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出生時,孔子已經(jīng)去世111年,他不僅沒遇見孔子,連孔子的學生也沒見著。顏回小孔子30歲,卻在老師死后兩年就追隨而去。孟子出生與顏回之死也相隔109歲。孟子連孔子的孫子——子思也未見上。雖然據(jù)說師承子思,卻是師承子思的學生這一情況也無法考證,史稱思孟學派。孟子從年齡上講與顏回相差三代,與孔子相差四代,有點八桿子打不著邊。在孟子之前,孔子之道一直被稱為“孔顏之道”,而當時的亞圣是“顏回”。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后歷代統(tǒng)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下詔以顏回為“亞圣”,甚至到宋朝,顏回仍然享有亞圣之尊。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圣”。山東曲阜還有“復圣廟”。
曲阜顏廟復圣殿
孟子死后,其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卻有一個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
漢末時,有儒者發(fā)現(xiàn)孟子的重要地位,建議顏孟易亞。佛教傳入中國后,佛教學者發(fā)現(xiàn)孟子的“性善論”便于論證佛性,紛紛與孟子的思想溝通,以此表示向儒家文化的認同。在異教徒的幫助下,孟學在儒學中的地位悄悄飛升。
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開始,出現(xiàn)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韓愈強調(diào)道統(tǒng),首次以“孔孟”并稱,孟子在儒學中的地位不可遏制地逼進了亞圣。
至宋朝,理學思潮起,孟系儒學逐漸占據(jù)優(yōu)勢,不讀懂《孟子》就不可能真正弄懂宋明理學的大思路。從宋代開始,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南宋朱熹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jīng)”之上,成為知識分子的必讀書。這使孟子的地位得到了實質(zhì)的奠基。
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準配享孔廟。到元代至順元年(1330年)文宗皇帝下旨加封孟子為“鄒國亞圣公”,地位僅次于孔子。
孟子真正成為“亞圣”是在明朝嘉靖九年(1530)。此時,孟子去世已1800多年了。
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jié)文》,刪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睹献印氛饺〉媒?jīng)的資格,儒家“十三經(jīng)”的經(jīng)典體系至此形成。“孔孟之道”的提法從此被普遍接受。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圣旨徑稱孟子為“亞圣”。孟子的亞圣地位終于確立不移,儒學的歷史竟是孟學節(jié)節(jié)上升,而顏回的地位日益下降的歷史。
鄒城孟廟亞圣殿
后代儒學大師們認為,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構(gòu)建了以性善論為基礎(chǔ)、“仁政”為核心、重視內(nèi)心修養(yǎng)為特色的完整的學說,影響深遠。《孟子》是儒學的重要經(jīng)典,內(nèi)容豐富,思想深刻,歷代注釋不斷,閱讀者、引用者難以統(tǒng)計?!皟?nèi)圣”與“外王”構(gòu)成儒學的主題。孟子更多地關(guān)注和發(fā)揮了“內(nèi)圣”這一側(cè)面。漢唐儒學重視禮制和教化,但“安史之亂”以及其后的社會現(xiàn)實表明,這種儒學作用有限,既不能真正“教化”人,更不能使天下長治久安,還難以應(yīng)對佛教與道教的挑戰(zhàn)。馮友蘭認為,如要在儒家典籍中尋求一種可以抵消佛教影響,回答當時人們感興趣的問題的書,“《孟子》一書,實其選也”。這充分表明,如果沒有外來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強勢沖擊,人們認識不到孟子的偉大。
孟子生前并未受到重視,這與顏回生前就受到特別尊重不同。史書關(guān)于他家世記載也不詳實,只有“孟母斷織”和“孟母擇鄰”這兩個故事。孟子身后顛覆前輩的地位,追至一人之下,主要原因:他與孔子離得較遠,其學說易于突破。顏回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思想難免受到禁固,缺乏新意與張力,這是其一;進入中國的佛學需要利用“性善論”弘揚佛法,孟子的學說得到了有力的外援,這是其二;中唐的韓愈從道統(tǒng)出發(fā)首稱孔孟,南宋朱熹歸納“四書”,是思想理論界的重要整合,為孟子學說的地位提升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這是其三。
孟子生前不得志,死后節(jié)節(jié)高,這與孔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的軌跡如出一轍。而顏回作為孔子的好學生,最終沒能保住“亞圣”的桂冠,與他的生命早逝,也何其相似。
直到今天,宋明理學、心學。其實都已經(jīng)是孟子一脈的薪火在傳承,而孔子的東西,僅僅是徒有其表(仁學),儒學的風骨一直是孟子的思想在支撐。
可以這么說,孔子僅僅是儒學的門面。而孟子則是儒學的骨架、血液。
然而,孟子真正的大學問,卻沒有得到歷代管理階層的真正認識、重用。
孔子之道是教育大眾的為人之道,孟子之道卻是教育管理階層的大學問。
作者簡介:
馮彬,“鄒魯文明”文化概念首倡者,鄒魯圣地孔孟故里人,1982年畢業(yè)于濟寧師專中文系,山東省尼山書院首批講師,濟寧市鄉(xiāng)村儒學講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