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輯要:邪傷經(jīng)俞,太陽表實。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諸湯皆仿此。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輯要:協(xié)熱下利。(有謂里虛里寒。或謂外邪內(nèi)陷者)。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輯要:熱迫上嘔,水氣上逆,里氣不和。上兩條一為下利,一為逆嘔,皆為太陽之邪,兼有胃不和之證也。葛根止瀉,半夏止嘔。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
34.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
輯要:誤治變證。表熱內(nèi)陷,協(xié)熱下利。(有謂陽明之表里者。)
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方
葛根半斤 黃連三兩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35.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輯要:寒傷營治法。傷寒實邪,中風虛邪。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湯法將息。
36.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輯要:邪傷闔。(陽明為闔)
37.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shè)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輯要:邪傷樞。(少陽為樞)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膶 ,此為逆也。
輯要:風傷衛(wèi),衛(wèi)實似寒。證似麻黃而加煩躁,麻黃證之重者,內(nèi)熱熱傷則煩燥,加石膏,熱化津生,煩躁乃解。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石膏如雞子黃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出,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39.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fā)之。
輯要:寒傷營,營實似風。必兼煩躁,少陰者忌。
40.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輯要:外邪內(nèi)飲重在表。大青龍表寒里熱,小青龍表里俱寒,均無汗而設(shè)。太陽停飲,表虛五苓散證也,表實小青龍證也。一利水,一發(fā)汗。仲景發(fā)表利水諸法,各有精義。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桂枝三兩 干姜三兩 甘草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利,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41.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輯要:外邪內(nèi)水,重在表。寒與水從汗而解,兼以溫化。
42.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輯要:外邪未解,仍宜解外。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輯要:下后變證論治。里氣上逆,邪未傳里,猶在表也。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方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厚樸二兩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44.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輯要:外證未解,宜先解外。
45. 太陽病,先發(fā)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輯要:誤治仍宜解外。上兩條,仲師明言表解乃可攻里。
46.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fā)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fā)煩目暝,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輯要:失治服麻黃湯機轉(zhuǎn)。麻黃湯主之,當在“此當發(fā)其汗”后。
47. 太陽病,脈浮緊,發(fā)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輯要:自愈機轉(zhuǎn)。
48. 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fā)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zhuǎn)屬陽明,續(xù)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fā)汗。設(shè)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拂郁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fā)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拂郁不得越,與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fā)其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輯要:二陽并病之發(fā)展趨勢。
49. 脈浮數(shù)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fā)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其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輯要:陽邪誤下,不可更汗,待期自愈。
50.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fā)汗,何以知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
輯要:陰邪里虛,營血不足,不可汗。
51.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fā)汗,宜麻黃湯。
輯要:營實汗法。里氣不虛也。
52. 脈浮而數(shù)者,可發(fā)汗,宜麻黃湯。
輯要:同上。
53.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wèi)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以榮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復發(fā)其汗,榮衛(wèi)和則愈,宜桂枝湯。
輯要:衛(wèi)虛營和。
54.病人藏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wèi)氣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輯要:衛(wèi)虛營不和。
55.傷寒脈浮緊,不發(fā)汗,因致衄,麻黃湯主之。
輯要:傷寒失治仍宜麻黃。
56.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fā)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輯要:營衛(wèi)虛衄。
57.傷寒發(fā)汗已解,半日許,脈浮數(shù)者,可更發(fā)汗,宜桂枝湯。
輯要:邪盛更汗。余邪未盡也。
58.凡病若發(fā)汗,若吐,若下,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輯要:誤治未變,須陰陽和自愈。
59.大下之后,復發(fā)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輯要:誤汗傷津液,待期自愈。切勿因小便不利,便行五苓、豬苓之方也。
60.下之后,復發(fā)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nèi)外俱虛故也。
輯要:誤治陰陽俱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