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讀書就不容易,更不用說堅持考到殿試的了。我國古代的國家考試——科舉,自清朝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舉行過后,即行廢止,距今才不過短短 100年的時間,但很多人對科舉考試制度都一知半解,以為考上了秀才,便可以考舉人,考中了舉人之后,就可以到京城考進士;其實這過程并不那么簡單。
考生需通過縣考、府考和院考之后,才能取得秀才資格。秀才考試,稱為童試。童試通過之后,再參加府試;府試通過之后,才能參加院試。縣試和府試分別由知縣和知府主持,院試則必須由欽派的學政主持。童試每三年舉行兩次,大縣錄取三四十名,中縣二三十名,小縣十余名。以清朝為例,中進士的步驟大概是:
參加童試(童試分為縣試、府試、鄉(xiāng)試):首先參加每年二月舉行的縣試,連考五場,通過后參加每年四月舉行的府試,連考三場,府試通過以后可以參加每三年舉辦兩次的院試,院試也通過的話,恭喜你,你已經(jīng)是生員了,也就是秀才,生員分為三等,廩生、增生、附生,接著參加生員內(nèi)部考試科試,通過的話,就獲得了參加鄉(xiāng)試的資格。
鄉(xiāng)試:生員通過科試以后(原則上是廩生、增生加上附生的前三名才能參加,但是實際上只要通過科試的都可以參加)就可以參加每三年一次的鄉(xiāng)試了,鄉(xiāng)試如果也能通過,那就是天大的好消息了,你擺脫了終生不舉的尷尬,成為了一名舉人!注意,有過失而罷黜的官吏、街頭藝人、妓院之人、父母喪事未滿三年的不準參加考試。
鄉(xiāng)試中試的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叫亞元,第三名至第五名稱經(jīng)魁,第六名叫亞魁,第七名以下,均稱文魁。新科舉人由各省布政司發(fā)給第二年赴京師參加會試的車馬費及購置頂戴、衣帽及匾額的費用,秀才穿著的藍綢青緣袍可以脫下,換穿青綢藍緣袍的舉人服,帽飾也由銀雀改銜金雀。會試照例在鄉(xiāng)試舉行過后的第二年三月舉行,由禮部主持,通稱 “春闈” 。這是科舉考試最重要的一場考試,錄取率也最低,會試錄取的稱 “貢士” ,有了貢士資格,就能參加最后一關(guān)考試——殿試。會試錄取人數(shù)按南、北、中三個區(qū)域比例來定,多的時候雍正八年錄406名,少的一次乾隆五十四年錄96名。會試中榜以后稱貢士,但習慣上一般會試考過了,就叫進士了。不過我們還是得嚴謹一點,取得貢士身份之后,接下來就得參加由皇帝老爺親自開考的殿試了。
殿試等第分一甲、二甲和三甲。所有參加會試合格的貢士均可列名,除一甲三名外,二甲和三甲的人數(shù)各科不一,大體二甲約一百余名,三甲約二百余名。一甲第一名稱狀元,賜進士及第。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均稱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稱賜進士出身,第一名叫傳臚,三甲進士稱同進士出身。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科舉考試順序是絕對不能帶入現(xiàn)代教育體系的,童試絕不是幼兒園升小學,童試屢考不過的讀書人大有人在,道光年間多次有百歲童生參加院試的記錄。
中進士難度更大。古代科舉,一人得中,乃是舉整個宗族之力才能辦到的事情。而現(xiàn)在讀北大清華,靠一個家庭就可以支撐了??婆e三年開科一次,在漫長的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也就產(chǎn)生出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北大一年招本科生大約3300人,清華也當差不多,合計6000人,大約只要20年的時候,就能培養(yǎng)出12萬的清華北大畢業(yè)生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