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子的仁學及禮學的構建可知,孔子的思想無處不充滿一種中庸的智慧,從某種意義上說,孔子思想就是一種中庸思想,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最重要方法論,中庸也是孔子思想體系中最重的范疇之一,孔子曾稱:“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保ā墩撜Z·雍也》)何謂“至德”呢?《論語·泰伯》載:“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庇终f:“三分天下有其二,以事服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逼渲校┎侵芪耐醯拈L子,本可以繼承王位,但卻多次將王位讓給弟弟;而周文王雖然三分天下有其二,卻仍以臣子的身份事服殷王朝。對于泰伯和文王所為,且不論其主觀動機如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傳說中的歷史事件在孔子看來一種“至德”的證明。因為,泰伯和文王作為道德主體在面對王權與天下這樣最大的外在誘惑時,仍然能夠做出讓渡的選擇,這表明有更高的價值目標在吸引著他們去追求,而且,很顯然,這種更高的價值目標不會是外在性的,而是內在性的,故孔子所謂“至德”是指一種“內得”而非“外得”,或者說是一種與“外得”相比較而存在的德。既然“至德”是指“內得”,則中庸作為“至德”也就是一種能夠使主體的精神境界達到最高層次的“德”。而這種“德”,又包含著達成這一境界的方法論即“道”,故《周禮》曰:“至德”“以道為本”,王夫之也說:“道之至者,人不可違也,則中庸而已?!保ā端臅柫x》卷二)孔子和儒家把中庸提得這么高,但為什么“民鮮久矣”呢?關于這一問題,涉及到中庸之道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歷史問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