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朋友會好奇:傳說中的“道”到底長什么樣?這個問題,鬼谷子或許能給點啟迪幫助。比如,他曾經(jīng)描述過道是“變化無窮,各有所歸”。在鬼谷子看來道有兩個基礎(chǔ)屬性:變化和趨勢(也可以理解為規(guī)律)。 所謂變化就是,道一直在變化,但是變化中又有不變,因為無窮的變化中,各有趨勢。所以,道的屬性不是變化,也不是不變化,而是變化的趨勢,也就是我們習(xí)慣講的自然規(guī)律,或者自然法則。一領(lǐng)悟了這層變化規(guī)律的人,便達(dá)到了“道知”。關(guān)于道知,是阿信多年前從《鬼谷子》中體悟總結(jié)出來的,鬼谷子說出了其中的法門: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在鬼谷子看來,不出門戶便可了解天下的萬事萬物。不把頭探出窗外便可了解自然界的變化規(guī)律。沒有見到事物便可叫出它的名稱,不走動便可以達(dá)到目的地,這便叫做“道知”。無疑,他是在告訴我們,其實:道知,是主觀的。二什么樣的主觀呢?阿信是這么理解的,所謂得道就是,從主觀上升到客觀,再從客觀回歸到主觀的過程。聽起來貌似很深奧,實則六祖慧能的弟子,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早就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第三重:看山還是山。世人90%停留在第一重境界里,9%的人止步于第二重,只有1%的人能修行到第三重境界。有時候,不得不感慨,我們其實停留在第一重主觀世界里,世人大多見了雞湯就喝,聽了成功學(xué)就信,整天追逐心靈正能量,這便是人的主觀局限性。人們習(xí)慣性的把第一重的主觀誤解成第三重主觀,卻不知“此山”非“彼山”。也有人把第二重的客觀,誤解成了第三重的主觀,卻不知,道知是主觀的,是不假思慮的,多一分思慮便錯一份。道知,是主觀性的,卻是包容了客觀性的主觀性。三試舉一例,前幾天在惠山古鎮(zhèn)招待了一個財經(jīng)界的朋友,在錢武肅王祠前,看見了一個“錢”字,我提起了某位首富。朋友感慨一聲:他怕是要有一劫。我問:是禍從口出?他說不是。我又問:是槍打出頭鳥?他說也不是。見我疑惑,他反問我一句:你覺得他不說就沒事了?他不做就沒事了?其實有些事說與不說,做與不做,該來的都會來。我說:莫非這是命數(shù)?是劫數(shù)?他頷首一笑道:恐怕“命數(shù)”二字最契合了。這位財經(jīng)界的朋友的觀點,頗有點“道知”的意味,是一種主觀性的判斷,其中又有包含了客觀的分析。命數(shù),就在哪里。云里霧里了嗎?其實,古人很多教誨都有點道知的意味,諸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四什么是道?鬼谷子告訴我們,事物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規(guī)律;或歸于陰,或歸于陽;或以柔為特征,或以剛為特征?;蛞蚤_放為主導(dǎo),或以閉藏為主導(dǎo)?;蛩沙诓还蹋蚓o張難入。 道在變,卻又不變。道,就是變化與不變的規(guī)律,或許我們要做的是順應(yīng)變化中的趨勢,僅此而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