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邊支撐柱一定要右傾,才有支撐力,才穩(wěn)!
右邊得支撐柱比較斜,要遠一點,才撐得穩(wěn)!
底邊要平,才能穩(wěn)穩(wěn)地立在地面上!不平的話,八字形容易散架,不穩(wěn)!
要形成穩(wěn)當?shù)陌俗中沃谓Y構,幾處細節(jié)一定要寫到位:1、提要向左凸出,這樣才能形成八字略右傾的左邊支柱;
2、提要有尖,才能有支點;鉤(提)要平一點,這樣才能將右傾支撐柱掰得往左靠,穩(wěn)當;
3、撇要有尖,形成支點,位于上部橫的中間靠右位置,支撐能吃得上力,效果比較好;
4、捺要實接,使支撐件連接牢固,有支撐力;
5、捺的出鋒位于長橫右端的端點下,這樣才有支撐力;
6、捺出鋒位置底部有尖,形成支點。
“注”好寫嗎?你一定覺得很容易。殊不知,若不懂得險絕,定會寫得跟秤砣一樣呆板,一點都沒味道。只有寫出險絕來,才是歐,否者就是一般的寫字,不是書法。左右結構,八字形重心線是常用的手法,穩(wěn)得像糯米粑一樣。右邊明明是豎直的,何來的八字形左傾之勢?且看豎線貫穿的橫,包括點,都是左邊略多一點,把重心往左掰,“主”的重心線就呈左傾的了,絕不絕?歐公真神??!歪了歐公還要將其掰正,那才真正的絕!手法有兩點:1、豎鉛垂,本身就是視覺上平正的一般技法;
2、以長橫的左端為支點,整個字的左右重量形成力矩,兩邊力矩相等實現(xiàn)平衡。眼尖的人會注意到“注”的中間留一大空,好像是要把字寫散了樣的,是敗筆啊!實則不然,三點水重量輕,必須靠遠一點才能增加力臂,增加左邊的力矩與右邊重量重的力矩相抗衡,達到兩邊力矩相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平衡。歐公不是隨隨便便留一大空的!
歐公的《大學物理》學得很棒,你信不信?哈哈!
凡右邊份量重的,常寫得略高,低了就會往右下妥,字就寫失敗了,不信你試試!橫線呈放射狀是求靈動,等高是塔式層疊的美學構造。
而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寫的字。微微上揚,底邊的鉤一定要踮起。三條橫線,左矮右高,呈放射狀。下部比上部略高。好端莊的一個字??!想不想把她寫好?
要寫好歐,首先必須知道她險在哪里,又如何破險。若得此妙,則每每都能寫好,而且能產生變化。若個別筆畫有小的失誤,也可以通過后續(xù)筆畫來救濟。
看“子”險在哪里?左邊長,要把整個字往左邊壓倒,危險??!兩處不接之處是要使字更容易壓倒、壓散架了,加劇了險情!
然而,看支點和重心線,兩邊的重量又能達到平衡,整個字是平正的,破了這個險。
注意圖上細節(jié)部分,要寫到位才能有險情,又能破險。寫岔了就失去了險絕,字就沒有歐味。
三橫呈放射狀,是求靈動的手法。下部要略高,重心上移,險味才能足!
“周”本來是再端正不過的字了,典型的方塊結構,但歐公把她寫得歪里叭唧的,像是喝醉酒后寫的似的!
寫歪了是歐公大膽造險!整體左傾,中間的“吉”也便左。
這張圖一定要好好琢磨。整個字有兩個支點,形成兩個立柱,左邊的力是向下壓的,右邊的力是向上支撐的,呈八字形。中間的“吉”要靠左一點,才能在斜的力的作用線上有墜重感,若靠中間則墜重感不強。鉤要指左上方的頂點,短,這樣才能使右端的鉤有支撐力,強烈的支撐感。
左撇右豎要有弧度,這樣可以成形八字形,非常重要!
兩草垛子疊在一起,歪歪的,有倒掉的危險!下身必須長,否則就頭重腳輕了!
撇先是左傾,后彎彎彎,再平,甚至上翹(有隸意?。@樣有極好的支撐力,有富于彈性,把要倒的力妥妥地接住,穩(wěn)當當?shù)模?/span>捺踮起,是歐的基本姿勢。
何以找平衡,靠右邊的三個點,比左邊多一點,長、稍外靠,右邊墜重就靠它們了!三橫放射,底部偏高,比較靈動、美觀,也是制造左傾險情的必備姿勢!下面這個“炎”有何不足?能說出一二就說明看懂了上面的分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