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導致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亂”爆發(fā)。戰(zhàn)亂持續(xù)了七八年之久,不僅使大唐帝國遭受重創(chuàng),也使很多人的生活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為了躲避戰(zhàn)亂,杜甫四處漂泊,一度避往梓州。公元762年,叛亂得以初步平定,杜甫才重回成都郊外的草堂。
戰(zhàn)亂平定以后,不僅杜甫漂泊多年貧苦無依的生活得以結束,而且國家似乎也呈現(xiàn)一種好的態(tài)勢。于杜甫而言,無異于人生一大喜事,他的心情非常好。初春時節(jié),面對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他情不自禁,寫下一首即景小詩《絕句》。
這首《絕句》對所有詩詞愛好者而言,簡直太經(jīng)典了,只看到首句就能背出整首詩,可以引起集體性的美好回憶。它陪伴了多少人美好的童年時光,見證了80后一代人的成長,真正是一首久經(jīng)考驗的千古佳作。
絕句 杜甫 (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整首詩只有短短二十八字,卻千錘百煉美不勝收。它一句一景,包含了4幅美麗的圖景。這四幅圖景互相獨立又互相映襯,色彩是那么的明艷,畫面是那么生機勃勃。透過這四幅圖畫,我們分明可以看到詩人內(nèi)心深藏的柔情,是那么美好而又百轉(zhuǎn)千回。
“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春天來了!兩只活潑的黃鸝鳥在翠柳上歡快地鳴叫著。它在干什么呢?春風撩情思,難道它們也是在訴說春日的美麗,要為春日的到來唱出自己的詩篇嘛?一行白鷺在清淡的天空里自由飛翔。此聯(lián)從不同角度細微刻畫初春美景,營造出了一種生機勃勃清新自然的氛圍。
首先,顏色用詞簡單雅致,十分貼合初春特點。初春時節(jié),柳樹剛剛發(fā)芽,顏色當然是“翠”色,一種淺淺淡淡的綠,就像玉石溫潤而有光澤;此外,“黃”色亮眼,“青”色大氣,“白”色純凈,無不與初春寒意稍退萬象更新的特征相切合:因為是初春,大地剛剛回暖,生機初發(fā),“黃色”昭示著靈動生機。此時,寒意尚在,陽光還不是太熱烈,“青” “白”顯冷。
再次,動作詞語形象而貼切。一個“鳴”字一個“上”字即有空間層次,又有聲音,透著強烈的動感和畫面感。尤其是“上”字最為貼切,“上”字緊接“青天”,營造出了一種遼闊悠遠,自由自在,奮發(fā)向上的感覺。“鳴”字輕柔悅耳,將兩只黃鸝鳥的可愛與萌動很好地表現(xiàn)了出來,即有聽覺又有視覺。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窗欞上的殘雪還沒有融化,從窗子里望出去,可以看見遠處西嶺雪山上的千秋積雪。春天已經(jīng)來了,這雪怎么還不融化呢?江水日夜不停地流逝,門前??恐拇缓螘r才會出發(fā)?萬里之外的東吳是何其的遙遠??!
早春時節(jié),天朗氣清,詩人憑窗遠眺,看見了西嶺上的雪山。早春之際,冬雪尚未完全融化,一個“含” 字,準確地寫出了積雪初融,濕氣尚重,潤澤窗欞,非常切合早春乍暖還寒的特點;此外,用“千秋”形容“雪”字,即寫雪之難消,又隱喻戰(zhàn)亂平定之不易。
至于末句“東吳”一說,有指船來自東吳,暗指戰(zhàn)亂平定;有說是借孫權暗喻明主,希望自己也能遇到一個英明君主。而“泊”字,不僅僅指船只停泊,也暗示了詩人常年飄泊,此時才剛剛剛穩(wěn)定下來,過上了安穩(wěn)的生活,就像船只一樣,找到了一個屬于自己的港灣。但是人心里仍然期待著繼續(xù)出發(fā),實現(xiàn)自己的報國夢想。
這首絕句一句一景,但又十分融合自然。奧秘就在于詩人內(nèi)心的心緒起了很好聯(lián)結作用。詩作表面上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歡快明亮。然而,這背后卻隱含著面對時光無情流逝,詩人很是孤獨失落。但是,詩人心中似乎還殘存著一線希望,心緒十分復雜。希望之中有感傷,感傷之中含彷徨。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托詩人內(nèi)心復雜的情緒,正是這首詩的主旨所在。
(注:中圖片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