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詩仙李白之謎》首次在中國大陸出版單行本。是時候重新認識一下李白了!
本文為《詩仙李白之謎》的前言,標題為編者所加。
李白有哪些與眾不同之處
研究歷史人物,要想掌握他的特點,了解他的為人與風格特異處,辦法之一,就是拿他和同時代的人作比較。假如他對某些事件的看法和處理方式與眾不同,甚至和周圍接近的人也不相同,那就必定有其思想上的原因。如再進一步深入考察,就有可能了解到他所接受的教育或其人生經(jīng)歷的其他方面均有其特異之處。這應(yīng)當是歷史研究中可以采用的一種簡單易行而且頗為可靠的方法。研究古代作家,更應(yīng)注意運用比較的方法。因為那些杰出的作家,感情濃郁,個性突出,更易與周圍的人區(qū)別開來。后人若能進行各種不同角度的研究,也就容易把握他的特點,從而使這一研究工作更具體,更深入。李白的為人,頗與眾不同。神情瀟灑,穎脫不群,應(yīng)當與他天生的材質(zhì)有關(guān),但也有其獨異的文化背景。這種矯矯不群的風格,正說明了他的出身、經(jīng)歷和所受的教育與時人不同,因此他觀察問題的角度與處理問題的方式,也與時人不同??梢哉f,李白個人事業(yè)上的成功與失敗,都與這種文化背景有關(guān)。分析這種文化背景,拿他和盛唐其他詩人作比較,也就是一件令人深感興趣的事。大家知道,唐代社會很開放,宗教信仰很自由,儒、釋、道并行,文士都有三者兼崇的作風,只是各有所偏罷了。李白人稱詩仙,自然偏于信奉道教;王維人稱詩佛,自然偏于信奉佛教;杜甫人稱詩圣,自然偏于信奉儒家。應(yīng)該說,儒家重視人倫物理,把人生價值寄托在三綱六紀的實施上,不重來世或現(xiàn)世的成佛或成仙,因此它與宗教是有區(qū)別的。中國以儒家宗旨為立國之本,士人無不接受有關(guān)儒家的教育,因此,他們的立身行事,都與儒家制訂的各項準則有關(guān)。杜甫人稱“一飯不忘君”,立志“致君堯舜上”,終身都在為實現(xiàn)儒家的道德規(guī)范而奮斗。王維中年之后信奉佛教,常是過居士生活,但他仍在朝為官,可見他還是不忘塵俗。當他十七歲時,曾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曰“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其后他以被迫接受安祿山逆命而受囚系,其弟王縉已居高位,遂上表請削己職以贖兄罪,因得解釋。王維晚年時,王縉遠在蜀地任職,王維遂上《責躬薦弟表》曰:“弟之與臣,更相為命,兩人又俱白首,一別恐隔黃泉。倘得同居,相視而沒,泯滅之際,魂魄有依。伏乞盡削臣官,放歸田里,賜弟散職,令在朝廷。”手足之情始末不渝,令人感動。李白的情況與此不同,按李白排行十二,足見其兄弟群從之多,只是在他詩文中從未出現(xiàn)一人名字。直到他以永王璘事獲罪而下獄,在《萬憤詞》中悲呼“兄九江兮弟三峽”時,仍然不提兄弟之間來往的絲毫蹤跡。這在注重家族關(guān)系的中國士人中,情況顯得很特殊。與此相同,李白在詩文中也很少提到父母,以致后人無法知道其名字。王琦為李白《萬憤詞》作注,云“太白詩中絕無思親之句”,這在當時其他文人中也是不多見的。李白自稱是涼武昭王暠之后,但他從未系統(tǒng)地追述過上代情況。杜甫可就不同了,遠祖杜預(yù),功業(yè)、學(xué)術(shù)均極突出;祖父杜審言,以詩歌著稱當世;叔父杜并,為父報仇不惜身殉,這些都是杜甫引以為榮的事,屢在詩文中提及。《進雕賦表》中說:“自先君恕、預(yù)以降,奉儒守官,未墜素業(yè)矣?!彼簧紴槠渥嫦取皞髦匀柿x禮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志》)而自豪,可見其伏膺儒術(shù)之真誠。杜甫屢次提及其父杜閑和幾個兄弟,感情極為深厚。這些地方,充分反映出了中國士人注重倫理道德和注重家族關(guān)系的特點。在這些地方,李白卻是完全不同,這不能不引起讀者的詫異。李白與妻子的關(guān)系也與他人不同。他二十五歲之后離鄉(xiāng)浪游,到了楚地安陸,故相許圉師家妻以孫女,招他為婿,生有子女。但在婚后不久,又出外長期浪游。天寶年間,李白任翰林待詔失寵,賜金還山,乃東游梁宋,故相宗楚客家又妻以孫女,結(jié)果婚后不久又出外長期浪游,而把前妻所生的年幼子女一直寄放在山東,讓他們在無至親照料的情況下生活。李白的前后婚事,在唐代詩人中沒有相近的例子;他對家庭的態(tài)度,也與其他詩人大不相同,因此日本研究李白的專家筧久美子教授批評道:“李白身為一家戶主,或作為一位丈夫,是指望不上、靠不住的;他是一個對家庭不負責任,與家庭不相稱的人?!保ā独畎捉Y(jié)婚考》,載《中國李白研究》1990年集下,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在封建社會中,閨闈之內(nèi)的私情向來被人認為不能見諸文字,因此在詩人筆下,言及夫妻情誼的詩篇不多見,但杜甫這位重視倫常的大詩人,卻是留下了好幾首敘及妻室的詩篇。當他在安史之亂中身陷長安,懷念居住鄜州的一家老小時,作《月夜》詩曰:“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王嗣奭《杜臆》釋之曰:“公本思家,反想家人思己,已進一層。至念及兒女不能思,又進一層。五、六語麗情悲。末想到聚首時對月舒愁之狀,詞旨婉切。公之篤于伉儷如此?!倍鸥Φ倪@種家庭觀,以及與妻子之間感情上的聯(lián)系,與李白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可以附帶一提的是:李白為兒女取的名字也極奇特。兒子大名伯禽,小名明月奴;另一個兒子叫頗黎,還有叫天然的;女兒則名平陽,這與國人取名的習慣完全不同。杜甫為兒子取名宗文、宗武,就是完全符合命名規(guī)范的了。俗語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李白在家與父母的關(guān)系,在詩文中幾乎沒有什么記錄;但他長期在外浪游,結(jié)交的朋友不少,平生也確以友誼為重。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還提到:“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慟哭,若喪天倫……遂權(quán)殯于湖側(cè),便之金陵。數(shù)年來觀,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身洗削,裹骨徒步,負之而趨,寢興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于鄂城之東?!边@也就是一件極為奇怪的事了?!缎⒔?jīng)》上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崩畎讌s用刀子去把朋友尸骨旁的肉剔盡。從一個儒家文化哺育下成長的士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歷史上也從未見到過有哪一位詩人曾用這種辦法葬友的。李白此舉,足以證明他所承受的文化背景與同時其他文士大有不同。在這一事件中,又可看出李白平時常攜帶兇器。他在《敘舊贈江陽宰陸調(diào)》詩中說:“風流少年時,京洛事游遨。腰間延陵劍,玉帶明珠袍。”《留別廣陵諸公》詩中說:“金羈絡(luò)駿馬,錦帶橫龍泉?!闭f明他平時就規(guī)仿俠士,仗劍出游。但崔宗之《贈李十二》詩中又說:“袖有匕首劍,懷中茂陵書?!眲t是李白平時又袖藏匕首,這就像是專為斗毆殺人而準備的兇器了。李白是真殺過人的。魏顥《李翰林集序》曰:“少任俠,手刃數(shù)人。”這恐怕也是唐代其他詩人從未有過的經(jīng)歷。盛唐詩人中有豪俠之風者甚多,《唐才子傳》卷三記王之渙事,曰:“少有俠氣,所從游皆五陵少年,擊劍悲歌,從禽縱酒。”高適也以豪俠自許,《別韋參軍》曰:“二十解書劍,西游長安城。”《淇上酬薛三據(jù)兼寄郭少府微》詩曰:“北上登薊門,茫茫見沙漠。倚劍對風塵,慨然思衛(wèi)霍?!钡麄儚奈窗l(fā)展到“手刃數(shù)人”的地步。盛唐詩人多有邊塞之行,像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崔顥等人都有過這方面的經(jīng)歷,高適、岑參且以寫作邊塞詩享大名,但李白卻無邊塞之行的記錄。他的壯游,限于人們常來常往的一些地方。按李白的平生所尚來說,理當從軍邊疆,一展豪情壯志,但他既不從軍又不去邊塞,這種情況也與其他詩人不同。這時唐王朝與邊疆民族常有沖突,還引發(fā)了幾次激烈的戰(zhàn)爭,如與吐蕃爭奪石堡城,與南詔戰(zhàn)于西洱河。漢族文人持尊王的態(tài)度,往往不分青紅皂白,同仇敵愾,丑詆異族,李白卻持相反的態(tài)度,反對這類戰(zhàn)爭。而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zhàn)爭中,由于明皇的一紙分鎮(zhèn)詔書,形成肅宗與永王李璘的擁兵對立。李白作為參與永王幕的名士,遭到了政治上的嚴懲。這番政治上的抉擇,又是與同時其他詩人截然有異的地方。由此可見,李白的思想與作為跟同時其他詩人很不相同。通過比較,情況當更為明朗。研究工作者如能對他的特異之點一一作出解釋,也就可以掌握到他所特具的文化背景,從而揭開籠罩在李白身上的疑團。——李白撲朔迷離的身世
——李白及其家人名字寓意之推斷
——李白兩次就婚相府所鑄成的家庭悲劇
——李白何以會對唐王朝與邊疆民族的戰(zhàn)事持客觀的態(tài)度
——李白的縱橫游俠之風與蜀地區(qū)域文化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李白剔骨葬友的文化背景之考察
——李白榮膺“謫仙人”稱號之分析
——李白在諸王分鎮(zhèn)問題上遭致失敗的根本原因
——李白接受的是怎樣一種教育
——李白屢遭挫折與倍受贊譽之兩面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