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卿位之爭》第7篇,晉國的卿位之爭,尤為殘酷激烈,十幾個強勢家族輪流爭奪六席卿位,很多強勢世卿家族都在爭斗中被淘汰出局。而那些家族小宗的處境就更艱難了,其雖能依靠大宗的權勢榮耀一時,卻很難將卿位傳襲下去,這也是趙莊姬(趙朔之妻)構陷趙同、趙括謀反,致使趙氏有下宮之難的根本原因所在。但是,荀氏卻較為成功地衍生出了兩個世卿家族,即中行氏與知氏。
荀氏的源流:晉國荀氏的始祖為原氏黯,姬姓,字息,原國(周文王16子的封國)公族之后,出仕於晉國。晉武公時期,滅荀國(也稱郇)。而后,荀地被賜給了原氏黯,于是,原氏黯的子孫便以荀為氏,而原氏黯也被稱為荀黯或荀息。荀息是晉獻公時期的著名賢臣,其與里克是晉獻公的左右臂膀。
荀息最為著名的事跡,便是向晉獻公獻“假道滅虢”之策,助晉國一舉滅掉虞、虢兩個國家。晉獻公晚年寵愛驪姬,并欲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便廢殺了太子申生,而公子重耳與公子夷吾為保住性命也被迫流亡。晉獻公深知兩位公子流亡在外,奚齊若無能臣輔佐很難繼承君位,便在臨終前,將奚齊托孤給了荀息。荀息亦向晉獻公承諾,便竭其股肱之力,若事不濟,必以死相報。結果,里克卻因太子申生冤死,深恨驪姬亂晉,而連殺了奚齊、卓子(驪姬之妹少姬所生)。荀息自覺有愧於晉獻公的重托,便以死相殉。
荀氏的崛起:荀息之子為逝敖,逝敖長子為荀林父、次子為荀騅(后封於程,別為程氏)、幼子為荀首。荀氏因忠於驪姬之子,且又沒有跟隨晉惠、晉文流亡,故而荀氏已大為衰落。因狐偃對晉文公說道:先臣荀息,死於奚齊、卓子之難,忠節(jié)可嘉。宜錄其后,以勵臣節(jié)。
晉文公才以荀息之長孫荀林父為大夫,晉國為抵御山戎,在三軍之外又作三行(避諱,唯有天子才能有六軍),荀林父曾任中行將,于是,其子孫便以中行為氏。但三行并不屬六正(卿)之列,荀氏的地位也遠不能與狐、趙、先、郤等家族相比。晉襄公時期,荀林父才得以為下軍將,終於擠進六卿之列。
荀林父也是繼趙盾、郤缺之后,晉國的第三位集軍政於一身的執(zhí)政正卿。但荀林父卻遠沒有趙盾那般強勢,其家族勢力也還遠不如趙、郤、先。故而在晉楚邲之戰(zhàn)中,荀林父雖主和但卻不能約束眾將,最終被先榖等人拖入了戰(zhàn)爭,致使晉國慘敗,并在慌亂中,下了“先濟(渡黃河逃命)者有賞”的糊涂命令,致使中軍與下軍為爭船而自相殘殺。戰(zhàn)后,荀林父請罪,獲晉景公寬宥。
荀林父在政治上也比較糊涂,趙盾執(zhí)政時,曾感慨道:隨會(士會)在秦,賈季(狐射姑)在狄,難日至矣,若之何?據(jù)《左傳》記載:中行桓子(荀林父)曰:請復賈季,能外事,且由舊勛。郤成子(郤缺)曰:賈季亂,且罪大,不如隨會,能賤而有恥,柔而不犯,其知足使也,且無罪。
趙盾費盡了心力才將狐氏排擠出了晉國,荀林父竟主張將狐氏再迎回晉國,還是郤缺更熟悉政治,建立迎回根基較淺的士會。
雖然,荀林父的軍事與政治才能都頗受質(zhì)疑,但畢竟位及正卿,又為荀氏大宗,中行氏的世卿地位算是確立了下來。荀林父的弟弟荀首,因在邲之戰(zhàn)中表現(xiàn)突出,而在荀林父歸老之后,得以升任上軍佐,并最終升任至中軍佐(僅次於中軍將),因封於智,別為智氏或知氏(“智”與“知”通用)。知氏能在晉國穩(wěn)住世卿地位,還跟荀首之子荀罃(即智罃)的才能與貢獻密不可分,智罃在邲之戰(zhàn)中為楚國所俘,在楚國度過了9年的俘虜生涯,后經(jīng)荀首從中運作,晉楚交換俘虜,智罃才得以歸國。
荀首死后,智罃繼承了智氏家主的位置。并在執(zhí)政正卿韓厥告老后,升任執(zhí)政正卿。智罃輔佐晉悼公恢復晉國霸業(yè),并提出了分兵疲楚之計,即以晉國的上軍、下軍、新軍為基礎,而將晉國的主力中軍一分為三,依次編入到以上三軍中,分立為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一旦中原有事、與楚軍相爭衡,晉國的三支軍隊可以輪番應對,即以晉國一軍牽制楚國全軍。長此下去,楚軍就必然疲憊而難以再與晉軍爭衡了,這可以說是我國游擊戰(zhàn)術的最早運用,智罃可以稱得上是我國游擊戰(zhàn)的鼻祖(《左傳》記載:..(晉悼公)三駕而楚不能與爭)。
由于智罃極為突出的貢獻,使得智氏能夠在晉國的世卿家族中占據(jù)了一席之位。但智氏也遭遇過危機,智罃之子智朔,先智罃而死。故在智罃死后,智朔之子智盈以幼童之齡繼承知氏之位,其卿位由族叔程鄭暫代,并受另一族叔中行偃(接替智罃為正卿)的庇護,而未使智氏沒有衰落。其后,智盈去世又較早,其子智躒年幼,晉平公想趁機廢黜智氏的卿位,又賴族叔中行吳才得以保全。值得玩味的是,日后智躒成為了執(zhí)政正卿,最終卻聯(lián)合了韓、趙、魏三家滅了范氏(也稱士氏)與中行氏。
而荀氏的別支程氏,雖也曾位列卿席,終因沒有突出的表現(xiàn),而被淘汰出局。
參考史籍:《左傳》等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