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四七:「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這條辨的意思在說:治病是以脈證為重,時間再久,如果還是「桂枝湯」證,照樣開「桂枝湯」,不是只有七天,病情不一樣,所以北極的人和非洲的黑人得到感冒,開的藥不一樣,中醫(yī)用癥狀來區(qū)分,來開藥,像登革熱剛開始時開「葛根湯」就好了。
可見本條在側重外證未解這句,不論病之時日多少,茍無「里有虛寒」,槪與汗解,即里有實證熱證,亦以汗解為先,此為仲師之心法。
四八:「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仁湯」主之。
平常太陽證的時候,一定是解表發(fā)汗,如果醫(yī)生開錯藥攻下,攻下的藥一吃了以后,全身的感覺很明顯,血整個往下走,如果是體力比較好的人,下去以后又會回來一下,結果病人感覺微喘,病人沒有結胸,如有微喘,代表病還在表還沒有解,攻下攻錯了,就是「桂枝加厚樸杏仁」,前面的酒客也是用厚樸來燥脾的濕,杏仁潤肺潤氣。
如果傷寒感冒里寒表寒,又咳很久,檢查沒有「小青龍湯證」,也沒有「大青龍湯證」,問怕不怕冷?不怕冷,也不怕熱,風吹得很難過,有一點流汗,有咳嗽,「桂枝湯」沒有講咳嗽?有!就是「桂枝加厚樸杏仁湯」。所以常常「小青龍」、「大青龍」還沒有好的時候,就是「桂枝加厚樸杏仁湯」,所以久咳不愈,小孩百日咳,「桂枝加厚樸杏仁湯」就好了,因此「桂枝湯」證,本身又帶有咳嗽的加「厚樸、杏仁」就好了。
桂枝加厚樸杏仁湯方
桂技三兩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四九:「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外證未解,就是還有表證,不可下也,千萬不可攻下,下之為逆。醫(yī)生的過失。欲解外者,「桂枝湯」。當醫(yī)生在決定攻下的時候,就是知道病人肚子里面有干大便,才會攻下,攻下之前,看還有「桂枝湯」證,先不要攻下,怕下陷入胸,所以要先去解表,再去攻里。
五十:「太陽病」先發(fā)汗不解而復下之 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須當解外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如果剛開始「桂枝湯」,給病人發(fā)汗沒有好,又誤攻下,攻下了以后,病人脈還是浮的,代表「表證」還在,沒有好。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病在表如果攻里,走錯方向了,今脈浮,故知在外,須當解外則愈,宜「桂枝湯」主之,所以「桂枝湯」非常的好用。
五一:「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fā)其汗?!嘎辄S湯」主之。服藥已,微除,其人發(fā)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太陽病,脈浮緊這代表傷寒。無汗發(fā)熱,身疼痛,這就是太陽病的「麻黃湯證」。如果八九日后,表證還在,還是冷得要死,必要發(fā)病人的汗,開「麻黃湯」給他吃了以后,微除,稍微除了一點。開「麻黃湯」給病人有兩種情形,一種是醫(yī)師的過失,一種是病人的過失,什么是醫(yī)師的過失?
前面講了,方子的劑量很重要。是「麻黃湯證」,開「麻黃湯」病人吃下去發(fā)汗了,如果開太輕了,發(fā)汗的力量不夠,微除,就是一點點除掉了,還有癥狀在里面,這是一種情形。還有就是醫(yī)生的劑量開得很足,病人喝得不夠,只喝了第一碗,這一種是病人的過失,就是劑量吃得不夠,造成病人發(fā)煩,目暝,突然感到情緒暴躁,頭有點昏花,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有這種狀況是這病人本身體能很強,體能很強的人得到「麻黃湯證」,喝「麻黃湯」的劑量不夠,但「麻黃湯」已經(jīng)帶動血的奔騰,已經(jīng)把免疫系統(tǒng)帶出一部份,結果陽氣整個往上沖,血往上沖,沖到頭部,結果昏弦,嚴重的血叛離經(jīng)脈,造成流鼻血。汗和血是同源的,有的時候給病人發(fā)汗的藥,一發(fā)汗燒就退燒了,還有時給病人發(fā)汗的藥,結果病人流鼻血燒就退掉了,所以小孩子發(fā)燒,流鼻血燒就退了,小孩子陽氣很重,有時候感冒,流鼻血燒就退了。這時候看到鼻血已經(jīng)流出來了,表示病人已好了,再開「麻黃湯」就太過了。
臨床上有一個案例,兩個木工的兄弟,大熱天把父親用棉被包起來,帶到診所來看病,說已經(jīng)中風一個禮拜,結果我一看,麻黃湯證,照樣用麻黃湯,心想仲景必不我欺;為了小心,隔天打電話去求證,結果家人說,不在!原來是不在家里,出門去玩了;問家人說麻黃湯喝了幾碗,回答說只喝了一碗,藥效就是這么快。而且吃了麻黃湯還是睡的很好,不因為麻黃而有失眠現(xiàn)象。雖然八九日不解,不管病名是中風還是感冒,只要還是麻黃湯證,就用麻黃湯,這就是辨癥論治。
五二:太陽病,脈浮緊,發(fā)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這因本身的體能比剛剛的更強,剛才的陽氣還只是中級強,還需要「麻黃湯」來把寒發(fā)出來,這個不用「麻黃湯」,常見的是小孩子,而且是男孩子,很皮,跑來跑去,媽媽還在煮「麻黃湯」,所以不用緊張,血會自己停掉,一般容易發(fā)生在十四歲以下的孩童,因為是純陽之體。所以在針灸課程中講過,十四歲以下的孩童如果流鼻血,不需要治療。
溫度因衄血而降低,故中醫(yī)謂之「紅汗」。故多血家之有腦充血象征者,不但無害,反而有益。
【內(nèi)經(jīng)】:有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就是平常容易流鼻血的都不會有汗的,還有平常流汗很多的人,就不會流鼻血。
五三: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fā)其汗。汗先出不澈,因轉屬「陽明」續(xù)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fā)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鬰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fā)汗不澈,不足言,陽氣怫鬰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煩躁,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澈故也,更發(fā)汗則愈。何以知汗岀不澈,脈濇,故知也。
二陽并病,就是「太陽」「陽明」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fā)其汗,太陽病剛得到的時候,發(fā)病人的汗,如杲發(fā)透了就好了,如果發(fā)得沒有透,汗先出不澈,開處方的時候心軟,藥劑開得太少,病邪沒有去,慢慢的太陽證的時間過了以后,病的熱邪轉到陽明去了。續(xù)自微汗出,不惡寒,陽明證的話,還會流汗,因為腸的津液還會往外走,但是陽明證沒有寒都是熱證,表證已經(jīng)沒有了,入到里去了,如果這種情形的時候,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要先看病人到底在陽明還是在太陽,問病人還有沒有怕風?答有。有沒有怕冷?答有。還有沒有流汗?答有。就是表證還沒有去,甚而摸他的脈很浮,有表證的時候,絕對不要攻下,下之為逆。這種狀況的時候,給他小發(fā)汗,就是「桂枝湯加葛根」就可以了。用葛根把津液補一補,前面已然發(fā)過汗了,后面怕發(fā)汗發(fā)太多了。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鬰在表,臉色紅赤的時候,代表胃的熱氣往上沖,陽氣浮在皮膚表面上,發(fā)又發(fā)不出來,當解之熏之,熏為古人用一種藥草熬水,蒸其水氣以取汗之法。就是用煮藥草,病人坐在旁邊,熏病人,讓病人流一點汗。因為怕喝藥喝太多,而病人津液已經(jīng)不夠,因為有陽明證表示津液不夠了,腸胃的津液再傷到的話,大便一旦堵到了,就變成承氣湯證。如果是血里面的水不夠的話,就變成白虎湯證,怕吃藥吃太多不好控制,所以用藥去熏他。用外在的方法使病人流一點汗,這是比較淺的方法。若發(fā)汗不澈,不足言陽氣怫鬰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煩躁,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澈故也。這條辯講的是,如果病剛好介在陽明和太陽之間,,無法分辯,就問病人大便正不正常?如果還很正常,就不用管陽明,先解表再攻里,解表的同時,如果怕太重傷到津液,可以同時采用增加津液的藥,吃稀飯或杏仁多加一點,或吃完「麻黃湯」以后,多吃些水梨,把肺的津液補回去。
剛剛講的就是汗發(fā)得不夠透澈,所以在太陽證的時候,給病人多一點發(fā)汗不會有事,因為「桂枝湯」里面有甘草、大棗,「麻黃湯」里面有杏仁,張仲景設計的方子不會傷到津液的,所以「麻黃湯」里面麻黃開到五錢,杏仁也要開到五錢,如果吃了「麻黃湯」,因發(fā)汗發(fā)太過造成貧血,就是杏仁用太少了。所有的癥狀都是汗出不澈故也,更發(fā)汗則愈。為什么知道汗出不澈呢?脈濇,濇脈,摸到的脈是扁的,所以脈遲而細就是濇脈。汗出不澈,從脈可以看得出來,還有病人的陳述也可以看得出來,皮膚癢癢就是汗出不澈,最明顯就是皮膚癢。風吹得很難過,這也是汗出不澈,汗發(fā)不透的時候,有時候是皮膚癢,有時候是皮膚有很緊的感覺,整個臉色是紅潤的,眼睛兩邊紅紅赤赤的,因為汗是從胃里面的津液來的,要發(fā)發(fā)不出來,胃氣一直往上跑,整個沖在臉上,所以臉就會紅紅的,可是又流不出汗來。
如果要很重的透發(fā),太陽證的時候,就桂枝湯加重一些。如果表束到了,沒有汗了,加「麻黃湯」進去。如果病人全部是熱證,脈洪大、燥渴,用白虎湯。病人吃石膏的時候,也是得汗則解,因此不單單只有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才有流汗的現(xiàn)象。
五四:脈浮數(shù)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fā)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
脈浮數(shù)者,浮就是表,一息跳六七下,數(shù)代表熱,發(fā)燒了。法當汗出而愈,看到表熱,汗一出就解掉了。若下之,應該發(fā)表,結果攻下,這病人身重心悸,因為攻下得太厲害了,造成病人氣血兩虛,為什么身重?因為所有好的食物營養(yǎng),本來是血的源頭,通通攻掉了,造成血不夠了,所以到四肢肌肉關節(jié)的營養(yǎng)不足,就會有身重,心贓缺血就會有心悸的現(xiàn)象,這時候病人已經(jīng)血虛,,就不要再發(fā)汗了。當自汗出乃解,遇到這種情形,讓他慢慢的自己恢復,自己流汗,胃氣慢慢恢復就好了,為什么?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尺脈的地方,講男人的精宮,女人的子宮,也就是胞中,胞中是下焦陽聚的地方。也就是精的來源,摸到尺脈很虛很弱,重按就沒有了,就是下焦虛掉了,血化成熱,到下焦后成為精,就是我們的體力。所以精血是同源的,因此要確定病人里面津液很足的時候,才可以發(fā)表。遇到這種情形的時候,讓他腸胃功能慢慢恢復,自己會流汗就好了。有的人身體很虛,回來得比較慢,這樣等不是辦法,過去經(jīng)方家在里虛很盛的時候,用「小建中湯加黃耆」,為什么用「小建中湯」?「小建中湯」就是「桂技湯」加飴糖,這飴糖就是麥芽糖,如果飴糖太麻煩,用普通的方糖也可以,這是專門治療腸比較冷的狀況。有的小孩喜歡吃冰,吃冰后,飯就不吃了,因為吃冰后腸胃都冷掉了,腸胃都不蠕動了,當然不喜歡吃飯,吃了「小建中湯」以后,看到冰就沒興趣,「小建中湯」在經(jīng)方是拿來作補藥的,「小建中湯」加黃耆讓它固表,黃耆這藥是固表,屬于氣藥,氣不足的時候,用來補氣的。例:孕婦,懷孕正常的狀祝是血旺氣衰,如果流產(chǎn)的時候,就是氣旺血衰,所以懷孕的人不可能開黃耆給她吃的,但是如果要下胎就要把黃耆加重。黃耆本身是走表的,走皮膚表面上,所以皮膚病的藥,都要加黃耆。所以遇到這種情形,看他有表證,又不可以發(fā)表,因為里虛,所以先去把里扶正,再讓他發(fā)一點表,所以用「小建中湯」加黃耆。
如果是有脈浮有汗的桂技湯證,而且尺脈微、舌苔白而厚,我們知道里虛而且中濕很盛,我們可以在發(fā)表的藥中加些,加(四圣注:這里缺內(nèi)容,原書 P52 頁)
五五: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fā)汗。何以知其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
脈浮緊就是寒,法當身疼痛。他應該感覺到全身痛,宜以汗解之,要用汗來解他。假令尺中遲者,尺中脈很遲的時候,就是血不足了,血里面有百分之六十的水,血不夠代表血里面的津液不足了。這時候不可以發(fā)汗,所以在開麻黃湯之前,要確定病人有沒有足夠的津液來發(fā)汗。張仲景提供一個方法,就是摸一摸尺脈,平常開麻黃湯,病人的尺脈都很大,又浮又緊。摸寸脈是『陽』,也就是胸、肺、皮膚表面、上焦;摸關脈就是肝、膽、脾、胃、中焦;尺脈是『陰』,就是腎、膀胱、下焦。平常開麻黃湯給病人發(fā)汗的時候,一定是寸、關、尺三脈都浮在上面的,才用麻黃湯。這是用脈證來確定病人的身體虛不虛,如果吃了麻黃湯會手腳厥逆,就是病人變成甘草干姜湯證了。一般來說,如果吃了麻黃,不會感覺到心悸的人,都是心臟比較好的。
五六:脈浮者 病在表 可發(fā)汗 宜「麻黃湯」。
這條是在尺脈很壯盛的時候會用得到。如果是下針給病人發(fā)汗,就下「合谷」,「合谷」下針的時候要「飛針引氣」,起針的時候轉針,一邊起針一邊轉,下去的時候直直的下,引到第三次的時候,病人就冒汗了。
頭痛、印堂痛用「承氣湯」;偏頭痛就是「小柴胡湯」;整個頭痛、頭頂痛用「葛根湯」。
五七:脈浮數(shù)者,可發(fā)汗,宜「麻黃湯」。
發(fā)汗,有它必要的條件,如果說病人已經(jīng)在發(fā)汗了,不會開麻黃湯的。因為病人的表已經(jīng)開了,病人的癥狀除了脈浮數(shù)以外,一定兼有惡寒和無汗,所以麻黃湯和桂技湯最簡單的區(qū)分就是一個無汗,一個有汗。麻黃湯證一般發(fā)燒溫度比較高,無汗,怕冷比較嚴重。
五八: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wèi)氣不共營氣和諧故爾。以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復發(fā)其汗,營衛(wèi)和則愈,宜「桂技湯」。
中醫(yī)對營衛(wèi)的觀念,營就是血,衛(wèi)就是氣,營在肌肉里面,營的路線,從動脈血管到小血管到孫絡,中醫(yī)講的孫絡就是微血管的部份;氣就是我們的動能,所以氣虛掉的時候,就沒有什么力氣,講話都懶得講,衛(wèi)氣的路線就從腑,往往這個氣從腸胃吸收營養(yǎng)后從淋巴系統(tǒng)一直走,走在皮膚毛孔;所以有流汗和流血兩種。在血管里面看到的是血,血管的外面有一層薄膜圈到了,這層網(wǎng)膜就是中醫(yī)講的氣的走向,網(wǎng)膜的力量很強,常見心臟的動脈血管破掉的時候,網(wǎng)膜會把它包到,在沒有完全破裂之前,還有一段時間可以急救,而且在破掉之前會有癥狀,病人的癥狀就是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心口絞痛、刺痛。五六十歲的人常常在副主動脈上面破裂,在心臟的上方有一副主動脈,血出來很多,往往有網(wǎng)膜包到,就是被氣包到了,病人不會馬上死,可是很危險,病人不能動,一動就噴出來了,中醫(yī)的方法是讓血急速的流回去,加強網(wǎng)膜的力量,讓血管愈合,西醫(yī)的方法就是把這一段割掉,接個血管上去,在接的時候,把動脈導到維生機上面,很快的接完血管再導回來,接個人工血管這樣沒有網(wǎng)膜了,就沒有第二次機會了。往往再發(fā)病的時候,血已經(jīng)噴出來了,所以中醫(yī)講的氣血同源,講的就是血管外面的網(wǎng)膜。
病人常常自汗出,病人本身平常就在流汗。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復發(fā)其汗,營衛(wèi)和則愈。人的氣血要兩和,血管的網(wǎng)膜和淋巴系統(tǒng)的氣是相通的,如果血管里面的水少了,它會自動供應水,如果血管里面的水太多,水自然會出來,給淋巴系統(tǒng)傳到皮膚毛孔,發(fā)汗發(fā)掉了,互相有協(xié)調(diào)作用。所以兩者的管路是通的。當氣和血不協(xié)調(diào)的時候,「桂枝湯」最大的功能就是「調(diào)和營衛(wèi)」。湯劑下去后,本來不協(xié)調(diào)的變得協(xié)調(diào)了,本來淋巴系統(tǒng)里面的水份要進入血管里面的,如果氣太旺了,水太過了發(fā)到皮膚表面,這水原本應進入血的,結果跑出去,就代表營衛(wèi)不協(xié)調(diào),所以平常沒事流汗的人,氣候又沒變化,突然流虛汗,就是代表「營衛(wèi)不協(xié)調(diào)」。這時候沒有病無所謂,有癥狀就可以吃桂枝湯,讓它協(xié)調(diào)。中風證是傷到衛(wèi)分,只需要用到桂枝;而傷寒是營衛(wèi)兩傷,因此麻黃與桂枝必須并用。
新藥物學知道麻黃素有刺激中樞神經(jīng)的效能,是作用于交感神經(jīng)興奮藥,我們用作發(fā)汗藥。麻黃素,西醫(yī)用在急救、興奮上面。也知道麻黃會發(fā)汗,但是西醫(yī)只用單味的麻黃,用麻黃素發(fā)汗和安非他命造成很多的問題,吃單味的麻黃素并不能發(fā)汗。如果麻黃素沒有桂技,只是個宣肺的藥,不能得到真的汗,因為麻黃素是陽藥,能把氣管打開來,性輕而且升,一下就跑到腦部去了,頭部陽氣很盛,當然會睡不著覺,所以張仲景在湯劑用麻黃的時候,一定把麻黃素先煮掉。
中藥講「氣」和「味」,所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上面一定講「氣」和「味」。藥有的時候要取藥的「氣」,有的時候要取藥的「味」。例:大黃用來瀉頭面五官的熱,大黃是寒涼的藥,是消炎的藥,如果牙齒痛、頭上的病、眼睛紅腫,取大黃的性就要用開水燙,所以麻沸湯就是用滾水燙下去,這消炎的藥就走上面,就是取它的氣。如果把大黃煮兩個小時,藥味都煮出來了,這是取它的味,這時候大黃是往下走,而不是走到頭上,所以大承氣湯就一定是取它的味,因為要攻下。
所以麻黃煮過以后,就不取它的氣,取它的味了,麻黃直接進入肺,用麻黃發(fā)表流汗的時候,一定加桂枝在里面,因為沒有桂枝,麻黃不會流汗,麻黃進入肺讓氣管打開來,不論寒證熱證都用得到麻黃,所以小青龍大青龍都有麻黃。
五九:病人臟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wèi)氣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這就是說平常沒有桂枝湯證,如果營衛(wèi)氣血不和的時侯,都可以吃桂枝湯,像這種時發(fā)熱自汗出的人,常常覺得一陣水管,常常有水就不容易壞,放在太陽下沒水,很快就干掉破了,所以容易沒事發(fā)發(fā)熱流一點汗的人,就吃桂枝湯,把桂枝湯當作補藥來吃。北派的補藥不是注重滋補,而是注重調(diào)理,調(diào)整得很好,吃下去的食物才是真正的營養(yǎng)。
桂枝湯名為發(fā)汗之劑,實為補氣益血之劑。所以對氣血很有幫助,非常的好,草棗亦為補養(yǎng)之品,加以綴粥補養(yǎng)津液,所以在早餐之前,先吃個幾勺桂枝湯,再吃稀飯,可以讓氣血調(diào)得很好。
六十:「傷寒」脈浮緊,不發(fā)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脈浮緊,不發(fā)汗,就知道是麻黃湯證。表寒很盛了,因致衄者,如果得到了流鼻血,一般來說,鼻血流出來之后,癥狀就沒有了,熱就退掉了。為什么?因為肺開竅在鼻,所以肺的血管直接進入鼻,因為麻黃入肺,肺被寒束到了,肺的熱沒辦法宣泄就往上走,所以就會流鼻血了。這條辨講的是,如果得衄還是沒解的,可再用麻黃湯。所以如果小孩感冒流鼻血,不要急,這是因為小孩「陽」比較亢,才流得出來。
周禹載曰「奪汗無血也」;病人流鼻血的時候,一發(fā)表,鼻血就停掉了。為什么?血本來就在血管里面,一發(fā)汗以后,表沒被束到,血液循環(huán)就會很流暢,血管里面有瓣膜不讓血往回流,而且血管都有一定的彈性,血過不去的時候,血管就會破裂,在鼻子上就是流鼻血,在腦里面就是腦中風。所以平常有不和的時候,常常吃桂枝湯,讓營衛(wèi)和就不會出血。所以北派預防腦中風的,除了灸「足三里」以外,就是吃「桂枝湯」了。桂枝、白芍讓血管的彈性很好,遇到寒血管會收縮,遇到熱血管會擴張。所以補血管的藥都是兩熱藥,因為西醫(yī)沒有分寒熱的,西醫(yī)治療頭痛的時候,開止痛藥,就是血管舒張劑,舒張血管就是硬把血管撐開來,一撐開來血就流通了,當時抒解了,但是藥效十二小時過了以后,痛回來了以后,血管會繃得更緊,頭會更痛。
六一:「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fā)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如果人得到傷寒,這病人已經(jīng)六七天沒大便了,氣色已經(jīng)黑了,看他的臉色像有一層灰,沒有光,整個人很躁,這時候病人頭痛有熱,這頭痛已經(jīng)不是感冒的頭痛了,大便不出來的頭痛和感冒的頭痛不一樣,兩眉的中間這一塊是「闕上」,頭痛的時候剛好在印堂這一塊痛,就是「闕上痛」,就是有便秘,所以頭痛痛在這個位置上的時候,就是標準的陽明痛,手陽明大腸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陽明經(jīng)就是在腑的系統(tǒng)里面,大便堵到的時候,腸氣沖到頭上,就是大便的濁氣一直上沖,剛好沖到「闕上」這個地方,所以在「印堂」上面有看到紅絲就是有痔瘡,就給承氣湯。
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如果大便燥屎,堵在里面的時候,病人的小便一定是黃濁,因為下焦非常的熱,所以張仲景在提醒攻大便的時候,要問病人小便是什么顏色?如果小便很清,代表下焦不熱,病不在里,還在表,就代表這頭痛在表,并不是「闕上痛」,發(fā)表用桂枝湯來發(fā),如果不發(fā)汗,熱上來的時候,一樣會造成鼻衄。如果臨床上遇到病人有表證,又五六天沒大便了,先不考慮里證,承氣湯的癥狀是熱實,有熱也有實,所以承氣湯里面有去熱的藥,也有去實的藥。如何知道是寒還是熱,看小便,小便白就是寒,小便黃就是熱,我們用承氣湯,怎么知道什么時候停止,就是看小便顏色。「大黃」張仲景并沒有真正去分寒熱,去實一定要加大黃,把去熱的藥加上大黃,就可以去熱實,所以承氣湯里面的大黃是去實,黃芩黃連都是去熱的藥。如果病人是寒實,也是實,也是有東西堵到,但是這個堵到的乃因為腸子不蠕動,所以如果是寒讓大便堵到不通的,要開去寒的藥,讓腸胃蠕動恢復功能才行,把去寒的藥加上大黃就可以去寒實,譬如細辛、附子都是熱的藥,這樣大便就清出來了。所以處方的時候,要確定到底是寒實還是熱實。
六二:「傷寒」發(fā)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shù)者,可更發(fā)汗,宜「桂枝湯」主之。
給病人麻黃湯發(fā)汗后,半天以后煩起來了,這時候脈浮數(shù)者,脈很浮數(shù)就代表前面的麻黃湯開太輕了,麻黃湯一下去發(fā)了一些表寒,結果還有一些表寒在里面,沒有排掉,但已十二小時,半天了,麻黃湯藥力沒有了,藥力差不多也是十二小
六三:凡病若發(fā)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若吐,吐法的應用,可以用在病人中風的時候,痰涎塞住,被西醫(yī)在「天突」的地方開洞抽痰,無法下針,只能用藥,湯熬得很濃,藥下去的時候,一邊喝一邊痰就噴出來了,把藥也噴出來了,再灌再噴,再噴再灌,噴到后來沒有痰了,藥就進去了,這就是用藥去急救,這就是吐法。
陰陽自和者,就是胃氣自己回復回來了,所以小孩感冒發(fā)燒,都沒胃口,大青龍、小青龍在用了后,一旦小孩說肚子餓,就是有救了。也可以從寸脈與尺脈都有胃氣,來看病人陰陽自和與否。這個時候雖然亡津液,但是張仲景的觀念是,讓病人自己痊愈之后,不開滋補的藥;等到病人健康的時候,才可以吃補藥調(diào)養(yǎng)。
被汗、被吐、被下的時候,津液就很少了,如何知道脾胃功能恢復了?第一摸脈,一息四至,就是有胃脈;第二病人會微微的發(fā)汗;第三病人感覺到餓;第四舌苔變的比較薄白的現(xiàn)象。
六四:大下之后復發(fā)汗 小便不利者 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攻下再發(fā)汗,大下了之后,會造成里虛,所以開承氣湯不能開太重,要恰當,如果發(fā)表太過,造成病人里虛,里面是陰虛,表就是陽虛,這時候津液亡了,腸里面都沒有津液了。怎知病人沒有津液了?因為病人小便減少了,小便只有一點點,如果病人精神好,就不用開藥,讓病人自己好。等到小便正常了,就好了。如果病人精神不好,才開藥去治療,如果很危險了,如人已昏厥了,開「四逆湯」去救他。
用了吐法與下法之后,怎么知道病邪去掉了沒有,就是看病人口渴與否,如果病人口渴,就是病邪已經(jīng)去了,不再給藥了;如果沒有口渴,才考慮再攻。所以像是開十棗湯這種藥,一般都只開一劑,一劑吃完之后,問病人口渴不渴,口渴就不再給藥。
六五:下之后,復發(fā)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nèi)外俱虛故也。
攻下了以后,里面陰就虛掉了,然后又復發(fā)汗,陽也虛掉了,如果病人有振寒的現(xiàn)象,發(fā)冷、手腳冰冷的現(xiàn)象,這時候摸病人的脈,可能一息二三至,脈跳得很慢又很微弱,就知道內(nèi)外俱虛,內(nèi)外都虛掉了,這時候常常用到四逆湯。
內(nèi)外俱虛,即陰陽兩虛,輕則「四逆湯」」重則「四逆加人參湯」。人參在這是補氣的,在張仲景的觀念人參是專門對腸胃功能的,所以心下痞的時候常常用人參,甘草干姜是對脾陽,附子是對腎,讓脾陽和腎陽恢復,因為胃功能不好,所以再加人參下去,讓胃也好。
六六:下之后,復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span>,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
【內(nèi)經(jīng)】:晝是氣、夜是血,晝是陽、夜是陰。如果一個人晚上很好,白天有問題的時候,一定是陽不足。如果一個人白天很好,晚上有問題的時候,一定是陰不足。所以利用病人的晝夜好壞,來斷他是陽不足還是陰不足。
下之后,復發(fā)汗,這病人被攻下了后又發(fā)表,造成病人晝?nèi)諢┰瓴坏妹?,就是陽虛了,陽虛了以后虛熱就往上跑,往上沖沖到頭部,沖到胸部,沖到頭部就是不能睡覺,沖到胸部就煩躁。夜而安靜,到了晚上又很好,不嘔,代表腸胃沒有問題,不渴,津液也沒有喪失掉,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就是陽虛掉了而已。干姜附子湯主之,干姜是壯脾陽的,附子是壯腎陽與心陽的。陽不足補陽就好了,不需要用炙甘草來補津液,所以這條辨是完全的陽虛證。陰完全正常沒有問題,所以藥不必多用。
陰虛者,當救陰。陰陽兩虛者當陰陽兩救之。祇有陽虛、則當救其陽。救陽急不宜緩,以陽主生化,無陽則不化,各組織機能有立絕之危,故本條以「四逆湯」去「甘草」之緩,但取「姜附」之迅烈以救之。
尤在涇曰:「大法晝靜夜劇,病在腎陰;夜靜晝劇,病在胃陽。」所以氣喘病人如果白天很好,晚上發(fā)病,就是陰不足。
【三因方】曰:「干姜附子湯」治中寒,卒然昏倒,或吐逆涎沫,狀如中風,手攣搐,口噤,四肢厥逆,或腹燥熱。這時候牙關繃得很緊,用灌的,所以用在急救救逆的時候。
【圣濟總録】曰:「附子散」治小兒凍足爛瘡,以「附子」二枚,「干姜」二兩,搗羅為散,入綿中,如裝襪;若有瘡腰,即以臘月豬脂涂之。就是用干姜和附子,把它磨成粉以后,把它敷在小孩的腳瘡旁,用外敷的。內(nèi)服用的是當歸四逆湯。
干姜附子湯方
干姜一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真正在救逆的時候,干姜真正用到一兩都沒關系,陽沒有虛到那程度的時候,像胖子的體格用三錢就可以了,中等的用二錢,小孩用一錢。在救逆的時候,人昏迷過去的時候,大劑的煮濃一點下去,病人只吃了一點,可能就三錢了。生附子用兩錢,生附子如果沒有去皮,必須用棉布包起來,以免纖維刺激到喉嚨;如果已經(jīng)去皮,就不用搞布包裹。生附子是溫心陽、補命門火;腎藏的陽不夠,用炮附子。用了生附子溫心陽之后,心跳不會加快,但心臟搏動的力量會加強;與麻黃發(fā)陽不一樣,麻黃會使心臟搏動的速度加快。
六七: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發(fā)了汗,身體還在痛,照理說傷寒的時候,因為寒束在表上,所以身體會痛,發(fā)了汗身體還在痛為什么?就是因為處方開太過了,發(fā)汗的藥開太強了,這個疼痛是因為津液傷到了,孫絡沒有津液干掉了造成的。病人的脈沉遲,沉代表病在里,遲代表寒,這時候如何把發(fā)太過的津液補回來?就是用新加湯,還是桂枝湯的加減,桂枝是融和營衛(wèi),它是非常好補氣血的藥,因為身體的四肢末稍都在疼,所以加重芍藥,讓靜脈流回心臟的力量加強,為什么用生姜?藥吃到胃里面的時候,生姜的功能就是讓胃一吸收到以后,散開來進入到肺里面去,生姜的功能就是能夠散寒,把藥力發(fā)得更強,能夠透到肌表去。為什么加人參?津液因為發(fā)汗散失太多了,用人參把津液補足。這時候用大棗、甘草來補津液都來不及了。桂枝湯褢面重用芍藥,重用生姜,再加人參就是新加湯。專門用在發(fā)汗發(fā)太過了以后吃的處方。但是如果發(fā)汗發(fā)太過,汗流不止的時候,就不是這個方,是用桂枝湯加附子。
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服,余依桂枝湯法。
桂枝三錢,芍藥四錢,原本桂枝芍藥等量,這時候重用芍藥所以用四錢,人參的量可以多加一些以補氣。
六八: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 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這條是講發(fā)汗以后的辨癥,如果病人已經(jīng)發(fā)汗了,為什么不能再給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就是麻杏甘石湯。平常在臨床看的時候,如果一個人得病,得到太陽證,桂枝湯證或麻黃湯證或葛根湯證,病人星期三得病的,本來只是感冒,星期六才來醫(yī),病的表邪已經(jīng)進入肺了,就是西醫(yī)講的濾過性病毒已經(jīng)進入肺了,結果桂枝湯下去,表證沒了,病人開始胸腔有問題,西醫(yī)就說是病人得了肺炎,本來是感冒,太陽證來不及治,一發(fā)完就會有這個現(xiàn)象,因為病在肺上面,所以病人汗出而喘,病人流汗,肺主皮毛主表,所以這時候用麻黃,麻黃入肺,可是已經(jīng)表虛了,不可以再發(fā)汗、所以不可能用桂枝;為什么用石膏?石膏的性非常的寒涼,石膏就是白虎,白色很寒涼的藥,石膏和麻黃碰在一起的時候,麻黃把石膏帶到肺,本來有肺炎,就是肺有壯熱,石膏能夠去熱,麻黃和石膏并用,病人不會流汗,是小便解掉的,因為痰很多,肺很熱,所以加了杏仁去痰。這三味藥下去,怕麻黃還來不及發(fā)散,胃還來不及吸收藥,藥就到大腸小腸去了,所以加甘草,甘草有兩個功能,一是停在胃,讓藥能停在胃上直接到肺上面去,一就是為了沒消化的食物,所以張仲景常常在感冒藥里面加甘草,就是讓胃里面還沒消化的食物,不好的分解掉,好的留下來,因為甘草可以解百毒的。故以麻黃擴張肺管,使肺中之鬰熱得以排泄,用石膏消肺中發(fā)炎,杏仁下平氣喘,甘草緩肺急迫。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jié)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沬,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開麻黃的時候,如果有石膏在,不用擔心太重,要讓石膏達到肺的每一個血管里面。麻黃去節(jié),麻黃的節(jié)能夠止汗,所以要剪掉,麻黃用三錢,杏仁差不多用兩錢最多可以到五錢,石膏也是四錢到六錢,和麻黃量相等就可以,甘草二錢或少一點,石膏一般用棉布包起來,先煮麻黃減二升,就是先去掉麻黃的氣,留麻黃的味,不要麻黃跑到頭部去了。開大青龍湯的時候,麻黃開六錢,杏仁開兩錢、石膏開四錢,如此一來,杏仁加石膏與麻黃的六錢相等,就不會傷到津液。石膏的目的是去熱,杏仁是去痰、潤肺。因為麻黃甘石湯的病人沒有大熱、沒有發(fā)高燒,所以麻黃的劑量不用很多,麻杏甘石湯不是用來退燒的。
【類聚方廣義】曰:哮喘胸中如火,氣逆涎潮,太息呻吟,聲如拽鋸,鼻流清涕,心下鞕塞,「虛里」動如奔馬者,宜此方。大青龍湯就是麻杏甘石湯加三味藥,就是麻杏甘石湯加「桂」、「姜」、「棗」就變成大青龍湯,所以大青龍湯有表證,用桂枝和麻黃一把它發(fā)表,所以麻黃用到六錢;除了清里熱還要解表,麻杏甘石湯和大青龍湯的分辨,同樣是氣喘也是熱,問病人胃口好不好?胃口好就吃麻杏甘石湯,胃口不好的吃大青龍湯,因為甘姜棗就是開胃的藥,藥吃下去,為什么會流汗?就是靠腸胃的津液去流汗的,胃功能沒有了,那還有津液流汗,就是這樣分類的。
氣喘的治療:
一、熱喘:就是病人虛汗很多,陽虛了,舌苔黃黃的,氣喘到你的手上的時候,大都是虛證了,一定喘很久了,小孩用單剌不留針,呼吸痰的聲音很大,只針不灸:下「公孫」「內(nèi)關」〈胃心胸〉,「三里」「太白」〈土生金〉,「臨泣」「太白」〈合化土〉,正面的『云門」背后的「肺俞」,一般來說氣喘的病人胃口一定不好,再加「中脘」。處方用大青龍湯和麻杏甘石湯的變方,視胃口好不好而定,如果病人喜歡喝酒就用桂枝湯加厚樸杏仁。
二、寒喘:看到最多的就是寒喘,每到冬天的時候都不能睡覺,都要坐著睡,吐出來的是白痰,肺寅大卯胃辰宮,每天晚上三點到五點的時候就開始喘,很準時,確定病人是寒喘,除了針之外還可以灸,針灸的穴道還是一樣的,也是虛證的治療,背后的「肺俞」、「脾俞」、「胃俞」,其它的穴道一樣,用土生金的方法來治療。寒喘的時候一定要加灸,灸的效果很快的,處方用小青龍湯來加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