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國中央銀行
各國央行名稱各不相同,行使的職責大體一樣。比如中國叫“中國人民銀行”,美國叫做“美國聯(lián)邦儲備委員會”,日本叫做“日本銀行”等。各國央行不是外匯市場的直接買賣者,但是由于央行決定了本國的利率、貨幣政策、以及本國外匯儲備的構成等,所以,央行的一舉一動都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匯率走勢。
央行還可以通過商業(yè)銀行直接對外匯市場加以干預,對它認為不利于經濟發(fā)展和市場穩(wěn)定的外匯匯率加以干涉,從而使外匯市場及本國匯率恢復正常狀態(tài)。比如在西方發(fā)達國家中,日本中央銀行是較多干預外匯市場的。在2003年以前,日本央行對日元的過度升值和美元的貶值多次進行干預,其干預的方式可分為第一,口頭干預--向交易銀行詢價、有關官員講話等;第二,實際介入市場--委托商業(yè)銀行買入美元賣出日元等;第三,與其他國家央行進行政策協(xié)調。央行的每一次干預行為,都會造成匯率的較大波動。
展開剩余81%
在我國,中國人民銀行直接對外匯市場加以管制。由于人民幣還不是自由兌換貨幣,所以,中國央行為了維持人民幣對美元等一攬子貨幣的匯率穩(wěn)定,需要不斷地購買國內市場出現(xiàn)的外匯,這樣才能阻止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這些外匯形成我國外匯儲備的來源之一。中國人民銀行每天公布的人民幣兌各種貨幣的中間價,更是直接決定了人民幣的匯率,其數值的變化也對外匯市場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近年來,中國央行及其主要官員的言行成為外匯市場關注的重點之一。
(二)商業(yè)銀行
當我們需要外匯向銀行購買時,銀行要通過外匯市場取得外匯,反之,當我們把手中持有的外匯出售給銀行,銀行為了規(guī)避匯率風險,也要把這些外匯在外匯市場對沖出去。一般情況下,商業(yè)銀行是不會過多持有外匯現(xiàn)金或外匯敞口(外匯收支的不平衡)的。在我國,銀行規(guī)定個人一天之內從存款賬戶提取外匯時不能超過1萬美元(或相當額),購買外匯也有一年內不能超過5萬美元(或相當值)的限制。在日本,很難從營業(yè)所隨時提取外匯的,即使是在支行,在事先沒有預約的情況下,往往也難以一下提取或兌換較大數額的外匯(比如1萬美元以上)。這些措施都是銀行為了規(guī)避外匯匯率風險采取的對策。在對公業(yè)務中,銀行也要通過事前預約、外匯期貨、外匯期權等等措施,盡最大可能把匯率波動的風險化解。
銀行在日常業(yè)務中除了滿足客戶對外匯的買賣需求外,銀行自身也會根據外匯市場的匯率波動,主動參與外匯買賣,通過匯率波動的差價獲取利潤。在大部分銀行中都設有外匯交易部門,它們以100萬美元為一個交易單位,每天進行著數以萬計的巨額交易,由此各國數以百計的商業(yè)銀行成為外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也是外匯交易額的最大貢獻者。
(三)進出口企業(yè)
進出口企業(yè)往往是外匯市場上根據實際供需關系進行交易的市場參與者。比如一個企業(yè)出口一批貨物后收取到以美元結算的貨物款,這筆款項要在外匯市場兌換為本幣,反之,如果要進口一批貨物需要支付的美元也要在外匯市場取得。進出口企業(yè)需要購入的外匯或者需要出售的外匯都離不開外匯市場,而且不可能因為當時匯率的上升或下降而停止或取消進出口貨物的交易,所以,進出口企業(yè)成為外匯市場的堅定的參與者。隨著國際貿易的快速發(fā)展,各國的進出口數額不斷攀升,現(xiàn)今每年的世界進出口總額已經超過10萬億美元,這些貿易款的國際結算也增加了外匯市場的成交量。
在實際交易活動中,進出口企業(yè)也會利用外匯期貨、外匯期權、掉期交易等等方式規(guī)避匯率波動的風險,這些交易工具和交易方式大多是在外匯市場實現(xiàn)的。
(四)外匯交易中介商
外匯交易中介商是把外匯買家和賣家撮合在一起的中介機構。他們自身不買入或賣出外匯,只是把買者和賣者聯(lián)結起來,他們的存在使外匯市場的運轉更為順暢,尤其是為大宗的買賣提供了便利和可能。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外匯中介商是最活躍的金融行業(yè)之一。隨著現(xiàn)代通訊手段的提高和信息更新的加快,銀行之間直接交易增加,這可以進一步減少成本,縮短交易時間,所以,外匯中介商的影響可能逐漸減少。
(五)保險公司等投資機構
各國的社會保險、生命保險、各種基金等等投資機構和投資組織是外匯市場的又一個主要參與者。在這些投資機構的投資組合中,外匯市場往往是他們投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在某些特定時期,外匯市場是他們的主要投資工具。在上個世紀中后期,日本保險行業(yè)的巨額資金是外匯市場的一大主力,他們的買入或賣出往往會成為短時間內美元/日元上升或下降的風向標。
(六)對沖基金
曾經盛極一時的對沖基金是外匯市場的生力軍。其典型代表就是索羅斯的量子基金。這些對沖基金的特點之一就是可以在很短時間內,集中巨額資金并利用金融杠桿等交易工具,利用外匯市場的波動獲取巨額利潤。比如在1992年9月,索羅斯根據英國和歐元區(qū)的經濟狀況、利率水平以及潛在的問題等因素,判斷英鎊幣值被高估,所以大量做空英鎊并買入德國馬克、意大利里拉等貨幣,結果英鎊如期下落,雖然英國央行全力救助,但當時英國的外匯儲備只有大約400多億美元,而僅僅索羅斯就做空相當于1000億美元的英鎊,最終英國央行無力支持英鎊,任由其貶值并退出歐洲貨幣聯(lián)合。索羅斯在那次英鎊貶值的交易中共獲利約10億美元。
對沖基金利用其廣泛的信息渠道、先進的分析方法和交易方式常常在外匯市場呼風喚雨,在影響匯率走勢和波動幅度的同時,從匯率差價中獲取巨額利潤。在此次美國金融危機爆發(fā)前,眾多對沖基金活躍在外匯市場上,它們大多是外匯市場每一次大的波動的推波助瀾者,也可能是大的獲利者。這些對沖基金在外匯市場的投機交易中,增加了市場的流動性,也擴大市場的成交量,是外匯市場不可缺少的一個參與者。
(七)個人投資者
個人投資者的交易額在外匯市場的成交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但是個人投資者的隊伍增長較快,也是外匯市場的一個新生力量。個人投資者大多也是投資與投機的混合體。由于投資條件和各國相關規(guī)定的改變,個人投資者越來越容易參與到外匯市場里。特別是互聯(lián)網的普及,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個人投資者的人數急劇上升,成為外匯市場的一個較新的參與者。他們的交易額雖然所占比重不大,但是由于涉及人數較多,所以,個人投資者在外匯市場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由于外匯市場的參與者或者是根據供求關系、或者是根據投機因素進行外匯買賣,所以,外匯市場永遠存在買家和賣家,永遠會有交易行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