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文化
色彩給世界帶來不一樣的精彩,我們的生活也離不開染料。幾千年前,古人就開始利用植物給物品染色。植物染色是指利用大自然中自然生長的各種含有色素的植物提取色素來對被染物進行染色的一種方法。染料大部分都來自植物根、莖、葉、花、果皮等部位的色素。
染料植物:鹽膚木
“你喜歡什么顏色?”小編相信絕對會有相當一部分人會選擇黑色?;蛟S會覺得黑色耐臟,或許會覺得黑色比較神秘、亦或者就是覺得黑色比較百搭、顯瘦,當然,也有可能就是單純的喜歡黑色,就是想要這種“五彩斑斕”的黑。
染料植物:黑色
秦始皇畫像
黑色,不僅是夜的特征、光明的對立面,也曾是中國古代帝王將相推崇的貴族色彩,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和威嚴。我國古代不同時期對待黑色的態(tài)度很不一致。在秦朝,由于秦始皇認為秦滅周是以水德戰(zhàn)勝了火德,因此“衣服、旄旌、節(jié)旗皆上黑”;漢朝建立初期,承襲了秦王的“黑色癖好”,漢文帝贊賞“身衣弋綈”,弋綈是指黑色粗厚的絲織物。文武百官則“雖有五時之服,至朝皆著皂衣”,所謂的“皂衣之吏”即源于此。皂,最主要的意思是黑色,與白色相對,故有“不分青紅皂白”一說。
漢朝分裂后,魏晉時期仍崇尚黑色。當時的都城建康(今南京)以“染黑”著稱,據(jù)說秦淮河南有個地方的貴族子弟都穿黑色綢衣,即烏衣,以顯身份尊貴,此地便被稱作“烏衣巷”。還記得語文課本中要求背誦的那首《烏衣巷》嗎?經(jīng)過唐代大詩人劉禹錫這首傳世之作的渲染和宣傳,曾經(jīng)“烏衣云集”的地方,如今也成為了中國最知名的古巷景點。
染料植物:鹽膚木
△其貌不揚的鹽膚木
傳統(tǒng)染黑色主要是用五倍子。五倍子是一種蟲子,寄生在一種叫做“鹽膚木”的植物中。鹽膚木(Rhus chinensis)漆樹科鹽膚木屬,落葉小喬木或灌木。奇數(shù)羽狀復葉,葉軸上有較寬的葉狀翅,葉邊緣有明顯鋸齒;鹽膚木的雌雄花“分居”在不同的花序上,雄花序大,花序軸上沒有毛,雌花序的花序軸上卻長滿銹色的絨毛;白色小花排成寬大而多分枝的圓錐花序。
△果實上的“鹽膚”
鹽膚木得名的由來,特別有意思。它的果實上,常常會覆蓋有一層半透明白色的結(jié)晶狀物質(zhì),似白霜,似鹽花,也就是所謂“鹽膚”。其果實成熟時為紅色,生食味道酸咸可以止渴,有一些地方也會直接用鹽膚木的果實泡水代醋用。
△蚜蟲寄生后形成的蟲癭
鹽膚木還有另外一個更加著名的名字“五倍子樹”。所謂五倍子,就是一種寄生在鹽膚木的蚜蟲在其幼枝和葉上形成的蟲癭。蟲癭其實就是寄生生物生活的“房子”,是植物組織遭受昆蟲等生物取食或產(chǎn)卵刺激后,細胞加速分裂和異常分化而長成的畸形瘤狀物或其他形狀的突起。用于染色的部分也不是蟲子本身,而是被蟲叮咬的部位。主要是因為被叮咬的樹皮會分泌出單寧物質(zhì)(又稱鞣質(zhì),是一種具有多元酚基和羧基的有機化合物)。當單寧和鐵鹽作用時,就可將織物染成黑色?!侗静菥V目》中對其培植有所介紹,須“生于膚木葉上”。同時指出了五倍子的染色功用: “九月采子,曝干,染家用之……皮工造為百藥煎,以染皂色,大為時用。”
△剝開五倍子,里面全是蟲子.
五倍子除了是中國古代的纖維染色材料外,也是最早用于鋼筆使用的藍黑色墨水的染料。此外,我國古代染黑的原料多為含有單寧的植物。古代文獻記載用來染黑的植物還有橡樹、鼠尾草、烏桕、狼把草等,利用這些植物的樹皮、葉、果實外皮、殼中含有的單寧和鐵鹽作用,將織物染成黑色。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植物染料研究》譚光萬
《草木情緣》潘富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