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語:
寒假到了,教師最應該讀些什么書?
吳正憲老師告訴我們,教師應該讀些哲學和心理學的書,這樣能夠更好把握教育教學的哲理和規(guī)律。
趁這個寒假,趕緊行動起來,看看好書。這篇文章來源于“好老師”微信號(添加“edumedia100”可關注)
對我而言,職業(yè)生涯中最幸福的兩件事,一是教書,二是讀書。
讀書,讓我發(fā)現(xiàn)了數(shù)學教學的哲理與門道,并學會用藝術的形式表達科學的內容;
讀書,讓我靜心走進兒童的世界并與之心相近、情相連;
恩師告訴我,教學改革不是簡單的提速,重新組合教材必須重視知識本身的內在聯(lián)系和學生認知規(guī)律,并建議我多讀讀哲學類書籍;
每位教師都應該學習一點兒心理學,讀一些心理學的書,這對教育教學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有利于教師做到不盲目教書,而是真心育人。
讀書,讓我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的哲理與門道
1970年,16歲的我成為一名小學教師。讀書與我的教師生涯一直息息相關。
受家庭的影響,我從小就喜歡看書,尤其酷愛文史類和名著。我讀過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當時文學名著少得可憐,找到一本后,我像找到寶貝一樣愛不釋手。我的哥哥也愛讀書,《紅樓夢》及《家》、《春》、《秋》等名著,成了他們工作之余的閱讀物。在那“讀書無用論”盛行的年代里,許多年輕人無所事事,我卻在家里悄悄地在書海里徜徉,享受著讀書的快樂。古典詩詞我也喜歡,當初親手抄寫的《唐詩三百首》,至今還珍藏在我的書柜中,為我十幾年的語文教學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1980年7月,我結束了北京第一師范學校二年的培訓學習,來到了崇文區(qū)錦繡街小學教書。因為教師緊缺,作為班主任,我既教語文又教數(shù)學。雖然有了近十年教語文的功底,但改教數(shù)學還是第一次。我蹣跚摸索,不知所措。
于是,那個暑假,我從研讀教材入手,找來1至12冊教材,用了整整一個假期,把全套教材所有的例題、思考題及有代表性的練習題全部做了一遍。我不斷地查閱大量的參考資料,并根據(jù)數(shù)學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整理出知識網(wǎng)絡圖,寫下了幾十萬字的學習筆記。至今,20多本寫滿密密麻麻學習體會的筆記本和教學隨筆,還珍藏在我的書柜中,兩次喬遷新居,我忍痛割愛淘汰了不少書籍,但那些發(fā)黃的筆記本一直與我緊緊相隨……
在我看來,“哲學類”與“兒童心理學”類的書籍對我的數(shù)學教學助益頗多。1983年,針對學校題海戰(zhàn)術、作業(yè)堆積如山、學生負擔沉重的現(xiàn)狀,我苦苦思尋對策。八十年代初期,我走進馬芯蘭老師的課堂,一心想學習她的教學方法,也想讓自己班級的學生“四年完成六年的數(shù)學教學任務,提前兩年參加統(tǒng)考成績名列前茅”。我曾經在上學年就把下學年的教材刻印成講義,提前發(fā)給學生學習,結果欲速則不達,教學效果不理想。恩師劉夢湘告誡我,學習馬芯蘭教學法不是表層的照葫蘆畫瓢,要學習她的“真經”。教學改革不是簡單的提速,重新組合教材必須重視知識本身的內在聯(lián)系和學生認知規(guī)律這兩個基本點,并建議我多讀讀哲學類書籍。從那以后,我首先細讀了《矛盾論》、《實踐論》等經典哲學理論書籍,一條清晰的思路開始在眼前展開。
讀書讓我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的哲理與門道……我正是這樣的背景下開啟并進行了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實踐……
讀書,讓我與孩子心相近、情相連
1985年,深冬,一個風雪交加的下午。
我第一次聽到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張梅玲教授的“數(shù)學學習與兒童心理學”的專題報告。第一次聽到“心理健康、心理體驗、新型師生關系、人文精神”等新名詞時,我被打動了!
報告結束后,我主動向張梅玲教授提出問題請教。慢慢地與張教授有了更多的交流和往來,我向張教授借書讀,張梅玲把自己編著的《兒童數(shù)學思維的發(fā)展》和珍藏的高等師范院校教材《學與教的心理學》、鐘啟泉編譯的《現(xiàn)代教學論發(fā)展》統(tǒng)統(tǒng)都給了我,我如獲至寶,一頭扎進了書海中……
在后來的日子里,我又認真閱讀了山內光哉編著的《學習與教學心理學》、林崇德的《智力發(fā)展與數(shù)學學習》、巴班斯基的《教學教育過程最優(yōu)化問答》、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等書籍,為我日后的兒童教育與教學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在閱讀教育心理類書籍的過程中,我漸漸理解懂得,每一個兒童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發(fā)展中的人,他們有情感、有個性、有獨立的人格。教師對學生的愛最重要的是尊重!教師要用心地讀懂兒童,真誠地和他們交朋友,友善地走進他們的心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努力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們的生命融在一起。兒童的課堂教學,應該是一種師生情感交融、理智碰撞的互動過程。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關注孩子的情感體驗,注重孩子個性品質的培養(yǎng),保護好好奇心、自信心這顆創(chuàng)造思維的火種,激發(fā)學生情感、理智、人格全面成長的主體能動性。
用心地讀懂兒童,專業(yè)地讀懂教材,智慧地讀懂數(shù)學,多年的閱讀積累與實踐探索,使得我找到了創(chuàng)造兒童喜愛的教學教育的途徑,形成了自己的教學觀,創(chuàng)造了“愛的課堂,快樂的課堂,智慧的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影響更多教師愛上閱讀
1994年,初秋。
我結束了20多年的小學教師生活,來到北京崇文區(qū)教育教學研究中心,成為了一名教研員。2002年因工作需要,調入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任小學數(shù)學研究室主任。
我的閱讀也隨之上了一個新臺階。
與做一線教師時相比,教研員的服務平臺大了許多,研究時間充裕了許多,工作內容變換了許多,壓力也隨之增加了許多,但是不變的就是終身學習的目標。
我深知,不讀書、不研究就沒有指導基層教師的資本;不讀書、不研究就沒有為基層教師服務的底氣。我清醒地認識到:此時的我又多了一份責任,不僅自己要讀書,還要帶動基層教師一起讀書,共同營造讀書的教師研修文化。我訂閱了教育教學期刊、多類雜志和報紙,瀏覽教育期刊時,讀到精彩的文章,我總是將之圈圈畫畫,折頁、貼條、批注,或者剪下來做成集,這樣“一下子就抓住了重點”。
每天晚上睡覺前,我習慣于把當天的報紙、雜志收集到一起,在臺燈下一一翻閱研讀。讀完一張便扔到床邊,不知不覺一兩個小時過去了,地上堆積了厚厚的一層報紙。我養(yǎng)成了每晚休息前必看當天報紙雜志的習慣,也由此獲得了大量時勢新聞及教育信息。這樣我才能不僅腳踏實地的低頭干活兒,還能抬頭看路,保持頭腦清醒。
閱讀教育書籍,我注重于理論素養(yǎng)的提升,如教育學、心理學、哲學及優(yōu)秀教師成長方面的書籍,同時也格外注意研讀各類專家著作,如史寧中、王策三、鐘啟泉、周玉仁、張梅玲、葉瀾、馬云鵬等編著的書籍,我常放在寫字臺上,隨時翻閱。閱讀時,我常把自己置于書中,與作者對話,與自己對話。有時還與教師們就書中的某一觀點或某一教法進行研討。
我將多年的閱讀體會與教學實踐結合在一起,帶領周邊的年輕教師實現(xiàn)專業(yè)發(fā)展?!白鳛橐幻萄袉T,首先要有資源意識,要把教師和學生作為重要的研修資源?!蔽艺f,教師之間進行同伴研修,例如同讀一本書,共同交流學習體會;同上一節(jié)數(shù)學課,同研討數(shù)學教育價值的判斷。我所領導的團隊建立了人人平等、民主和諧、資源互補、相互學習、共同分享的研修文化。使個體的教學經驗升華為群體的專業(yè)資源,從而有效地增強教師團隊的教學專業(yè)能力。
作為教研員,除了幫助指導年輕教師上好課,我最看重的,就是幫助年輕教師養(yǎng)成閱讀與反思的習慣。我常對年輕教師說:“在專業(yè)發(fā)展上不能偷懶,要敢于吃別人不愿吃的苦,要舍得花別人不肯花的時間,要肯下別人不愿下的功夫,要認真研讀別人未曾讀過的書”。
來源: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報記者楊國營摘編自《吳正憲:人生兩大樂事——“讀書”與“教書”》(張貴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