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其三)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1.黃鸝:黃鶯。鳴:鳴叫。2.白鷺:鷺鷥,羽毛純白,能高飛。青天:蔚藍色的天空。3.含:包含。西嶺: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這是想象之詞。4.泊:停泊。東吳:指長江下游的江蘇一帶。成都水路通長江,故云長江萬里船。
一對黃鸝在綠柳間鳴唱,一行白鷺直上如洗的藍天。窗口含著西嶺千年的積雪,門外江邊停著駛往東吳的萬里航船。
翠綠的柳樹,在河邊搖蕩,引來了愛嬉鬧的黃鸝。兩只可愛的黃鸝鳥,不斷的鳴唱,好像在贊頌柳樹的美麗。抬頭一看,許多只又白又可愛的白鷺排著整齊的隊伍,一齊向蔚藍的天飛去,樣子真是令人喜愛。從小小的窗戶里望出去,西邊的山嶺依然被白雪所覆蓋,那潔白的雪,好像是永遠溶化不掉的樣子,一直罩在山頂上。接著,我打開門,望著遠遠的湖泊,看著那正要遠征的東吳戰(zhàn)艦,一排排,一排排,真像是一條條水中的蛟龍??!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嚴武入朝,蜀中發(fā)生動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亂平定,再過一年,嚴武還鎮(zhèn)成都。杜甫得知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著回到成都草堂。這時他的心情特別好,面對這生氣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興到筆隨,事先既未擬題,詩成后也不打算擬題,干脆以“絕句”為題。
詩的上聯(lián)是一組對仗句。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yōu)美的意境?!按洹笔切戮G,“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剛抽嫩芽?!皟蓚€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xiàn)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tài)優(yōu)美,自然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
詩的下聯(lián)也由對仗句構成。上句寫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積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氣不好時見不到,只有空氣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見。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近在目前。觀賞到如此難得見到的美景,詩人心情的舒暢不言而喻。下句再寫向門外一瞥,可以見到停泊在江岸邊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見的,但“萬里船”三字卻意味深長。因為它們來自“東吳”。當人們想到這些船只行將開行,沿岷江、穿三峽,直達長江下游時,就會覺得很不平常。因為多年戰(zhàn)亂,水陸交通為兵戈阻絕,船只是不能暢行萬里的。而戰(zhàn)亂平定,交通恢復,才看到來自東吳的船只,詩人也可“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了,怎不叫人喜上心頭呢?“萬里船”與“千秋雪”相對,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何等開闊!
全詩看起來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而一以貫之,使其構成一個統(tǒng)一意境的,正是詩人的內在情感。一開始表現(xiàn)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xiàn),便觸動了他的鄉(xiāng)情。四句景語就完整表現(xiàn)了詩人這種復雜細致的內心思想活動。
這首詩的起始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所表達的十分簡單明了。詩人描繪了他站在窗前看到的近景中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
這是一幅早春圖,在窗前剛剛抽絲發(fā)芽的柳樹上,有兩只黃鸝鳥在歡快的相應和般地鳴唱。在詩中首句的第一個字,詩人便用“兩”這個數(shù)字和“個”量字來表示了一個頭頸微動,目光微挑的動作。
這里詩人用“個”字,而不是用“只”來描述黃鸝鳥的狀態(tài),是用語感來表述詩人看到的黃鸝鳥是一種動態(tài)。這里很關鍵的一個字,便是這個“個”字。“個”字是仄音,用去音來表示的語氣中,有驚嘆的含義。詩人用“個”來告訴讀者,是黃鸝鳥的鳴叫聲把他的目光吸引住的。一個,兩個,噢,原來這里還有一只小鳥。而這里若用“只”來表示,小鳥的狀態(tài)就不一樣了。詩中的兩個黃鸝鳥是在樹杈間一上一下,不是并肩站在一根樹枝上的,因為后面一個鳴翠柳的“鳴”字便表示了小鳥相互和鳴,在樹枝間歡叫的追逐的狀態(tài)。一只小鳥在下,另一只小鳥在上,都是側抓住飄動的柳絲在嬉戲。
為什么說小鳥是側抓著柳絲呢?這在首句的第六字“翠”字便可知道。
柳樹在春天里是最先發(fā)芽的北方樹種,其發(fā)芽時,先是樹條里返青,這時叫抽絲,然后很嫩的芽葉吐出尖尖的嫩綠色。此時的柳樹是其最美的狀態(tài),文人畫匠多把此刻的柳樹寓意為情竇初開的少女。即便是一棵柳樹,丈余外都猶如一層綠霧漫卷在樹冠上,由于細柳條的淺棕色里泛出一絲青綠色,柳條開始褪去冬天僵直的狀態(tài),變得柔軟起來。
此刻的柳絲多入詩畫,曹雪芹在《紅樓夢》黛玉葬花一回里這樣描繪:“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更如葛紫巾南鄉(xiāng)子的唱和詩“長亭無風柳絲斜,杏花疏影笛聲啞?!薄懊坊┬勾合?,柳絲長,草芽碧。不覺星霜鬢邊白,念時光堪惜”(晏殊詞)“玉樓明月長相憶。柳絲裊娜春無力”(溫庭筠)。而杜甫的“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更是給讀者描述了柳絲輕柔、無風尚且柳絲斜的狀態(tài)。詩人準確地把握了春天柳絲的狀態(tài),而這時兩個黃鸝鳥正是用爪抓住來回飄動的柳絲,在春意盎然的微風里,啾啾鳴叫,詩人也許正是被這樣的鬧春鳴叫聲吸引到窗前。
上闋的末句“一行白鷺上青天”,是和首句相對應的。詩人正是被黃鸝鳥的鳴叫聲吸引到窗前,當他的目光從柳絲下的一只黃鸝鳥轉移,被上面那只黃鸝鳥的鳴叫聲挑起目光時,從樹梢上,看到了遠方的青天。
如果說詩人用一種歡快的筆調寫出了黃鸝鳥跳躍鳴叫的動感畫面,那么此句中“一行”便給讀者一種目光直線上升的感覺。白鷺鳥相對于黃鸝鳥來說,一個是體形龐大的候鳥,一個是體形弱小的雀鳥。這是一種寓意對比,在下文中會說明。成群結隊的白鷺鳥,在春暖花開季節(jié)從南方越冬而北歸。那一種思鄉(xiāng)歸故里的迫切心情,被詩人精準地用一個“上”字淋漓盡致地表露出來。白鷺鳥的一行,與黃鸝鳥一上一下的分離成兩個的狀態(tài),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人也借著兩種鳥的狀態(tài),把目光從眼前的一棵柳樹,投向了一望無際的青天。
古詩中描寫天色的有很多,而詩人用“青”字來表述早春清晨爽朗的晴空,杜甫作為唐代最具有代表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描寫早春天空的這種定義,也影響到了這個時期和中國一衣帶水的東瀛。著名日本演歌《北國之春》的首句中“亭亭白樺,悠悠碧空”一句中,日文漢字便是“青空”兩個字。
這里,“青”所涵蓋了這樣兩層意思。
一是,青,顏色,藍、綠的兼色。既沒有藍色的沉悶,也沒有綠色的寧靜,它是一種很透亮的感覺,在西方油畫色彩學里,有一種加光混合法,例如用朱紅、翠綠、藍三種原色光,同原色光雙雙混合,又可以混合出黃、青、紫紅三種間色光。在色相圖標里,自然光的七色只有青色未被列入基本色相,原因便在于,青色的透明感在投光時,無法完全掩蓋其它“正”色。
二是,青,狀態(tài),初生萌發(fā)、干凈淳樸。這層意思對于暮冬已過,春色將至的早春煥發(fā)出來的生機,猶為重要。詩人正是抓住了這種感覺,用一個“青”抒發(fā)了自己暮年壯心不已的情節(jié)。
詩人用“色”的感覺在這里猶顯考究。
縱觀上闋這兩句,兩個數(shù)字“兩”、“一”,兩個量詞“個”、“行”,兩種鳥類“黃鸝”、“白鷺”,兩個動作“鳴”、“上”,兩種顏色“翠”、“青”,兩個距離“近柳”、“遠天”。表面的十四個字,表述了十四種事物。但是,詩人在這首二句里,已經隱藏了遞進的豪情,用一個“青”字來承上啟下,通過這透亮的青色,讓讀者看到下闋里,詩人更難述懷的心情。
如果說詩人在上闋里,只是單單描寫了景致,在下闋里,詩人便更借景述懷,以物寓情了。
《絕句》下闋的首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首先給讀者的視線確立了一個畫框——“窗”。中國古典建筑里,工匠是十分注重“窗”的設計。唐代建筑全國僅存四處,都在山西;當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正是由于在山西發(fā)現(xiàn)了唐代建筑——佛光寺,并數(shù)次古建筑考察,才使得梁思成破解了中國古建筑結構的奧秘,完成了對《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解讀。在該書中,有關“窗”的圖樣多達一卷,而這些圖樣中,其中很多都是“漏木雕花”。這在成都杜甫草堂里有些可以看到。詩人先給我們設定了這樣一個場景——既然已經把讀者的視線引到了“青天”,那么就不應讓我們看完整一個視角。這里,詩人用“含”字,便隱含掉很多視覺上多余的景色,就象給我們一個相機的取景器,我們便在一個“漏木雕花”的取景器中看到了遠山。
“西嶺”是指成都西南隅的“西嶺雪山”。為什么詩人不寫南嶺或北嶺或東嶺,而偏偏提到西嶺這樣一個地理環(huán)境位置呢?只是偶然嗎?
不,在唐代,佛教文化已經在中國開始盛行,佛教傳入中國,并達到鼎盛時期,正是在杜甫少年時。那時的人們思想意識形態(tài)中,除了東方傳統(tǒng)儒教的熏陶外,已經開始接受西方佛教文化的影響。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觀念,西方代表著死亡,東方代表著生機。佛教把人的死稱為涅盤,是入西方極樂世界。儒教是勸人講禮,講一切生機的觀念。作為詩人的杜甫,在寫這首絕句時,已經辭掉官職,在歸浣花溪的路上。那時,杜甫已經隱約看到了身后百年的歸宿,也感覺到了一生不得志,難酬志愿的結局。所以,詩人用“千秋”來表達了自己百年后所希望達到的“雪”的潔白境界。
而此刻,這“窗”所遮擋的視線,可以任由讀者去想象?!拔鲙X”山脈恰倒好處地被詩人用“窗”的四框包含起來,使我們的視線隨著詩人的畫筆,就停留在上沿“青天”,綿延橫亙的“西嶺”雪線,到近出的抽絲 “翠柳”。這時,詩人的視線回收,落到了小院柴門外的江邊上另一番景色。
全詩最后一句“門泊東吳萬里船”,一下子將讀者的眼球,從遠景又拉回中遠景的地方。
如果上句詩人描寫了“窗”內的景致,那么末句一開始就點出“門”這個角度,便已經將視線里的景致,化為一種心情的盼望。窗內有景,在這個景致中,有院落,也有柴門,透過柴門而現(xiàn)門外江面上停泊蓄勢待發(fā)船,已經很明確地點明詩人將人生路比作萬里行舟的精辟論斷。這就是中國畫中,景中借景,畫中有畫的藝術特點。國畫中山水畫時常將主景的繪畫中,在畫“眼”這樣的位置,畫上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等這樣一些點睛之處,而這樣的點睛之處反而有別于潑墨渲染這樣的大寫意。往往于細微處更見細微,而這幅畫的主題,大部分便出于此。中國人的含蓄,詩人與畫家在表達自己的個人情感上的筆調,從這些大道相通的藝術觀點上,都體現(xiàn)了出來。
若是將“門”外的景色當作“窗”景的畫中畫,是遞進的景致。那么二字“泊”字與三句中頸字的“含”卻有不同的意義。 “泊”有停泊、停靠的意思。是船總要行舟,是泊總要有航的開始,所以,一個“泊”字給讀者以將行的動的期待。而“含”字具有包含、涵蓋的意思。這是一種靜的狀態(tài),靜止千年的雪,是詩人一生的清白與孤獨。詩人用“含雪”來表明他暮年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用“泊船”來抒發(fā)自己歸家心切,報國心志的感觸。
“東吳”作為泛指一個地區(qū)的名詞,和上句中“西嶺”的山脈名詞相對,給人以時空感。這首詩是杜甫在五十四歲時寫成的,詩人在這年正月三日辭官幕府,返回成都老家。此時,杜甫一生中最后一個官職也辭掉了,但詩人抑郁寡歡的心情在看到春日美景時,也不自禁開始心中萌發(fā)感慨。從“東吳之船”將行的人生萬里路,到“西嶺之雪”未泯的心愿千年志。詩人借景把動與靜的兩種現(xiàn)實狀態(tài)和自己人生的兩種境地給讀者充分展露了出來。
在下闋的兩句詩文中,詩人描寫了兩處景“窗”、“門”,兩種狀態(tài)“含”、“泊”,兩個地理位置“西嶺”、“東吳”,兩種物質“雪”、“船”。這十四個景物,卻遠比上闋的單純寫景,更加清晰地把內心世界表現(xiàn)出來。
杜甫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現(xiàn)實主義大家,作為與詩仙李白齊名的唐代詩圣,其晚年五十多歲后才有大量的詩詞問世,這首詩作為其晚年作品,用詞簡練,用字精準,用意單純,用情至真,是杜甫作品中精華作品之一。
這首詩是杜甫廣德二年(764)春初回草堂時寫的,是杜詩寫景的佳作。四句詩一句一景,兩兩對杖,寫法非常精致考究,但讀起來卻一點兒也不覺得雕琢,十分自然流暢。此詩猶如一幅絢麗生動的彩畫:黃鸝、翠柳、白鷺、青天、江水、雪山,色調淡雅和諧,圖象有動有靜,視角由近及遠,再由遠及近,給人以既細膩又開闊的感受。其空間感和時間感運用巧妙,使人覺得既在眼前,又及萬里;既是瞬間觀感又通連古今甚至未來;既是寫實又富于想象。短短四句小詩,把讀者由眼前景觀引向廣遠的空間和悠長的時間之中,引入對歷史和人生的哲思理趣之中。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在鳴,這就有聲音了?!耙恍邪樕锨嗵臁保@就有一個行為、一個行動。一橫一縱,“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那么接下來杜甫又講到“窗含西嶺千秋雪”,這個窗戶里面看過去是岷山,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積雪的一個岷山?!伴T泊東吳萬里船”門口停泊著往下游走的到東吳那邊去的航船。這樣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這個積雪的山頭來進入你的視野,送這個船到下游去。那么這個“萬里船”能夠通行,也說明這個“安史之亂”已經進入了尾聲了,已經接近要平定了,這個時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這條江上來來往往了。
那么這么一首詩,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飾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對仗的。從六朝開始就有絕句,到了唐代以后絕句就形成了非常圓熟的一種藝術,我們很多著名的詩都用絕句。絕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對仗,或者四句前面兩句寫景對仗后面兩句抒情不對仗,或者是前面兩句不對仗后面兩句對仗,那么現(xiàn)在他這首詩四句都對仗,可以說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寫得非常認真的一首詩。杜甫有一個寫詩的時候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這首詩千錘百煉。
它所有的四句話寫了四個景色,像四扇屏風,看似完全是寫景,但在這么一種明媚的自然景色實際上折射的是詩人內心的感覺。他感覺到喜悅,感覺到舒暢,感覺到人和自然融洽在一起的這么一種美。四句對仗這么工整的詩能夠包容這么靈動的心靈空間,這就是杜甫作為“詩圣”的能力所在。
黃鸝相向而鳴,翠柳叢中烘托出兩點嬌黃,鳥鳴動聽,色彩艷麗,有聲且有色。遼闊碧天,點綴幾只白鷺,極其醒目,天更顯其大,鷺更顯其小,白鷺的“上”,使藍天劃過一條白線,靜中有動。
特寫近景是翠柳藏黃鸝,襯底遠景是碧天橫白鷺。黃鸝鳴囀是棲止而有聲,群鷺直上是飛動而無聲。下棲者鳴聲和諧,上飛者成行有序。畫出一幅上下、大小、遠近、動止、喧(口音)對比的絕妙畫圖。
在盛唐詩普及的當時,只有李白杜甫兩人的詩各領風騷,詩壇上李杜和鳴的詩篇,便是當時文人中的竭力效仿的對象。這“兩個黃鸝”相鳴是李杜二人在當時文壇所處的局面。但是從當時社會中文人普遍沒有政治地位,官職卑微,有心報國,無力酬志的尷尬境地中,對于整個社會而言,這“一行白鷺”想要“上青天”也只不過是一種鏡花水月的奢求。文人自孤,文人自清,不甘居污泥而茍同潔身自好的性格,也決定了他們只能是這個社會的 “千秋雪”賢靜潔遠。但是作為社會的一份子,作為憂國憂民的存遠志、抒志向、悲民苦、哀君懦的詩人們,又能怎樣在這個已經飄搖欲墜的朝代里有所為呢?空望門外“萬里船”卻也只能遙相嘆?!把杂斜M而意無窮”,詩人在詩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雋永蘊藉,令人尋繹!
⊙于千萬年之中,于千萬人之中,在時間無涯的荒野中,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好遇上了你!如果有一天你走的太倦,只要一轉身,我的祝福就在你身邊,不管離多遠,不管多少年,化這祝福為藍星點點,閃在晨曦,閃在日暮,閃在你生命的每一寸空間,五象之鷹圖書館祝你開心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