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四類:《峻下逐水》
(5味/大戟、甘遂、巴豆、芫花、紅大戟)
…………………………………………………………………………………………………………………………
《大戟》
(資料來源——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全國中草藥匯編)
別名——京大戟、紫大戟、黃花大戟、黃芽大戟、紅芽大戟、下馬仙。
藥科——大戟科植物大戟的根。
產(chǎn)地——分布于東北、華東及河北等地。
藥類——峻下逐水。
藥性——寒。
藥味——苦。
入經(jīng)——脾、肺、腎。
功效——瀉水飲,利二便。
主治——慢性腎炎水腫,瘰疬,水臌,痰飲,癰疽腫毒。
現(xiàn)治——淋巴結(jié)結(jié)核,扁桃體炎,胸肋膜積水,肝硬變腹水,急性腎炎水腫,晚期血吸蟲病,晚期血吸蟲病腹水,水腫。
參治——中風(fēng),表解里未和,通身腫滿,瘀血,積聚,癥瘕,惡血癖塊,喘息,短氣,筋骨牽引釣痛,頭痛,牙齒搖痛,水沈,頸項(xiàng)隱痛,頸項(xiàng)癰疽,腋間癰疽,水邪痰涎,嘔逆,引脅下痛,腰胯隱痛,腹?jié)M急痛,腹內(nèi)雷鳴,墮胎,黃疸,溫瘧,下利,二便不通,陰囊腫大,手腳隱痛,風(fēng)毒腳腫,風(fēng)癮疹。
藥理——瀉肺,殺蟲,瀉毒藥,通月經(jīng),利大小腸,抑菌,升血壓。
用法——水煎,丸劑,散劑,外用(煎水熏洗,研末或熬膏敷)。
用量——水煎(常量0.5~3克),外用(適量)。
禁忌——大戟之毒(用菖蒲解之)。惡薯蕷。反甘草、芫花、海藻。畏菖蒲、蘆草、鼠屎。孕婦禁服,體弱者慎服,虛寒水腫者忌服。
…………………………………………………………………………………………………………………………
《甘遂》
(資料來源——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全國中草藥匯編)
別名——甘藳、貓兒眼、頭痛花、腫手花、化骨丹、主田、重澤、甘澤、萱根子。
藥科——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塊根。
產(chǎn)地——分布于山西、山東、陜西、河南、寧夏、甘肅等地。
藥類——峻下逐水。
藥性——寒。
藥味——苦,。
入經(jīng)——肺、腎、大腸。
功效——瀉水逐飲,消腫,散結(jié)。
主治——?dú)饽娲?,胸腹積水,痰飲積聚,二便不利,水腫脹滿。
現(xiàn)治——風(fēng)痰迷心癲癇,麻木疼痛,癥瘕積聚,大腹疝瘕,上逆不下降,消渴。
參治——太陽經(jīng)中風(fēng),身面浮腫(洪大),目黃,耳暴聾,口干,留飲宿食,膈氣哽噎,嘔逆,結(jié)胸,脅肋刺痛,諸濕腰痛,下利,膀胱留熱,陰囊腫墜,下部瘡癢。
藥理——瀉下,利尿,引產(chǎn),破積聚,通二便,利水谷道,抑制免疫功,抗生育。
用法——內(nèi)服宜用炮炙品,丸劑,散劑,外用(研末調(diào)敷)。
用量——丸劑或散劑(常量0.5~3克),外用(適量)。
禁忌——有毒。惡遠(yuǎn)志。反甘草。孕婦忌服,脾胃衰弱者忌服,氣虛者忌服,陰傷者忌服。
…………………………………………………………………………………………………………………………
《巴豆》
?。ㄙY料來源——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全國中草藥匯編)
別名——瀉果、巴仁、巴果、剛子、江子、老陽子、藥子仁、毒魚子、八百力、大風(fēng)子。
藥科——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成熟果實(shí)。
產(chǎn)地——分布于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等地。浙江、江蘇等地亦有栽培。
藥類——峻下逐水。
藥性——熱。
藥味——辛。
入經(jīng)——胃、大腸。
功效——瀉下,祛積,逐水,消腫。
主治——寒積停滯,胸腹脹滿。
現(xiàn)治——喉梗阻,支氣管哮喘,哮喘性支氣管炎,肝硬化腹水,急性腸炎,慢性腸炎,急性闌尾炎,慢性痢疾,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神經(jīng)性皮炎。
參治——停尸卒死,氣急口噤,中惡客忤,伏暑傷冷,冷熱不調(diào),口干煩渴(久飲不消),風(fēng)蟲牙痛,耳卒聾,喉痹,喉閉塞,白喉,寒痰氣喘,寒癖宿食,腹大動(dòng)搖水聲,霍亂吐利,大小便秘,跌打腫痛,一切瘡毒,一切惡瘡,疣痣,疥癬,荷錢癬瘡,腐化瘀肉,毒蛇咬傷。
藥理———催吐,抑菌,抗炎,抗腫瘤,致突變,興奮腸肌,增加膽汁,抑制腹水癌,刺激消化道,凝集血小板,抗病原微生物,增加胰腺分泌。
用法——丸劑,散劑,外用(研末或搗膏涂患處,或搗爛以紗布包擦患處,綿裹塞耳鼻)。
用量——丸劑或散劑(常量0.1~0.3克),外用(適量)。
禁忌——大毒(解毒——用黃連、黃柏或綠豆煎湯冷服,或食冷粥,飲大豆汁以緩解)。服巴豆后,不宜食熱粥,飲開水等熱物,以免加劇瀉下。不宜與牽牛子同用。惡蘘草。畏大黃、黃連、藜蘆、蘆筍、菰筍、醬鼓、冷水。孕婦禁用,體虛者忌服,無寒實(shí)積滯者忌服。
…………………………………………………………………………………………………………………………
《芫花》
?。ㄙY料來源——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全國中草藥匯編)
別名——芫、赤芫、敗花、芫條花、地棉花、頭痛花、悶頭花、老鼠花、野丁香花。
藥科——瑞香科植物芫花的干燥花蕾。
產(chǎn)地——分布于華北、華東、華南及貴州、四川等地區(qū)。
藥類——峻下逐水。
藥性——溫。
藥味——苦、辛。
入經(jīng)——脾、肺、腎。
功效——瀉水,逐飲,殺蟲,療瘡。
主治——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咳喘,二便不利,禿瘡,凍瘡,疥癬,癰腫。
現(xiàn)治——精神病,急性乳腺炎,傳染性肝炎。中風(fēng),大醉當(dāng)風(fēng),煩亂欲死,血?dú)獍Y塊結(jié)痛。
參治——諸般氣痛,榮衛(wèi)虧損,頭痛,小兒禿頭瘡,牙痛,嘔逆,干嘔短氣,婦人血?dú)鉀_心欲死,產(chǎn)后惡血,月經(jīng)不通,子宮結(jié)塊,心懊痛,引脅下痛,干嘔脅痛,腹脅堅(jiān)痛,腹大,食飲不消,小便黃,下利,瘧母,酒疸,痔瘡,一切菌毒。
藥理——利尿,祛痰,鎮(zhèn)咳,抗菌,抗腫瘤,終止妊娠,增加腸蠕動(dòng),收縮子宮張力,擴(kuò)張乳腺血管。
用法——水煎,研末,丸劑,散劑,外用(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含漱)。
用量——水煎(常量1.5~3克),醋芫花研末吞服(常量每次0.6~0.9克,一日1次),外用(適量)。
禁忌——不宜與甘草同用。不可多服久服(用量宜輕,逐漸增加,中病即止)。孕婦禁服,體質(zhì)虛弱者忌服,消化道出血者忌服,潰瘍病者忌服,嚴(yán)重心臟病者忌服。
…………………………………………………………………………………………………………………………
《紅大戟》
?。ㄙY料來源——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全國中草藥匯編)
別名——紅芽大戟、紅牙戟、紅蘿卜、紫大戟、廣大戟、京大戟、南大戟、云南大戟。
藥科——茜草科植物紅大戟的根。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福建、廣東、廣西、云南、四川等地。
藥類——峻下逐水。
藥性——寒。
藥味——苦。
入經(jīng)——脾、肺、腎。
功效——瀉水,逐飲,解毒,消腫,散結(jié)。
現(xiàn)治——水腫。
主治——瘰疬痰核,胸脅停飲,水腫,癰腫瘡毒。
參治——痰飲喘急。
用法——水煎(宜醋制減輕毒性),泡酒,丸劑,散劑,外用(搗敷或煎湯洗)。
用量——水煎(常量1.5-3克),研末(常量0.3-1克),丸劑或散劑(常量每次1克),外用(適量)。
禁忌——有小毒。不宜與甘草同用。孕婦忌用,虛弱者忌服。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