從殿下東破叛賊,收復京城。若殿下與圣上都入蜀而去,難道就將中原河山拱手讓給叛賊嗎?”不大一會兒,百姓聚集而來的有數(shù)千人。
后來,玄宗還是逃到蜀郡去了?;侍永詈啾鄙系搅遂`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即位稱帝,是為唐肅宗,重新集聚力量,開始對安祿山進行反攻。
安祿山自天寶十四年叛亂,先后攻陷兩京,第三年,就被他的兒子安慶緒殺死了。
安慶緒在至德二年稱帝。不久長安、洛陽為唐軍收復。第三年,他又被安祿山的副將史思明殺死了。
史思明在乾元二年(759)先稱燕王,后稱皇帝。第三年,他也被兒子史朝義殺死了。
史朝義在上元二年(761) 稱帝,兩年后,兵敗勢窮,上吊自殺了。
這場叛亂,歷時8年,史稱“安史之亂”。叛亂葬送了玄宗的政治生命,也葬送了他的浪漫愛情,更葬送了唐王朝的赫赫國威。從此,唐王朝一蹶不振,每況愈下。
當然,安史之亂的爆發(fā)和唐王朝的衰落有深刻的社會原因,即使是開元君臣的所作所為也只是“救時”而不能“易世”。但不可否認,唐玄宗后期的腐敗,養(yǎng)癰遺患,是導致這場大亂的直接原因。
七、悲慘晚年
至德二年 (758) 末,當唐軍收復了兩京后,玄宗由成都返回長安。
當玄宗路過馬嵬驛時,觸景生情,黯然神傷,和他的隨行人員一起去祭拜了楊貴妃墓,正是:
“天旋日轉(zhuǎn)回龍馭,
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
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霑衣?!?/p>
到達長安后,玄宗就住在興慶宮里。自從回長安后,玄宗本想要改葬楊貴妃,但是權(quán)宦李輔國等人不同意,肅宗也不同意,玄宗沒辦法,只好偷偷派親信宦官去改葬,又叫畫工畫了一幅楊貴妃的畫像掛在宮殿墻上,天天為之嘆息,時時為之垂淚。好不凄慘!這還不算,一場新的災難正在等著他。
原來,玄宗非常喜歡興慶宮,因為這是他當太子時居住的地方。從四川回來之后,他一直住在這里,肅宗不時從夾城中走到這里來問候他,他有時也到大明宮去看望肅宗。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宦官高力士一直保衛(wèi)、侍候著玄宗。肅宗又叫梨園子弟天天奏樂、唱歌、跳舞以供他消遣??尚诘倪@種生活并沒有持續(xù)到底。興慶宮里有一個長慶樓,它南面靠著皇宮外面的大道,玄宗經(jīng)常在樓上徘徊觀望,百姓經(jīng)過這里,一看到玄宗,往往跪拜。并高呼“萬歲”。玄宗常在樓下安排酒食招待客人,并在樓上宴請將軍郭子儀和王銑等人,還送給他們好多東西。類似的事很多。做這些事情時玄宗并沒有東山再起的用意,但卻引起了肅宗的猜忌。由此,父子間的矛盾便尖銳起來了。
玄宗子孫很多,他活了77歲,當了44年皇帝,由于出奇好色,據(jù)說他的妃嬪、宮女達4萬人。他有30個兒子,30個女兒。在這么多兒女中,他是有偏愛的。他寵愛武惠妃,早就想廢掉太子李瑛,立武惠妃所生子壽王李瑁。開元二十五年(737) 四月,武惠妃的女婿楊洄誣告李瑛、李瑤、李琚等在一起商量異謀,玄宗便把自己的這三個兒子賜死了。太子李瑛是玄宗的第二子,在他死后,論資排輩,第一個是長子慶王李琮,但他曾在打獵時被野獸抓破了臉,當皇帝不雅觀,而且德才平常。接下來就輪到第三子肅宗李亨了。在朝臣們的爭取下,玄宗經(jīng)過一年多的再三考慮,才勉強立了李亨做太子。以后李林甫為了迎合玄宗和武惠妃,總想把肅宗廢掉,立壽王李瑁當太子。無奈,肅宗非常謹慎,沒有大錯誤,并有一些朝臣積極保護,屢次轉(zhuǎn)危為安。太子地位才算保住了。因此,他早對玄宗積怨在心。肅宗被立為太子后,做皇帝的愿望日益強烈。后來,在他兒子李倓和宦官李輔國等的支持下,在靈武私自稱帝。從此后,他和玄宗面和心不和。當玄宗從四川歸來后,玄宗在興慶宮的所作所為,早已引起生性多疑的肅宗越來越多的狐疑: 玄宗是不是想恢復帝位?他想采取相應的對策,又怕有人說他不孝,心里非常著急。正在此時,李輔國向他獻了一計。
李輔國知道肅宗的復雜心理,想立奇功來鞏固肅宗對他的寵愛。他對肅宗說:“上皇住在興慶宮,天天和外人來往,而且陳玄禮、高力士密謀對陛下不利。如今六軍將士都是靈武功臣,都坐臥不安,我勸解他們也不聽,不敢不報告。”肅宗假裝哭著道: “圣皇仁慈,哪會有別的想法呢?”李輔國知道肅宗的意思,就說:“即使上皇沒有別的想法,怎奈有班小人天天在耳邊慫恿。陛下是天下的主人,應當為社稷著想,防患于未然。那能限于匹夫的孝順! 再說興慶宮和里巷相連,圍墻也低矮,不適合上皇居住。太極宮森嚴,請他搬到那里去住,和興慶宮也沒有差別,這樣能杜絕小人在他身邊說三道四,上皇能安享晚年,陛下有時也可以去探望,豈不更好。”李輔國的這番話正中肅宗下懷,但嘴里又不好說什么,實際上是默許了。于是,李輔國首先采取了第一個措施:興慶宮原有300匹馬,他傳達肅宗命令,取走290匹,僅留下10匹。事實上,肅宗口頭上不便發(fā)出這樣的命令,所以史書上記載李輔國“假傳圣旨”。玄宗心里明白是怎么一回事,長長嘆了一口氣,然后說: “我兒被李輔國迷惑,不能再盡孝了?!?/p>
肅宗和李輔國步步緊逼,終于演出了一出逼宮的好戲。李輔國先叫六軍將士又哭又嚎又叩頭,請求肅宗叫玄宗搬到太極宮去住,肅宗假裝哭著沒有回答,實際也是默許。上元元年(760)七月的一天,李輔國傳旨,請玄宗游覽太極宮,但當玄宗從興慶宮走到睿武門時,預先埋伏好的士兵突然沖了過來,拿著明晃晃的刀劍,擋住了去路,殺氣騰騰大喊道: “皇帝認為興慶宮低洼,矮小,不適合上皇居住,請上皇遷居太極宮?!?玄宗大吃一驚,差點從馬上摔下來。虧著高力士扶住了,并斥責李輔國,玄宗才穩(wěn)下心來,這時李輔國等不容玄宗言語,便把他擁簇到了太極宮,住甘露殿。當天,李輔國和六軍大將去向肅宗請罪,肅宗竟說:“興慶宮和太極宮沒有什么區(qū)別,你們這是為了防止小人迷惑上皇,防微杜漸,是為了國家平安,怕什么?!泵C宗對玄宗還是不放心,又把高力士流放到巫州 (今湖南黔陽縣),命令陳玄禮退休,給玄宗只留下幾十名衛(wèi)士,而且都是老弱病殘。
處在這樣的逆境中,玄宗更覺寂寞、凄涼,郁郁寡歡,心情不好,連飯也吃不進了,弄得憔悴不堪,形同槁木。上元三年(762)四月五日,玄宗死在太極宮神龍殿,時年77歲。死后葬泰陵,謚為大圣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