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影片橫掃各大影評網(wǎng)站,獲得一眾好評,現(xiàn)在這部電影在豆瓣上打分8.7,獲得了第9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它就是《三塊廣告牌》。
《三塊廣告牌》講述了一位失去女兒的陰沉母親米爾德雷德與兩位警官的故事。
女主角米爾德雷德的女兒不幸遭人奸殺,悲痛欲絕的她等待七個月卻等不來警察抓到兇手歸案。被絕望和痛苦纏繞的她買下了高速公路邊上的三塊巨型廣告牌,在上面控訴警方無能。
而因為這三塊廣告牌,延伸出了一系列裹挾著仇恨和憤怒的暴力活動,而所有人的生活都徹底被打亂了。
仇恨,像擊鼓傳花一樣傳遞著
在這部電影中,我們隨處可見痛苦在人們之間的傳遞與散射,人們在某處受了傷害,心中便積攢了痛苦,這種積攢的情緒可能再以加倍的力量施加到別人的身上——
米爾德雷德失去女兒,卻找不到兇手,她滿心的仇恨無法向兇手發(fā)泄,于是將矛頭對準(zhǔn)了她認(rèn)為無能低下的警察局長;
警員狄克森同情威洛比局長,痛恨樹廣告牌向警局施壓的的米爾德雷德,但他無法對她下手,于是把她的朋友關(guān)進了監(jiān)獄。
米爾德雷德羞辱前夫的19歲新歡,前夫猛地掀翻餐桌,掐住她的脖子按在墻上,而上高中的兒子在那一瞬間抓起餐刀架上了爸爸的脖子——憤怒和暴力像火焰一樣,在瞬息之間就點著了人心。在暴怒面前,每個人都是一堆易燃物。
電影里,人們毫不猶豫地充當(dāng)著仇恨的橋梁,就好像擊鼓傳花一樣——
女主角在喪女之痛中,把痛苦傳遞給警察局長威洛比;
狄克森警員在失去好友的痛苦中,又把它傳遞給無辜的廣告牌供應(yīng)商;
三塊廣告牌被燒了,女主角就去燒警察局,最后燒傷了無辜的狄克森警員……
在痛苦面前,每個人都毫不猶豫地將痛苦施加給另外一方。
這些人其實心里清楚,自己宣泄的怒火,對事情其實并沒有實質(zhì)上的幫助,而自己報復(fù)的那些對象,也有無辜之處。
自己的痛苦并非對方造成,但是因為最初造下罪孽的人——最初開始擊鼓傳花的那個人——兇手,一直都不能抓到,所以他們失去了一個正當(dāng)?shù)陌l(fā)泄渠道,只能任由仇恨不斷折射蔓延開去。
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受到了傷害,卻因為各種原因找不到發(fā)泄的渠道和對象。這滿心的憤怒和悲傷無法消解,只能在自己心中不斷醞釀成更濃厚的惡意,然后再將這惡意發(fā)散給身邊遇到的人。
憤怒,會醞釀更大的憤怒
影片的轉(zhuǎn)折點,在于女主角聽到了前夫的女友說的一句話:憤怒會醞釀出更大的憤怒。憤怒下無理智的所作所為,唯一的作用只是在擴大受傷者的范圍。
所有人之中,只有威洛比局長在承受痛苦的同時,不向外放射出仇恨。面對米爾德雷德的憤怒和控訴他的三塊廣告牌,他選擇沉默走開。
米爾德雷德在電視上控訴警局
惡意的傳播鏈條在人與人交往之中,就像荒原上的野火一樣容易蔓延,難以熄滅,而也有人可以控制住自己不去傳播惡意,并持續(xù)釋放出善意。
從心理學(xué)上來看,影片所傳達的觀念,與家庭心理動力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一個從原生家庭中繼承到負面情感模式的孩子,很容易將這種情感模式傳遞給自己的下一代,這種傳遞方式完全出自本能,并非當(dāng)事人可以控制。
但是,如果這個孩子可以承受住從父母輩那里得到的傷害,克制住自己不把它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并努力以其他的情感模式去教導(dǎo)孩子,那么他就有可能斬斷自己原生家庭中負面模式的代際傳遞,開創(chuàng)嶄新的、良好的情感交流模式。
當(dāng)然,要斬斷負面模式的傳遞,談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承受惡意的人,往往需要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zhì),付出巨大的代價,如同電影《芳華》中的劉峰,承受惡意,發(fā)出善意,讓惡意中斷在這里。
最后,女主角和狄克森警員聯(lián)手,去追擊一個疑似強奸嫌疑犯的人,他們心中的憤怒依然在尋找一個實質(zhì)的對象來發(fā)泄,他們舉起的刀依然在尋找目標(biāo),而非放下。
怒火還是善意,你可以自主選擇
向比于女主角喪女之痛的絕望處境,當(dāng)你接受了外界的惡意傳遞,或是從原生家庭中習(xí)得的不良情感模式,你也可以選擇終結(jié)這次擊鼓傳花,建立新的游戲規(guī)則:
尋找積極的人際關(guān)系,世界不只有惡意和怒火。
一個擁有負面情感模式的人,最需要的就是由別人向他展示多樣化的、良性的情感模式。好讓他知道,他家里的那一套,并不是人與人之間唯一的交往方式。
在人際交往上越是不擅長,越要通過接觸更多的人來補足這一課。而遭遇過外界惡意的人,也需要更積極的人際關(guān)系,去尋找人和人之間交往的正確情感交流。
當(dāng)痛苦襲來,不急著立刻做出反應(yīng),試著與它共處一會兒。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jīng)常像影片中人一樣,怒火上頭就立刻做出行動,其實那個時候的人是完全不理智的,做出的行為也僅僅只是為了滿足發(fā)泄的快感,事后的結(jié)果往往讓人追悔莫及。
因此,要斬斷原有的應(yīng)激反應(yīng)鏈條,我們需要在最沖動的時候,讓自己快速冷靜。
無論你在傳播惡意的鏈條上走出了多遠,任何時候你都可以回頭。
有些人會覺得,我已經(jīng)做下很多和父母一樣討厭的事了,我也經(jīng)?;饸馍项^就傳播惡意,我已經(jīng)積重難返,無法改善……但事實不是這樣的。
哪怕世界對你作惡,你也可以選擇不對周圍的人作惡。
無論任何時候,你都可以向原生家庭的模式,向過往的你宣戰(zhàn),你可能會一時間適應(yīng)不了,也可能會一直失敗,但只要你懷著擺脫它的愿望,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越來越接近,自己理想中要成為的那個人。
我們總要面對莫名的惡意,或是承受別人無名的怒火,或是要宣泄自己的情緒。有時候,憤怒能醞釀更大的憤怒,但有時候,憤怒之后,是更歸于內(nèi)心的平靜和本真。
愿你能自主選擇面對惡意的姿態(tài),也能從容地選擇善良的路牌。
作者:陳諾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