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經(jīng)》(註:《般若經(jīng)》乃是般若波羅蜜經(jīng)深理經(jīng)典的總稱,包括《光讚般若》、《放光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道行般若》、《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佛母寶德藏般若》、《大明度無極經(jīng)》、《摩訶般若鈔經(jīng)》、《勝天王般若》、《文殊般若》、《大寶積經(jīng)第四十六會》、《濡首般若》、《金剛般若》、《仁王般若經(jīng)》、《般若心經(jīng)》、《諸法無行經(jīng)》及密部的《理趣般若經(jīng)》等等,總有數(shù)十部之多。佛囑須菩提、舍利弗等聲聞弟子,對諸菩薩說空之理,稱為“轉(zhuǎn)發(fā)教付財”)記佛重點述空義,即緣起性空之諦理。而佛經(jīng)中所說:空、幻、夢、假、影、泡、化、無、性、心、如、法、野、實相、虛空、大智、法界、空寂勝義、(無上)菩提、中道、無漏、性空、法性、不二、平等、般若、智慧、無相、無作、無愿、無我、無生、無常、無住、無念、正見、正念、了義、清凈、法忍、涅槃、不可得、無可得、無所得、無所住、第一義、勝義諦、薩婆若、真空義、真三昧、涅槃寂靜、一切種智、無修無證、安立假名、緣起性空、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真空妙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皆是異名同實。
《大集經(jīng)》卷十五記佛言:“一空句,總攝一切佛法,一切佛法同于空故,如佛法,一切法亦然?!薄叭羧四苡^第一空,是人能吸甘露味?!本矶撸骸叭裟苡^凡夫法空,至佛法空是名正見?!薄洞蟀闳艚?jīng)》卷二二七記佛說:“菩薩觀一切法都無自性,皆是虛空,乃得無上正等菩提。”“前際不與后際合,后際不與前際合,現(xiàn)在不與前際后際合,前際后際亦不與現(xiàn)在合,三際名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yīng)?!狈鹈骶壠鹬T法,是無有自性的,如虛空一樣,過去、現(xiàn)在、未來是不連續(xù)的,故時間亦是空、幻、不可得的。通達(dá)此義,即是無上般若智慧。佛又詳述了十八空:“內(nèi)空、外空、內(nèi)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一切法空、無所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當(dāng)然般若波羅蜜”。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卷八十一解釋十八空義云:“一切法空,法無不盡”。為何又說十八空?答:“彼中分別一切法相空,一切空皆總?cè)胧丝??!本戆耸庞终f:“一切有,若法、若眾生,若言畢竟空,則破諸法;若言無始空,則破眾生,破此二法已,則一切法盡破?!薄坝嗫杖缁馃?,畢竟空無灰無燼?!本砹澹骸耙磺蟹ú豢傻??!本砹骸爱吘箍?念)六空?!薄叭绶鸶骓毱刑嵴f:‘色,色自空;受想行識,識自空;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摩訶衍空門者,一切諸法,性常自空,不以智慧方便觀故?!本戆耸牛骸皬谋疽褋沓?铡!比叩榔?、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薩婆若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自空。’”卷六十四:“是空法希有,與一切世間法相違?!比欢覀?nèi)绾晤I(lǐng)會、理解這么徹底的空法呢?古往今來確實引起不少佛弟子的惶恐、懷疑、迷惑,是否“徧空”、“落空”了呢?佛進(jìn)一步開示“畢竟空但為破著心故說,非是實空?!?/b>
《大智度論》卷九十二又引《大般若經(jīng)》云:“若一切法不空者,菩薩摩訶薩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饼垬淦兴_《中論》釋云:“以空故,一切法得成。”此明世出世法,若無空義,則不能成立。故《宗鏡錄》佛言:“一切諸法畢竟空,凡愚迷倒,不聞空義,設(shè)有聞得,無智不了?!贝嗣鹘饷撋辣仨毻ㄟ_(dá)空義,經(jīng)論亦明,大小二圣,皆以空義而解脫者。但是若無有善根福德智慧,雖聞空義,亦不能徹了?!斗ㄈA經(jīng)》卷五:“一切諸見,以空得解脫者?!狈鹩指嬲]弟子:“觀一切諸法,空無所有,安住不動,如須彌山?!睂樟x必須契入骨髓,毫不動搖!佛又進(jìn)一步說:“我今喜無畏,但說無上道?!薄爸T菩薩中,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辈粌H僅自己體悟諸法“空性”,還要不做自了漢,要做“無畏正直人”,舍卻三學(xué)五道十地四諦等等八萬四千種種方便法門。為什么?佛說:“方便說法,斷佛道故?!闭f方便誘化道,使眾生死執(zhí)有生有死,有煩惱可斷,有涅槃可入,有菩提可證。拼命心外求法,如渴鹿陽燄,不斃不息。把本不生,當(dāng)下頓悟的無上佛道給斷除掉了。為鼓勵弘揚(yáng)無上道的決心和勇氣,佛又開示:“我不愛生命,但惜無上道?!狈鹪跓o量劫來追求無上道,行菩薩道,舍身忘命,今弘揚(yáng)無上道,豈惜此一期“遠(yuǎn)殘果”?!
佛弟子中為弘揚(yáng)“無上道”“空”義而舍身忘命的實踐者,印度如龍樹、提婆菩薩,中土如達(dá)摩、慧可,使大乘佛法般若實相義得以復(fù)興,廣為弘揚(yáng),如日中天。
日本佐佐月樵《龍樹的教學(xué)》中所描寫龍樹時代,印度佛界內(nèi)外思想混亂到極點的現(xiàn)狀:“釋學(xué)正法滅,五百年而滅了,龍樹正當(dāng)在外九十六術(shù),在內(nèi)五百異部,在內(nèi)外混亂與人生的不安達(dá)到極點。所謂像法時代出現(xiàn)了。當(dāng)時,非有即無,非無即有。這時,外非跪到于偶像,內(nèi)則用自己的妄想之筆,任意畫如來像取樂。(按:《中論》評有十四種邪見佛)真佛因之沒影,真法隱于龍宮,萬人盡失所依,皆祈真佛救世。龍樹始終都以真摯、敬虔的智批判,借文殊的智劍,將七百年之間為有無的風(fēng)雨所剝落破損的古靈像,拿來解體?!吨姓摗肪硎椎臍w敬,實在正是佛在修理靈像之前,始終要嚴(yán)修于尊前的‘拔魂’的供奉。佛魂已被拔了,文殊之劍唯微唯精,走到了‘一切諸法不可得’之上,從而如來也終于成空了(按:恢復(fù)了原來如來即真理的模樣),這正該如此,真實的如來之魂。由文殊之智劍,且借助了‘信’之手,把它修理完畢,于是龍樹跪伏在靈像前,十二禮讚,拇手稽首,而舉入佛‘還魂’之禮的狀態(tài)?!惫视梢蚓壗⒌摹翱铡绷x為佛法的全部根基,為佛的核心思想,佛的精神內(nèi)核。故《十二門論疏卷一之一》云:“因緣(性空)義是佛法之大宗,迷因緣一切皆迷,悟因緣則無法不悟?!笨梢韵穹鹜右粯又毕略谄刑針湎聫匚蛏罒o生死,通達(dá)宇宙人生的真理,成為覺者。
佛后五百年,南印度誕生繼佛陀“空王”的第二位“空王”小釋迦龍樹菩薩。揮起文殊之智劍,“造論破迷”,而正顯佛法中道,俾慧日自現(xiàn)?!吨姓摗贰ⅰ妒T論》是破小乘執(zhí)有迷道,而說中道般若實相義。五百異部執(zhí)諸法有決定相,小乘八見,以八不破之,以明無生,畢竟空?!耙烙忻骺铡?、“空依有顯”、“空有不二”、“畢竟空中有無戲論皆滅”。龍樹亦破大乘執(zhí)空、墮空之邪、邊見,如方廣道人,不明緣起假有,“以成立世出世間法,明空有不二,不落二邊中觀實相諦理?!奔炔粔檺喝た盏奶摕o主義,亦不墮于有實在性的有見。明因緣生法無自性故空,不同于兔角、龜毛之無。直顯佛陀般若無自性故空,而不廢世出世間法的中道實相義。故龍樹菩薩三論強(qiáng)調(diào):“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為眾生故?!惫手壠鹦钥罩杏^義,反能成立世間業(yè)果流轉(zhuǎn)及出世間四諦四寶(即所謂“一切法得成”)。佛不是沒有的,但不同于著有佛無佛二邊的有見的實有佛。亦不同于認(rèn)為佛滅度后無佛的邪見(《中論》評當(dāng)時有十四種邪見佛)。而直顯“無自性執(zhí)佛”。真顯須菩提的無相佛,即般若之空相諦理?!吨姓摗酚忻琴剩骸耙蚓壦?,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正是直顯佛陀般若空義,直顯無相佛的真諦。并勘破否定性空的實有(自性)論,否定緣起有邪空論,雙彈著有滯空,不落斷常兩邊,成中觀諸論。龍樹的內(nèi)外皆掃,被稱為當(dāng)時“思想戰(zhàn)線上的一次大掃蕩”。震驚內(nèi)外,大乘性空義得以廣為傳播,因而復(fù)興了佛陀的真實義,于后世影響巨大,使佛弟子直登佛知見的殿堂,不致長劫在外流浪。
亦因此而爆發(fā)了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空有之爭”。
依無著、世親等的瑜伽學(xué)派,據(jù)《瑜伽師地論》、《解深密經(jīng)》,演譯為“心有境空”之唯識學(xué),被稱為有宗,與龍樹的中觀學(xué)派相對。瑜伽派立依他“自相有”,斥“勝義一切空”,世俗假有之性空論,認(rèn)為沒有真實的離言自性,是惡趣空。評龍樹中觀性空論,不立勝義自性,是落空了。“一切法空”是不了義,不究竟的;應(yīng)該是因空去遍計所執(zhí)而顯真實性的圓成實性是不空的。雙方爭辯達(dá)幾十年,乃至分河飲水。
實則,龍樹菩薩立緣起空性中道觀,求實性了不可得,合佛陀的般若空義。般若為“諸佛之母”、“諸佛之師”,欲解脫生死,必須依仗般若之智。而瑜伽唯識宗所立的“勝義自性有”,乃佛方便開示,為眾生畏無我,建立如來藏清凈體,為眾生認(rèn)為空性不能成立流轉(zhuǎn)義而設(shè)立的方便誘化道。此義《楞伽經(jīng)》等明示過。故不可執(zhí)方便以為究竟了義。且《成唯識論》卷九有頌云:“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后觸無所得?!泵髂苋∷ 盁o所得”,與中觀畢竟空,顯然義無二致。顧師康年居士《驪珠集》有云:“《辯中邊論》首頌早已揭示,真妄一元,性相通訓(xùn)。此實甚要,惜下士無智,各執(zhí)互諍,乃至分河飲水,甚可憐矣(第五十六頁)(引拙稿“佛陀及其方便教化和真實義”)?!鼻摇洞蟀闳艚?jīng)》卷五十七記佛言:“若真如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以真如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何等顯淺。
達(dá)摩大師為中士弘揚(yáng)一乘了義,其思想內(nèi)核自然是直承佛陀的般若之慧,龍樹的中觀空思想。又具有宗門特色,故而遭人毀謗為“魔說”。六度被毒,死于非命。二祖慧可弘揚(yáng)大法,亦遭大戮。法難之慘,可見這獨到法門的不可思義性、超越性,與時流的“背反性”。佛所以說:“是空法稀有,與一切世間法相違?!?/b>
宗門如果說不同于般若的話,指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當(dāng)下一念本自解脫自在,亦不用觀空,乃至“空空”也多余。不剩一丁點,無不直指本來是佛。你要成佛,你就是佛,不是“夜夜抱佛眠”,“日日放光動地”嗎?全體是,要想不是,大難大難??!何等肯切,何等婆心!菩提涅槃之法,就在二六時日常生活中顯示,無須文字、語言去指月,直接、明白、曉暢開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薄4夯ǘ?、桃紅柳綠、溪聲山色、月光水影、拈花微笑、揚(yáng)眉瞬目、嘻笑怒罵乃至運(yùn)水搬柴、吹燭竹聲、搬石打架、聞艷詞、見出喪、睹水影、拈無情說法亦可開悟,且悟亦不立。更有甚者,“放火”、“揑尼”、“打”、“踢”、“喝”、“殺”、“斬蛇”、“斫手指”、“輾足軋腳”非常手段而悟者。此正宗門所謂“殺人劍,活人刀”是也。此《大涅槃經(jīng).文字品第十三》卷八:“野者,如來義。復(fù)次野者,如來進(jìn)止屈伸舉動,無不利益一切眾生,是故名野?!贝苏欠鹜印胺稚砹老⒖噍啞痹谛衅兴_道了??藢嵍?,般若亦是構(gòu)建在“無智亦無得”?!把哉Z道斷,心行處滅”之理念上。只是宗門在弘法方法、手段上,顯得攝機(jī)靈巧,放曠無霸,自由自在。
印度自龍樹、提婆等弘揚(yáng)佛陀空義,中土自達(dá)摩西來至慧能后,直至今日,不管教內(nèi)教外,總有人問:“你們說空!空!空!落斷滅空了。你首先自己空不了,肚子餓了,冬天冷了,你吃不吃,穿不穿?有人罵你、打你、殺你,你痛不痛?苦不苦?”實質(zhì)這是僧俗二界永遠(yuǎn)要問的問題。因為這是迷與悟的二個世界的問題,迷者不自覺地自己站在“斷滅空”、“落空”位置上,自然而然的提出這樣的問題;然而悟者,如佛陀及開悟的弟子、中國宗門大匠,心中了了,自信得及,無一絲一毫猶豫。如六祖親炙弟子南陽忠國師與問者的對話頗具典型意義:
問:“茫然都無,莫落斷見否?”
師答:“本來無見,阿誰道斷?”
問:“本來無見,莫落空否?”
師答:“空既是無,墮從何生?”
問:“能所俱無,忽有人持刀來取命,為是有為無?”
師答:“是無?!?/b>
問:“痛否?”
師答:“痛也無。”
問:“既痛也無,死后生何道?”
師答:“無死無生亦無道?!?/b>
問:“既得無物無主,饑寒所逼,若為用心?”
師答:“饑即吃飯寒著衣。”
問:“知饑知寒,應(yīng)是有心。”
師答:“我問汝有心,心作何體段?”
問:“心無體段?!?/b>
師答:“汝既知心無體段,既是本來無心,何得言有?”
全合慧能“本來無一物”般若畢竟空深義(引自拙稿“評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
佛典亦早記有佛說此甚深空義,如《大涅槃經(jīng)·圣行品第十六》佛言:“善男子!菩薩于是八苦,解苦無苦?!薄惰べ熇摗肪戆耸耍骸坝种T愚夫,吾身老病死,當(dāng)知心定隨老死;其有志者,身雖老病,而心自在,不隨老病,是名此中愚智差別?!薄洞笾嵌日摗罚骸吧廊擞猩溃簧廊藷o生死?!闭J(rèn)為有生老病死者,則有生老病死苦;知(通達(dá))生老病死苦,無生病死苦者,則無生老病死苦,是為愚智差別。
《大般若經(jīng)》卷五百二十六記佛言:“善現(xiàn)!何等是有?何等非有?”“色想乃至識想(五蘊(yùn)即“我”)為二(執(zhí)有我),色空乃至識想空(五蘊(yùn)性空,當(dāng)下悟無我)為不二。”“(佛圓滿功德)想為(實)有是二,(佛功德)想空(亦性空)是謂不二。諸不二者,皆是非有;諸非有者,皆無生死,無生死者,便能解脫生老病死、愁苦憂惱。”何等直捷!當(dāng)下生死無生死,生老病死苦,無生老病死苦,愚癡人執(zhí)著苦,不解生老病死無有體性,自性空故,故實無有生老病死之苦,關(guān)鍵點在徹悟不徹悟!徹悟即當(dāng)下生死無生死,痛苦無痛苦!故六祖后宗門大匠南泉云:“死后作一頭‘水牯?!!壁w州云:“娑婆永沉苦?!眻A悟云:“入阿鼻地獄去”。為什么宗匠能具有“不計我苦,生滅苦”的膽識?因為他們都有通達(dá)“本來無一物”的實相正智正見,對緣起假我,性空無我,“離于二邊的中道”諦理“不疑不惑”。為什么教下三乘之徒怕下墮,求了生死,超凡入圣?一迷一悟,判若天壤之遙,故《六祖壇經(jīng)》云:“一念悟眾生即佛,一念迷佛即眾生”。雖佛弟子中亦曾發(fā)過大菩提心,但一“見生死過,心生恐怖,便即退散”(《大涅槃經(jīng)》卷十三)。故“菩薩摩訶薩住無畏地”(同上)。又如《大智度論》卷四:“菩薩久住生死,應(yīng)受種種苦惱,若不明實智,云何能忍如是事?”“菩薩方便力,現(xiàn)入五道受五欲,引導(dǎo)眾生。”(此義拙稿《原始經(jīng)典正本清源·宗門下客如何生死?》及《六道輪回痛與苦》《覺無恐怖》中有詳述)
對“痛(苦)亦無”。《禪林僧寶傳》卷十三有紹琦與侍者祖玠很顯淺的對話。一日玠疾革,作呻吟聲。琦問曰:“子平日得句,到此地還用的著么?”對曰:“用得著”。曰:“既用得著,叫苦作么?”曰:“痛則叫,癢則笑?!辩唬骸敖信c笑者,復(fù)是阿誰?”曰:“四大無我,叫者亦非真,寂體中實無受者?!?/b>
古今中外的迷者,總認(rèn)為對“空”體悟的覺者、智者,決定“不痛、不癢”,饑寒不吃不穿,神奇異樣。不能領(lǐng)會佛法的“色即空,空即色”不二法之深意。他們恒久被世間“常識空”所束縛,如蠶作繭,不能透出。
何謂“常識空”?如老師在給學(xué)生上課。放學(xué)了,老師、學(xué)生離開教室,人說:“人去屋空”,或者說:“人去樓空”??张c有絕對二分。這是“常識空”。是妄想意識分別心產(chǎn)生的顛倒想,因為這不是事物的真相。而絕大部分人,從小到老都這么看、想、說,“約定俗成”,反覺得是正確了。
而般若的緣起性空的“空義”,恰恰相反,老師正在給學(xué)生上課,不用等放學(xué),當(dāng)下即是空。空與有二而一,一而二,絕對不分。上課是緣起(色),它的本質(zhì)沒有自性,故說空(性空)。緣起與性空二而一,一而二,絕對不分。這是般若的“空”義。故我在某大學(xué)演講時開示說:我在演講,各位在聽講,即是全體空。這才是佛法所明般若諦理。
佛陀菩提樹下大徹大悟宇宙人生真相,即此二而一,一而二的緣起性空之諦理,迦葉尊者及后之開悟的達(dá)摩祖師等,中土的六代及后代宗門大匠也是徹悟世間宇宙萬有無不是緣起所有,無有實性可得,破印度傳統(tǒng)的婆羅門教說的宇宙萬有為大梵天所創(chuàng)造,也破了九十六種外道所立創(chuàng)造神、主宰說,包括各種宗教所立的萬能神,各派哲學(xué)所立宇宙有起端(第一因)各種名目。法華會上,佛陀明示,如來所以出現(xiàn)于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入佛慧”故。即此義也。
“緣起性空”,由緣起通達(dá)無自性,我也是空的,即緣起以明無我,而通達(dá)宇宙人生的真理(相)。就這么簡單,簡單得使人懷疑、不信。稍學(xué)(聽)些教理的人對“緣起性空”似耳熟能詳,但能說真通達(dá)者幾人?達(dá)摩大師對此問題,早已有言:“說理者眾,通理者稀?!闭f緣起性空理的人不少,真正通達(dá)人卻少之又少。哪個法師不講緣起性空?神秀大師、粱武帝輩,講般若經(jīng)典,講緣起性空之常理,但正如六祖說的,“口念心不得”。嘴雖說緣起“空”義,但心不行(悟),是“說食不飽”輩,自然沒徹悟“空”義,還是一個迷執(zhí)愚夫,此所以五祖不傳衣缽于神秀。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下卷六十稱作為:“相似般若”:“名詞語言同,而心義異,如以著心(執(zhí)有)取相。(《金剛經(jīng)》云:“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亦)說五眾無常,乃至無生無滅,是相似般若?!彼^“真實般若”者:“若不著心,不執(zhí)相,說五眾無常,但為破常顛倒故,不著無常,是真實般若?!币幻砸晃?,隔似天壤。
對“空”義真實義的深切領(lǐng)悟,娑婆世界佛陀為第一人,嗣后,弘法四十九年,弟子中有開悟者,有迷執(zhí)者。佛涅槃后,佛教內(nèi)部始分上座部及大眾部。佛滅度后五百年竟分為五百異部,小乘執(zhí)有,有號為大乘者執(zhí)空,互競互諍,各執(zhí)一詞。龍樹菩薩以無畏的大悲愿,以佛陀文殊的智劍,摧邪顯正,不僅批判小乘執(zhí)決定有,還批判了大乘的執(zhí)空,蹈惡趣空者?!洞笾嵌日摗肪硪唬骸案蟹鸱ㄖ蟹綇V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如兔角、龜毛常無’。如是等一切議論師輩,自守其法,不受余法,此是實,余者妄語(如佛說,剛強(qiáng)眾生難化難調(diào)輩)”。《中觀論疏》卷三云:“《行品》云:‘大圣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fù)見有空,諸佛所不化?!嗣鞯谝涣x諦畢竟空,不明世諦畢竟空。而方廣之流,謬取佛意,謂世諦亦畢竟空故。不知說空因緣,如《大智度論》初卷云:‘明人等世諦故有(因緣果)有,第一義諦故無,如實際等(自性空)’”。《大智度論》卷一有偈云:“有業(yè)亦有果(業(yè)有)。無作業(yè)果者(我無),此第一甚深,是法佛所說。雖空亦不斷,相續(xù)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所說。”此即經(jīng)論廣明“我無業(yè)有”義。
執(zhí)空者為佛所呵:《大寶積經(jīng)》記佛言:“一切諸見以空得脫,若起空見,則不可除?!狈鹜悠朴姓f空,皆是應(yīng)病施藥,若舍一執(zhí)一,還成藥病?!斗鹫f摩訶衍繁嚴(yán)經(jīng)》云:“不以無人觀諸法空,諸法自空故……若有依空,依此空者,我說此人遠(yuǎn)離此法。譬如良醫(yī),應(yīng)藥與藥,病去藥存……此人苦患,寧盡不邪?”畏空著有亦為佛所呵:《大寶積經(jīng)》記佛言:“若畏空法,我說是人狂亂失心。所以者何?常行空中而畏于空。譬如畫師自手畫作夜叉鬼相,見已恐怖,迷悶僻地,一切凡夫亦復(fù)如是……”執(zhí)空畏空均為佛所呵。為“斷常二見,盡是邪見?!辈恢袩o兩邊,緣起無自性,中道義空,方為正見。龍樹《中論》:“不能正觀空,鈍根還自害,如不善咒述,不善捉毒蛇?!比粢谰壠鸺倜ㄟ_(dá)無自性空,即是解脫,即是佛也。此即佛陀所以為上根人開示了義一乘法,當(dāng)下頓悟佛陀知見也。后之祖師自印度而至中國的開悟達(dá)摩大師,為異鄉(xiāng)他國的眾生亦能悟入佛知見,舍身忘命,接引傳授衣法的二祖慧可大師,客死中華,為傳授佛陀無上深法、真實義的殉道者。二祖亦然,步師長之后塵,為道殉身。華夏佛弟子所以能有千年“宗門”頓超法門不絕于后,我們?nèi)绾文芡鼞讯淮髱煷笃兴_之行履呢?為眾生頓悟佛慧的一片赤子之心!我們應(yīng)該珍惜在般若空義基石上建立的頓超法門,直下見自本性,領(lǐng)悟宇宙人生真相,不致于成為迷道上盲修瞎煉的愚癡眾生?!按松聿幌蚪裆?,更待何生度此身?!”此生此世才不為虛生浪死漢,人生還有什么欠缺、憾事呢?!感恩啊,佛陀,頂禮!感恩啊,龍樹,歷代祖師,頂禮!感恩啊,達(dá)摩大師,頂禮!感恩啊,慧可及歷代大師,頂禮!感恩啊,六祖,頂禮!感恩啊,開示我的宗門大匠,頂禮!感恩啊,耳提面命熏陶我成長的恩師,頂禮!感恩啊,扶持、養(yǎng)育我的父母、眾生,頂禮!感恩啊,宇宙中的一切一切,頂禮!稽首頂禮!
依佛四十九年說法,權(quán)實了義、不了義相間,從大藏經(jīng)中可知佛菩薩說的“修”義,內(nèi)涵頗廣且深。并不是大眾認(rèn)為的,“枯廟伴木魚,頌經(jīng)念佛聲”之消極狀態(tài)。亦并不是一般佛徒認(rèn)為的“修”只局限于早晚功課,頌經(jīng)、打坐或參禪,吃素念佛云云?!惰べ煹卣摗肪砥呤挠性疲骸按蟪酥杏惺ㄐ心芰钇兴_成熟有情。何等為十?謂于大乘相應(yīng)菩薩藏攝契經(jīng)等法書持、供養(yǎng)、惠施于他,若他正說,恭敬聽聞,或自習(xí),或復(fù)領(lǐng)受,受已廣音而為諷誦,或復(fù)為他廣說開示,獨處空閑思量觀察,隨入修相。問:如是十種法行,幾是能產(chǎn)生廣大福德道?答:一切?!倍话阈扌腥?,無有福德因緣,不能深入經(jīng)藏,不聞不見。又如佛在法華會上批評“五千退席者”為“著相驕慢”者,不自覺陷謗法、謗佛、謗僧之罪。為佛斥為:“當(dāng)來世惡人,疑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近代高僧太虛法師,一生為佛教之振興,奔走呼號,實踐菩薩行履,卻遭“修行人”攻擊、污謾。星云和尚《演講錄·談禪》記太虛說:“‘仰止唯佛佗,完成在人格’。人批評太虛大師為洋和尚、政治和尚,即僅是學(xué)者意思;說,沒有修持。中國傳統(tǒng)的修持法,不是參禪、就是念佛,或朝暮時課誦。這是形式上的修持,大師修持從發(fā)心、智慧、講說、著作上去凈化自己”。且“發(fā)心”與“智慧”正是佛法最重要的核心理念?!爸v說”“著作”即是十法行中的“供養(yǎng)、惠施于他”。哪一個行履不符合十法行的修行準(zhǔn)則?愚癡剛強(qiáng)眾生陷謗佛謗法謗僧地獄之罪,毫不覺察,悲哉哀哉!又如十法行中九之“思惟”為修行重要一法?!洞竽鶚劷?jīng)》卷三十二:“佛性即是‘內(nèi)善思惟’,何以故?離善思惟,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叭舨宦劮ǎ瑒t無思惟”,“聞不具足,則不解真實義”。惟有“多聞思惟、熏習(xí)、如理思惟,法隨法行”?!墩摗酚性疲骸凹偈褂腥四芑Т笄澜鐫M中眾生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念頃正思惟(頓悟)此法,過前功得不可喻?!薄督饎偨?jīng)》記佛云:“乃至一念生凈(空)信者,如來悉知悉見。”可見正思惟(般若空性諦理)之重要?!洞蟀闳艚?jīng)》:“一念相應(yīng)(頓悟),得一切種智?!薄读鎵?jīng)》有云:“一念悟,眾生即佛;一念迷,佛即眾生?!薄耙晃蚣粗练鸬亍薄!耙荒钣?,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六祖亦為斥神秀輩為:”口念心不行(悟),不識自性般若(向外馳求),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饼垬洹洞笾嵌日摗放疄椤跋嗨瓢闳簟?。“名字語言同,而心義異,如以著心取相,(按:如佛在金剛經(jīng)會上批判著三大阿僧祗劫修成圓滿相好報化佛等為:“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保┱f五眾無常,乃至無生無滅,是相似般若”。龍樹又說“真實般若”:“若不著心,不取相”(按:唯有通達(dá)般若性空無我諦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本來無一物”宗門大匠,才“不著心,不取相。”余宗無不畏怖三惡道而著心,以離苦得樂往生凈域叨利天國等取相為歸宿,為逋逃藪,為有所求,有所得,我執(zhí)、法執(zhí)牢不可破。)唯通達(dá)“真實般若”,“畢竟空”之達(dá)摩乃至六祖大師門下,敢于能發(fā)“不厭生死苦”之大心,敢于死后“雖無眾生可度,隨緣六道度眾生?!卑l(fā)愿:“東家作驢,西家作馬”?!叭氚⒈堑鬲z去”?!霸肝益镀庞莱量嗪!!薄鞍倌旰?,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右脅書五字,曰:‘溈山僧某甲’”。曹溪兒孫,何以有如此作略?《華嚴(yán)經(jīng)·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卷六十:“如來大慈悲出現(xiàn)于世,普為諸眾生轉(zhuǎn)無上法輪,如來無數(shù)劫,勤苦為眾生”。此明示佛為眾生亦苦,這才是真實佛,了義佛,不是方便權(quán)教所說的不痛不苦三身四智有相佛。前者為接上根人說,后者為接引中下跟人“黃葉止兒啼”說?!洞竽鶚劷?jīng)·梵行品第二十》卷十六:“菩薩摩訶薩,雖知生死過患無量,為眾生故,于中受苦不生厭離”。如何對待“苦”,是覺者與愚者的分水嶺?!度A嚴(yán)論》卷六所以云:“《華嚴(yán)》說四諦與聲聞四諦不同,如四諦品中,廣明苦集本真(真理,即性空),原來是根本智,不同三乘有忻厭故”。三乘為迷者,故有忻厭,《華嚴(yán)》所明覺者知“苦集本真”,焉用忻厭!“聲聞四諦”乃不了義所攝;《華嚴(yán)》說四諦乃了義。又如《大涅槃經(jīng)·圣行品第十九》卷十一記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于是八苦,解苦無苦”?!端家娼?jīng)·四諦品第三》:“當(dāng)知知苦無生,是名苦圣諦”。《瑜珈師地論》卷八十八:“又諸愚夫若生老病,當(dāng)知其心,定隨老病。其有智者,身雖老病,而心自在,不隨老病,是名此中愚智差別”。何以大菩薩能“解苦無苦”、“知苦無生”?“明(徹悟)苦集本真”?!度A嚴(yán)經(jīng)·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六》卷五十八:“知生死苦,而不厭惡。佛所攝持”。“不厭生死苦,即是普賢行”。聲聞厭生死苦,忻涅槃之樂,此菩薩與聲聞所以不同也。何以大菩薩能不厭生死苦,發(fā)大弘愿,愿生生世世輪回六道?《大智度論·釋出品中三十七品》卷十九:“菩薩久住生死中,應(yīng)受種種身心苦惱,若不得實智,云何能忍是事”?!《宗鏡錄》卷十三云:“若得自在智現(xiàn)前,即現(xiàn)身生五道入地獄、餓鬼、畜生等界救苦眾生”。何謂‘實智’?‘自在智’?覺“苦集本真”,苦集何以本真?《大智度論》卷十九:“三界生死(苦)從和合生,和合生者無有自性,無自性故則為空,空故不可取,不可取相識涅槃”?!皬?fù)次,聲聞辟支佛法中,不說世間即是涅槃。何以故?智慧不深入諸法故。菩薩法中說世間即是涅槃。何以故?智慧深入諸法故。如佛告須菩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空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空?!吨姓摗分幸嗾f‘涅槃不異世間,世間不異涅槃,涅槃際世間際,一際無有異故’?!薄吨姓撌隽x·破苦品》卷二疏云:“五百異部雖識苦因,未窮其本,封執(zhí)定性,則苦果不息,更造苦因,今示因緣之苦無定性,今苦果息,不起苦因也”?!坝伪娚?,與眾生樂,若實見有苦,則不能離,若解苦無苦,方能離苦”。《摩訶般若》卷一百十六:“觀痛癢,知痛本無,適起尋滅,曉了諸法不得久存,察于萬法焰生忽沒,視一切法所生如影,了本無痛,意止行消”?!对鲆话⒑?jīng)·邪居品三十五》卷二十七:“痛(苦受)者無牢,亦不堅固,不可睹見,幻偽不真。故偈云:‘色如聚沫,痛如浮泡,行如芭蕉,識如幻法’,思維此己,盡觀此行,悉皆空寂,無有真正”。佛又說:“我在樹下成無上正覺,亦即今日所觀”。《華嚴(yán)經(jīng)》記夜魔天宮無量菩薩云集,覺林菩薩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當(dāng)頌此偈時,聲所至處,受苦之人,皆得解脫.……覺林菩薩明地獄心造,了心造地獄自空耳。故知若心觀此心,言下離苦。不唯破地獄界,乃至十法界一時破,以入真空一際法故,則平等真法界,無佛無眾生(《宗鏡錄》卷九)。又如六度萬行是一般修行人的基本內(nèi)容,六度首言布施度,布施度有三:財施、無畏施、法施之分。較量功德,法施為最。《大智度論》卷六十:”若菩薩于無量劫行六度波羅蜜,以有所得故,不如解說般若波羅蜜”。法施者又分權(quán)實了義不了義法,如法舫法師《金剛經(jīng)講話》第四十六頁所云:“行六度波羅蜜,以有所得故”。乃權(quán)教菩薩所修行,欲將來超凡入圣,入涅槃,三大阿僧祇劫修六度萬行,得三身四智相好莊嚴(yán)佛,此不了義教所攝故,何為‘不了義’?《大寶積經(jīng)》:“若經(jīng)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所樂涅槃?wù)撸涣肆x”。何為了義?《大集經(jīng)》卷五:“一切諸行不為修行,是名為義,菩薩說是不為修行是為義?!薄捌兴_若說諸法無生是名為義”?!捌兴_不可說者是名為義,真實之義名之義”?!洞髮毞e經(jīng)》:“如來所演八萬四千法藏、聲藏皆名為文,離諸一切言音、文字、理不可說,是名為義”。佛在涅槃前對弟子說“法四依”,其二曰:“依了義經(jīng)不依不了義經(jīng)”有云:“明示中道實相義為了義經(jīng),入道之人,當(dāng)先曉之,則雍無不通,有疑皆決矣”?!洞竽鶚劷?jīng)》卷六云:“依了義經(jīng)不依不了義經(jīng)?!薄盁o上大乘乃名了義”。《圓覺經(jīng)略疏》:“大乘經(jīng)中,明了說究竟真實之理,如煩惱即菩提,悉有佛性,是名了義”?!爸T經(jīng)中隱敝實義,而為方便之說?!薄安幻髁碎_顯法性實義之經(jīng)典,小乘及權(quán)大乘之諸經(jīng)典”?!洞髮毤?jīng)》卷五十二記佛云:“若諸經(jīng)中有所宣說生死涅槃兩無差別是名了義?!薄洞蠹?jīng)》卷二十九:“了義者,生死涅槃一相無二?!?且千百年來成為判斷依了義頓超法,不依不了義漸修法的準(zhǔn)則。佛遺留下來的經(jīng)綸中,也多述之,詮注此義,原始經(jīng)典《雜阿含經(jīng)》卷十六:亦記佛對四果阿羅漢弟子云:“四圣諦漸無間等,非頓無間”(“無間”,佛詮為:“明、慧、覺、悟)?!爱?dāng)勤方便,起增上欲,學(xué)無間等”。明示四果羅漢是漸修所得,非頓悟故非究竟,應(yīng)該勤求頓悟法門,方為究竟(拙著《文集·原始經(jīng)典正本清源》中廣述之,此不贅述)。法是否有頓漸,了義不了義之分?佛祖經(jīng)論亦多有開示,如《六祖壇經(jīng)·頓漸品》記: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薄蹲阽R錄》三十卷亦有云:“觀心明義(覺者),故知了義教不了義教皆是了義,以皆是心”。(按:心迷則執(zhí)方便不了義有修有證,心悟則知不了義經(jīng)乃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智。乃在當(dāng)人之發(fā)心。法只是緣起性空法一宗,人有利鈍,見有遲疾故名頓漸。經(jīng)記文殊師利云:“如來所悟,惟是一法”。)當(dāng)徹悟后,悟也多余,則“一法”、“了義”、“不了義”亦多余。從大乘經(jīng)典記佛說修約有五義:1.“修”詮用功次第修習(xí)善法,此教下依三學(xué)五道,“修”三大阿僧祇劫,究竟成佛道。此六祖評之為:“不向自性得”,“執(zhí)外修”,“自迷不見自心”,“終不可得”,如神秀輩,“迷信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即是愚人”(《六祖壇經(jīng)·般若品》)。此正是佛說的不得已“黃葉止兒啼”,羊鹿牛車輩。2.“修”詮惡法。如《佛說如幻三昧經(jīng)》卷下:“若劍擊頭害殺斯人,乃修梵行”?!皻⑷恕奔葱蓿俊耙V行,乃曰正行,游于欲界、色界、無色界、是曰凈行?!薄叭尽薄叭纭薄笆恰眱粜小??《凈名經(jīng)》云:“菩薩行于非道,是名通達(dá)佛道”。何以故?一切法緣起性空,故“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明“佛法是不二之法”?!端家娼?jīng)》記問:“何等修行人能達(dá)彼岸?”佛答:“通達(dá)諸法平等(大智慧人)即達(dá)彼岸。”此六祖所云:“此言大智慧到彼岸”,“心平(等)何勞持戒”。3.“修”詮行為,如《大寶積經(jīng)》卷七十二云:“從餓鬼終生人間,餓鬼以前作人身時,修行積習(xí)慳貪之法,是人修行慳貪之法,故堅持不舍,彼業(yè)力,故生餓鬼中”。4.“修“詮”本來是”。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云:“不斷(舍)凡夫法,不修(?。┤鐏矸?,是修般若波羅蜜多”。正是六祖說:“惟有過量人,通達(dá)無?。ㄐ蓿┥幔〝啵?。六祖還說這個才叫“真實義”,真修!《大般若經(jīng)》卷五百九十八云:“一切法無修(?。o遺(舍),名(了義)修般若波羅蜜多?!薄斗鹉赋錾ú匕闳舨_蜜經(jīng)》記佛曰:“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了法無所有,亦復(fù)無所學(xué),是為修學(xué)。“如六祖云:”我不會佛法”(《機(jī)緣品七》),是真“修學(xué)”,乃不修之修。5.“修”詮悟性空。如《佛說如幻三昧經(jīng)》中:“悉了諸法虛偽無實,是修行?!薄疤摽障o所行,皆無眾生,是謂修行?!薄兑磺蟹鸾缃?jīng)》:“若得修正念者,彼無一法非是佛法,何以故?以覺一切法空?!贝肆嬷^:“修般若(空)行,即得見性。”“頓悟頓修,亦無漸次”,“若識自性(空),一悟即至佛地”?!靶薮诵姓?,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如是修行,定成佛道?!薄独阗そ?jīng)》佛所以云:“宗為修行者,言為化愚蒙?!笨梢?,宗門頓法才是真正修行者,言(教下漸修)是為鈍根愚蒙眾生。
《華嚴(yán)經(jīng)·出離品》卷五十七亦廣述十種了義“無量修道”:“何等為十?所謂不來不去修,身,語,意業(yè)無動作(無我)故;不增不減修,知本性(空)故;非有非無修,無自性(空)故;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鏡中像,如熱時焰,如水中月修,離一切執(zhí)著故;空,無相,無愿,無作修,明見(了)三界(空)而集福德(以般若經(jīng)一句偈法施,福德遠(yuǎn)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休息故;不可說、無言說、離言說修,遠(yuǎn)離施設(shè)安立法故;不壞法界(如)修,智慧現(xiàn)知一切法(無取舍)故;不壞真如實際(空)修,普入真如實際虛空際故;廣大智慧修,諸有所作力無盡故,住如來十力四無所畏(與如來一體,無分別故);一切智智平等修,現(xiàn)見一切法無疑惑故(如須彌山不為戲論風(fēng)所動,絕纖疑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一切智無上善巧修?!薄度A嚴(yán)經(jīng)》所明十種無量修,乃通達(dá)諸法緣起無我,空假幻影,此即無修之修也,乃了義真修也,“宗為修行者”也。
由此可見,佛法以無所得,行菩薩道為究竟,“無修無證”乃佛法最高境界。故《四十二章經(jīng)》記較量功德,最終說,供養(yǎng)十方諸佛,不如供養(yǎng)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者。然則《壇經(jīng)》何以記六祖說“依法修行”?六祖明示:“依法修行,又莫萬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定,反生邪念?!贝肆纥c明,你向人“直指人心”,“無一法可修,無一法可行”,“全體是”,“無修無證”,令被淺根劣機(jī),“五千退席”輩“反生邪念”。故《壇經(jīng)》記六祖云:“能修(般若)此行”、“真修道人”、“依此修”(《般若品第二》)?!安蛔鞔诵?,如何到彼?”(《疑問品》),“若修真不動者,動上有不動”(《坐禪品第五》)?!白孕拮孕小?、“依次修行”(《懺悔品第六》)?!半p修是正”(雙修即六祖云:定慧是一,不是二)?!鳖D修頓悟,亦不立漸次”(《頓漸品第八》)等等。此處修義,絕不是教下神秀、臥輪的“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住心觀靜,長生不臥”、“凝心入定”、“對境心不起”,亦不是天臺宗的止觀法門,(此等皆是不了義權(quán)教之漸修,)而是六祖明白開示:“頓修頓悟,亦無漸次”的“無修之修”之義。此方合《楞伽經(jīng)》的“宗為修行者”之修義也。故頓悟并不是“漸修(后方)頓悟”的?!赌详柡蜕袉柎痣s微義》亦記有神會和尚在滑臺無遮大會上回答志遠(yuǎn)法師說:“事須理智兼釋,謂之頓悟,并不由階漸,自然是頓悟義”?!白孕膹谋疽詠砜占耪撸穷D悟,即心無所得者為頓悟,即心是道謂之頓悟,即心無所住為頓悟”?!秱惗乇尽纷鳎骸安挥呻A漸,自然故,是頓悟義。存法悟心,心無所得是頓悟,知一切法,是一法,是頓悟。聞?wù)f空不著空,即不取不空,是頓悟,聞?wù)f我不著(我)即不取無我,是頓悟,不捨生死而入涅槃,是頓悟”。又有經(jīng)云:“有自然智、無師智,”又如《宗鏡錄》卷二十六引《唯識疏》云:“若頓教門,大不由小起,即無三時前后次第”。此明頓悟時間亦空,乃通達(dá)《金剛經(jīng)》所云:“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故“無前后次第”。故《華嚴(yán)論》亦有云:“計時立劫,非是佛乘。”
但又有不少同修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也知曉,知后還是要行修行證,大做水月道場云云。此神秀法師輩,自以為理已悟,尚欠行事,故倡:“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重蹈“理可頓悟,事必漸修”不了義巢臼(批理悟事修不了義說,拙著《無說之說文集·理與事》有詳述),被五祖斥之為:“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nèi),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如何見性,覓無上菩提?五祖明白開示頓超法云:“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咎,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壇經(jīng)·行由品第一》)。且倡有修有證之同修,不知既是幻人修成什么?不見《放光般若波羅蜜經(jīng)》記佛問須菩提曰:“五蘊(yùn)、三十七道品、十八法、空、無相、無愿及道與幻有異不”?須菩提道“無有異”。佛問:“幻人頗有著、有縛、有生、有死不?”對曰:“無”?!洞蟀闳艚?jīng)》記佛問:“諸響頗有真實修道,依彼修道有離雜染得清凈不?”善現(xiàn)答:“不也!世尊!深谷等響都無實事,非能所設(shè)所施設(shè),修道尚無,況依修道有離雜染及得清凈”?!諸天子言:“幻人尚無住處,何況能從此住地至于余地?”文殊師利言:“諸天子!一切法如幻,無來無去,無過無出,無至無到”。此乃真實義、了義開示也?!稛翡洝酚洠捍蠡燮沼X師答曾侍郎:“即曰虛幻,則作時亦幻,受時亦幻,知覺時亦幻,迷到時亦幻,過去現(xiàn)在未來心皆悉是幻。今日知非,則以幻藥復(fù)治幻病,病祛藥除,依然只是歸時人。若別有人有法,則是邪魔外道見解也?!贝苏婵芍^無縫塔里無一絲縫。真是幻得透徹!不知教下有修有證法師是否能突破權(quán)教樊籬,徹底擺脫我執(zhí),體悟緣起無生,空、假、幻乎?能體悟“幻人無住處”,能“從此住地至余地”乎?能認(rèn)可“衣里明珠”、“額內(nèi)珠”,不再“懷珠作丐”、“枉馳十方”乎?誠懇請問大德,能通體放下乎?!黃蘗《傳心法錄》有云:“一念(即思維,即頓悟)而得,與十地而得,功用恰齊,更無淺深,祇是歷劫枉受辛勤耳?!薄皻v劫功用,總是夢中妄為”?!翱偸翘撔?,如力士得額內(nèi)珠,祇得本額珠,不關(guān)向外求‘覓功’”。所謂彼生凈土,多劫修持,始至九品蓮花“花開見佛悟無生”。與娑婆世界“一念而得”是同是異?愿倡導(dǎo)歸極樂凈土大德思之答之,且佛出現(xiàn)世終極目的是娑婆世界“開示悟入佛知見”,還是西方極樂世界悟無生的?要知佛說西方凈土,乃化城、黃葉止兒啼,并無實義。且《傳心法要》有云:“造善造惡,皆是著相?!薄拔ㄖ毕骂D了自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修,此是無上道,此是真如佛”?!皩W(xué)道人一念計生死,即落魔道。”“法本不生,今亦無滅”?!皩W(xué)般若人,不見有一法可得,絕意三乘,唯一真實,不可證得,謂我能證能得,皆增上慢人”?!胺ㄈA會上拂袖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于菩提實無所得,默契而已”。所以佛法以般若無所得(智)行菩薩道(悲)為究竟,作為后世佛子,毫無疑擬的以佛悲智雙行為生命準(zhǔn)則,負(fù)擔(dān)如來家業(yè)?!罢睊畏奖?,但說無上道”。且以菩薩智仁勇不畏不懼膽識。如《法句經(jīng)》有記佛云:“證悟者,無畏,尊貴、勇猛、智慧、清凈?!狈ㄈA會上佛說:“我不愛生命,但惜無上道”(《法華經(jīng)》)。又如唐從諫大師說:“老僧寧可墮地獄,不以佛法作人情”!若真實具此素養(yǎng),如此履行佛之悲智雙運(yùn)純利他的菩薩行,此大心凡夫,與佛又有什么不同?!故我們應(yīng)領(lǐng)會“佛所以出,為佛慧故”?!坝畋娚_示悟入佛知見”。何為“佛知見”、“佛慧”?《楞伽經(jīng)》云:“若了諸法無性緣生,緣生無性者即名為佛”?!度A嚴(yán)經(jīng)》卷十六:“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議”?!洞蟀闳艚?jīng)》:“觀一切法皆本性空,而能證得一切智”?!洞笾嵌日摗肪硪话伲骸捌兴_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不名為佛,得法寶名為佛,法寶即是般若波羅密”。故佛者覺義,覺般若性空實相義,且二六時中,不知疲倦,為眾生開示佛知見,即名為佛,并不是方便法之三身四智之有相佛。
同論又云:“一切法和合生,無有自性,故無有定法名佛,是故不生佛等想”?!暗脽o所有性是佛”?!斑^去十方諸佛道性空,未來現(xiàn)在十方諸佛道亦性空。”“菩薩不為菩薩道故求阿耨三藐三菩提,但求性空故”?!爸T佛賢圣,以大福德圣賢故,破眾生顛倒,令知性空?!薄耙磺蟹ㄐ钥?,是諸佛真法,若得是法,(智)是名為佛,若說此法,(悲)名為救度眾生慧命。”《華嚴(yán)論》卷五十三記文殊師利云:“如來所悟,唯是一法?!贝恕拔ㄊ且环ā奔窗闳粜钥罩B理,佛佗夜睹明星成大覺,覺此“緣起性空,”由迷而覺而成佛。《中阿含經(jīng)》卷五十六“釋迦掩室于摩竭”后,決定向有緣眾生開示宇宙人生真實義。在途中,遇到第一位是耆那教的裸體苦行者。釋迦充滿自信告訴這位苦行者說自己是佛陀,我是世間圣者,我是最高導(dǎo)師,只有我才是圓滿無上佛陀。我證得了寂靜與涅槃,我前去波羅奈轉(zhuǎn)正義之輪,我將在此世間的黑暗中,打擊(大聲宣揚(yáng))永生(無生)之鼓(《中阿含經(jīng)》卷五十六)。釋迦大徹大悟宇宙人生真理——此方為真修行,如六祖所云:“口念心(修)行?!薄靶模ㄐ蓿┬小奔次蛘?。又如《大寶積經(jīng)》卷一百零一記文殊師利言:“若觀煩惱即是性空,是正修行?!薄斗鹫f如幻三昧經(jīng)》卷中云:“悉了諸法虛偽無實(性空)是謂修行?!本壠鹦钥铡S砂闳艨招?,覺有我即無我之諦理,眾生即是佛了?!度A嚴(yán)論》卷十二:“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一日相應(yīng)一日佛,何須要三僧祇,但自了三界業(yè)能空業(yè)處(即智),任運(yùn)接生即悲,即是佛也”。一念覺,一念佛,念念覺,即是念念佛,眾生覺,即是覺此諦理,釋迦為娑婆世界第一位覺者,第一位佛陀。此所以說三世諸佛皆以般若為師為母。故‘般若空性’為如來慧命,祖師眼目,眾生導(dǎo)師,若無般若實相之智慧,蕓蕓眾生,將生生世世,頭出頭沒于生死之大海里,不管你修什么各宗各派,信仰何種宗教,或多劫苦修行善,又是暫時得一些所謂有漏之境界,終將永遠(yuǎn)沉沒在茫茫黑暗里,無有光明出頭之日。所以佛菩薩諄諄告誡,如《大集經(jīng)》卷六記佛說:“若見三世悉平等是名正見,如來為一切眾生得如是平等正見(智)而起大悲,演說正法?!薄毒S摩詰經(jīng)》:“當(dāng)為眾生說斯理,是即真實慧。”《華嚴(yán)經(jīng)》卷二十二:“知一切法,皆無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續(xù),救度眾生,謂知無性,佛性同故?!薄洞笾嵌日摗肪硪话伲骸耙磺蟹ㄐ钥?,是佛真法,若得是法(智),是名為佛;若說是法(悲),是名為救度眾生”。《華嚴(yán)論》卷二十二:“以此理教化眾生,是名大悲?!贝苏姹请p運(yùn)之大菩薩也。與權(quán)教所云斷盡煩惱,三祇修得三身四智功德圓滿之有相佛大相徑庭(拙著《無說之說文集》中專題“有相佛于無相佛?!笨蓞㈤啠H粢环卜蛩鬃?,也通達(dá)此緣起性空理,即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包羅人生即宇宙中萬事萬物,無不是一個統(tǒng)一體,,差別中平等平等之般若智諦理,那末就與佛陀一樣,徹悟宇宙人生真相。并且“以此理教化眾生?!薄爱?dāng)為眾生說斯理?!薄罢f此法”即為“演說正法”就是“真實慧”,就是“大悲相續(xù),救度眾生”,出生死苦海,且了無生死可出。這就是大心凡夫一生的行履、菩提心。人世間,還有什么比這更重要的事了嗎?還有比這更大悲心嗎?!故《宗鏡錄》卷三十引《華嚴(yán)經(jīng)頌》云:“欲見十方一切佛,欲施無盡功德藏,欲無眾生諸苦惱,宜速發(fā)菩提心”,佛又云:“如是之理,見一切法,住如是理者,過三苦海。”發(fā)心二六時中,不知疲倦地為眾生開示此般若“緣起性空”之諦理,即是悲智雙運(yùn)的大心菩薩也,與佛又有何異?!《華嚴(yán)論》卷十二:“佛果后,普賢行純利他,初發(fā)心后,普賢行是自利利他,今此初眾(大心凡夫),并佛所為?!?/strong>
《大智度論》卷九十五問:“余處菩薩自利益,亦利益眾生,不說自利?自利利人有何咎?”答:“菩薩行善道為一切眾生,此是實義,余處說自利,與利益眾生,是為凡夫作是說,然后能行菩薩道。入道人有上中下,下者,但為自度故行善法,中者自為亦為他,上者但為他人故行善法。”“若能自舍已樂,但為一切眾生,故行善法,是名上人,若自利,又為眾生,是雜行。求佛道有三種:一者,但愛念佛故,自為已身成佛;二者,為已身亦為眾生;三者,但為眾生,是人清凈行道,破我顛倒故?!薄笆瞧兴_自得無所著,亦令眾生得無所著,是第一名眾生?!闭妗巴ㄟ_(dá)無我法者”,“純利他”外還用自利嗎?!剩在來的是什么?除發(fā)大菩提心外還有什么?!此《華嚴(yán)》所以說:“發(fā)心即是佛。”此發(fā)心就是最上最要之修行!《宗鏡錄》卷三十有云:“菩提心是萬(修)行之本,即此發(fā)心,便名為(修)行。”《維摩詰經(jīng)》:“發(fā)大菩提,即是出家,即是具足?!彼哉嬲肆x修行,如佛陀一生追求剖解千古生死之謎,徹悟生死無生死,不生不滅般若緣起性空之宇宙人生真相,完成般若智慧之圓滿,并且以覺者特有的悲愿,以這具假名而又活生生的個體我,生生死死而在假名六道中恒順眾生,以四攝法去喚醒尚在顛倒醉迷五欲眾生,去徹悟宇宙人生之大法。并且又去喚醒那些教內(nèi)執(zhí)權(quán)為實,執(zhí)指為月,向外馳求的漸修行人,醒悟佛祖誨示,勿如力士迷額內(nèi)珠,如懷珠作丐,如渴鹿陽燄輩,此乃“大似西行卻向東?!比琰S蘗大師《傳心法要》所云:“三乘十地。等覺、妙覺,皆是權(quán)立接引之教,并為化城?!薄爸嘈扌小R郧蠊τ?,皆是妄想,與道全乖,歷劫枉受辛苦耳,等妙二覺,還是權(quán)立化城?!薄翱v使恒河劫行六度萬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以故?為屬因緣造作故,因緣若盡,還歸無常?!薄叭文闳傩?,亦得報化佛,與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故云:“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干?!薄皥蠡钦娣?,亦非說法者?!薄独阗そ?jīng)》記佛云:“三乘皆為方便,無有實性?!薄洞笾嵌日摗酚浄鹫f:“空拳誑小兒,以此度眾生。”《法華經(jīng)》云:“隨宜說法,意趣難解,雖說種種之乘,皆是權(quán)立方便助道法?!薄洞蟀闳艚?jīng)》卷八十六:“修四諦、三十七道品、三解脫門、十地、乃至斷煩惱、成佛,皆是戲論。”《楞伽經(jīng)》卷一:“如是一切修多羅所說諸法,為令愚夫發(fā)歡喜故?!狈鹬笔具^去權(quán)教漸修法門,乃是不得意為下根愚人設(shè)的方便門,為“愚人”“發(fā)歡喜故。”“直斥漸修有所得的漸修的人為“愚夫”!佛接著又開示說:“非實圣智在于言說,是故當(dāng)依于義,莫著言說?!狈鹨覀儭耙懒x不依語?!蹦獔?zhí)著佛言經(jīng)論如何如何說(執(zhí)指為月),應(yīng)透過文字,見其諦理。所以《金剛經(jīng)》:“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薄耙酂o有定法可說?!薄安粦?yīng)取法,不應(yīng)取非法?!薄胺ㄉ袘?yīng)捨,何況非法?!绷肆x法頓悟法亦應(yīng)該棄捨,《宗鏡錄》卷十九:“頓從漸立名,俱稱方便?!比缱陂T大匠所云:“心按了義還不是”。“無心猶隔千重山”。何況三劫漸修成佛道之“方便法”、“非法”、“戲論法”?懇請各位同修慎思惟佛菩薩了義頓超修義,勿再執(zhí)于漸修“戲論”中圓轉(zhuǎn),了無出期。慎思達(dá)摩大師《血脈論》所云:“若不見性(頓超),念佛、誦經(jīng)、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jīng)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福報,覓佛終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明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jīng),亦不免生死輪回,三界受苦,無出期。時昔有善星比丘誦得十二部經(jīng),猶自不免輪回,緣為不見性。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三五本經(jīng)論以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閑文書,都無用處。若要見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雖無一物可得,若求會,亦須參善知識,切須要苦求,令心會解,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誑無益。說法如雨,盡是魔說,即非佛說,師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他指揮不覺墮生死海。但是不見性人,妄稱是佛。此等眾生,是大罪人,誑它一切眾生,令入魔界。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jīng)教,盡是魔說,魔家眷屬,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憑何免生死,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若離眾生性,別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處?即眾生性即是佛性也。(《壇經(jīng)》亦記六祖在國恩寺臨終時悲心徹骨開示:“后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得”,)性外無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無佛可得,佛外無性可得。問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jīng)布施持戒精進(jìn),廣興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又問: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為法,是因果、是受報、是輪回法,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若是佛不習(xí)外道法。佛是無業(yè)人,無因果,但有少法可得,盡是謗佛,憑何得成。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見,佛都不許。佛無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凈”祈普天下人發(fā)大心,“一超直入如來地?!笔菫橹炼\!愿三界眾生同登法海,見性解真實義,是為至禱!愿一切見性人,二六時中不疲倦地隨緣六道為眾生開啟佛性(佛性即至真至善至美之性),點燃心燈,照亮眾生迷茫黑暗之娑婆之路,讓至真至善至美佛性充塞眾生心田、充塞三界,俾娑婆化為凈土,煩惱化為菩提,眾生當(dāng)下是佛,度一切苦厄。此真覺無我眾生之菩薩行也,那才真可謂無上之修行也。
一切法無我
佛學(xué)的精髓在“無我”。三乘皆以無我為目的,小乘以人空為解脫道。大乘以“不動地前才舍藏”。凈土宗倡往生西方,“花開見佛悟無生”。世尊又說:“一切法無我。”
我們怎么樣認(rèn)識這“一切法無我”的真實相呢?現(xiàn)作如下剖析:
我們每個人都感覺著自己的存在,感覺著快樂、憤怒、悲哀、憂傷、厭惡和種種欲望。我的一切感情和這具身軀的一切活動組成了這個活生生的“我”。那么,這個我和伴隨著我的感情、欲望以及一切活動又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是偶然產(chǎn)生的?還是有著必然(因果)聯(lián)系?如果是偶然產(chǎn)生的,就有我有主宰;如果是必然產(chǎn)生的,就無我無主宰。
事實上,這個我和我的一切活動,都是無始以來的相續(xù),又是無始以來萬事萬物活動的結(jié)果?!?/strong>
先從豎的(時間)來看。我是父母結(jié)合的產(chǎn)物,父母又是父母之父母結(jié)合的產(chǎn)物,父母之父母又是……推而上之,形成一條無始的不間斷的長鏈,而我只是這條長鏈上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已,未來又靠我這一環(huán)節(jié)無限地延伸下去,這個我(包括每一代父母),就成為無始無終的鏈上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豎窮三世)。
再從橫的(空間)
從另一方面說,先看豎的,無始以來父母長鏈上有任何一環(huán)發(fā)生變動。那么我就不復(fù)存在,在當(dāng)時來看,很可能發(fā)生變動,但時空一放長到無限,變動是絕對不可能的,長鏈上的每一環(huán)都是必然的了。
再看橫的,無始以來,宇宙間萬事萬物任何一件事發(fā)生變動,那么,今日之我也將不復(fù)存在,似乎比豎的難以理解,但可以從奕棋中看每一步的變動對全局的影響,可明。
無始以來,宇宙間任何一事一物的變動,即使是微小的,只要時間放長、空間放大,毫厘的差異將失之千里。不!將全部變換——整個人類歷史,乃至整個宇宙都將換成另一個式樣。
由此可見,這個“我”(點)是“豎”(線)和“橫”(面)兩方面的必然結(jié)果,也是豎和橫不可少的一個點。宇宙間所有點與這個點(我)無異。宇宙就是由這無窮無盡(豎窮橫遍)的點、線、面組成的,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實相。
當(dāng)時空一與無限相通,一切都是必然而決不是偶然的了,完全無主宰了。反之,時空愈縮短小,愈覺得一切皆是偶然的產(chǎn)物,愈覺得自身能主宰自己。
“我”(色法)是必然的產(chǎn)物。那么我的思想(心法)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
“我”是無始以來父母長鏈的一環(huán),這一環(huán)也是由我這一生的無數(shù)思想、行動的長鏈組成的,我現(xiàn)在思考,我現(xiàn)在在活動,同樣是我這生長鏈的一環(huán)(豎的)與周圍的萬事萬物(橫的)結(jié)合的結(jié)果(無主宰)。哪怕最隨意的一舉手、一抬足,或無意義的一念,沒有我從出生到今的這條長鏈的延伸,就不會有現(xiàn)在的一念和一行這一環(huán)。我的一念一行是“我”一生這條長鏈的一個“點”,也是這條長鏈的必然結(jié)果。無疑的,我的一念一行這一環(huán)也是無始以來父母這條長鏈及萬事萬物的結(jié)果。如《華嚴(yán)疏》云:“一切因生一果”,可以這樣說,無始以來任何一個人的活動,任何一件事,都已決定著我的存在,決定著我的一念一行。這一念一行又是我一生長鏈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我的開始,又可以說是未來的父母這條長鏈及萬事萬物的開始。如《華嚴(yán)疏》云:“一果具一切因。”可以這樣有趣地說:“我(包括任何人)的一念、一舉手、一抬足,決定著歷史、決定著宇宙的一切;歷史和宇宙就在我(包括任何人)的一念、一舉手、一抬足之間?!鄙亍段锊贿w論》云:“會萬物為己者其唯圣人乎!”有位詩人說得好:“當(dāng)我在茂草間閑步,天上的星星也在顫動。”即牽一發(fā)動全身,就像觸動蛛網(wǎng)的任何一點,都將牽動全網(wǎng)的抖動一樣,因為每一點都與蛛網(wǎng)每一條縱橫交叉的線條有牽連,而每一個點也都是無數(shù)線條延伸的結(jié)果。
蛛網(wǎng)有它的大小,宇宙的大網(wǎng)卻是無始無終的。這重重疊疊、縱橫交叉,包羅十方三際的宇宙之網(wǎng),剎那剎那地生滅,剎那剎那地變動,剎那剎那地更新;一轉(zhuǎn)念、一舉手、一抬足之間,已變換了無數(shù)不同式樣的大網(wǎng)。
“我”一生每一念一行,也不可逆轉(zhuǎn)地受著這無始以來無形的宇宙大網(wǎng)的牽動,《維摩詰經(jīng)》云:“無我無受無作者”,就像木偶受線牽動一樣?!度A嚴(yán)經(jīng)》也曾說:“如機(jī)關(guān)木人,能出種種聲音,彼無我非我?!钡@個我又不失他的靈動活潑,如《維摩詰經(jīng)》云:“善惡之業(yè)也不亡?!?nbsp;
“我”是宇宙大網(wǎng)中的一點,與宇宙大網(wǎng)息切相通相連;我的一念一行,也同樣是宇宙大網(wǎng)的一點,與宇宙大網(wǎng)息切相連。這一點受著宇宙大網(wǎng)的牽動,也牽動著宇宙的重重大網(wǎng)。我這一點也與宇宙大網(wǎng)的任何一點無異,這樣,這個我完全融和在宇宙大網(wǎng)之中了。同樣,宇宙的大網(wǎng)中每一點與我這一點一樣,受著宇宙大網(wǎng)的牽動,也牽動著宇宙大網(wǎng)。顯然,這個活生生的“我”和伴隨著我的快樂、憤怒、悲哀、憂傷、厭惡及種種欲望并不是我自身所能主宰的,就像銀幕上活生生的幻像所表現(xiàn)的悲歡離合,行善作惡并不是自身支配的一樣;也不像小孩說的,電影上的種種活動是放映機(jī)的產(chǎn)物,它是由無數(shù)部件、無數(shù)人、無數(shù)事物,即“豎窮橫遍”總和的產(chǎn)物。
人世間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善惡果報,社會國家的治亂分合,器世界的成住壞空,正如《法華經(jīng)》所說的:“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猶如電影一樣剎那無止無息地延續(xù)著,組成了這個宛如萬花筒似的,瞬息萬變,森羅萬象,靈動活潑的妙有宇宙相,也是宇宙人生的真實相。
或曰:浩瀚無際之宇宙,孰主宰耶?孰維網(wǎng)耶?
答曰:既非上帝,亦非釋迦,緣生緣滅,緣更從緣。法爾如此。如《宛陵集》云:“一切法性自爾,既不用愁他慮他?!?/strong>
或曰:然則吾儕何為?
答曰:除“四攝”利他外,別無他事,如《華嚴(yán)經(jīng)》云:“知一切法無我故,教化眾生無疲厭?!?/strong>
附:《愛因斯坦文集》第二百八十三頁說:“科學(xué)家一心一意相信普遍的因果關(guān)系,在他看來,未來同過去一樣,它的每一細(xì)節(jié)都是必然的和確定的。
龍樹菩薩《中論》三是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樹樹菩薩《十二名門論》:“因緣法是佛法的大宗,悟因緣一切皆悟;迷因緣一切皆迷。”
舍利弗聞馬勝比丘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果是說。”
生命之光
匆匆人生,在百歲之間,猶如一支被點燃的蠟燭,剎那剎那地燃燒著,剎那剎那的發(fā)出光和熱,直至燭盡火熄。然而,人們各以不同的目的,點燃著這支生命之燭。有的小心翼翼唯恐耗損,有的為豪華大廳錦上添花,也有的為虎作倀,更有的用卑劣的手段,竊奪他人的燭光,作威作福,有的漫無目的,有的為人服務(wù),有的在曠野里摸索、彷徨、尋求著人生的真諦,也有的在茅屋里給孤獨的老人送來溫暖的光亮,更有的在寒夜里照引著迷途的羔羊,不惜風(fēng)耗火熄,有的給整個社會、人類帶來溫暖的光明。
試想:我們將如何點燃這支生命之燭?
每個人的生命之燭,所發(fā)出的光又截然不同:有的暗淡,有的光亮,有的卻發(fā)出萬丈光芒,照耀千古,人類歷史上的先哲,如釋迦牟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都發(fā)出了這樣的光芒,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溫暖和光明,影響所及,歷數(shù)千年而不衰(注一)。
物質(zhì)在一定條件下都能進(jìn)行“核反應(yīng)”,并放出巨大的能量(E=MC2)(注二),產(chǎn)生巨大的光和熱。我們的頭腦及我們的精神世界這個領(lǐng)域里是否也能來一個“核反應(yīng)”,以釋放出巨大的光和熱,造福于人類社會?事實上,我們的精神領(lǐng)域,如果得到好的開發(fā),也同樣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甚至還遠(yuǎn)遠(yuǎn)超過熱核爆炸,人類歷史上的先哲已證明了這一點,可嘆的是我們大多數(shù)的精神世界都沒有很好的“開發(fā)”,更沒有經(jīng)過“核反應(yīng)”,有的亂草叢生;有的只開發(fā)一部分(注三);也有的剛觸及,但因環(huán)境或畏難等重重原因而輟止了,真是人類最可怕和可悲的浪費(注四)。
試問:我們是否也讓它隨便浪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來個“核反應(yīng)”,讓生命之光釋放出更多的能量,給同類帶來盡可能多的光明和溫暖?
要知道,在寒夜里迷惘、瑟縮、驚怕的人是多么渴望光明和溫暖?。?/b>
(注一):此幾位哲人所釋放的能量也不可同日而語,另一些中外哲學(xué)家、政治家、科學(xué)家等,也會對人類社會作過不同程度的貢獻(xiàn)。
(注二):原子核反應(yīng)有正反二方面作用,一是原子核武器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zāi)難;二是供給社會巨大的能量,精神釋放出來的能量與物質(zhì)釋放出來的能量一樣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反面的如桀、紂、秦始皇、希特勒等,給人類社會帶來的黑暗和災(zāi)難。光明和黑暗,寒涼和溫暖也是相對的。
(注三):從粗淺的量而論,有的學(xué)者說,如果一個人終生好學(xué)不倦,可在頭腦內(nèi)存儲各種知識,相當(dāng)于五億冊書籍的知識容量。
(注四):對物質(zhì)上的浪費,人們都易于產(chǎn)生反應(yīng),但人類頭腦的浪費卻很少過問,事實上人類精神上的浪費,可怕的程度遠(yuǎn)遠(yuǎn)過于物質(zhì)上的浪費。
附:科學(xué)家在宇宙中觀察到:
(1)、太陽耀斑釋放能量相當(dāng)于100億顆百萬噸級氫彈。
(2)、M82星系爆炸能量相等于一億億億億顆百萬噸級氫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