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析:
本課采用象形字識字的方法,旨在讓學生感受漢字的文化內涵,激發(fā)識字的興趣。課文呈現(xiàn)了生活中常見的8個象形字,每個字用圖文結合的方法展示,揭示了象形字觀物取象、以象示意的特點。圖片與漢字對照,便于學生理解字義,識記字形,初步了解象形的造字方法,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圖畫與漢字的關系,認識“日、月”等8個生字。
2.會寫“日、田”等4個字和捺、點2種筆畫。
3.初步了解象形字的構字特點,感受學習漢字的樂趣。
教學重點:初步了解象形字的構字特點,識記生字。【教學難點】按筆順規(guī)則正確書寫“禾、火”等字。
教學建議:
一、識字寫字
1.識字。
本課8個生字均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字,學生并不陌生。其中“日、水、山、石”是翹舌音,教師要借助不同的語境、不同的方式,重點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1)拓展語境正音??梢龑W生聯(lián)系生活語境來認讀,在不同語境中讀準生字。如,“日”本義是指太陽,直接與太陽相關的詞有“日光、日出”等,根據(jù)“日”延伸表示時間的詞有“日記、日期”等。又如“石”,可以借助圖片認讀正音,如“沙石、鵝卵石”,了解用石頭做的物品有“石凳、石墻”等。
?。?)交際溝通正音?!吧健⑺迸c風景有著密切聯(lián)系??梢龑W生說說自己家鄉(xiāng)的山水。如,“我的家鄉(xiāng)有一座玉皇山,特別秀麗。”“杭州西湖水碧綠碧綠的,非常美麗?!苯柚粘=涣鬟M行正音。還可以利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字義,識記字形。
?。?)生活識字?!叭?、月、水、火、山、石、田”這7個漢字與生活聯(lián)系密切,有的學生學前已認識,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經(jīng)歷,說說在什么地方看到過這些字,還可以讓會認的同學教大家認讀?!昂獭?,城市的孩子見過的不多,也較少單用,可以出示圖片來幫助理解。
?。?)字理識字。借助圖片,了解字義,識記漢字。本課圖文對應呈現(xiàn)的8個象形字結構比較簡單,在圖片的幫助下學生容易理解和識記。教學中可以重點引導學生觀察圖畫,發(fā)現(xiàn)字形與字義之間的聯(lián)系,在圖文對照中理解字義,結合字義識記字形,了解象形字的構字規(guī)律。如“日”,可以先出示實物圖畫,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接著出示漢字“日”,根據(jù)圖片的意思知道“日”指的就是“太陽”,“太陽”也可以用一個“日”字來表示。學有余力的話還可以出示“日”字演變過程的不同字體,了解“日”字的演變過程,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字義,識記字形,最后通過組詞等方式,在運用中進一步理解字義。
?。?)游戲識字??梢詫⑸帧募坠俏臐h字、圖畫分成3組,分發(fā)3組卡片,請學生找到相應的“朋友”,說說“朋友”間的相似處。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漢字與圖畫之間的聯(lián)系。可以告訴學生,有一些漢字就是從圖變化而來的。我們看到字就可以想到這一事物,了解字的意思,這些字就是象形字。
可以用熟字組成新詞的方法,引導學生鞏固生字,如“日月、水手、山石、水田、火山、山地、田地、上山”。
2.寫字。
教學時要注意寫字習慣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在動筆前先仔細觀察田字格的范字,注意寫在格子中間,養(yǎng)成少用橡皮擦的習慣。結合“日、田、禾、火”的書寫,認識筆畫捺、點,可先用卡片認識筆畫并指導寫法?!叭铡迸c“田”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它們在字形上的區(qū)別?!叭铡闭L長的,上下一樣寬;“田”寬寬扁扁的,上大下略小。
本課4個字書寫要點:
二、課文學習
1.朗讀指導。
教師示范捺:
輕輕下筆,從左上向右下行筆,再頓筆改變方向,向右輕輕提起。
教師示范點:
從輕到重,向右下行筆,最后重按回筆。
教師可以根據(jù)歸類朗讀課文。教師帶讀時,可以在行與行之間留有停頓,也可以采用師生接讀的方式,如“日-月”“水-火”,讓學生在讀中感受這些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
2.理解運用。本課生字既是典型的象形字,又是生活中常用的漢字。教學時,在學生充分觀察圖畫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漢字與圖畫的關系,從而理解字義;還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說說在哪兒見過這些字;也可以讓學生嘗試組成詞語說句子。在運用中進一步鞏固識字效果。如:
日 日出 爸爸帶我看過海上日出。
月 月兒 彎彎的月兒像小船。
還可以在同一個句子中用上同一行的兩個字,體現(xiàn)兩者的關系,如:
田里的禾苗綠油油的。
山上有一塊圓圓的大石頭。
3.課后練習。
課后練習又列舉了“兔、鳥、竹、羊、木、網(wǎng)”6個象形字,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的學習基礎,運用觀察、想象等方法自主學習,進一步感受象形字形義結合的特點??梢宰寣W生先嘗試自主學習,完成連線,再說說圖畫與漢字之間的相像之處。
三、實踐活動
看圖猜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