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是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fù)責(zé),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chǔ)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chuàng)制了統(tǒng)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中國文字發(fā)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jié)構(gòu)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認(rèn)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guī)模地規(guī)范文字的產(chǎn)物。秦王朝使用經(jīng)過整理的小篆統(tǒng)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xiàn)象,也使古文字體異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fā)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案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損大篆,異同籀文,謂之小篆,亦曰秦篆。始皇二十年,始并六國,斯時為廷尉,乃奏罷不合秦文者,于是天下行之。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
——張懷瓘《書斷》
小篆者,李斯造也。或鏤纖屈盤,或懸針狀貌。鱗羽參差而互進,珪壁錯落以爭明。其勢飛騰,其形端儼。李斯是祖,曹喜、蔡邕為嗣。
——張懷瓘《六體書論》
若夫小篆,則又出于大篆之法,改省其筆畫而為之,其為小篆之祖,實自李斯始。然以秦穆公時《詛楚文》考之,則字形真是小篆,疑小篆已見于往古,而人未之宗師,而獨李斯擅有其名。
——《宣和書譜·敘論》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xì)v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xué)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頓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許慎《說文解字·敘》
小篆書,李斯刪古文作也。始皇以祈禱名山,皆用此書。
——韋續(xù)《五十六種書體》
《嶧山刻石》
《嶧山刻石》又稱《元摹嶧山秦篆碑》??淌守Q長方形,水成巖石質(zhì),四面刻字。碑高1.9米,寬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側(cè)面刊刻頌揚秦始皇功績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詔書。小篆。原石被毀掉,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見到的是根據(jù)五代南唐徐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現(xiàn)藏于西安碑林。
《嶧山刻石》同其他秦刻石相同之處,便是肇示出小篆藝術(shù)功用上的有限性。變化雖然匱乏,卻也成就其獨特的理性空間,而同樣因為其單調(diào),也限定了它在書法藝術(shù)上的導(dǎo)向作用。
▲《嶧山刻石》(局部)
《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又稱《封泰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東巡登泰山而立,傳為李斯書。據(jù)清代王昶《金石萃編》記:“石高四尺五寸,廣一尺四寸?!毙∽K拿婵?,三面為始皇詔,一面為二世元年(公元前209)詔與從臣姓名。石原在岳頂玉女池上,后移至碧霞元君祠。明初只存29字。清乾隆五年(1740)遭火厄。嘉慶二十年(1815)蔣因培又訪得時,只存10字。移至山下岱廟,宣統(tǒng)時已只存9字。石今仍在山東泰安岱廟。傳世拓本以明無錫安國藏北宋拓本為最,存136字。
《泰山刻石》用筆沉著凝重,筆畫古勁厚實。結(jié)體也略寬,上下疏密基本均勻,給人以形態(tài)肅穆的感覺。
▲《泰山刻石》(局部)
《瑯琊臺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東巡,群臣請立石刻銘,傳為李斯書。《瑯玡臺刻石》是最可信的秦代傳世石刻之一。記述秦始皇“器械一量,同書文字”與“功蓋五帝,澤及牛馬”的殊功。筆畫接近石鼓文,用筆既雄渾又秀麗,結(jié)體的圓轉(zhuǎn)部分比《泰山刻石》更圓活,確為杰出的小篆代表作。清光緒中葉尚存山東諸城海神祠中,后沒于海中,現(xiàn)僅存殘石一塊,殘石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觀此碑工整謹(jǐn)嚴(yán)而不失于板刻,圓潤婉通而不失于輕滑,莊重典雅,不失為一代楷模。
▲《瑯琊臺刻石》(局部)
李 斯
李斯,生年不詳,卒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楚國上蔡人。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官至丞相,秦始皇采納李斯之言,詔令天下焚燒《詩》《書》及諸子百家之書,造成文化上的空前浩劫。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出巡,崩于沙丘,李斯與趙高合謀矯詔,廢太子扶蘇,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此后雖竭盡曲承,而終被趙高所誣,腰斬于咸陽市,夷三族。后世因《漢書·藝文志》《說文解字·敘》于此事下記有“字取史籀大篆而加以省改”之類的言語,遂生李斯創(chuàng)制小篆之說。史稱李斯工篆,蓋因其隨同始皇出巡,所至多有刻石,雖然均無署名,而皆確信秦王諸刻必出其手,并據(jù)以為評。
▲李斯《會稽刻石》(局部)
李陽冰
李陽冰,生卒年不詳,約生于唐玄宗開元年間。唐代文學(xué)家、書法家。字少溫,漢族,譙郡(今安徽亳州)人。李白族叔,為李白作《草堂集序》。
李陽冰善辭章,工書法,尤精小篆。自詡“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所書寫的篆書,“勁利豪爽,風(fēng)行而集,識者謂之倉頡后身”。甚至被后人稱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
▲李陽冰《城隍廟碑》(局部)
鄧石如
鄧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chuàng)始人,安徽懷寧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后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完白山人、笈游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盡摹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遂工四體書,尤長于篆書,以秦代李斯、唐代李陽冰為宗,稍參隸意,稱為神品。
▲鄧石如《篆書朱熹四齋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