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配 舊時將罪犯面部,臂部或其它部位刺刻標記,發(fā)配至指定地點服役的刑罰稱為“刺配”。《六部成語》刺字注解:“凡盜犯,兇犯,俱刺字于面,罪輕者,刺于臂上?!薄段宕鷷肪砭牛骸白h刑輕重”:“罪有可疑,法當宥,徒二年半,刺面配華州?!笨芍宕鷷r還有此刑罰。這種刑罰是古代黥刑的復活?!端问贰ば谭ㄖ尽罚骸?熙寧)三年,中書上刑名未安者五:…… 其三刺配之法二百余條?!痹?、明、清三代亦沿襲未改。凡應刺配者,或刺字于額部,或刺環(huán)形于耳后,三次犯罪則改刺面部?;蛴诿嫔洗堂靼l(fā)配地點,如《夷堅甲志》卷十七《永康倡女》:“刺面曰:‘配某處’”。所刺深度,根據(jù)發(fā)配地的遠近不等,有四分、五分、七分幾等。
舊時的文筆匠是專門給犯人刺面的。《水滸傳》第七回,林沖帶刀誤入“白虎堂”,被“斷了二十脊杖,喚個文筆匠刺了面頰,量地方遠近,該配滄州牢城?!痹诜溉松砩洗套?,一方面是對犯人的用刑,另一方面是怕犯人逃跑,刺字于面,容易追捕。武松為其兄報仇后,亦被“脊杖四十”,“臉上免不得刺了兩行金印,迭配孟州牢城。”“血濺鴛鴦樓”后,他逃在張青處,由于追捕甚緊,無處出走。孫二娘說:“如今官司遍處都有文書,出三千貫信賞錢,畫影圖形,明寫鄉(xiāng)貫年甲、到處張掛,阿叔臉上,見今明明地兩行金印,走到前路,須賴不過。”無計可施,只得把頭發(fā)剪了,戴上“一串一百單八顆人頂骨數(shù)珠”,扮成行者逃往別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