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天星斗”的時代:中國文明的初始密碼
“逐鹿中原”的文化中心觀念在這個邦國時代并不適用。
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至前2000年,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存在著發(fā)展水平相近或一脈相承的眾多史前文明,如甘肅陜西西部的大地灣文化、浙江余姚一帶的河姆渡文化、黃河中下游的龍山文化、長江三角洲的良渚文化、陜西河南一帶的仰韶文化等等。
它們就像天上星羅密布的群星一樣,散布在中國的四面八方,因此被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稱為“滿天星斗”的時代。
直到夏商時期,這種邦國林立的狀態(tài)持續(xù)了大約2500年至3000年時間,幾乎占去了中國文明發(fā)展史的二分之一還多,成為中國文明的奠基時期。
隨著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滿天星斗”模式的提出,這段邦國時代打破了我們以往根深蒂固的古中原中心、漢族中心、王朝中心的傳統(tǒng)觀念。它以多元中心的布局和文明遺跡給出中國文明起源的最優(yōu)解釋,正如蘇秉琦先生所說“中國文明的初始秘密就藏在新石器時代的物證里”。
那么,我們先來看一下“滿天星斗”的時代,都有什么樣的代表性文明?
根據(jù)蘇秉琦先生的劃分,這一時期的中國古文化共有六大區(qū)系:
(一)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西北區(qū);
(二)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區(qū);
(三)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區(qū);
(四)以環(huán)太湖為中心的東南區(qū);
(五)以環(huán)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區(qū);
(六)以鄱陽-珠三角為中軸的南方區(qū)。
新石器時代的滿天星斗之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類型如下:
一、西部豪強:大地灣文化(距今約7800年)
位于中國西北甘隴地區(qū)的大地灣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策源地之一。特征鮮明的大地灣文化是中國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又是西北地區(qū)最早產生的農業(yè)文化。
在大地灣一期的灰坑中,還采集到了距今約7000年的油菜籽,這是中國同類作物中時代最早的標本。
拉開“滿天星斗”時代大幕的正是這個“西部豪強”與同時期中原地區(qū)的仰韶文化。
之所以說它是“西部豪強”,是因為公元前5000年,仰韶文化向西擴張,在關中一帶遭遇了正向東擴張的大地灣文化。兩股新石器時代強勁的勢力激烈碰撞之后,產生了新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大地灣文化與仰韶文化相遇、融合
原本的中原仰韶文化也因此轉變成為了廟底溝類型,也就是普遍認為的黃帝時代的文明。
所以中原文明的蛻變過程,與甘肅東進的大地灣文化的融合密不可分。一東一西兩股文化在碰撞間,迎來了這滿天星斗的邦國時代。
二、黃河流域的代表:仰韶(距今約7000年)—龍山文化(距今約4800年)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彩陶文化的曙光,同時也是華北地區(qū)旱地粟作農業(yè)的代表。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仰韶文化地區(qū)出現(xiàn)了大舉西遷的墾荒浪潮。正是在這種不同文化間接觸、融合中,形成了龍山文化。
所以龍山文化綜合繼承了仰韶文化、山東的大汶口文化等,進入銅石并用的時代。陶器的發(fā)展也從彩陶發(fā)展為幾何紋的黑陶。于是,黑陶成為龍山文化的特色。
龍山文化的特色:黑陶
龍山文化時期,各地分別以快輪制陶、養(yǎng)蠶繅絲、專業(yè)治玉、漆器工藝、燒制石灰、夯筑技術、冶金等技術,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
這些新技術一旦出現(xiàn),就會有一個推廣過程,即匠人流動、文化傳播的過程。于是,“滿天星斗”的鼎盛時期到來了。
三、長江流域的象征:河姆渡(距今約7000年)——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年)
正如仰韶文化代表了黃河流域一樣,發(fā)現(xiàn)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則是長江流域史前文化的象征。不止是陶器,河姆渡文化的象牙雕刻也非常流行,那些寫實風格的魚鳥蟲豬和稻谷紋成為這里的典型。
所以,河姆渡文化是華南水田稻作農業(yè)的代名詞。
其后,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相繼在河姆渡文化的影響下發(fā)展形成。良渚文化中一些陶器刻畫的蟋蟀、禽鳥紋是其他文化罕見的特征,尤其是它的玉石器最為突出。
而這些文明具有什么樣的邦國時代特征呢?
首先,它們是沒有防御城墻的“古國”。
在這些早期的中國眾多“古國”中,都城并沒有發(fā)展出擁有戰(zhàn)爭防御功能的城墻,意味著那時各地部落之間并沒有處于時刻備戰(zhàn)狀態(tài),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或者部落決戰(zhàn)并不經常發(fā)生。這是因為滿天星斗的格局讓部落之間存在恰當?shù)木嚯x,于是彼此之間和平的交流形式大過資源競爭的戰(zhàn)爭沖突。
考古學家許宏認為,中國沒有像西方一樣發(fā)展出有我無他的一神教精神獨裁,而是傾向于多元合作的特征,正是與持續(xù)數(shù)千年的滿天星斗格局有關。
其次,玉器工藝達到了史前巔峰。
季羨林先生說:“如果用一種物質來代表中國文化,那就是玉?!?/p>
公元前三四千年左右,燕山南北的紅山文化和長江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正是我國史前時代的兩個玉文化中心。
它們分別出現(xiàn)了以豬龍或以琮璧為中心的玉禮器系統(tǒng),將玉器工藝推向中國史前文化的最高峰。
特別是良渚文化在影響力上超過了紅山文化,就像同時期古埃及人建造的金字塔、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創(chuàng)造的世界最早文字一樣,作為禮器而存在的玉文化成為中國邁入文明時代的獨特標志。
從出土的玉器來看,良渚人已經掌握了用線切割的制作工藝,有的花紋只有0.1毫米寬,就像頭發(fā)絲那樣細。而從陪葬的玉器規(guī)??梢酝茢啵间救艘呀洺霈F(xiàn)了明顯的貧富分化現(xiàn)象。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
再次,發(fā)展趨勢是從多元走向一統(tǒng)的重組過程。
中國文化呈現(xiàn)出多元性和一統(tǒng)性特征,又歷經千年不絕。從數(shù)千年的滿天星斗時代來看,正是因為不同地區(qū)的文化交流、族群之間的重組形成的。
如黃河流域,自西向東,從龍山文化到老官臺-大地灣文化、磁山-裴李崗文化、后李-北辛文化,雖然各有各的起源和特征,但是在經濟類型、日用陶器的制法等多個方面都表現(xiàn)出一定共性,這暗示著它們曾經存在著聯(lián)系。
再如,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影響力從關中向北達到黃河河套地區(qū),向西直達甘肅青海交界,向南到長江沿岸,向東到山東腹地。特別是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龍山時代,以灰、黑陶的三足器具、圈足器具為共同特點,幾乎整個黃河、長江流域呈現(xiàn)出了很大程度的一致性。
于是,八方文化精華集聚中原,出現(xiàn)了以傳說中堯舜為代表的“中國”。此后,從堯舜時代的“中國”到秦皇漢武帝國時期的“中國”,又經歷了多次重組,這才形成了多源一統(tǒng)的中國格局。
處在中華文明的奠基時期,“滿天星斗”的邦國時代,不僅為中華五千年歷史找到證據(jù),更正了黃河流域為中華民族唯一搖籃的一元說觀念,見證了中國文化的初始秘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