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本文從趙之謙的書法作品中認識趙之謙,他生于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是一位落魄的地主,也是一位富商。在他十幾歲的時候,曾經(jīng)有過兩次重要的事件:一次是鴉片戰(zhàn)爭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壓迫,另一次是太平天國的農民運動。
二、鴉片戰(zhàn)爭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趙之謙的家庭也由富裕淪落到了落魄的地步。
趙之謙從小就勤于讀書,他除了讀書詩詞,還兼修書法、繪畫、篆刻。在這一段時間里,他學會了關心人民的苦難。三十一歲時,他曾經(jīng)在杭州賣畫,后來一事無成,三十七歲以后,到北京去參加了多次會試,但都沒有考上。
但此時,他在詩詞、書畫、篆刻上逐漸有了名聲,于是與當時的高官祁儒藻、毛昶熙、潘祖蔭等人交好,在四十四歲時被派往江西,首先在省城主持編撰《江西通志》,之后在都陽、奉新、南城等地擔任知縣,以“七品官”的身份終老。
趙之謙在詩文、書法、繪畫、篆刻等方面的造詣都很高,對后世的書法和書法都有很大的影響。在中國繪畫發(fā)展史上,他與任伯年、吳昌碩等同為晚清三大畫家,又因其對海洋畫派的獨到貢獻,成為中國近百年來最具影響的畫家。
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繪畫界一反常態(tài),一種是反墨守成的舊派,一種是保守的。
趙之謙等藝術家在這股潮流中掀起了反古革新、除異立的潮流。趙之謙打破了嘉慶、道光兩朝畫壇的沉默和被忽視的狀況,承襲了先賢的傳統(tǒng),在晚清畫壇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因此,以他為首的海上畫派,逆勢而來,獨善其身。
“后海派”的前身是趙之謙,由任伯年、潘天壽、趙之謙、任伯年稱為“后上海”的潘天壽。
趙之謙的書法,是從顏真卿那里學來的,他寫的顏文,字體寬闊,筆力渾厚,極具沖擊力。
趙之謙的篆書,一開始就脫離了僵硬的形式,自由奔放,更偏向漢碑。他很注重筆墨,尤其是在癸亥年,他的一幅早期的畫,筆力雄渾,字體的結構也是雜亂無章,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
后來,他在王申年所著的“潛夫論”中,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成熟的階段,從最初的灑脫到后來的嚴肅,多了一種別樣的情趣,給人一種莊嚴的感覺。光緒元年所撰四屏篆書,其用筆呈現(xiàn)出清瘦硬朗的形態(tài),并以較嚴謹?shù)姆绞綍鴮懀撬砟甑慕茏鳌?br>
趙之謙在三十歲之前,其篆刻風格基本是浙派風格,主要以刀工切,在篆書和章法上,極少有自己的主見,雖然也有仿漢的作品,但流傳下來的作品卻不多。
他的早期作品,大多都是簡單的,但也有一種獨特的風格。他的書法基本可以用落款來劃分,早年的作品都是陰刻的,字體較長;其形似北魏碑文的扁平,用刀雄渾,陰陽相合。
趙之謙三十歲以后,結交了很多學者,自己也博覽群書,漸漸放棄了“淅派”刻法,轉而走皖派,對秦漢璽印、宋元朱文等也有深入的研究。
他的刀法與浙派不同,他的刀法是沖的,不是用刀,而是用來練刀,給人一種清爽、舒暢的感覺。
在嘉慶時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封泥、碑版、印璽,這些印章與書法、繪畫相比,已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
趙之謙三十歲以后的篆刻,就是充分利用了當時的地下文物新發(fā)現(xiàn),充分運用拓展了“取法”的來源,因此,趙之謙的“入印”字,就成了他的一大特點。
三、結論
從以上材料筆者可以看出,趙之謙生活在封建王朝衰敗、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已經(jīng)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年代,國家的恥辱、民族的危機、對人民的憂患意識日益增強,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的憤怒情緒也隨之高漲。
藝術作為一個時代的風向標,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都會發(fā)生改變。
“八大山人”和“揚州八怪”的反傳統(tǒng)思潮,是趙之謙的藝術精神,他以“七品”的身份,以賣畫為生,他的叛逆精神和開拓精神,正是他的藝術精神,也造就了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杰出的貢獻。
此外,在此期間,大量的漢、魏碑刻被發(fā)掘出來,碑刻與書法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阮元、康有為等碑學大家和他們的著作也隨之產生,從而為一代書風的形成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趙之謙的成功,就像是一棵茁壯的大樹。當然,他的才華和修養(yǎng),也是他與眾不同的地方,這也是他為什么能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的原因。
趙之謙是一位睿智、敏感、才智和獨到見解的畫家,他的書、畫、印,至今仍為后世所推崇和珍藏。
參考資料:
清末北京趙之謙碑拓市場的研究[J].叢濤.《西泠學苑》,2022 (08).
對趙之謙的儒學研究.崔迎春.北京印刷學院學刊,2021 (08).
趙之謙的書法作品《粗枝深脈筆刀》.解小青.《書法》,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