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是青春期常見的皮膚病,其特點是顏面及胸背散在發(fā)生針尖或米粒大小的丘疹,或見黑頭、粉刺、能擠出粉渣樣物;重者出現(xiàn)膿皰、結(jié)節(jié)、囊腫等損害。多見于青年男女。
痤瘡中醫(yī)稱“粉刺”、“肺風粉刺”、“面皰”、“面粉渣”、“酒刺”、“嗣面”、“風刺”。俗稱“青春痘”、“暗瘡”等。
【病因病機】
1.血熱偏盛 青年人生機旺盛,血氣方剛,然而有些人因素體陽熱偏盛,在生機活潑之際,營血日漸偏熱,血熱外壅,體表絡脈充養(yǎng),氣血郁滯,因而發(fā)病。
2.肺胃積熱 辛辣之品屬陽暑熱,偏嗜日久,更易助陽化熱;魚腥油膩肥甘之品,過食則中焦運化不周,積久亦可化生火熱。積熱循手太陰肺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上熏,血隨熱行,上壅于胸面,故胸、面生粟疹且色紅。
3.外感風熱 感受風熱之邪可誘發(fā)或加重病情。如《諸病源候論》指出:“面皰者,謂面上有風熱氣生瘡,頭如米大,亦如谷大?!薄八妹嬲?,云面皮上有滓如米粒者也。此由肌腠受于風邪,搏于津液,津液之氣因虛作之也。”
4.氣血凝塞 不潔塵?;蚍壑街‰?,使玄府不通,氣血凝塞,或冷水洗面,氣血遇寒涼而郁塞,以致粟疹累累。
5.血郁痰結(jié) 病情曠日持久不愈,使氣血郁滯,經(jīng)脈失暢,或肺胃積熱,灸蘊不解,化濕生痰,痰血瘀結(jié),可致粟疹日漸擴大,或局部出現(xiàn)結(jié)節(jié),累累相連。
總之,素體血熱偏盛,是粉刺發(fā)病的根本;飲食不節(jié),外邪侵襲是致病的條件;血郁痰結(jié)使病情復雜深重。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痤瘡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是一種多因素疾病。至今,其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皮脂的淤積,毛囊內(nèi)細菌、螨蟲等微生物感染,內(nèi)分泌因素,是痤瘡發(fā)病的主要因素。雄性激素在痤瘡的發(fā)病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此外,痤瘡的發(fā)病,與過食甜食、便秘、精神緊張、遺傳因素、鋅缺乏、氣候悶熱潮濕,使用化妝品以及使用某些藥物如碘化物、溴化物、鹵化物、腎上腺皮脂激素、苯妥英鈉、異煙肼等有關(guān)。
【診斷依據(jù)】
多發(fā)于顏面,尤其是面頰、前額、頦部,亦可見胸背等處。初起為芝麻到綠豆大小,與膚色相同或紅色的丘疹,與毛囊一致,頂端日漸呈現(xiàn)黑頭粉刺,可擠壓出黃色粉渣樣脂栓。也有的丘疹頂端呈灰白色或白色,毛囊開口不明顯,不易擠出脂栓而稱為白色粉刺。伴有感染,可出現(xiàn)炎性丘疹及膿丘疹。皮疹散在分布,部分患者皮疹擴大成黃豆大或蠶豆大小,呈暗紅色,消退后形成瘢痕疙瘩。少數(shù)病變可成為結(jié)節(jié)囊腫,深居皮下,可略高出于皮膚表面,紅色或暗紅色,大的囊腫表面有波動感。愈后留淺凹坑壯疤痕。結(jié)節(jié)、囊腫損害一般僅見于男性。常伴有面部、頭發(fā)油膩,毛孔擴大。多數(shù)患者無自覺癥狀,但是由于影響美觀而心理負擔往往較重。吃刺激性食物、脂肪多及甜食可加重皮損,部分女性患者皮疹可在月經(jīng)前加重。
【辨證論治】
1.肺經(jīng)風熱
癥狀:丘疹色紅,或有痛癢,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治則:清肺散熱。
治法:
(1)內(nèi)治法:
①藥物法:枇杷清肺飲加減:枇杷葉10g,桑白皮10g,黃芩10g,梔子10g,野菊花10g,黃連10g,赤芍10g,白茅根30g,生槐米15g,苦參10g。
有膿皰加公英、地??;口渴加麥冬、玉竹、生石膏、知母;便干加大青葉或生大黃。1日1劑,日服2次。
②飲食法:枇杷薏苡仁粥:生薏苡仁100g,鮮枇杷60g(去皮核),枇杷葉10g。先將枇杷葉洗凈切碎,煮沸10~11min,撈去渣后,納入薏苡仁煮粥,粥熟后切碎枇杷果肉,放入其中攪勻。
(2)外治法:
①灸法:取穴曲池、合谷。方法:溫盒灸。溫盒灸曲池10~15min,雀啄灸合谷10~15min。取穴大椎、曲池。方法:隔姜灸。隔姜灸大椎10~15min,再隔姜灸曲池10~15min。
②藥物法:外擦劑。顛倒散(《醫(yī)宗金鑒》):大黃、硫磺等份。研末,用涼開水或茶水調(diào)敷,每日1~2次?;蚺涑?0%的洗劑外擦,每日晚上涂擦。
2.濕熱蘊結(jié)
癥狀:皮疹紅腫疼痛,或有膿皰,口臭、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則:清熱化濕通腑。
治法:
(1)內(nèi)治法:
①藥物法:茵陳蒿湯加減。茵陳30g,梔子、黃芩、益母草、大青葉、白鮮皮各20g,大黃、甘草各6g。每日1劑,日服2次,水煎服。
②飲食法:涼拌三莧。鮮莧菜100g,鮮冬莧菜100g,鮮馬齒莧100g,調(diào)料適量。將三物分別用開水焯至八成熟,撈出后浸入冷水中5~10min。取出控去水,切斷,入調(diào)料后拌勻后即可。
(2)外治法:
藥物法:
外搽劑:五倍子膏:漏蘆30g,五倍子30g,黃藥子30g。上藥研為細末,白蜜和勻,貯瓶備用。夜臥調(diào)涂面部,次晨溫米泔水洗去。
3.痰濕凝結(jié)
癥狀:皮疹結(jié)成囊腫,或有納呆,便溏,舌淡胖,苔薄,脈滑。
治則:消痰軟堅,活血化瘀。
治法:
(1)內(nèi)治法:
①藥物法:
化瘀散結(jié)丸加減:當歸6g,赤芍6g,桃仁6g,紅花6g,昆布10g,海藻10g,炒三棱10g,夏枯草10g,陳皮10g,炙半夏10g,益母草12g,金銀花12g。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復方三花丹芷湯:月季花5g,臘梅花10g,丹參15g,血竭3g,黃芪20g,山楂12g白芷、七葉一枝花、土鱉蟲、三棱各9g,郁金、法半夏、甘草各6g,水煎服。
②飲食法:桃仁山楂粥。桃仁9g,山楂9g,貝母9g,荷葉半張,粳米60g。先把前4味藥煎成湯液,去渣后入粳米煮粥。每日1劑,日服3次,共服30天。
(2)外治法:
外搽劑:去斑膏。大楓子仁、杏仁、核桃仁、紅粉、樟腦各30g。先將三仁同研極細,再加紅粉、樟腦一同研細如泥,如太干,加麻油少許調(diào)勻。每晚于患處搽1次(先涂小片,觀察有無過敏反應)。膿腫、囊腫、結(jié)節(jié)較甚者,也可敷黃金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