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要點(diǎn)】
一、津一液來源于水谷,生成于脾胃。在生理上別為五道,隨著外界刺激因素的不同而發(fā)生適應(yīng)一性一的變化。
二、簡(jiǎn)述了津一液的病理變化,由于所在部位的不同,其表現(xiàn)的癥狀和名稱也各別。
三、略論五臟和耳、目的功能。
【原文】
黃帝問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輸于腸胃,其液別為五①,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并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nèi)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聞其道。
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一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一胱,則為溺與氣。
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②,肺為之相③,肝為之將④,脾為之衛(wèi)⑤,腎為之主外⑥。故五臟六腑之津一液,盡上滲于目,心悲氣并,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系與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
中熱則胃中消谷,消谷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
五谷之津一液,和合而為膏者,內(nèi)滲入于骨空,補(bǔ)益腦髓,而下流于一陰一股⑦。
一陰一陽一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于一陰一,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
一陰一陽一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一液不化,水谷并行腸胃之中,別于回腸,留于下焦,不得滲膀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一液五別之逆順也。
【注釋】
①五:即后面所說的尿、氣、汗、淚、唾液五種液體排一泄物。
②候:視覺的意思。
③相:輔佐的意思。
④將:將才,有謀慮、決斷之意。
⑤脾為之衛(wèi):脾主肌肉,可以護(hù)衛(wèi)在內(nèi)的臟腑。
⑥主外:腎主骨而形成一人的形體骨骼,所以說腎主外。
⑦一陰一股:一陰一,一陰一器;股,大一腿、下肢。
【譯文】
黃帝問岐伯道:水谷自口納入,輸送到腸胃,它化生的津一液分別為五:當(dāng)天氣寒冷時(shí),或穿衣過薄時(shí),就變?yōu)樾?u data-filtered="filtered">一便與氣;當(dāng)天氣炎熱時(shí),或穿衣過厚時(shí),就成為汗液;遇悲感哀痛時(shí),氣機(jī)并合,則為眼淚;當(dāng)中焦有熱,胃功能弛緩時(shí),就上泛而為唾液;當(dāng)邪氣內(nèi)犯,氣機(jī)閉塞而不行,則水氣滯留而為水脹。這許多現(xiàn)象,我雖已能了解,但還不知五液是怎樣生成的,請(qǐng)教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水谷都從口入,它有五種味道,各歸其所喜的五臟,津一液亦隨其所喜而各走其道,故由三焦輸出其氣,來溫養(yǎng)肌肉,充實(shí)皮膚,這就叫做“津”;其留而不行的叫做“液”。
炎暑之時(shí),穿的衣服過厚,則腠理開張,故而汗出,如果寒邪羈留于分肉之間,將津一液凝聚為沫汁而發(fā)生疼痛;天寒時(shí)腠理閉密,氣濕不能從汗竅排一泄,向下流于膀一胱,就為小一便與氣。
五臟六腑以心為主宰,耳主聽覺,眼主占候,肺像宰相,肝像將軍,脾像護(hù)衛(wèi),腎臟主骨而成形體。所以五臟六腑的津一液,向上滲灌于眼睛,當(dāng)心有悲哀氣并時(shí),心系就會(huì)引急,心系引急則肺葉上舉,肺葉上舉使津一液向上泛溢。但心系急,肺葉不能經(jīng)常上舉,而是忽上忽下,故發(fā)生咳嗽與淚出。
中焦有熱,胃中消化谷物過快,腸中寄生蟲上下蠕一動(dòng)。若水谷使腸胃充廓,則胃的活動(dòng)弛緩,胃弛緩則氣上逆,而為唾液出。
五谷的津一液,和合而成為脂膏,向內(nèi)滲灌于骨孔,上行補(bǔ)益腦髓,向下流于生一殖器。
如果一陰一陽一不能調(diào)和,則使液下流于一陰一竅,髓液也同時(shí)減少,流泄過度使真一陰一虛,虛則發(fā)生腰背疼痛、脛部酸一軟。
如果一陰一陽一氣道不通,則四海閉塞,三焦不能輸瀉,津一液不能化生,所受的水谷并聚于腸胃之中,最后別出于大腸,停留在下焦,不能將水分滲入膀一胱,則下焦作脹,水液泛溢于外則為水脹。以上所說就是津一液分別為五而后運(yùn)行的正常與反常情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