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提問
晚上我正在電腦前專心工作,孩子在扯著嗓門大聲喊叫,在沙發(fā)上又蹦又跳。媽媽先是耐心地說:“安靜會,媽媽馬上做完陪你玩?!焙⒆記]有改變,反而更變本加厲。媽媽重于忍不住大聲喊道:“別鬧了!閉嘴!”結果還是無濟于事。
專家指導
“孩子生來是讓人愛的?!泵绹睦韺W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要是有層次之分的,越是低級的需要對生存的影響越大,越是高級的需要對提升生活品質的影響越大。在滿足基本生存后,人有歸屬和愛的需要,孩子就是在與父母的溝通中獲得此感受。
若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父母經常用否定、消極的語言,孩子逐漸失去對自我正確的評價;如果經常受到惡意的批評和嘲笑,容易產生羞愧和慚愧的感覺。
孩子出現(xiàn)錯誤的行為,父母不是簡單粗暴地制止、不是指責。受到指責的孩子不知所措,心中還暗生:為什么不讓我做?越不讓我干我偏要試試的逆反心理。
育兒錦囊
1、正面的語言具有啟發(fā)性和建設性,既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2、正面的語言傳遞出的是接納的態(tài)度,堅持使用正面的語言和詞匯,減少消極的暗示;
3、正面語言讓孩子孩子理解正確的行為意義,知道如何做、怎么做。
案例中的媽媽應該堅定地說:“孩子們,小聲說話不累,媽媽也聽得到!”或者“請你回自己房間關上門,這樣不影響其他人?!?div style="height:15px;">
父母應該做的
把“不”刪掉 把批評的、負面的詞換成相反的正面的詞。“不許跑”換成“慢點走”,“不許打人”換成“輕輕的拉拉手”。如孩子大聲哭喊,想要某個玩具,媽媽通常會生氣地說:“你就哭吧,越哭我越不給你買。”換成“媽媽在等你好好說話,請慢一點,說清楚點,讓我聽清你在說些什么?”媽媽逐漸引導孩子情緒平靜下來,表達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帶著情緒哭鬧。
示范正面的行為 孩子是在不知不覺中模仿成人而養(yǎng)成習慣,家長希望孩子有什么樣的好行為,就多在孩子面前展示這樣的動作。并且當著孩子的面,故意把動作分解放慢,如,系扣子、飯后擦嘴、整理圖書玩具等,沒有語言的干擾,用慢動作的演示,讓孩子清楚的了解動作的步驟,從而達到帶動孩子一起“動起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