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有著千姿百態(tài)的建筑造型,圍龍屋是一種極具嶺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
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云南的“一顆印”,合稱為中國最具鄉(xiāng)土風情的五大傳統(tǒng)住宅建筑形式。
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zhàn)亂饑荒等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歷經(jīng)五次大遷移,先后流落南方。
由于平坦地區(qū)已有人居住,只好遷于山區(qū)或丘陵地帶,故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
當?shù)毓賳T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立為“客籍”,稱為“客戶”、“客家”,此為客家人稱謂的由來。
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shù)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士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存世最多和最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
圍龍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主體結(jié)構(gòu)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普通圍龍屋占地8畝、10畝,大圍龍屋的面積已在30畝以上。
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一間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壘,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
圍龍屋的一大特點就是依山而建,門前都會設(shè)有一個半月型大水塘,運用了風水建筑中的依山傍水格局。水塘的用途主要用于防火,一旦發(fā)生火情方便取水施救。
圍龍屋的整體布局是一個大園型,在整體造型上就是一個太極圖。圍龍屋門前都不設(shè)大窗,而是在高處設(shè)有小窗口,用小窗口來放箭御敵。
圍龍屋還建有堅固的多層“角樓”,既可用來儲備糧食、草料,又可居高臨下射擊來犯之敵。如遇盜匪前來擾劫,只要把大門、半門一關(guān),村民們便攜武器進入圍龍屋和角樓,進行抗擊。
主體建筑有“三棟二橫”,一圍層;有“三棟四橫”,二圍層。最小的圍龍屋的建筑面積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則上萬平方米。有的大圍龍屋居住著上百戶人家,幾百口人。
普遍為“三棟二橫”一圍屋居多。三棟二橫圍龍屋,有上、中、下三廳,各廳之間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風隔開,屏風按需要可開可閉。
廳堂左右有南北廳、上下廊廁、花廳、廂房、書齋、客廳、居室等,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結(jié)構(gòu)前低后高,這樣就有利于采光、通風、排水、排污。
圍龍屋內(nèi)的柱、梁、枋、門等雕繪上山水花鳥、飛禽走獸等栩栩如生的圖案,并涂上鮮艷奪目的油漆,顯得金碧輝煌,古色古香,十分壯觀、氣派。
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內(nèi)涵豐富,從建筑風格到民風民俗處處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歷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眾多國內(nèi)外專家譽為東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