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課程之前,我們不妨先來做一次預言家。假設時光回到1995年,這一年全球PC市場保持超高速增長,互聯網掀起了世界熱潮,使信息產業(yè)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而你,作為一名著名商業(yè)公司的投資顧問,也正在為信息技術行業(yè)的客戶尋找未來20年長期投資目標?,F在,你的同事,另外一個投資顧問,向你介紹了兩個相互互競爭的商業(yè)項目給你。
后續(xù)產品走向:
當1995年維基百科面世初期,可能任何一位理性的經濟學家或管理學家都不會預見它的巨大成功。事實上,2009年底微軟徹底中斷了Encarta的服務。另一方面,今天的維基百科發(fā)展成了涵蓋276種語言、逾千萬條目的龐大知識庫,而且數字還在不斷增長。
根據蓋洛普的統計,在美國有超過50%的員工對工作不投入,而來自麥肯錫的調查也顯示,一些國家里只有2%~3%的勞動力對工作高度投入;但另一方面,人們在社交網絡上展現才華的熱情卻在與日俱增。同樣是這些人,他們在能夠獲得報酬的正式工作中出現怠工,卻在維護網絡百科詞條、參與開源軟件設計、為網友解決難題、為評論社區(qū)撰稿等毫無報酬的復雜任務上,投入了巨大的熱情。這一看似非理性的情況究竟該如何解釋呢?在本節(jié)課中,我們將了解什么是工作動機,理解外驅力和內驅力的產生原因及差異。然后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外部驅動和自我驅動的實現途徑。并通過學習和掌握“HARD法則”,喚醒自己的內驅力,把困難當作挑戰(zhàn),最終實現自我驅動。
人類行為機制的假設:尋求獎勵與避免懲罰
要想我們朝正確的方向前進,只需在面前放一個更脆的胡蘿卜或者更粗的大棒就可以。然而前面的實例告訴我們并非如此。
動機,是指引起個體活動,并促使活動持續(xù)進行的驅動力量。具體到工作動機,則是指激發(fā)個體持續(xù)工作、不懈努力的動力。
按照驅動因素的不同,工作動機可以分為外驅力和內驅力。外驅力依賴于各種形式的外部獎勵或懲罰,是外部驅動的產物;而內驅力,則來源于工作本身帶來的情緒愉悅和內在滿足,是自我驅動的產物。
以某一具體工作為例,獲得公司承諾的薪酬、福利、升遷機會等,可以看作是員工努力工作的外驅力;而追求任務本身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則是內驅力的表現。
外部驅動依賴于外部獎勵或懲罰,不論是物質形式還是非物質形式,只要是由外部激勵引發(fā)的驅動力,都算外部驅動。而由自身的愛好、興趣、價值觀等內在原因引起的驅動力,則屬于自我驅動。此外,你是否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簡單重復的機械型工作,依靠外驅力也可以做好;但內驅力往往能激發(fā)人們的創(chuàng)造性,有助于創(chuàng)造型工作的達成。
美國組織心理學家、哈佛商學院教授阿瑪拜爾曾說:
當人們被工作本身的滿意和挑戰(zhàn)所激發(fā),而不是被外在壓力所激發(fā)時,才表現得最有創(chuàng)造力。
如果個體的內驅力水平較高,就會主動地提出任務,積極地對當前情境以及個體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檢索,以產生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即使受到外部刺激的干擾(如競爭、評價等),也會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內驅力促使人們敢于冒險、富有挑戰(zhàn)性,思維新穎、獨特、流暢,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復雜問題——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企業(yè)在招聘中高級職位時,特別強調自我激勵、自我驅動的原因。
外部獎懲是外驅力的主要來源,那么,我們能不能依靠外部獎懲來提高自己的內驅力呢?遺憾的是,恰恰相反,德西等行為科學家已用大量實驗證明,當對某種工作結果進行外部獎勵時,因喜歡這種工作而產生的內驅力便會降低。
湯姆索亞效應
獎勵有時候很奇怪,它就像對人的行為施了魔法:把有意思的工作變成了苦工,把游戲變成工作。它通過減少內在激勵因素,讓成績創(chuàng)造性甚至善行都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連接傾倒,我們稱之為“湯姆索亞效應”。
這一效應具有兩面性,它的消極面是指獎勵能把游戲變成工作,積極面是指專精能把工作變成游戲。
就像英國的貴族紳士喜歡在夏天駕駛四輪馬車沿公園行駛,他們自愿為這種特權花費很多錢,可是如果因此付錢給他們,那就把這項娛樂變成了工作,紳士們就會立即撒手不干。這種看似非理性的行為背后,其實是外部驅動造成了“被迫”工作的假象。
總之,通過數量足夠、分配公平的薪酬福利,外部獎懲引發(fā)的外驅力也足夠激勵人們持續(xù)機械型的工作。
但是,對于更需要創(chuàng)造力的“創(chuàng)造型工作”來說,外驅力的力量就不夠了,外部獎懲會使本來有趣、有意義的創(chuàng)造型工作,看起來更像是單調乏味、不得不做的機械型工作。換句話說,重復性的機械型工作需要管理(外部驅動),而有意思的創(chuàng)造型工作依靠的是自我管理(自我驅動)。
H--找到內心熱切的渴望
職業(yè)生涯中的倦怠情緒雖然難以避免,但與其任憑工作熱情逐漸消散,不如試著去重構自己內心熱切的渴望。尋找工作熱情的方法有很多,效果也因人而異。
以自我暗示法為例:嘗試把困難的工作任務想成是第一次,或者最后一次經歷。
回憶你初入職場時,有沒有曾經像個四五歲的孩子那樣對身邊的一切充滿好奇和求知欲?這種發(fā)自內心的渴望會點燃追求目標的熱情,引發(fā)高度行動力來持續(xù)學習和努力。如果你無法把所做的每件事當作第一次的經歷,那就嘗試著把它想成是職業(yè)生涯的最后一次,你會想要珍惜這個機會,全心全意地投入當前的項目,以免給自己或他人留下遺憾。
A--生動描繪對成功的想象
承擔困難任務很像航海探險,如果想象不到工作任務達成后的美好景象,就很難積聚足夠的信念去克服艱險、乘風破浪。
具體到日常工作中,我們可以通過外觀、環(huán)境、情緒和動作等細節(jié)描繪,賦予目標生命力,將任務完成時的成功畫面清楚地烙印腦中。
腦海中對成功的想象可以喚醒自己的內驅力,如果能用文字、圖畫等書面形式把想象記錄下來,效果則會更好。
R--啟動非達成不可的急迫感
拖延是達成目標的頭號殺手。
在這里,我們僅提供一個小建議,用以說服自己和他人達成目標的緊迫性,那就是:把當下的付出分散到未來,把未來的回報放到現在。
在重估困難任務的“投入產出比”之后,任務本身看起來會更吸引人,幫助我們啟動自己的執(zhí)行力。
D--設定挑戰(zhàn)自我的高難度目標
美國組織心理學家洛克曾這樣解釋個人動機:“大多數人更可能嘗試困難的任務,以獲得成就感、技能發(fā)展和各種獎勵,而不是嘗試簡單任務。人們最可能被結果不確定的困難任務所驅動?!?/p>
在這里,只著重強調一點:我們天生都具有達成困難目標的潛能,關鍵在于設定一個適度困難的目標。超出“舒適區(qū)域”之外,但尚未完全超出能力或潛力范圍的工作任務最利于激發(fā)我們的內驅力。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克服惰性心理下給自己設定的界限,正視困難,把困難當作挑戰(zhàn)。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