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孫肥主動邀請孔子返魯,顯然是冉求和子貢發(fā)揮了作用。
子貢的作用,已如前面所說,在外交事務(wù)中表現(xiàn)非凡,令季孫肥刮目相看。而冉求也如子貢所希望的那樣,回到魯國之后,混好了——他先是做了季氏家宰,深得季孫肥信任,后來又在一場戰(zhàn)役中立下赫赫功勞,地位自然進(jìn)一步提升。
弟子能取得如此成就,老師必然有其獨(dú)到之處。
子貢和冉求在仕途上的成功,幫助孔子在魯國重新樹立了形象,為其返國做好了鋪墊。在這一過程中,身為季氏家宰的冉求起到了直接的、決定性的作用。
冉求立下大功的那場戰(zhàn)役,發(fā)生在公元前484年。此年春天,齊國書、高無邳率師伐魯,至于清地(在今山東省東阿縣)。
電影《孔子》中,陸毅飾演季孫肥
大敵當(dāng)前,季孫肥問冉求:當(dāng)如何應(yīng)對?
冉求說:你們?nèi)唬ㄖ溉福?,一位留守國都,另外兩位跟著國君一起,到邊境御敵?/p>
季孫肥無奈坦白,他很可能無法說動叔氏和孟氏前往邊境。
冉求說:那就退一步,讓他們到近郊去防御。
即便如此,季孫肥仍然沒能取得叔氏和孟氏的支持,他顯得非常沮喪。
冉求安慰他說:叔氏和孟氏不想?yún)?zhàn),很正常,因?yàn)檎诩臼希麄冃闹胁粷M,當(dāng)然不想盡力;既然如此,那我們季氏就以一家之軍力抗齊軍吧,國君也不必去了;您放心,我們的士兵比齊軍多,擊敗他們沒什么問題。
冉求還說:您身為執(zhí)政,齊人伐魯而不能戰(zhàn),是恥辱,如何立足于諸侯之列?
危難之際,冉求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果敢,他不僅激起了季孫肥的爭勝之心,還當(dāng)面指斥叔孫州仇與仲孫何忌為小人,是懦夫。當(dāng)叔孫州仇私下里向冉求詢問戰(zhàn)事之時,冉求很不屑地回答:君子自有遠(yuǎn)謀,小人知道什么?一旁的仲孫何忌非要冉求說出個所以然,冉求答曰:你們左顧右盼,猶豫不決,我沒什么好說的。
叔孫州仇自覺慚愧,回去就開始檢閱部隊,仲孫何忌也派出自己的兒子仲孫彘(即孟武伯)率軍參戰(zhàn)。
此戰(zhàn),冉求自任左師之帥,在叔氏和孟氏軍隊?wèi)?yīng)付了事的情況下,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又針對齊軍的特殊性,令魯軍多用長矛,終于擊敗齊軍,將魯國從危難中解救出來。
戰(zhàn)后,季孫肥問冉求:你的軍事才能是怎么來的?學(xué)的,還是天生的?
冉求說:我是跟孔子學(xué)的。
季孫肥又問:那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電影《孔子》,周潤發(fā)飾演孔子
孔子離開魯國周游之前,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與季氏有著各種方式的關(guān)聯(lián),出任大司寇之后,更與季孫斯同朝為官,兩人各懷目的,糾葛不斷,終以孔子出走畫上句號。此中情節(jié),季孫肥不會不知,對于孔子的為人卻未必清楚,何況斯人去國遠(yuǎn)游,至今已歷十四載,漫漫長途,無數(shù)艱辛,或許早已讓他變得面目全非。
季孫肥話剛出口,冉求已知他對孔子產(chǎn)生了興趣,只不過仍然心存疑慮而已。
冉求答曰:如有人肯起用夫子,必定因之收獲好的名聲,四方流傳,在祖先面前也可稱無憾了;我從夫子而學(xué),有所成就,但是即便我得到千社之封賞,在夫子眼中,也算不得什么。
這個回答讓季孫肥十分高興:那我把他請回來,可否?
冉求說:當(dāng)然可以,只是不要讓小人阻礙他就行了。
至于小人指的是誰,冉求沒說。
曲阜
孔子雙腳重新踏上魯國的時候,他或許產(chǎn)生了一絲錯覺,以為自己會在垂老之年,重新獲得重用,在仕途上煥發(fā)青春。
他受到了熱烈的歡迎。曲阜城中,無數(shù)年輕人翹首以待,期盼成為他的學(xué)生;魯哀公姬蔣視其為“國老”,恭恭敬敬向他問政;季孫肥也以一個晚輩的身份,向他表達(dá)敬意,并且擺出虛心請教的姿態(tài)……此前孔子還從未受到過如此禮遇。
起初,季孫肥或許是有心起用孔子的,他向孔子請教時,所提問題十分廣泛,涉及了為政的諸多方面,有些是關(guān)于為政的理念,還有一些則十分具體。
季孫肥問以為政之道,孔子回答說:政即是正,你若正,誰敢不正?
對于如何使百姓敬上、忠上、甘心為上賣力的問題,孔子要求季孫肥先作出表率:你擺出莊重的模樣,他們就會敬;你提倡父慈子孝,他們就會忠;你讓有本事的教育沒本事的,他們就會賣力。
彼時魯國盜賊猖獗,季孫肥深以為患,問孔子該怎么辦,孔子說:如果你自己沒有那么多欲望,就算你獎勵他們?nèi)ケI,他們也不會去。
季孫肥還曾問到一個問題:我殺壞人、親近好人,怎么樣?孔子的反應(yīng)很激烈:你為什么非要靠殺人來維持統(tǒng)治呢?你只要追求善,老百姓們也會跟著學(xué)好的。
……
無論季孫肥提出什么樣的問題,孔子的回答幾乎都是一個模式——只要你這個執(zhí)政者以身作則,樹立榜樣,那么一切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陸毅飾演季孫肥
季孫肥不會喜歡這樣的回答,因?yàn)樗鼈冸[含著強(qiáng)烈的道德指責(zé):魯國之所以如此糟糕,都是你們這些執(zhí)政者造成的。即便季孫肥心胸足夠?qū)拸V,絲毫不因?yàn)檫@種道德指責(zé)而生氣,他也一定會覺得,孔子的回答實(shí)際上不能提供任何幫助,因?yàn)?strong>按照孔子的要求,季孫肥必須成為一個在道德上無可指摘的人,一個完美的人,或者說是圣人也行。
季孫肥需要的,是具體的、有指導(dǎo)性的策略,而孔子提供給他的,只有宏大高蹈的最高綱領(lǐng)。季孫肥不需要這樣的綱領(lǐng),因?yàn)樗麑Τ蔀橐粋€道德上完美無缺的人,沒有信心,更沒有興趣。
事實(shí)上,按照孔子的要求,整個春秋時代幾乎無法找出一個合格的執(zhí)政者。那些完美無缺的圣人、仁人通通活在古代,比如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以及伯夷、叔齊這類隱者,早已遙遠(yuǎn)得如同傳說。至于當(dāng)世之人,或者比孔子稍早一些的人,沒有一個當(dāng)?shù)闷鹗ト?、仁人這樣的稱號。比如管仲,孔子曾盛贊其功勞偉大: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
但是孔子也曾指責(zé)管仲驕奢、不知禮:
管子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邦君樹塞門,管氏也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孔子也對鄭國的子產(chǎn)贊不絕口,稱其為“古之遺愛”。但是子產(chǎn)曾鑄刑鼎,這一點(diǎn),孔子是絕對無法接受的。公元前513年,即子產(chǎn)死后不足十年,晉國的趙鞅和荀寅也鑄了一個刑鼎,孔子當(dāng)時就對晉國作出了近乎詛咒的斷言:晉國就要亡了??!
整個春秋時代,和孔子保持著相似政治理想的,當(dāng)然不乏其人,比如晉國的叔向。子產(chǎn)鑄刑鼎時,叔向曾致信子產(chǎn),苦口婆心又兼嚴(yán)厲指責(zé),敦促子產(chǎn)改邪歸正,而子產(chǎn)不為所動。
孔子稱叔向?yàn)椤肮胖z直”。
在孔子的語匯里,“古”是一個很重要的字。
孔子評判事物的標(biāo)準(zhǔn),源于古之圣賢。他的理想國只在古代。在那個想象出來的烏托邦里,道德如空氣般無所不在,統(tǒng)攝一切。
洛陽的周公雕像。孔子的夢想,是回到周公的時代
孔子是一個時代的逆行者。對于自己和這個時代之間的錯位與矛盾,孔子心知肚明,但他一意孤行,知其不可而為之。
他要救世。
他畫好了藍(lán)圖,標(biāo)注了路線,然后逆流而上,如飛蛾撲火。
然后碰壁,失望,被人嘲諷。
然后再碰壁,再失望,再被人嘲諷。
直到他老了,滿頭華發(fā),步履蹣跚,再也無力投身政治的漩渦,他只能抽身出來,把精力集中在教育上。他希望弟子們繼承他的衣缽,在渺茫不可期的未來,繼續(xù)他未竟的事業(yè)。
魯國的當(dāng)政者沒有再給他獻(xiàn)身政治的機(jī)會,這一點(diǎn),他并不意外。
(《大夢春秋》140,待續(xù)。原創(chuàng),盜用必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