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由于北方黃河流域的自然條件良好,使得北方中原地區(qū)開發(fā)較早,因此當時的經(jīng)濟重心一直都是在北方,南方在人們看來更像是蠻夷之地。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由于北方更利于經(jīng)濟發(fā)展,所以北方像夏商周這樣的奴隸制王朝也都無一例外的形成于北方。
毫無疑問,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北方誕生強國的概率肯定更高些。但令人意外的是,即便先秦時期,重心從未南移,一直在北方,南方依舊誕生了楚、吳、越這三個強國,它們在春秋時期甚至都成為過霸主,一度風(fēng)光無限。按理來說,當時的南方并無成長為大國的沃土,是何種原因?qū)е滤麄冏儚姷哪兀?strong>這里我們就來分析分析這三個南方大國能夠崛起的原因。其實總的來說這與各諸侯國之間的勾心斗角有關(guān)。
楚國這個國家,其實與當時的華夏族并不是同族,它一直被北方國家視為蠻夷。這其實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在之前商朝的時候,還沒有楚國之時,他們的確是作為蠻夷被征討過。而在滅商之戰(zhàn)當中,他們由于支持周,所以被周王室所分封。
不過實際上周王室對楚的分封,非常的流于表面,畢竟楚在中原看來依舊是蠻夷,而立的功勞也遠沒有太公望的大,加上楚本身就地域遼闊(雖然荒涼)。因此,分封時,周王并沒有多給他什么,只給了其一個輕飄飄的子爵。
一個子爵在楚國看來顯然是在侮辱它,畢竟當時的楚國面積很大,絕對不能用一個區(qū)區(qū)的子爵來打發(fā),于是楚國對以周王室為代表的中原諸侯們極為不滿,之后楚國就直接稱王了,打算與周平起平坐,而周天子拿楚王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楚國的國力為何如此強大?楚國,地理位置是在百越群蠻之地,因此,當?shù)厝朔浅5膬春酚挛洌@就是絕佳的兵員,楚國缺的只是先進的文化和先進的科技,而春秋戰(zhàn)國之前,青銅器的演練當屬商朝最為成熟,所以這就是為什么周滅商之戰(zhàn),在中原各國眼里都屬于蠻夷的楚國,要積極參與的原因。楚國正是通過這場戰(zhàn)爭奪取到了大量青銅器冶煉的技術(shù),此后就開啟了他們的文明時代。
有了其本身自己的剽悍文明,再加上先進的科技,這樣的楚國很快就成為了南方的霸主。成為了南方霸主的楚國,又對四周一些部落或者小國進行了吞并戰(zhàn)爭,甚至染指到了中原的一些有先進文明的小國,將其演變?yōu)楦綄賴?,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生產(chǎn)力和科技水平。
而其在與中原大國彼此之間不斷交手,同樣也磨練了自身戰(zhàn)斗素質(zhì)和作戰(zhàn)戰(zhàn)術(shù)。實力一日千里。在當時來說,雖然沒有經(jīng)濟中心難移,但楚國靠著這樣的方式的確走向了強大。
吳國在楚國的東邊,但與楚國不同的是,雖然地處南邊,但它并不是所謂的蠻夷,它是一個姬姓諸侯國,是周太王(周文王姬昌之父)的長子泰伯與次子仲雍逃到江南所建立的。而由于是周王朝的姬姓血脈,這就決定了它即便與楚國同處南方,兩國勢必也是不可能走到一起去的。
而這個吳國與楚國不同,楚國是自春秋初期(商末)就開始強大,上文也提到過。而吳國卻是到了春秋后期突然強大起來的,在鼎盛時期(闔閭、夫差時期)它曾與楚交戰(zhàn),七戰(zhàn)七捷,一度攻入其國都,逼迫其遷都,并將楚國眾多附屬小國全部納入自己麾下。
它的強大來的很突然,里面有何原因呢?這則和楚國有關(guān)。楚國的強大貫穿整個春秋時期,北邊的齊、晉兩國都是有野心的,恨不得把他們眼中的這個“南蠻子”除之而后快。尤其是晉,它與楚更是世仇,兩國之間交戰(zhàn)無數(shù),雖然晉稍微占上風(fēng),但其始終無法讓楚給徹底癱瘓,楚國即使敗了總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恢復(fù)強大。
于是他們?yōu)榱藢崿F(xiàn)長久削弱楚國的戰(zhàn)略目的,把目標投向了楚國的鄰國吳國,提出了一個“聯(lián)吳疲楚”戰(zhàn)略。打敗對手的最佳方式,就是給對手培養(yǎng)一個對手,他們打算扶持吳國來對付楚國。而之所以選中吳國,其與晉國血脈同宗應(yīng)該也是原因。
晉國的“聯(lián)吳疲楚”戰(zhàn)略提出后,晉公立即派申公巫臣前往吳地向吳國陳說利害,吳國十分爽快的就答應(yīng)了。而在聯(lián)吳成功后,晉國開始來助力吳國的成長,教吳國的軍隊射箭、騎馬等等,總之將中原的先進生產(chǎn)力悉數(shù)教給吳國。
《左傳》記載:“巫臣以兩之一卒適吳,舍偏兩之一焉。與其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zhàn)陳,教之叛楚?!?/blockquote>晉國助吳后,靠近吳國的齊國也開始拉攏吳國。由于離得近,齊國更是直接給吳國灌輸大量的先進武器和先進戰(zhàn)術(shù),齊國與吳國的來往密切,間接促使了不少齊國人前往吳國定居,而這為著名的兵圣孫武(齊國人)后來致吳、仕吳提供了條件。
總之,在有了晉、齊的戰(zhàn)略性相助后,吳國學(xué)習(xí)到了大量先進技術(shù)和先進文明,此時加上又有賢臣(孫武、伍子胥)的輔佐,很快經(jīng)過幾代君王的勵精圖治實力就突飛猛進了,這才有了后來能夠打的楚國國都喪失,然后稱霸的事跡。
越國
越國是春秋時期最后一任霸主,它的強盛和吳國類似,也是突然性質(zhì)的崛起。越國國君是大禹直系后裔,就是靠著這層關(guān)系,越才得以建國。越國在勾踐時期,它消滅了曾經(jīng)打的楚國落荒而逃的吳國,勢力范圍一度北達齊魯大地,取代了上一代霸主吳國。
而越國又是怎么樣的突然性質(zhì)崛起呢?這與楚有關(guān),與吳也有關(guān)。其實早在晉、齊刻意扶持姬姓吳國之時,楚國就已經(jīng)注意到了,看到吳國逐漸強大,楚國的內(nèi)心越來越不安。
于是對吳國附近不是姬姓諸侯國的越國也進行了培植,培植的方式也非常的類似,無非是向越國提供楚國的先進裝備、先進科技文化,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牽制吳國。越國在當時同樣與楚國一樣被人看做是蠻夷,仇視中原國家對自己的歧視,所以越國與楚國兩者一拍即合。所以,我們在當時經(jīng)??梢钥吹揭粋€這樣的局面,那就是吳國騷擾楚國,而越國就在吳國后方騷擾吳國。
不過越國當時還在崛起之初,比起吳國來說遠沒有那么成熟。而在吳國在孫武、伍子胥的帶領(lǐng)下,楚國內(nèi)部混亂后,楚國對越國的一些資源供給陷入停滯狀態(tài),導(dǎo)致而軍事上沒了以前那樣突飛猛進的趨勢。
而吳國在收拾了楚國后,后來回過頭來收拾越國,并在夫差的帶領(lǐng)下于會稽之戰(zhàn)中一舉擊潰了越王勾踐,迫使越國投降。不過夫差的一時失察,放過了勾踐,給了勾踐可乘之機,而勾踐在回國后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等待時機(即吳國犯錯)。
果然機會來了,當時不可一世的夫差為了爭奪霸主之位,與曾經(jīng)的盟友齊、晉鬧僵了,結(jié)果就是于是后來楚、越、秦(秦為楚國請求的救兵)、齊、晉聯(lián)合起來通過各種途徑打擊吳國,最終吳國慢慢衰弱,最終被越國給抓住機會消滅。而越國則繼承了吳國的一切。
總結(jié)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在當時經(jīng)濟重心并沒有南移的傾向,但依舊能出現(xiàn)楚國吳國越國這樣與北方大國對峙的諸侯國,主要原因還在于南北方之間的技術(shù)、文化已經(jīng)開始相互流通了。北方大國他們自身的技術(shù)和文化,在主動或被動的過程中傳給了南方。
而之所以主動,又或者說被動的緣由,還是出于自身限制對手的考量。比如由于楚國的強大,引起中原國家不安,于是齊、晉助吳,而吳國的強大同樣讓楚不安,于是楚助越。而后來由于吳國的傲慢無禮,使得其失去了曾經(jīng)的助手,最終被越國給撿漏。勾心斗角,自古便有之。
參考史料《左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