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哮喘(七法)
呼吸急促,張口抬肩謂之喘,喉間有聲,陣發(fā)性呼吸困難,反復發(fā)作,謂之哮。哮證多兼喘,而喘證不一定全兼哮。一般地說,哮分冷熱,喘分虛實。冷哮多屬肺中有寒,熱哮多為膈上有熱。實喘者邪氣盛;虛喘者正氣虛。葉天士認為:“在肺為實,在腎為虛”。乃經(jīng)驗之談。
(一)疏解風寒以宣肺氣,溫化水飲而定其喘
風寒之邪從皮毛而入,內(nèi)合于肺,肺氣不得宣降,導致胸滿咳喘,甚則汗出,頭痛惡寒,痰多稀薄,發(fā)熱不渴,周身酸楚作痛,舌苔白膩,脈象浮緊。用宣肺化飲定喘方法。 麻黃1.5克 桂枝1.5克 杏仁10克 半夏9克 蘇梗6克 蘇子6克
加減法:
若體質(zhì)尚可,無麻黃過敏反應,血壓不高者,可加重麻黃用量。
如對麻黃過敏,或血壓較高者,去麻黃用蘇葉3~6克。
若水飲中停者,加干姜3克、茯苓10克以溫化寒飲。
(二)宣肺氣以解表邪,泄其熱肅降定喘
風熱外襲,內(nèi)迫于肺,肺失肅降,喘滿痰多,陣陣寒熱,苔白口渴,兩脈滑數(shù).當以宣肺泄熱,肅降定喘法。 蘇葉6克 蘇子3克 前胡6克 杏仁10克 生甘草3克 生石膏12克(先煎)
加減法:
若脈象弦實,痰黏胸痛者,加甜葶藶3克,旋覆花10克(包)。
若痰多發(fā)黏,脈象滑數(shù)者,加蘇子10克、萊菔子10克、白芥子6克。
如痰黏且稠時,考慮按燥熱方法治療。
(三)甘寒育陰,潤燥平喘
燥熱上追于肺,咽痛口渴,心胸煩熱,痰多稠黏,溲黃便結(jié),咳喘胸痛,舌紅苔白且干,脈象滑數(shù)??捎脼a白散、清燥救肺湯合法。 沙參15克 麥門冬10克 玉竹10克 阿膠10克(烊化) 知母6克 生桑皮10克 地骨皮10克 川貝母3克(研沖)
加減法:
若熱盛似火者,甘寒之品當加重用之。
若痰膠黏如塊者,當加海浮石20克、生牡蠣20克(先煎)、海蜇15克、荸薺10枚(打汁)、黛蛤散12克(布包)。
若大便干燥有血者,加白茅根30克、赤芍10克、炒地榆10克、小薊15克、瓜蔞仁30~40克。
燥熱漸減,脈漸細弱,舌紅轉(zhuǎn)淺,舌上津回,可以養(yǎng)血育陰為主,加白芍15克、生地黃20克,旱蓮草10克、女貞子10克。
(四)化痰兼以降逆,泄肺求其喘平
濕痰素盛,消化欠佳,胸膈滿悶,咳嗽喘急,痰多白黏,大便不暢,苔垢且厚,脈象濡滑略弦。用化痰泄肺,肅降平喘法。 蘇子10克 萊菔子10克 白芥子6克 甜葶藶6克 冬瓜子30克 大紅棗5牧
加減法:
若體質(zhì)薄弱,氣分又虛者,可將藥量減輕,并加二陳湯以理氣化痰。
若表邪未清,或有寒熱往來者,加蘇葉6克,茅根20克。
若有食滯,苔黃垢厚時,加焦三仙各10克、保和丸15克(布包)。
(五)宣肅降逆,泄熱祛痰
風寒留戀未解,胸悶痰熱膠固,氣喘聲重,痰稠難咯,舌苔垢厚質(zhì)紅,溲黃口干,脈象滑數(shù),略有浮象。宜用降氣化痰方法,用定喘湯加味。 蘇子10克 半夏10克 陳皮10克 杏仁10克 黃芩12克 前胡6克 款冬花10克 生海石12克 生蛤殼30克
加減法:
若上實較重,痰濁不清,可加蘇子、萊菔子、白芥子、冬瓜子以消痰利氣。
若熱盛痰稠者,加黛蛤散12克(布包)、川貝母粉3克(沖),重者加礞石12克,大黃1~3克。
若體質(zhì)薄弱,痰多膠黏者,可用蛇膽陳皮末1~3克沖服。
(六)補肺益氣以定虛喘,甘酸育陰求其成寐
肺氣不足,呼吸短促,言語乏力,跗腫肢冷,咽喉不利,夜不能寐,舌胖嫩膩,脈象微弱。用補益肺氣方法。 人參3克(研粉、沖;或黨參6克入煎) 麥門冬10克 五味子10克 訶子肉10克 芡實米12克 獲苓12克
加減法:
若肺虛有熱者,可將人參改用沙參30克(或西洋參10克),加黃芩10克、知母6克。
若病人素體腎氣不足時,加熟地10克、蛤蚧尾1對(研細末,裝膠囊送下)。
(七)攝納腎氣,以定喘咳
素體腎虛,或久喘腎氣失于攝納,動則氣不接續(xù),腰痛乏力,喘咳咽痛,手足心熱,舌體胖,邊有齒痕,脈微細而無力。此腎氣不納,肺氣亦虛,用攝納腎氣方法以定喘咳。 黨參6克 熟地15克 茯苓15克 五味子10克 芡實米15克 訶子肉10克 胡桃肉10克 生牡蠣30克(先煎) 白芍15克 黑錫丹3克(分兩次服,此藥有毒,不可量大,慎用之。)
加減法:
若病者有內(nèi)熱時,將黨參改用沙參30克,熟地改用生地12克。
若有外感時,方中加蘇葉3克、杏仁6克、炙杷葉10克以宣陽開肺。
若肺腎久虛時,可加人參粉1克,蛤蚧1克(研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