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徐雅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 教授
(一)在志為思
(三)在體合肌肉、主四肢
四肢、肌肉需要脾胃運化來的水谷精微的充養(yǎng)。
臨床意義:從脾胃著手治療四肢肌肉痿廢不用的痿證。
(治痿獨取陽明——指足陽明胃,這里泛指脾胃)
(四)開竅于口,其華在唇
口主接納和咀嚼食物,便于胃的受納和腐熟。脾經(jīng)“連舌本,散舌下”,食欲和口味均可反映脾的運化功能狀態(tài),故稱“口為脾之竅”。
脾氣健運,則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如《靈樞脈度》說:“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比羝馓撊?,則口淡乏味;脾失健運,濕濁內(nèi)生,則口中黏膩;飲食停滯,食積化熱,則口臭。
唇,指口唇??诖绞芩染⒓捌浠鷼庋腻︷B(yǎng),其色澤可以反映氣血的盈虧、脾胃運化的強弱,故稱“脾之華在唇”。
如《素問·五藏生成》說:“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鹅`樞·五閱五使》說:“口唇者,脾之官也。”
脾氣健運,氣血充足,則口唇紅潤光澤;
脾失健運,則氣血衰少,口唇淡白不澤。
(一)脾喜燥而惡濕
脾在五行當(dāng)中屬土,按陰陽劃分,脾屬臟為陰土,胃屬腑為陽,屬陽土。
脾的陽氣易衰,陰氣易盛;脾又主運化水液,故水濕易于侵犯人體,損傷脾陽。
脾陽虛衰,一方面導(dǎo)致濕濁內(nèi)阻,另一方面可以外濕侵襲。
脾喜燥惡濕的理論有其一定的臨床意義
燥是代表脾主運化水液正常,人體內(nèi)沒有多余水液停積的生理狀態(tài)。
濕是反映脾主運化水液功能失常,人體內(nèi)水液停積的病理狀態(tài)。
意義:治療脾虛濕滯的病證,采用芳香苦燥的藥物,
如藿香、佩蘭。即《素問·臟氣法時論》:“脾惡濕,急實苦以燥之”。
(二)脾為氣機升降之樞
脾位于人體的中焦,人體內(nèi)的氣血、水火、陰陽的升降出入運動,都以脾作為中間樞紐。
《血證論》:“其氣上輸心肺,下達肝腎,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肉。所謂居中央,暢四方者是也”。
病理上,人體氣機的阻滯,最容易導(dǎo)致脾胃的升降紊亂,運納失常,稱脾胃不和,出現(xiàn)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脘腹脹悶、大便稀溏等。
治療上,調(diào)暢氣機,調(diào)和脾胃。
長夏是指農(nóng)歷的六月,為夏季的最后一個月,也稱季夏。
中醫(yī)認為五臟與四時陰陽相通應(yīng),脾為太陰濕土之臟,長夏濕氣當(dāng)令,脾氣應(yīng)于長夏。
脾主運化水液,長夏濕氣當(dāng)令,脾喜燥惡濕,故濕邪易于侵犯脾臟,導(dǎo)致運化失常,因此長夏用藥,加用藿香、佩蘭等芳香醒脾燥濕的藥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