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則
風(fēng)俗日趨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樸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喪其廉恥,漸至消亡,安得有講名節(jié)之大人,光爭日月。
自古及今,都在呼喚一兩圣人賢者,給這個社會帶來更深處的改變,而往往在那個時代,這樣的圣人賢者即便出現(xiàn)了,卻往往不被重視,比如孔子。
世風(fēng)日下,“敦古樸之君子”也未必能“力挽江河”,“人心日喪其廉恥”,“講名節(jié)之大人”也未必能“光爭日月”。與其求這些人到來,不如自己努力成為這樣的人,“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退而結(jié)網(wǎng),就是反求諸己。有些話說得好聽,但是呢,往往是“喊一嗓子”,表明一下態(tài)度而已。
這句話呢,或可激發(fā)學(xué)人立志,聽此言,吾輩當(dāng)擔(dān)當(dāng)之。這個志向立下了,要做些什么呢?那當(dāng)然的正己,修己安人啊,當(dāng)然是修身,留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我們的文化根底上不是要求別人怎么做,而是自己要怎么做,進而通過“無言之教”影響到別人。
第十二則
人心統(tǒng)耳目官骸,而于百體為君,必隨處見神明之宰;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知終身無安逸之時。
做學(xué)問怎么總是這一副苦相呢?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xué)而篇》)
孔子教導(dǎo)學(xué)生,何曾有苦相?
“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
樂,一直是孔子生命的基調(diào),是身心的安頓處。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保ㄍ跤^《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人的面目,也可以應(yīng)象山川河流,自有一番鮮活明快的氣象啊,何至于一副苦面目。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span>
一個師者可以有苦相,但是不能這這種苦相傳遞為弟子,父母內(nèi)心可以有苦相,但是在孩子面前,還是要以一顆常心與孩子相處,這可以說是“不遷怒”。
第十一則,作者本來說是“隨處見神明之宰”,要心有所覺啊,為什么最后單單擰出個“苦”相呢,那說明這顆心也是緊繃繃的,不放松,沒有余地,沒有余情,一個刻板的老夫子,又怎么是一個溫柔敦厚的君子呢!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戰(zhàn)國·孟子《孟子·萬章上》)
我們品《圍爐夜話》也不能脫離這本書的作者。
光緒版《荊州府志·卷五十七·藝文志》記載:“王永彬,字宜山,歲貢生,性孝友,隱居教授。邑令朱錫綬耳聞其名,虛心造訪,永彬鑿坯而遁?!?/span>與友人一起每酒醉高論,說到古忠孝義烈之事,則沾襟涕泗不能止。
我們觀其行,卻非那種“君子儒”,但也稱得上是一個“窮則獨善其身”的讀書人,一個狷者。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保ā墩撜Z·子路篇》)
王永彬(《圍爐夜話》作者)是一個有所不為之人。
所以我們讀其書,還是要感其心,進而知其言,明其局限,明其難言之隱。
當(dāng)然,我們讀《圍爐夜話》,也不僅僅就是讀此書,而是借此言展開我們的對話,深入到四書五經(jīng)老莊里,這也是這個系列小品文學(xué)習(xí)的目的和相對應(yīng)的方法。
第十三則
伍子胥報父兄之仇,而郢都滅,申包胥救君上之難,而楚國存,可知人心足恃也;秦始皇滅東周之歲,而劉季生,梁武帝滅南齊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還也。
前一句講立志,志向堅定,持之以恒,就可能成功。后一句講不能把事情做絕,天無絕人之路,沒有絕境。秦始皇那么強大啊,到頭來秦朝還是被一個小混混推倒了。反過來,我們做事情不能做絕,處處留有余地,那么處處就能有生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