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名鼎鼎的宋氏形意,宋世榮、宋世德、宋虎臣,一個個前輩顯赫的名字就會浮現(xiàn)在大家的腦海中。神秘莫測的內功四經、盤根術,曾使多少武林學子魂牽夢繞。
形意拳講“龍形搜骨”,發(fā)勁講求骨力,又叫腎元之力,先天之力,其實說穿了很簡單,它包含了兩個要素,第一是髖部也就是腰椎、骨盆上的肌群(傳統(tǒng)上叫丹田、中節(jié))能夠發(fā)力,腰胯關節(jié)可以開合。第二是周身骨架筋經貫通,丹田力可以順達周身各個部位,沒有內耗,稱為“勁路”打通。
丹田區(qū)域的肌肉,平時人們根本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除非扭傷了腰,但練到之后就會體會到人身上這幾個最死的關節(jié)里蘊含著最強的力量——那是原始的野獸之力、真正的本能之力。李仲軒老先生講練拳得力丹田、較丹田,“可增二百斤的力氣”,這可不是*意念想象出來的。大家可以看看虎豹奔襲獵食時那種驚人的速度、力量和協(xié)調性,都是從這幾個部位發(fā)動的。有了這種力量作后盾,文人學士也敢沙場一搏了。形意拳講龍虎二氣,這龍跟虎,最強的不就是脊椎和腰胯嗎,身上有龍虎之能,膽色怎能不壯?孫祿堂先生說“形意拳不過是把周身散亂之神氣收歸丹田”,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實際上包含了內家絕學的至理。
但是丹田發(fā)力對腹腔的內膜要求很高,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這個球狀空腔,得像皮球那么富有彈性(筋膜之功),像鋼球那么堅固(骨架之功),所以心意形意一脈,首重丹田開合功,所謂“一年打死人”,就是因為從一開始就強化訓練這個部位。有丹田之開合,才有全身骨節(jié)協(xié)調一致的開合,有了“內開合”,才能談到胸背、四肢的“外開合”,形意拳諺里有云“形意拳因何與眾家拳法不同?只因為前腳一進,后腳必跟,勁力滔滔不絕如浪行。”沒有丹田開合帶動全身內變,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出滔滔不絕的翻浪力的。當然,也可以用外引內、由動到靜,比如太極拳的開合式,鴻雁雙飛式,形意拳的虎形、駘形等,都可以拿來鍛煉。只不過那種練法如果不得法,容易把勁掛到胳膊腿上,不易往內里深入。
我所學習的宋氏形意是通過無極樁練丹田開合。無極式,垂手這么一站,怎么就值得三大內家拳把它立為開拳第一式呢?而且李存義、孫祿堂、薛顛等宗師級人物著書立說,無極式必是第一章。后人可以不按著這個步驟練,但不能不明這個理,說不清楚這個,不配說自己是練內家拳的。
形意門有二十四樁——《武魂》上介紹過,始于無極、終于無極,一個式占了兩個“名額”。是老前輩湊數(shù)玩嗎?非也,收功的無極已經和開始的無極有質的不同了。形意門里教樁,有個輕易不傳的規(guī)矩:得從無極樁自然生成渾圓樁,再從渾圓樁歸于無極。不是擺二十幾個型在那死站,這是修煉三層道理、三層功夫的動態(tài)過程。針對的是人身上閉塞的關竅。這些竅要一通,內家拳就沒有什么秘密可言了,什么剛柔、動靜、陰陽、松緊、虛實,盡在一笑之中。但這里面有幾個層次的心法,不能亂。過去形意門教拳不教樁。從拳上教,徒弟可以出高工夫,但很難教會別人。從二十四樁上教,功夫的來龍去脈徒弟就清楚了,可以自己教人了,所以不是衣缽傳人,不教樁,教也不會把二十四樁的內在聯(lián)系點破。
我老師教我們的時候,沒正式提二十四樁,而是用形意(太極)起勢來說明的。當時的情形我記得很清楚,開始我向老師請教“鴻雁雙飛”,老師慢慢的做了一個起勢,就是雙手從腿側平舉,到水平時向前合攏,在眉前下壓至丹田。我不明白,“鴻雁雙飛”在別的師叔手中使出來凌厲驚人,怎么會和太極拳的起勢一樣呢?老師便讓我往里遞手,我用虎形往里一撲,老師還是那個動作,但速度瞬間加快,不但吸胸拔背把我的攻勢吞化,而且雙臂把我的兩手絞壓鎖住,雙拳已經點在了我的胸腹要害。這就是馬形的下力樁,而且同時老師還做出了雙炸步——這是十面埋伏步里的一步,宋虎臣一系形意的招牌。就是這一下,給我把無極樁和五行十二形的聯(lián)系給點破了。以后老師又陸續(xù)示范了虎形、雞形、燕形、換掌,都是從無極里變出來的。后來我看見胡海牙先生學太極拳的經歷,又讀到太極拳經里“打拳全在起勢,一起得勢,以下無不得勢”,才徹底明白了老師強調起勢的苦心。
樁站對了,筋肉相互牽掛拉扯、骨骼互相支撐、關節(jié)旋擰撐拔、內臟摩擦充實、各條經絡里有水銀灌注的膨脹感,這是身體上的收益。關鍵是人腦子也開了竅,最明顯的是看《易筋洗髓經》和《內功四經》里的“內功篇”、“納卦篇”,應該有與先賢共鳴之感。其他的如兵書、道書、縱橫之類,也應該有感觸。
骨架貫通的問題也很重要,《萇氏武技書》中就提到過關節(jié)的重要性,指出“骨節(jié)者,兩骨間之空隙也,……此處精神填實,則如鐵如鋼……氣力方全”,要求“如實沙袋,逐層填實,則雖軟物也可使之堅硬”,太極也講發(fā)勁時要“接骨斗榫”。形意更是強調“化槍為拳”,槍化到哪里去了?實際是到了體內——人的骨架就是一桿大槍!特別是脊椎,經過內功訓練,如同白蠟桿般堅韌、充滿彈性,腰胯肌肉力在此完成蓄發(fā),轉化為高頻殺傷的彈抖力——這就如同槍法里的絕技“金雞亂點頭”,腰胯勁傳導到槍頭,化成槍花,太極亂環(huán),也是同理。但這必須借助大桿的彈性,硬木棍挽不出槍花來。練形意,得把從腳底到頭頂心、從腰到手的筋骨結構練的像白蠟桿子,發(fā)勁時也是循著槍訣,槍法上叫“沾衣翻肉”,拳法上叫“沾實始吐力”這才是形意“直勁”的真正意義。大家可以看看孫祿堂先生晚年的照片,是不是挺拔如(槍)桿?有些人總覺得形意重拳和頻率不能兼顧,是內功未到,難得真?zhèn)?,雖然腰胯肌肉能使上力,但還有關節(jié)還在打軟,力量在傳遞過程中從關節(jié)漏掉了,發(fā)勁做不到冷彈脆快,只好憋一口氣在胸口或丹田,去掄、推、搡、撞。
骨力在實戰(zhàn)中的運用實際與兵器無二,這身骨頭就是十八般兵器。形意是槍拳,太極、八卦是刀劍拳,通臂、披掛是鞭子拳。循著用兵器的竅門去琢磨,各種勁訣就通了。
關于開合功,個人感覺,是各種基礎功法的一個集合,是個產品、結果,不能簡單的當作“一個”功法。
我們的老師是叫我們站了一年左右的無極樁之后,才開始一點一滴的向我們滲透,根本不提開合二字。
基本是一兩個月加一點新內容,讓靜態(tài)的無極一點點動起來,從什么感覺都沒有,到里面的感覺越來越清晰,大約有個認識后,老師才說這就叫開合。
無極樁絕不是死站著不動的,開始是空空如也,那是養(yǎng)人呢。真把練的東西擱進去,內部動的可大呢,比掄胳膊、踢腿要難得多,累的多。你想啊,髖部、腰腹、背部,這些部位平時都是給胳膊腿作力學支撐的地方,現(xiàn)在讓他們動起來,甚至還得比胳膊腿活絡,這得費多大的勁吶?。∵@幾塊一動起來,牽動四肢百骸,內摩五臟六腑,氣血灌注筋脈,一會兒汗就下來了!當時就明白為什么先養(yǎng)后練了!就因為這東西太個別了,肌肉再壯實的人,開始就上這個,他也受不了,一樣呲牙咧嘴。所以老老實實從靜中求,從慢中求,長筋騰膜——不是不想快,是根本快不起來!
只有這個過程,才能由弱轉強,才有資格和先天條件好的人一較高下,否則慢慢悠悠的內家拳,怎么能在江湖上享這么大的名氣呢?
關于呼吸,我想先賣個關子,宋氏的呼吸法很特別,開始只是自然,而后要求在吸氣、呼氣、閉氣三種狀態(tài)下皆可發(fā)勁,能如此,所發(fā)之勁可以說是“五臟之力”。
***************
宋世榮是李能然先生十大弟子之一,他所練之形意拳術,別具一格,有很多獨到之處,是形意拳術門派中屈指可數(shù)的人物之一。
宋世榮,字約齋,北京市人,一八四九年七月生于北京,逝世于一九二七年九月,終年七十九歲。
他于十七歲遷居山西省太谷縣,以修理鐘表為業(yè),于次年拜在形意拳名家李能然名下從學形意拳術。由于他刻苦練功,精心研究,反復揣摩,因此他對形意拳術之精義,造詣很深,終于掌握了形意拳術之真諦。特別是對于內勁功夫的研究,更為突出。他一生視拳藝如珍寶,不輕易傳授于人,擇徒甚嚴,教徒更嚴,畢生只教徒二十余人,但個個都很出眾,如宋虎臣、宋鐵麟、賈蘊高、任爾琪等人,都是當時省內外形意拳術之名手。因而他在形意拳術門派中能獨樹一幟,別具風格。解放以來,在全國多次的運動會上表演,宋派形意拳術都得到了武術界的好評。
宋世榮,不僅練就了一身絕妙的功夫,而且有很多創(chuàng)新,如他所創(chuàng)編的《內功盤根》、《徒手十六把》、《麟角刀》等套路,都能體現(xiàn)出陰陽內勁,形神合一,內外兼修之特點。不論在上、中、下之架勢中,還是在手、眼、身、步法之轉動運行中,或是在絞、叉、勾、壓、扎、弓、掛、挑、刺、劈的動作中,都能體現(xiàn)出靈活多變,勁節(jié)合度,陰陽分明,不僅是健身之妙法,而且有很高的技擊價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