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澤/文
摘 要 余紹宋是民國時期著名學者,少有的通才。他在書畫、史學、政法、方志、金石等方面都有非凡的造詣,而又能融會貫通,其書法先溯二王繼而遍習漢隸、魏碑及唐宋諸家,精研帖學。書畫作品皆流露出任情恣性而又古樸傳統(tǒng)的藝術氣息,并將科學、嚴謹之精神傾注于書畫理論的研究與著述上,學術結合,藝論兼擅。在其六十多年的藝術人生和時代潮流的此起彼伏中,與同時代的其他書家學者一起,相互對比、互相補充,促進時代書畫理論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良性發(fā)展。
關鍵詞 余紹宋書法;書畫理論;學者書家
余紹宋(1883—1949),字越園,浙江衢州龍游縣人,早年曾用覺庵、覺道人、映碧主人、粵來等號,四十七歲后更號寒柯。余紹宋是我國近代著名學者和書畫家,亦是民國少有的通才,其在文學、史學、法學、方志學、書畫理論與實踐等方面均有建樹且造詣堪深。余紹宋生于仕宦之家,祖輩皆善詩文書畫,曾祖父余恩鑅①曾任廣東連州(今廣東清遠西北部)知州,祖父余福溥②曾任江西知府,父余慶椿③曾任龍游鳳梧書院山長。余紹宋幼承家學,聰穎過人,五歲識字,七歲入家塾學習,九歲讀說文,十六歲便考中秀才,二十一歲時被聘為鳳梧書院山長,二十四歲于國立江山中學堂講學,與同時代學者馬敘倫結為摯友。1912年后曾兼任北京美術專門學校校長,1921年就任司法部次長不久便罷官而去,結束16年宦海沉浮。1928年定居杭州潛心書畫,并擔任刊物《金石書畫》主編,抗戰(zhàn)爆發(fā)后移居家鄉(xiāng)龍游沐塵村,潛心著述,期間完成《龍游縣志》《畫法要錄》《書畫書錄解題》《寒柯堂詩集》等諸多著作,影響廣泛。1943年浙江省政府命其出任浙江通志館館長、浙江省征集史料委員會主任委員,余紹宋欣然應允并積極工作。在任何條件都十分艱苦的戰(zhàn)爭年代,先生四方籌措溝通,日夜伏案而書,1949年初基本完成《浙江省通志》的編撰工作,當年6月因敗血病逝于杭州,終年六十六歲。
浙江龍游余氏在當?shù)貙崬榇笞?,家學淵源深厚,優(yōu)越的啟蒙教育為余紹宋的國學功底打下基礎,加之良好家風與成長環(huán)境的熏陶,余紹宋更是耳濡目染,臨池不綴,弱冠之年便以其書名聞桑梓。先生一生精研六法,手不釋卷,從其所遺《余廬日記》中便可窺探一二,《余廬日記》1917年2月14日寫道:“晨起翻閱《說文句讀》《段字注》等書,近來頗欲于小學稍用功夫,因此道現(xiàn)今鮮人研究,再閱一二十年將無人能識字,故欲涉獵大凡,為他年提倡張本。然余自十六七歲時讀《說文》后,迄未暇溫習,荒疏太久,偶一翻尋,殆如隔世。今茲立志補習,非定課程不可,因決定從句讀及《段氏注》著手,隨閱隨手摘記,誓不中輟?!?span style="color: #0099FF; --tt-darkmode-color: #0099FF;">[1]從中亦可側(cè)面印證其學術態(tài)度之嚴謹。書畫方面,先生曾自言,“書第一,竹次之”,淵博的學識和勤奮的耕讀始終滋潤著余紹宋的藝術修養(yǎng),亦是其藝術人生的無盡源泉與不竭動力。
風格即人,由對“人”的了解亦可深入了解藝術家的作品內(nèi)涵。余紹宋不像一些以書畫為生的職業(yè)書家那樣整日鉆研技藝,留心于一點一畫的經(jīng)營,而是將書藝作為學問之余用以抒發(fā)性靈、書寫胸中逸氣之樂趣,此也正印證了蘇東坡“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④的書學觀點。先生雖在篆、隸、楷、行、草諸書體上均有不俗的成就,但諸體之中,又以行草書最具代表性。
余紹宋行草書風貌的形成,一是源于其對二王一脈行草書的學習與研究,二是得力于他堅實的正書功底。余紹宋最初習書由《懷仁集王圣教》入手,上溯魏晉,再追漢唐,稍晚又攻北海、虔禮、仲溫諸家,因書承二王一脈,臨子昂書頗得妍媚舒展之姿,使轉(zhuǎn)自然,秀逸多姿,圓潤精湛。先生行草書中首推章草,其留學歸國后任職于北京,遍覽名跡,廣交名流,書藝大進,與當時書壇名宿卓君庸、羅復堪、林宰平等人共研章草,得力于黃象《急就章》、索靖《月儀帖》,兼融晉人草法,并參以今草,取其連帶,去其波磔,結體古拙嚴瑾,妍潤樸茂,融二王之精,兼有蘇米之氣,又帶有文人書法濃郁的書卷氣,神韻流動,在當時書壇獨樹一幟,為當時所盛贊。著名金石學家、鑒賞家、西泠印社陳伯衡曾言,“當代兩大書法家,吳昌碩得力于碑,余紹宋得力于帖,各有千秋”,還有人將其譽為“北方書法第一人”[1]。
章草出現(xiàn)于我國兩漢時期,據(jù)傳為漢元帝黃門令史游所作。在魏晉時期與今草、隸草同為字體演變過程中的草書形態(tài),是具有較強藝術性和審美趣味的書體,但字形結體較為單一。章草之后今草盛行,至初唐時章草已幾乎不顯,初唐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曾斷稱,“章草幾將絕矣”⑤,至北宋更是難覓其蹤。北宋晚期書學家黃伯思有言:“章草唯漢魏、西晉人最妙,至逸少變索靖法,稍以華勝。薛景喬《出師頌》雖不迨魏晉人,然高古尚有遺風,自其書中觀之,過正隸遠矣。隋智永又變此法,至唐人絕罕為之,近世遂窈然無聞。蓋去古既遠,妙指弗傳,幾至于泯絕邪?”[2]清中期以后碑學大興,被淹沒已久的楷、篆、隸書體重新受到重視,清光緒年始,社會碑風興盛,乃至“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寫魏體,蓋俗尚成矣”⑥。清代碑學的興盛雖使篆隸、魏碑等書體得到長足發(fā)展,但另一方面卻也影響到了書法藝術的多樣性,對書法本體的良性發(fā)展造成了阻礙。甚至于碑學的倡導者康有為也注意到了這一弊端,其言,“近世北碑盛行,帖學漸廢,草法則既滅絕。行書簡易,便于人事,未能遽廢,然見京朝名士以書負盛名者,披其簡牘與正書無異,不解使轉(zhuǎn)頓挫,令人可笑”⑦。
余紹宋身處時代浪潮中也未能避免時風的侵染,其中年雖致力北碑,無碑不臨,所作書法均有濃厚的金石氣,但浸潤多年的二王書風和帖學修養(yǎng)又能使余紹宋不為時風所囿,仍力求有所突破,對碑帖融合的嘗試不再著眼于字體結構的夸張,而更精內(nèi)里,講究對于書法主體的整體把握。1930年1月12日,在卓君庸、林宰平等人的倡導下,國立北京研究院成立字體研究會,本著“于各體中選其筆畫簡單、辨識容易、書寫靈便,又兼具歷史與美術之價值者,以供實用”[3]的原則,經(jīng)研究,確定章草作為推廣字體,有言:“咸認為實與上開條件頗合,章草雖名為草,實類正書。筆畫平均四至八畫,且每字起落點畫分明,絕無糾繞狂蔓之病,上下字亦復畫然區(qū)分,不似今草只能直寫不宜橫寫。故章草在中國各字體中,實為最易識易寫之字?!?span style="color: #0099FF; --tt-darkmode-color: #0099FF;">[3]加之民國初年,敦煌出土大量漢簡、寫經(jīng)等書法殘卷,亦間接推動了書家學習章草的熱情,上溯黃象、索靖,下追宋克、子昂,章草漸成顯學。余紹宋先生在北平時常與卓君庸、羅復堪、林宰平等人一起探討學習章草之奧妙,樂此不疲。還勸導與之私交甚好的梁啟超共習章草。余紹宋家境殷實,祖輩皆善考訂、富收藏,家中有藏黃象《急就章》與索靖《月儀帖》。故其章草多得力于此二帖,尤受索靖《月儀帖》影響最深。他能兼容晉人草法,將過度的波磔簡化乃至省略,增加其中使轉(zhuǎn)連綿之姿,更為使其能快速書寫、增加實用性并大范圍推廣,又參以少許今草字形與筆意,增加書寫性和美觀性,但又不陷于今草糾纏狂蔓之姿,形成了其獨有的書法實踐與藝術風格。他在自己的日記中也曾有言:“章草兩字不許連屬,又多波磔,斷不能甚速,否則早經(jīng)通行,何至今草行遂歸淹滅?!?/p>
回顧近代書家的創(chuàng)作歷程,自我藝術風格的塑造與形成往往因其獨特的學書取法而各出新意,余紹宋能在兼容晉人草法的基礎上以扎實的隸書功底入章草,簡化波磔,是其章草創(chuàng)作實踐的獨到之處。這種探索無論在當時還是現(xiàn)在都是有益的,它豐富了行草書藝術,尤其是章草藝術的風貌,豐富了章草藝術的創(chuàng)作形式,拓寬了章草藝術領域。近代吳昌碩的書法藝術深植于大篆《石鼓文》,刻石的蒼茫渾厚、樸拙開張持續(xù)滋養(yǎng)著他的書法實踐,流動又不失厚茂。沈增植早年精研帖學,后由帖入碑,取法廣泛,熔漢隸、北碑、章草于一爐,碑帖并治,得力于“二爨”頗多,形成善用方筆使轉(zhuǎn),動蕩奇崛的碑體行草書風貌。由此可見,凡風格強烈之書家,往往有上溯古人,繼而融會貫通之學書路徑。余紹宋貫通于帖學,旁參章草及北碑造像,形成自己獨特的行草藝術風格,然先生在其他領域的卓越貢獻,尤其是先生獨出新意的章草藝術創(chuàng)作為當代草書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可行的途徑和有效的啟示。
余紹宋生活的年代是社會動蕩、時代變革的時期,西方文明的思想和物質(zhì)輸入肆虐著中國文明,甚至于有人鼓吹全盤西化,放棄毛筆書寫的傳統(tǒng)方式,通通改學西洋筆書寫。先生為證明毛筆書寫于現(xiàn)代生活并無障礙,自始至終保持著用毛筆書寫的習慣,其遺存之《余廬日記》《春暉堂日記》《寒柯堂詩稿》及來往信箋,皆為毛筆所書,幾乎全為小行草,甚是精熟。其行書取經(jīng)張素,兼有蘇米,上溯羲、獻二圣,最終冶為一爐。存世行書作品如《錄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行書十二言長聯(lián)》《草書述書賦》等皆是其不同時期的代表作之一。觀其作品,稍早時所作《錄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圖1)有魏晉筆意,簡約平和、韻意深遠;中年后所作《行書十二言長聯(lián)》(圖2)、《草書述書賦》等已然得見其筆法更為純熟,筆力勁挺、使轉(zhuǎn)飄逸、結體嚴謹,方折不失圓潤、流動亦有遒厚,字里行間不斷流露出自身豐厚的學術涵養(yǎng)和文人意趣。對于行草書的創(chuàng)作,余紹宋具有極富個性的藝術見解,他是以一位學者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對待書法的。梁啟超曾云:“越園之治學也,實事求是無征不信,純采科學家最嚴正之態(tài)度,剖析力極敏,組織力極強,故能駕馭其所得之正確資料,若金在爐,惟所鑄焉?!?span style="color: #0099FF; --tt-darkmode-color: #0099FF;">[4]其語雖為梁啟超為余紹宋《龍游縣志》所作序言,想必也能一窺先生對待藝術之嚴謹態(tài)度。
圖1 《錄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余紹宋,行書
圖2 《行書十二字長聯(lián)》,余紹宋,行書
余紹宋現(xiàn)存的章草作品中,有《草書古詩十九首》《元人題寫菊詩》扇面(圖3)、《章草題自作詩稿》(圖4)等佳作。尤其是《題自作詩稿》此作,既能看出受右軍《姨母帖》《十七帖》的影響,行筆遲拙內(nèi)斂,古樸厚重,結體嚴謹又不失靈動,又能看到索靖《月儀帖》的蒼勁有力,自然妍潤的氣息,是余紹宋所書章草的精品之一。
圖3 《元人題寫菊詩》,余紹宋,草書
圖4 《題自作詩稿》,余紹宋,草書
除行草書藝術之外,余紹宋于篆書、隸書、楷書方面都有頗深的藝術造詣,為方便研究,這里統(tǒng)稱為正書藝術。行草書的流動性使其便于揮灑創(chuàng)作者的性靈和胸中意氣,而正書相較之則更多的是抒發(fā)藝術家的沉拙感情和正大氣象。唐代書家大都精于楷體,書寫于規(guī)矩之中;宋元明三代書家建樹多在行草書,篆隸幾成絕響;清代碑學盛行,書家皆善正書卻不解使轉(zhuǎn),帖學漸廢;對比之下,余紹宋對正書和行草書的融會貫通在當時書壇是極為少見的。
余紹宋的隸書作品多取法《乙瑛》《封龍山頌》《禮器》《孔宙》等純正的漢代碑刻,尤以《乙瑛碑》用力最深。愛用深厚奔放的捺筆,波磔畢現(xiàn),多酣暢淋漓又不失簡約厚重之感。隸書傳世作品較少,僅有先生遺存之《隸書七言聯(lián)》(圖6)及后期《述書賦》隸書題頭等,風格以秀麗工整為主,筆畫中蘊含雄渾高古、蒼茫質(zhì)樸之勁道。
圖5 《歸硯樓記》局部,余紹宋,楷書
余紹宋早年善書之名遍及桑梓,這與其自幼受到良好的私塾教育有莫大關系。余紹宋楷書初學歐陽詢,求其方折險峻,又受碑學書家康有為、梁啟超、吳昌碩等影響,亦用心于金石書意與魏碑體式。如1929年所書《天保六章》可觀其楷書字形受歐陽詢影響較大,字形大多修長勁峭,結構筆法兼有魏碑筆意,奇崛而不失端莊,流暢亦蘊含肅穆。1932年所書《重修西溪厲樊榭先生祠堂記》,字形結體顯露墓志渾勁,撇收捺放,以側(cè)取勢,頗有意趣。1936年所書行楷《臨趙孟頫松江寶云寺記》,字約寸許,因有扎實的二王一脈基礎,用筆頗能得子昂妍展之姿與秀麗之態(tài),但不免略有流俗,如一些撇、鉤等處略顯疲軟。但在其后,于同年夏所書《小楷歸硯樓記》(圖5)、為孫伯蘭所書《故內(nèi)務部總長孫公墓志銘》及書于1942年的大字楷書《風物江山聯(lián)》中,上述瑕疵則均已不見。尤以《小楷歸硯樓記》為精,文近千字,嚴謹工整,筆致清勁和睦,結體端秀雍容,穩(wěn)重中又有幾分瀟灑,極為生動多姿,可代表其晚年楷書的風貌。
圖6 《隸書七言聯(lián)》,余紹宋,隸書
正書一路除楷、隸之外,先生還在篆書上有獨特風范。余紹宋的篆書風格多來自于珠圓玉潤的秦小篆,取法李斯繼而上溯鐘鼎銘文,劉熙載言:“書如其人?!边@與其溫文爾雅的學者型氣質(zhì)是相契合的。余紹宋的篆書始終遵循著樸實、均勻的原則,存世作品有書于1922年的大篆集字八言聯(lián):“新錄既生即唯三月,髻黃用始壽永萬年”(圖7),結體圓潤渾厚,但又不全似字形,而是稍加拉長,增加字形的張力與氣勢,用筆厚重敦實,自然高古,粗處蒼茫樸茂,細處筆力勁健,極顯精神。1936年所書《故內(nèi)務部總長孫公墓志銘》碑額十二字小篆,筆力勁挺,線條豐腴均勻,圓曲和潤,起筆含蓄內(nèi)斂,收筆回峰而藏,使轉(zhuǎn)自然。結體寬博疏朗又不散漫,僅十二字卻能剛?cè)岵?,遒勁圓潤。余紹宋篆書的線條整體是勻稱的,又不時巧用早期金文的筆法打破勻稱,彰顯規(guī)矩之外的高古渾厚,擲地有聲,充滿著剛正之氣。
圖7 《篆書八言聯(lián)》,余紹宋,篆書
余紹宋博通經(jīng)史,于詩詞古文都有極深的功底,對自身要求亦非常嚴格,平日里多作詩文稿、題跋、筆記日記等,其中尤以日記為最。先生十七歲始堅持毛筆書寫日記,從未間斷。今存世有《余廬日記》《春暉堂日記》,共八十余卷,一百六十余萬字,日記幾乎全由小行書寫成,點畫使轉(zhuǎn)信手拈來,行氣貫通,隨性自然?!洞簳熖萌沼洝肥啪?926年10月29日有記:“盧毅安來談及作書,謂曾聞許守白云:往見康長素,盛稱余書法之美,謂為北方第一人云。此可謂不虞之譽矣。日前在陳吉甫處,晤羅節(jié)若,亦云:數(shù)月前與其兄鈞任同往見康時,康亦稱我書法,謂北方能書者僅此一人。則盧說信也。余書素不為時人所喜,有賣出后復退還者,余不慍也,曲高則和寡,自昔然耳。前輩中稱余書者,尚有袁玨生,曾聞余戟門、祝葆諶言之,則亦一知己也,并記之[1]?!逼渲兴浂酁樯瞵嵤?,亦有讀書之心得體會,學書之歷程感悟,多為親身經(jīng)歷之事,足見先生淡然自若,不慍不喜,以書畫自娛之心態(tài)。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余紹宋在書法方面的取法和自身書法風格的演變,亦是研究先生藝術建樹的第一手詳實史料。
余紹宋作為一名學者型的書法家,在其自身多維才學的體系下,善于敏銳地發(fā)現(xiàn)新文化與新思想,并能兼收并蓄為之所用。在學術文化與書畫藝術的相互結合中,探尋著自己的藝術理念與追求。身為文人,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精深的認識和獨特的見解,而對文化的品味和對書卷氣的追尋,亦有著獨到且高深的理解。余紹宋在近代美術史上的地位比較獨特,“像他這樣經(jīng)過職業(yè)化改造的近代知識分子或書畫家,既與傳統(tǒng)文人畫有淵源關系,又充分呈現(xiàn)出新的歷史時期的轉(zhuǎn)型特點,他們既是傳統(tǒng)文人藝術最后的守護者,也是新型書畫藝術家最早的代表者,是近代一個比較典型的美術文化人[5]”。余紹宋不僅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獨出機杼,在書畫理論研究上亦著作頗豐,如《畫法要錄》《書畫書錄解題》等,其中尤以《書畫書錄解題》為世人所盛贊。其在和黃賓虹的通信中說道:“近來畫家肯讀書者甚鮮,遂使高尚學術淪為手工技藝,良堪嗟嘆!弟前所作《畫法要錄》及《書畫書錄解題》兩書,正欲借以拯其失。”此書奠定了余紹宋在中國書畫典籍目錄學中的重要地位,開創(chuàng)了書畫典籍系統(tǒng)著錄的先河。林志鈞在《書畫書錄解題序》中說:“蓋自《七略》《別錄》以來,目錄學至有清一代而極盛,而書畫書籍之專目及解題則以越園為首創(chuàng),是可以不朽矣[6]。”
余紹宋幾十年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實踐始終堅持學養(yǎng)結合的理念,在各種創(chuàng)變潮流的此起彼伏中,其堅定自己的創(chuàng)作取向又不斷完善,形成極具文人氣的藝術風格與內(nèi)涵。書法藝術作品歷來主張結構中正平實,不做多余的技法炫耀,不求一點一畫的營造,講究內(nèi)涵及對書法整體氣韻的把握,不做過度的張揚,在虛實、章法等方面做文章。但不得不提的是,也正因如此,過度的“中庸”可能會使作品所表現(xiàn)的藝術張力不足,從而造成書法作品表現(xiàn)力的缺失和弱化。僅就書法而言,與之同輩書家沙孟海、陸維釗等相比,余紹宋書法缺少鮮明的藝術個性,其書法作品中對于自身審美意趣的營造不夠飽滿,表達不夠強烈,個人的藝術風格和技術語言并不十分突出,是其未能躋身近代頂尖書家的原因之一。至于余紹宋的著作、繪畫詩詞藝術及其它方面的學術成就,是需要另文詳加研究的。
參考文獻
[1] 余紹宋.余紹宋日記[M].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3:64—65,575,576.
[2]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一百五十六冊·卷三三六一·黃伯思六·論書八篇示蘇顯道·一[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265—266.
[3] 國立北平研究院編.國立北平研究院概況[M].1933:105,106.
[4]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之四十三·龍游縣志序[M].北京:中華書局.2015:2.
[5] 毛建波.以復古為革新—論余紹宋書畫實踐[J].榮寶齋.2009,11:59.
[6] 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M].江興祐點校,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2.
(孟云飛轉(zhuǎn)自《上海視覺》 2021年第2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