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十章里說的:“滌除玄鑒,能無疵?”
其實這一句是在形容心之本體的,這里的'鑒’是鏡子的意思。古人常常把心比作鏡子,因為鏡子能照萬物的美丑,你是什么樣的,照出來的就是什么樣,在鏡子面前沒有任何虛假,只是真相。
王陽明說:圣人的心,光亮如鏡子一般,沒有一絲灰塵沾染,任何事物在鏡子前面,都能原形畢露。所以圣人處理事務,能一下找到事情背后的本質(zhì),虛假在他面前,一照就知。
但是圣人的心照過之后,心中并不會留下什么。這正是佛家所說的:“無所住而生其心”。明鏡照物,美的呈現(xiàn)為美,丑的呈現(xiàn)為丑,一照就是它的真實面目,也就是“生其心”。
美的為美,丑的為丑,照過之后一切都不停留在心中,這就是“無所住”。
我們普通人,就喜歡把美的留在心中回味,壞的事情就放在心里不斷折磨自己,好壞、美丑都放不下。
所以王陽明說:“圣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遇事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只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span>
所以我們要擔心的是,“只怕鏡不明”。因為鏡子特別容易被灰塵沾染,于是鏡子就照不出萬物本來的面目了,所以要擦掉鏡子上的灰塵,這就老子說的'滌除玄鑒,能無疵?’,意思就是,清洗掉鏡子上的灰塵,讓鏡子回到無疵的狀態(tài),其實也就是讓心體,回到?jīng)]有絲毫私欲沾染的無瑕狀態(tài)。
心雖然就像鏡子一樣,能照出萬物本來的樣子,但人心非常容易被私欲遮蔽,所以要像擦除鏡子上的灰塵一樣,去除心中的私欲,讓心體恢復光明,恢復那能覺知萬物本來面目的如來自性。
所以《傳習錄》里說:“心猶鏡也。圣人心如明鏡,常人的心如昏鏡?,F(xiàn)在的人以鏡照物,只在照上用功,卻不知鏡是昏的,全是灰塵,這如何能照呢?”
而王陽明的致良知,就是去除私欲,在鏡子上用功,把鏡子擦干凈之后,自然能照,不要在照上去做無用功。鏡子不明,照出來的也不一定是真相。
每個人天生就有覺知能力,這個能力來源于心之本體,而這個覺知就想鏡子一樣,它時刻在發(fā)揮作用,處于常知、常覺的狀態(tài),能照出萬事萬物的一切真相,但前提是沒有被私欲遮蔽。
比如一個男子看到一個美麗的女子,心照出來的就是一個美子而已。但大多人會被私欲影響,認為這個女子太漂亮了,要帶回家去金屋藏嬌,如果得不到就會痛苦不堪。心住在了女子身上,整日茶飯不思,心已經(jīng)完全被私欲遮蔽,其它一切事物都觀照不到了。
工作中也是,既然在公司上班,心在觀照工作的時候,自然會發(fā)出把事情做好的念頭,這是心中良知發(fā)出的天理,類似于古人所說的忠。但因為人有私欲,于是就有了上班時耍小動作的心思。
神秀大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币彩菍⑿谋扔鳛槊麋R,但要經(jīng)常擦拭掉鏡子上的灰塵,就是'時時勤拂拭’,也就是去除心中的私欲妄念。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