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體裁大致可以分成'有韻為文,無韻為筆'(《文心雕龍·總術》)兩種。在韻文之中,詩歌與辭賦是主要的代表性文類。兩千多年來,在不同時代的社會土壤里,都生長出了具有時代特色的藝術花朵。漢賦同晉書、唐詩、宋詞、元曲、散文、明清小說一道,共同組成了蔚為壯觀的中華文化藝術長廊。
賦體的出現(xiàn)僅晚于詩歌,是較早的文學體裁。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賦在不同時空,均有精彩紛呈的表現(xiàn)。在不同時空,賦的演化脈絡清晰,特征鮮明,在賦的王國里爭奇斗艷,成為壯觀亮麗的一道風景。
一、辭賦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1、非詩非文,亦詩亦文。賦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有韻文體,屬于獨立的文學體裁。說它是文,它講韻,講對仗;說它是詩,它鋪陳直敘。晉代陸機作《文賦》,明確了詩與賦的區(qū)別:“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流亮。”意思是說,詩抒發(fā)感情要綺麗細膩;賦鋪陳事物要清晰明朗。
陸柬之書《文賦》
2、“不歌而誦”。《漢書·藝文志》中說:“不歌而誦謂之賦?!?strong> 詩詞曲都能歌唱,而賦不能歌,只能朗誦。漢代文人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幾乎全都不依賴音樂,歌詠,而靠寫在竹簡、絹帛之上,或吟誦于唇間而流傳,人們遂稱這種“不歌而誦”的文體為“賦” 。賦雖然和詩一樣講究韻律,但賦的韻律是為了誦讀,而不是為了配樂演唱。
3、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劉勰《文心雕龍·詮賦》中說:“賦者,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鋪采摛文”,一指賦的寫作技巧,即鋪陳直敘,不取比興;二指語言特點,即文辭華麗;“體物寫志”,即通過摹寫事物來抒發(fā)情志,寄托諷喻之意。表明賦的寫作手段和寫作目的。“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就是藝術形式與思想內容的統(tǒng)一。
(二)藝術特征
1、聲律。賦亦詩亦文,在體制上要求必須押韻。賦的押韻不像詩那么嚴格,有的一句一押,有的隔句一押,有的三四句或四五句一押。最基本的是隔句相押,《詩經》、《楚辭》的手法是相近的。無須一韻到底,也可以平仄兼押,也可以換韻。有的大賦,像左思的《三都賦》、庾信的《哀江南賦》,換韻竟達幾十次。換韻的方法,有的與內容段落相一致。如江淹的《別賦》,許多段是一韻到底,換韻則另起一段。
2、句式。賦將散文章法與詩歌韻律合一,句式長短錯落,聲韻和諧,多用排比、對偶,以鋪陳事理、保存詩意。排比句和對偶句在不同時期的運用特色,成為區(qū)分不同賦體的主要參照。
排比句,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來鋪排同一類事務。漢賦往往用多句排比。如《阿房宮賦》中:“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極盡鋪陳之能事。
文征明書《阿房宮賦》冊頁局部
對偶句在賦中的運用,也是賦體文學的一大特色。漢賦中很少用對偶。比較早用對偶句的是西漢王褒的《洞簫賦》。即使有一些對句,也不限于四六對,也不回避同字對。如揚雄《解嘲》“譬若江湖之崖,渤澥之島,乘鴈集不為之多,雙鳧飛不為之少。” 東漢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均有較為精工的對仗。到了魏晉,賦中偶句越來越多,如曹植的《洛神賦》:“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綠波。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 六朝賦中的駢偶,往往全篇都是四字對和六字對,而且盡可能避免同字對。如江淹《別賦》:“風蕭蕭而異響,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滯于水濱,車逶遲于山側。櫂容輿而詎前,馬寒鳴而不息。掩金觴而誰御,橫玉柱而沾軾?!?/strong> 特別是庾信的《哀江南賦》,三千三百余言,除開頭或過渡有少量散句之外,全文都是對仗,而且形式多樣,巧于變化,令人嘆為觀止。唐代繼承六朝遺風,凡作賦皆有對句。
3、寫作特色。一是最講究辭采,以達到典雅和精美的藝術效果。賦的文采主要通過排比、對仗句來表現(xiàn),這也是區(qū)別于散文之處。寫作賦體作品對文人是個考驗。左思作萬言《三都賦》時,精心構思,字勘句酌,歷時十年乃成,后又得皇甫謐作序,由是文重于時,“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p>
二是是鋪張揚厲。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言:“賦者,鋪也。” 鋪敘、夸張、渲染乃賦體特征。司馬相如的《上林賦》,通過“鋪采摛文”的夸張手法,寫出了上林苑的水勢、山形、蟲魚、鳥語、花木、珠玉、宮館等景物,以及皇上在上林苑中大規(guī)模田獵的逸樂情狀,所以劉勰說此賦“繁類以成絕”。賦體的這一特征,對詩文都有影響。 如北朝民歌《木蘭詩》,寫木蘭替父從軍做準備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睂懩咎m榮歸時:“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都是有意的鋪排,烘托氣氛。《岳陽樓記》中寫不同天氣對“遷客騷人”心情影響時,也是一番鋪排:“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薄爸寥舸汉途懊?,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三是善用典故。用典一是古人的寫作習慣;二是用典可以用較少的字表達更多的含義,使賦的語言更加精煉;三是借典故表達某種情感,比如用“李廣難封”來表達仕途不遇的苦悶;最后就是顯擺自己的學識,證明作者讀書多。江淹的《別賦》和虞信的《春賦》,把典故融化在句子里。庾信的《哀江南賦》,用典就有一百多處,可謂空前絕后,讓人不服都不行。
4、寫作內容。賦屬于韻文,適合用賦來表達的主題,遠沒有散文寬泛,多局限于寫景,或借景抒情、或借景明理。如司馬相如、揚雄的一些大賦,像《上林賦》、《長楊賦》都通過繁多的景物描寫,渲染出漢代京都苑囿的空前盛況和帝王田獵的奢靡豪華。
二、辭賦演化趨勢
(一)從詩中來,到文中去。賦是介于詩與文之間的一種邊緣體裁,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郭紹虞先生把賦概括為跨詩與文的“兩棲動物”。
賦的演化,先是從詩中來。班固在《兩都賦》序中說:“賦者,古詩之流也?!辟x由古詩衍化而成賦,所謂“雅頌之流亞”。 最早出現(xiàn)于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騷賦的特征與詩為類。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對古籍分類,將賦和詩分在一起,稱之為“詩賦略”。
辭賦在不同時期,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為不同的面目,但并不相互徹底取代。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后,日益向駢對方向發(fā)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從漢至唐初這段時期,駢賦、律賦側重抒情與辭采,就聲律方面看,近于詩而遠于文。
賦的最終演化,是到文中去。一是向駢文方向靠攏。二是向散文方向發(fā)展。在唐宋古文運動的影響下,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不講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文賦則結構松散,句式靈便,從文面看,近于文遠于詩。
(二)辭賦各體演化都有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也是改革創(chuàng)新的過程。從戰(zhàn)國到北宋,這一千多年,是賦體文學明顯演化時期。宋以后只是一些枝節(jié)上的演化,并沒有獨立形成賦體文學的新形式。每種賦體的起始點不同,至今有的經過千年演化,有的經過兩千年以上的演化。騷體賦和文體賦,從先秦到清代源流不斷; 駢體賦從六朝誕生,歷經唐、宋、元明清;律體賦始于唐朝,在以后各代都有所表現(xiàn)。
每一種賦體,都有所發(fā)展,都有自己的子系統(tǒng)。后一種賦體都是對前一種賦體的繼承和發(fā)展。如文體賦,在不同時期都有時代特征。先秦(屈原,《卜居》、《漁父》、荀賦、宋玉)―漢代大賦—漢末小賦—六朝文體小賦—唐朝仿漢大賦、文體小賦—宋朝仿漢大賦、一般文體賦、歐蘇新文體賦—元明清文體賦。
(三)同一時代,辭賦各體共存,百花齊放,各呈其彩。漢代辭賦有三種基本形式。詩體賦,四言為主,隔句用韻,篇幅較小,蓋由《詩經》演變而來,是詩的散體化;騷體賦,形式與楚辭大體相同,乃由楚民歌演變而來抒情性強;散體賦,句式三、四言至九、十言均有,韻散結合,以體物為主,排比鋪陳,多以問答體形式展開描寫,辭藻富麗,篇幅龐大。
宋代時文人輩出的時代,除了詩詞等藝術形式,騷賦、文賦、律賦等賦體在宋代也被發(fā)揚光大。在騷體賦中,有大量“兮”字的騷體,也有無“兮”字騷體,更有以“辭”、“篇”、“操”為名,形同歌行的騷體;在文體賦中,有仿漢文體大賦。首尾是文,中間乃賦。如蘇門學士張耒的《大禮慶成賦》。 一般文體小賦,更有歐蘇式新文體賦。如張耒《秋風賦》、蘇軾《赤壁賦》,黃庭堅《苦筍賦》皆屬此類。
蘇軾書《赤壁賦》局部
(四) 宋代以后,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五種賦體都有所發(fā)展。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雖興盛流行于不同時代,但宋以后就衰竭了。但因各種賦體均具有不可替代的藝術特色,所以,后世文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繼承和發(fā)展。
1、根據(jù)表現(xiàn)內容的需要,選擇不同的賦體。清代賦家侯心齋說:“今之作者,遇大典禮或用古賦(包括文賦和駢賦);言情適志之作或雜用騷賦、文賦;考試所用皆律賦也。”(程祥棟編《東湖草堂賦鈔》初集卷首) 唐代以后現(xiàn)存賦作的數(shù)量來考察,律賦卻是留存數(shù)量最多的一種賦體。
2、根據(jù)個人愛好,寫作不同的賦體。宋代駢體賦除具備駢體賦注重對偶、用典、聲律、辭藻的一般特征外,或篇幅短小,或與律賦相近,或與文賦相近。如黃庭堅的《放目亭賦》、《劉明仲墨竹賦》,各呈其彩。
米芾書白居易《動靜交相養(yǎng)賦》拓片
(五)古文運動對賦體文學的改造,使之煥發(fā)新生機。漢代以前的賦,生動活潑。經歷六朝至唐的形式上的固化,內容漸趨空洞,走上了程式化、唯美主義、形式主義的歧途。唐代以韓愈、柳宗元為首的文人,掀起變革文風的潮流,橫掃靡靡浮艷的文風。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和“三蘇”等人,把古文運動推向了新的高度。所以,才有文賦的回歸。
三、辭賦分類、演化及其特點
有按賦體總體特征為主分類,如明代徐師曾的《文體明辨》把賦分為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四種,即把騷賦和漢賦都歸于古賦;清代賦學家陸葇編《歷朝賦格》,林聯(lián)桂編《見星廬賦話》,都是采取三分法。即騷賦體、文賦體、駢賦體。想必是把漢賦和唐宋時期的文賦,都歸于文賦;把六朝時期的俳賦和唐朝的律賦都歸于駢賦。
有按不同歷史時期出現(xiàn)的賦體為主,分為五類,即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騷體賦和文體賦是從先秦戰(zhàn)國到漢代形成的文體,駢體賦是六朝形成的文體,律賦是唐代形成的文體,文賦是宋代形成的文體。五種賦體依次演化,脈絡清晰。此種分法得到多數(shù)人的支持。
(一)騷賦的特點?!?/strong>一曰騷賦體。夫子刪詩,楚獨無風。后數(shù)百年,屈子乃作《離騷》。騷者,詩之變,賦之祖也。后人尊之曰經,而效其體者,又未嘗不以為賦。”從漢賈誼之《旱云賦》至明陶望齡之《述志賦》、伍士隆之《惜士不遇賦》之類,皆屬此體。
文征明書《離騷》局部
騷賦為楚辭體,體制未定,乃詩向賦之過渡。戰(zhàn)國荀況《賦篇》首次以賦名篇。當時的代表人物是荀卿、屈原和宋玉。
騷體賦,多采用楚辭的“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也常繼用了楚辭的“引類譬喻” 手法。楚辭體作品主題較為單一,多為“悲士不遇”,像屈原那樣書寫自己的不幸與愁思。形式也比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體式。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鋪張夸飾,對漢大賦的影響很大。賦自誕生之日便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這就是受楚辭影響極深的原因。
(二)漢賦的特點。漢賦,亦稱古賦、大賦、辭賦。從楚辭發(fā)展而來,以枚乘的《七發(fā)》為開端, 興起并盛行于兩漢時期。代表作有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揚雄的《羽獵賦》、《長揚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以及左思的《三都賦》等。其特點為:
1、篇幅較長,體制宏偉,結構嚴密,氣象壯闊。動輒兩三千言,或者四五千言,乃至近萬言,極盡鋪陳排比之能事,頗有一種“包括宇宙,總覽人物”之風貌。
2、 多采用問答體的形式,韻文中夾雜散文。凡鋪排揚厲處多用整齊對稱的駢語,敘述和提頓的地方常用散句。例如揚雄《解嘲》就是用主客的兩次問答組成,全篇基本上押韻,但也有不押韻的地方。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是用子虛和烏有先生、亡是公三人的對話組成,兩篇賦的首尾部分都是不押韻的散文,《上林賦》中間主要部分還有一些不押韻的地方。
3、 喜用典故、生僻字和雙音疊韻詞,文辭艱澀。 劉勰在《文心雕龍·練字》中所批評的“壞怪”“字林”,正是漢代賦家用詞的風尚。因此曹植說:“揚馬之作,趣幽旨深。讀者非師傅不能析其詞,非博學不能綜其理;豈直才懸,抑亦字隱。”
4、句式以四言六言為主。這是繼承了《詩經》《楚辭》的句式,但還有許多長句。例如揚雄《解嘲》:故有造蕭何之律于唐虞之世,則悂矣。有作叔孫通儀于夏殷之時,則惑矣。有建婁敬之策于成周之世,則乖矣。有談范、蔡之說于金、張、許、史之間,則狂矣。長句在《詩經》《楚辭》中是沒有的。
5、 內容多為描寫宮苑游觀,大都名邑,出獵氣魄等。典型的漢賦是宮廷文學,其內容多為天子歌功頌德,描寫國家的富強,宮室苑囿的宏麗,水陸物產的豐饒,帝王生活的奢侈等等 。作者常于結尾處顯示諷喻之意,以表明作賦的主旨,但往往是“勸百諷一”,適得其反。
(三)駢賦的特點。駢賦,又稱俳賦、六朝賦。在大賦的基礎上發(fā)展演變出來。起于東漢,成熟于南北朝。 “駢賦體。駢四儷六之謂也。此格自屈、宋、相如,略開其端,后遂有全用比偶者。浸淫于六朝,絢爛極矣。唐人以后,聯(lián)四六,限八音,協(xié)韻諧聲,嚴于銖兩;比如畫家之有界畫勾拈,不得專取潑墨淡遠為能品也。”代表作如陸機的《文賦》,江淹的《恨賦》、《別賦》,南朝劉宋鮑照的《蕪城賦》,徐陵的《鴛鴦賦》,庾信的《哀江南賦》、《小園賦》,謝惠連的《雪賦》及謝莊的《月賦》等。其特點為:
1 、篇幅一般比較短小。和大賦相比,則少有鋪陳文物、堆砌難字僻詞的現(xiàn)象,重視對情景的描述,像左思《三都賦》那樣的長篇大賦是很少的。
2、句式上廣泛用駢比,多為四六言,講究平仄押韻駢偶用典,呈現(xiàn)出較多的詩體美和音樂美。文辭華美,對仗工穩(wěn),韻律和諧,多以駢四儷六為節(jié)奏單元;辭藻綺麗,以連綴麗藻雅詞為謀篇根本。孫梅《四六叢話》說:“左(左思)陸(陸機)以下,漸趨整煉,益事妍華,古賦一變而為駢賦。江(淹)鮑(照)虎步于前,金聲玉振;徐(陵)庾(信)鴻騫于后,繡錯綺交。固非古音之洋洋,未如律體之靡靡也。 ”駢賦的形成,受駢文的影響很大。一改賦體文學的排比句,吸取了駢文的對偶句。以形式美沖淡了古賦的自由美。
王獻之書《洛神賦》局部
(四)律賦的特點。律賦大約形成在唐中宗時期,為唐宋時科舉考試用試體賦,是一種專用賦體。 “律”,是指格律,也就是作賦須嚴格遵守對仗、聲律的要求,和寫格律詩相似。律賦束縛作者的創(chuàng)造性 ,失去了文學性,和明清時的“八股文”差不多。
1、律賦作為應試文體,由考官命題,要求開端就要扣題,詞旨既顯豁,又不淺露。如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試《日五色賦》,李成則以“德動天鑒,祥開日華”開篇點題,為時人所稱,一躍而成為狀元。
2、字數(shù)在四百字以內。李調元在《賦話》中說:“唐時律賦,字數(shù)定限,鮮有過四百者?!比缤鯁⒌摹督洗嘿x》只有361字。
3、韻式限用八韻。例如,唐代李昂《旗賦》以“風曰云野軍國清肅”為韻,宋代范仲淹《金在镕賦》以“金在良冶求鑄成器”為韻。
4、平仄限制。宋代王铚《四六話序》說:“唐天寶十二載,使詔舉人策問,外試詩賦各一首,于是八韻律賦始盛。”李調元《賦話》說:“唐人賦韻,有云次用韻者,始依次遞用,否則任以己意行之。晚唐作者,取音節(jié)之諧暢,往往以一平一仄相間而出。 宋人則篇篇順敘,鮮有顛倒錯綜者矣。”
5、追求對仗工整,律賦比駢賦有過之而無不及。
(五)文賦。林聯(lián)桂曰,文賦體'以其句櫛字比,藻飾音諧,而疏古之氣一往而深,有近乎文故也。' 因整體上接近散文,所以叫文賦。宋代的文賦是賦體文學形式和內容上的回歸,因而有人把唐宋以后的賦和漢賦合稱古賦。周荀卿《禮賦》、宋玉《風賦》至唐杜牧的《阿房宮賦》已開文賦的先聲,宋代文賦代表人物有歐陽修、蘇軾、楊萬里、范成大等。文賦特點為:
1、在形式上一反駢賦和律賦在對偶、用韻方面的限制,強調像散文那樣無拘無束,自由揮灑。句式不刻意追求對偶,逐漸以散代駢,參差錯落,但并不完全排斥對偶,有時也在運用這種形式。如歐陽修《秋聲賦》中的句子“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澎湃”;“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蘇軾前后《赤壁賦》中的句子“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文賦也同樣用韻,但押韻比較自由,如蘇軾的《前赤壁賦》,就有十二次換韻。通篇貫穿散文氣息,清新流暢。
2、結構別致,議論紛呈,不再一味地重視鋪排和藻飾,辭采典故,可作散文來欣賞。這在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后《赤壁賦》,楊萬里的《浯溪賦》,范成大的《館娃宮賦》中,都有明顯的表現(xiàn)。
趙孟頫書《秋聲賦》局部
四、題外話
(一)在文化藝術上,唐朝是物極必反的分水嶺。書法上,篆書秦朝是高峰,隸書漢朝是高峰,行書晉代是高峰,草書和楷書唐朝是高峰。從書法風格上,晉尚韻、唐尚法。宋代的文人沒法超越,很頭疼,那就隨便寫吧,蘇、黃、米、蔡幾個大腕寫得不錯,后人名之曰:宋尚意。
詩歌從屈原開始,一路歌來,唐詩又達到了高峰。宋代的文人很難超越,很頭疼,那就填詞吧,結果詞填得特別好,婉約的、豪放的,應有盡有,于是詞成為宋代文學的標簽。
賦雖然比詩歌出現(xiàn)較晚,到了宋代,也讓歷代文人寫了上千年,啥樣風格的都有了。宋代文人在賦上的騰挪的空間很有限,于是,乘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東風,對律賦進行改革,恢復到漢賦的格局,才出現(xiàn)了新文賦。
越往后,藝術形式越多。后代文人要想在各種形式上都有所作為,是十分不易的。所幸,有宋一代有一大批文化超級大腕,對唐代的文學藝術樣式均有所承接和發(fā)展。如果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們接了大唐,這些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草原漢子,無論如何是弄不出宋詞和文賦的。
(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絕不是虛言。由于中華歷史連綿,才人輩出,使得中華藝術不但門類齊全,而且每一種藝術門類都經歷了長期演化發(fā)展,名家佳作眾多,給我們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引人自豪,滋潤萬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