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是近十年來的流行術語。幾乎所有的新手父母都必須在“怕輸”的大前提下,完全妥協于這個魔咒。為了不輸給別人,父母就算咬緊牙根也要買最好(價格卻不便宜)的奶粉給孩子喝,有些甚至嚴格要求,孩子一定要吃有機無毒的食品,期望靠著這些“仙丹”,孩子就可以贏在第一點。 接下來就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切關于左腦右腦或更厲害一點的全腦開發(fā)的玩具或課程,父母都會千方百計地想要得到這些開腦秘笈。哪怕是花錢或日夜載送孩子去“開腦”,父母都會任勞任怨。許多父母就像自己曾經親身參加研究實驗般的相信“閃卡”可以開啟孩子的智慧,心理想的就是要孩子盡早認識ABC、背上乘法表。
開腦后,父母就馬不停蹄地為孩子找學前教育班或安親班。開始時可能只為了讓孩子去學些東西的,后來又因為有繳交學費的關系,就希望孩子能夠學習“知識”,而這種知識最好是可以得到“評估”的,于是衡量孩子成長的數據只剩下成績。有朋友曾經抱怨3歲的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后還是無法掌握ABC,搞到全日制安親班結束以后還需要利用晚上的時間去補習。
接下來,父母又要替孩子報名各種各樣的學藝班。不管男生或女生,芭蕾舞班、鋼琴班、小提琴班或畫畫班都要讓孩子上一上。最流行的當然還有珠心算及英文班。每個月花在孩子身上的鈔票往往多過于父母個人的開銷。天下父母心, 只要孩子能“贏”,父母都不會后悔。
后來孩子長大了,一整日的上課時間及一連串的補習班把孩子的時間填得滿滿的。父母分秒必爭,最好讓孩子每一分鐘都在閱讀、溫習功課;最期望的,當然是孩子可以拿到第一名或總平均100分啦!如果這樣做,孩子就不輸在起跑點嗎?對于這樣的“異象”,我擔心的是孩子會累死在“終點”。父母都需要反省,考到好成績并不等于“人生好成績”。人的一生可以很長,有很多事是考試沒有考、學校沒有教的。
孩子成長期間最重要的應該是品格教養(yǎng)及肢體運動。多與家人互動不但可以促進家庭關系,還能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品格。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有怎樣的父母就會教出怎樣的孩子,這是千真萬確的。言教不如身教,父母處理生活上的每一件事、每一個細節(jié)都會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當你愿意花時間陪伴孩子成長,孩子才會有機會看到待人處事的楷模,否則孩子要去哪里學習?
年幼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肢體智能上的運動及探索。把各種東西放進嘴里感覺、睡醒以后擁有活動空間、到游樂場與他人輪流搶位子,都是孩子期待的。但是有許多的孩子卻是長時間被圍在小空間里活動,在人生最初的階段遠離了文明社會,同時也遠離了自然環(huán)境。與大自然互動有助于發(fā)展孩子對自然環(huán)境觀察的能力,開放的空間將完全打開孩子感官知覺。
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贏在起點并沒什么了不起,有沒有體力和毅力跑完人生馬拉松才是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