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什么?
我曾經這樣百次問自己。
曾經以為,語文就是教學生讀好課本中的一篇篇課文。
曾經以為,語文就是圍繞課文讀讀,記記,寫寫,練練。
曾經以為,語文就是訓練學生會聽,說,讀,寫。
曾經以為,語文就是培養(yǎng)學生愛語文的情感、用語文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體驗。
這是王崧舟老師在《審視語文》中的一段話。
語文是什么?或許一千個老師會有一千個答案。我有幸聆聽了孫雙金老師講的《二泉映月》一課,心中感觸頗多。尤其是那三次奏響的 《二泉映月》,給了我另一番語文的感悟。
一、語文是一抹感覺
片斷一:
師:我們來一起聆聽這首不朽的二胡名曲。你準備用什么來聽?
生:我準備用心來聽。
師:好的,現(xiàn)在請同學們不僅用耳朵,而且用自己的整個心靈來聽這首 《二泉映月》吧!( 播放二胡名曲 《二泉映月》,全場屏息靜氣悉心聆聽)
師:從這悠揚的琴聲中,你聽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聽到了阿炳一生的苦難。
師:你聽到了苦難。( 板書:苦難)
生2:這首曲子非常凄涼、坎坷、悲哀。
師:你聽到了坎坷、凄涼、悲哀。( 板書:凄涼)
生3:雖然阿柄的身世很凄涼,一生中充滿了坎坷,但是阿炳在抗爭。
師:說得很好。( 板書:抗爭) 還有誰聽到了什么?
生4:他對親人十分懷念。
師:你還聽到了他對親人的懷念。( 板書:懷念) 同學們,當我們用心感受這首名曲的時候,我們聽到了苦難、凄涼、抗爭和懷念。阿炳這位民間藝人為什么能夠創(chuàng)作出這樣動人的音樂呢?下面請大家?guī)е@樣的問題去讀課文。
賞析:
人常說,感覺很重要。語文亦如此。本片斷中,孫老師以《二泉映月》這首曲子為課文《二泉映月》創(chuàng)設了學習氛圍。在學生沒有感知文本的情況下,以“你聽到了什么?”為閱讀起點,不僅為進一步學習文本作好鋪墊,也給了學生一抹感覺,一抹對“二泉映月”的初步感覺。它似乎在說:那是藝術家阿炳一生的情感經歷,有凄涼、坎坷、抗爭 還會有什么呢?那就到課文里去感悟吧!巧妙地激起了學生學習課文的閱讀期待。
《新課程標準》 不斷強調:要激發(fā)學生的語文閱讀期待,讓學生從“老師要我讀書”向“我要去讀書”的趨勢轉變?!耙荒ǜ杏X”是對閱讀語文的朦朧引導,是吸引學生進一步走入文本的良好開端。
二、語文是一份情感
片斷二:
師:凄慘的琴聲傳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邊,他沒有聽到奇妙的聲音,卻聽到了——
生:( 齊) 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
師:為什么呀,為什么老天這么不公??!但阿炳被苦難壓倒了嗎?
生:( 齊聲響亮地) 沒有!
師:你從哪兒看到阿炳沒有被壓倒?
生:( 讀書) 但是生活的窮困和疾病的折磨,泯滅不了阿炳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光明的向往。
師:你的情感停留在內心,沒有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我們再來讀!
師: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阿炳不僅聽到了嘆息、哭泣,還聽到了傾訴和吶喊!拿起書來“,聽著聽著,阿炳的心顫抖起來,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過琴聲把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的月夜。”他為什么要把這些通過琴聲來傾吐給月夜呢?
生:因為阿炳沒有親人了,他只能把自己的心聲傾吐給月夜聽。
生:因為阿炳是一個盲人,路上的行人都瞧不起他,說不定還會罵他。所以他把自己的心聲傾吐給月夜聽。
師:他深深地嘆息,有人傾聽嗎?
生:沒有!
師:他傷心地哭泣,有人傾聽嗎?
生:沒有!
師:他激憤地傾訴,有人傾聽嗎?
生:沒有!
師:他倔強地吶喊,有人傾聽嗎?
生:沒有!
師:( 情感激越地) 沒有!一個對音樂充滿熱愛的阿炳,一個充滿音樂天賦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滿腔情懷傾訴給這茫茫月夜。
( 播放《二泉映月》,樂聲又一次響起在禮堂上空)
賞析:
學生四句鏗鏘有力的“沒有!”是對文本的深切感受,它是情的共鳴,更是心的沸騰。課堂上,學生已經與阿炳的情感相融了,他們深切感受到了阿炳深深地嘆息、傷心地哭泣、激憤地傾訴、倔強地吶喊 這時,悠揚的樂聲響起了,在這凄美的音樂氛圍中,學生又一次與阿炳進行了心與心的交流。情感對于語文是一種靈魂般的東西。因為情感,語文變得圓潤豐盈,變得波瀾壯闊。挖掘文本的情感,把它擴大,與學生的心靈產生共鳴,從而讓學生去感悟文本,感悟人生,這正是我們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丁所小學)
本站鏈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