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閩南人,號稱是中國最具海洋性格的漢族民系,不管是漳是泉,還是今日的廈,其骨子里每一個蠢蠢欲動的性格都可以在歷史進程中找到源頭,如果說崇佛敬祖、知書達(dá)禮是宋代泉州給閩南人的印記,那么敢闖敢拼、急公好義便是明代漳州的貢獻,而月港精神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
圖/初生的月港,如海門正午烈日,活力四射
月港之盛衰,有其歷史的必然,也有地緣上的偶然,月港之后,閩南人的性格便徹底定型了。閩南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相對統(tǒng)一的整體,在于漳泉港灣相通、陸域相連,百姓互遷有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月港之盛,之衰,世人早有不同的定論,本文擬以生長于漳泉交界、明末海澄青紫大官謝宗澤一家的事跡,側(cè)面還原一個由全盛走向衰落的月港社會全貌。
(注,本文所稱月港,泛指海澄縣,包含了現(xiàn)屬廈門市的海滄,謝宗澤即今海滄人)
謝宗澤,海滄漸美村蘆坑社人,字麗卿,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舉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進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參政(從三品),時人稱之為“謝大參”。謝宗澤出生及少年求學(xué),正處月港最是繁華的巔峰時期,當(dāng)時“海舶鱗集、商賈咸聚”、“農(nóng)賈雜半,走洋如適市,朝夕皆海供,酬酢皆夷產(chǎn)”,周起元稱此時的月港為“天子之南庫”;中年時,謝宗澤仕途一帆風(fēng)順,更可謂平步青云,但同時,大明王朝卻呈現(xiàn)出老態(tài)龍鐘之象,東北滿人頻繁侵?jǐn)_,東南??芤鄬覍沂揪x宗澤在勢頭正勁之時卻以病歸隱漳州,而月港也在此時漸漸沒落,以致人人向盜、事業(yè)不興。
圖/月港之衰,淡然如暮
縱觀謝宗澤的一生,恰是月港盛衰的縮影,甚至以之為脈絡(luò),可將月港在各時期的大事件及發(fā)展動向一一聯(lián)系,故而說,“謝大參的一生便是一部月港盛衰史”。
一、海滄兵之后“君向禮”
本文的故事要從謝宗澤之父謝君禮開始講起。
以明隆慶元年“隆慶開海”為界,之前的月港是“盜賊之窟”,之后則是“商賈之鄉(xiāng)”,簡簡單單一道政令,便讓月港之人徹底洗白,而其民風(fēng)也瞬間發(fā)生轉(zhuǎn)向,從草木皆兵變成人人習(xí)文。
在嘉靖、隆慶年間,饒賊、山賊、倭寇、佛郎機各方勢力頻頻造訪月港所在的九龍江,他們或與奸民往來貿(mào)易,或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或逼民為反沆瀣一氣。為了自我保護,九龍江北岸的海滄百姓往往修筑土堡、鍛煉鄉(xiāng)團,故而人人好斗不畏生死,或許是基于這層緣故,海滄成了大明帝國最重要的兵源之地,海滄兵一時成為與廣西狼兵、少林僧兵、廣東藤甲軍、青州長槍手齊名的地方特種兵。
圖/海滄的古老見證-黃公橋
謝君禮,字如立,自其先世落籍海滄蘆坑(隆慶前屬龍溪縣,后屬海澄縣)已歷十世,或許是整個海滄氛圍的渲染,謝君禮年輕時便成為海滄兵的一員,參與了諸多水陸部隊的換防、平亂。只是,進入萬歷年后,東南海氛早已趨于平靜,大明帝國已然不是嘉靖年間那般混亂局面,在行伍中摸爬幾年后,謝君禮仍然一事無成。于是,他便下定決心,脫離了軍隊,回家另謀出路。
與謝君禮的退出幾乎同時,曾經(jīng)參與了平定江西寧王朱宸濠叛亂、俞大猷平倭、林以靖抗饒賊等戰(zhàn)役的海滄兵也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繼之而起的則是海滄人經(jīng)商下南洋或通過文武科考晉升仕途。
二、以身作則以禮教子
謝君禮回家后,日子過得并不寬裕,好在所求無多,倒也自在。事實上,在他從軍之前,他也參加過文科考試,只是科場上并不如意,這才轉(zhuǎn)投行伍,正是這樣的經(jīng)歷,也使得他在教育子孫方面,文武兼顧以德為重。
他常常自題警醒之句以為后人行為之準(zhǔn)則,如“少年甲子幾多時,挨一日便拼一日。為己工夫宜著實,瞞自家只誤自家?!?/p>
學(xué)問如此,言行更是不一般。
謝君禮敦親睦鄰之“愚誠”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曾經(jīng)有鄰居侵占他的宅居園地,他不但不做計較,甚至還主動將土地奉上,眾人頗感意外,謝君禮卻言道,“捐此墻外數(shù)尺以洽鄰好,不亦善乎?”
圖/海滄文教,猶如南太武那般曾經(jīng)高聳
還有一次,謝君禮獨自一人在庭院中散步,不巧看到一個小偷正在他的園子里偷摘果子,他竟然默不作聲躲了起來,讓小偷安然得逞。有人對此恥笑他懦弱,他卻認(rèn)為,“彼已恛惶,若復(fù)相執(zhí),是增其羞恥也”。
謝君禮偉岸如此,也難怪其子謝宗澤能高中文科進士,孫子謝宸崇得中武舉,想必是有德者老天必然多加眷顧。蔡國禎等人贊許他道,“殆韓系、伯范、元琰之流乎,不獨以訓(xùn)子顯也”,謝君禮后因謝宗澤累贈“湖廣副史”,位列鄉(xiāng)賢。
三、文武雙全,是為漳郡沿海人
謝君禮以文武之教,育得子孫文武科舉均能榜上有名,這并非他個人的首創(chuàng),而是海滄,乃至漳州在明嘉隆萬年間的常例。
王世懋在《閩部疏》中稱,“漳窮海徼,其人以業(yè)文為不貲,以舶海為恒產(chǎn),故文則揚葩而吐藻,幾埒三吳,武則輕生而健斗,雄于東南夷,無事不令人畏也。漳人即業(yè)文,尤多習(xí)射,民間儒童,每大比歲,都蠅集省下,凱所謂大續(xù)遺才者不得,復(fù)留以就武試。又材官多能操觚伸紙作經(jīng)生語,故榜出五十人,大半是漳人也。”
漳州沿海人,以九龍江南北兩岸的海澄人為最,他們以海為生,以文為業(yè)。每逢科舉之年,先就文試,未第者繼續(xù)參加武試,因能文能武,故而武榜一開,漳州人常常霸榜,而海滄之人,更是雄于澄邑,望于漳郡。
圖/海是海澄人最好的詮釋
謝宗澤一家如此,海滄其他村社更是習(xí)以為常。
首開先河者當(dāng)屬錦里林氏,又以蘆坑所在港灣最為出彩。那時倭寇在俞龍戚虎的追趕下一路南逃,處于漳泉海道中樞位置,與蘆坑僅一水之隔的貞庵受害最是嚴(yán)重。江必東一家早已習(xí)慣了抵御各種寇亂的應(yīng)對方式,在亂世中卻能自保無虞,他本人偏文,于嘉靖四十一年歲貢,其下一輩江汝松嘉靖三十四年文舉人,江汝瑯嘉靖四十三年武舉人,江汝桂萬歷七年歲貢,江汝極萬歷三十五年歲貢。
隆慶后,倭亂已經(jīng)結(jié)束,同處一個海灣的東嶼人得以空出時間參加科舉考試,先是柯安甫于萬歷二年中武進士,接著是其弟柯挺于萬歷八年文進士及第,最后三弟柯完甫于萬歷十年中文舉人。其他還有由薛改姓林的林武一家,林武嘉靖四十年文舉人,林選、林成功嘉靖年武舉人??傊?,海滄人以其陸海之域、文武之修,創(chuàng)造了明代文武科舉的奇跡,想必也是明代月港的時空背景所衍生的一種必然吧。
四、圭嶼塔,月港的文筆象征
謝宗澤仕途之成就與其后世名氣并不匹配,在海滄,后人皆知“桃李柯侍御,忠愍周中丞”,卻不知“激流勇退謝大參”,究其原因,蓋謝大參身處亂世,不愿與時局同流合污,在其“超擢方隆”之時“勇退遂決”,故而未能留下值得家長里短的故事,以致后世將其淡忘了。
謝宗澤萬歷四十四年以第二甲第四十名賜進士出身,其同榜者有探花、漳州龍溪人林釬,明清之際爭議人物、泉州南安人洪承疇。從成績上看,謝宗澤發(fā)揮的不錯,在欽點進士后,他的考評也可圈可點,因而獲得了戶部主事(正六品)這樣的準(zhǔn)京官。秩滿后,他榮升長沙知府(正四品),他在長沙積極推行文教事業(yè),“念學(xué)宮殿廡,尤鼎革一大機務(wù),遂捐俸糾工”,“建尊經(jīng)堂以培龍氣,廣辟水池以澄秀穎,聳文星閣以峙巽峰”,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又讓謝宗澤獲得官場好評,隨后又轉(zhuǎn)任湖廣副使(正四品)。崇禎元年,謝宗澤正式升任江西布政司參政(從三品),一舉成為有明一代,海滄科舉進士第一高官(柯挺,提學(xué)御史,正七品;周起元,右僉都御史,正四品,死后贈兵部右侍郎,正三品;溫如璋,監(jiān)察御史,正七品)。
圖/漳州中山公園內(nèi)每一塊城磚都是一段記憶
這幾位海滄進士,人數(shù)不多,卻是當(dāng)時海澄縣的標(biāo)桿人物,名氣都是響當(dāng)當(dāng)?shù)摹?/p>
海澄縣初建縣時,“登第者多而金紫者絕少”,好不容易出了一位柯挺柯侍御,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但任南直隸提學(xué),桃李滿天下,晚年時竟然遷居至建安,讓海澄縣仕官更顯暗淡。直到柯挺的學(xué)生,周起元出現(xiàn),他在月港的海道中間圭嶼之上倡建了月港的新航標(biāo)“圭嶼塔”,“邇年以來,風(fēng)氣日盛,每起家至大官,黃金橫帶,在處相望”,因而人們都說,這是圭嶼塔的風(fēng)水作用,而柯挺、周起元二人也因其對國家、對家鄉(xiāng)的貢獻,而被請入漳州和海澄的府縣鄉(xiāng)賢祠,接受禮拜。
五、呂宋掘金,命喪大侖山
謝君禮有一女,排行第八,人稱謝八娘,嫁給貞庵社江光彩為妻。江家位于山海之交,田不足耕,泥泊不足營生,日子過的相當(dāng)緊巴,當(dāng)時謝宗澤還未仕進,經(jīng)濟上也是愛莫能助。
貞庵作為明后期太平洋大帆船貿(mào)易的重要起始港之一,附近有盤查收稅的重要碼頭金沙、嵩嶼、澳頭、錢嶼等處,商業(yè)氛圍極其濃郁。
為了家庭生計,江光彩也加入經(jīng)商的行列,萬歷三十一年,他跟隨海舶來到呂宋,他打算用帶來的海滄手工制品換取西班牙人的美洲白銀,如果成交順利,這簡直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萬萬沒想到,這一次分別,竟然成了永別。
江光彩出洋時,謝八娘已身懷六甲,她日夜在家祈禱夫君能平安順利。八月初五未時,風(fēng)颱登陸海澄附近,海澄各處城墻、土樓、土堡、民居被風(fēng)雨打壞無數(shù),海水倒灌各沿海地方,更是淹沒房屋數(shù)千家,人和牲畜死者數(shù)不勝數(shù),其破壞程度一點都不遜色于萬歷泉州大地震。
圖/萬歷呂宋大屠殺,是漳泉人的噩夢
謝八娘家也在所難免,家中天災(zāi),域外卻是人禍。
幾于同時,在呂宋,西班牙人開始有預(yù)謀地向華人聚居地“澗內(nèi)”發(fā)起炮擊,隨后在大侖山展開大屠殺,是役,共有華人兩萬五千人遭受迫害,而“澄人十之八”,江光彩便是其中一員,史稱“大侖山慘案”。
謝八娘聞訊后,傷心欲絕,幸好在眾親人的勸說下,這才勉強在謝宗澤一家的庇護下保命。
西班牙在呂宋發(fā)起的華人屠殺,是一次有預(yù)謀的政治經(jīng)濟行為。先是,隆慶年間,西班牙人據(jù)有馬尼拉,并開展與華人,特別是月港商人的貿(mào)易活動,隨著隆慶開海的持續(xù)深入,月港輸出的經(jīng)濟文化影響日趨擴大,常駐馬尼拉的華人也逐漸增加,西班牙人開始對華人產(chǎn)生戒備之心。
萬歷三十年,投機分子張嶷向萬歷皇帝上疏稱,“呂宋有機易山,其上金豆自生,采取之可得巨萬”,萬歷皇帝聽后,大感興趣,立即下詔要求海澄縣前往勘察。海澄進士高克正立即上《海上采金議》,如果“海上開采,歲輸精金十萬,白金三十余萬”,那么蠻夷為何不自己開采卻選擇和大明進行貿(mào)易,況且開采量如此之大,“非得余皇千余艘不可行,非得卒徒千余人不可行,而是千余艘、千余人者,誰為備之”。
盡管如此,海澄縣丞王時和、百戶于一成還是不得不前往呂宋一探究竟。大明官員這一來,可真真確確坐實了西班牙人對大明的警戒之慮,隔年,西班牙即制造了呂宋大屠殺。
盡管后來張嶷“以奏事不實坐誅傳首海外”,謝八娘成了官府表彰的節(jié)婦,但卻換不回以江光彩為代表的兩萬海澄人的性命,嗚呼哀哉。
六、鄭寇橫行,族滅祠毀
就在謝宗澤擔(dān)任長沙知府之時,其同鄉(xiāng)、來自青礁的顏思齊剛從日本撤至臺灣笨港。為了發(fā)展和擴大自己的勢力,顏思齊派人回到家鄉(xiāng)大量招攬百姓前往臺灣開墾,錦里林氏、青礁顏氏等海滄鄉(xiāng)民紛紛隨其東向,而蘆坑謝氏則在謝大參的感召下,紛紛從文習(xí)武,意圖報效朝廷,竟對如此遠(yuǎn)行毫無興趣。
天不遂人意,僅過了一年,天啟五年,顏思齊便因病英年早逝,其衣缽則由南安人鄭芝龍繼承。鄭芝龍自然不會拘泥于臺灣這樣的偏僻之地,在站穩(wěn)腳跟后,他開始頻頻向閩南各地亮劍。后人常稱鄭芝龍“所到地方但令報水(提供官府行蹤),而未嘗殺人,有徹貧者,且以錢米與之”,以示鄭芝龍得民心之深,然而,事實卻不一定如此,至少,謝大參的經(jīng)歷也證明這是片面的事后歌頌。
圖/廈門與海滄咫尺之間,鄭氏勢力所及之處
天啟七年,對鄭芝龍有啟蒙之恩的蔡善繼開始對鄭芝龍施以招撫之策,怎奈,雙方在條件方面存在諸多分歧,鄭芝龍一方以朝廷毫無誠意,開始加大對朝廷的報復(fù)。
當(dāng)年,鄭芝龍率眾攻打漳州,四月十八日,他派出曾五老駕駛五艘戰(zhàn)艦直驅(qū)海澄縣城,已經(jīng)習(xí)慣了太平日子的海澄駐兵一聽說鄭軍到來,竟然四處逃散,縣城之人在曾五老“橫索報水”的要求下,紛紛“醵金供賊”,并加入報水行列。在縣城收獲滿滿的鄭軍于五月初四轉(zhuǎn)泊海滄,除了照樣搜刮錢財和培植報水群眾之外,另派出楊大孫等人前往蘆坑社,打算對謝大參這個當(dāng)朝高官來個下馬威。
先是,鄭黨向蘆坑社索要報水費用百金,蘆坑謝氏以鄭黨為寇,助紂為虐不是朝廷順民本分為由拒絕。倍感羞怒的鄭黨便派出哨頭楊大孫前往蘆坑燒毀三座謝氏家廟和宗祠,五座謝氏族人大屋,四具備用棺木,并殺死謝大參的侄子謝宸諮、謝宸求、謝宸典等三人,其中衣器財谷更是搶掠、燒毀一空,只留謝大參的住所和書房各一座,以為后續(xù)的談判之資。只是很不幸,鄭黨這群海寇,賊心不改,在無人值守時,竟有人又偷偷劈開謝大參房門,將里面值錢物品劫掠個干干凈凈。
之后,鄭黨沿著九龍江繼續(xù)搶掠,恩威并加之下,迫使沿江百姓“戶十而五”都加入報水中。
謝大參家族災(zāi)難之重如此,以致蘆坑謝氏人口凋零,一蹶不振。
七、憤而辭官,吃齋念佛安度晚年
崇禎元年,在閩南搞得天翻地覆的鄭芝龍終于迫使明廷妥協(xié),九月,鄭芝龍以“剪除夷寇、剿平諸盜”的自我期望正式接受福建巡撫熊文燦的招撫,朝廷詔授鄭為海防游擊,從此,鄭芝龍由寇而官,開始了福建稱王稱霸的新征程。
還未從家族悲憤中走出來的謝宗澤,當(dāng)聽說鄭芝龍接受招安并正式與之為伍時,謝宗澤已然對朝廷的未來失去了期待,在他看來,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似乎已不再是他心中那個樣子了,于是,他在仕途如日中天之時稱病告假,從此告別這個讓他不再懷念的官場了。
圖/波瀾不驚如謝宗澤的后半生
謝宗澤回到蘆坑,看到滿目瘡痍,面對鄉(xiāng)里百姓唯鄭首是瞻,更是無法抑制心中不悅,于是率領(lǐng)諸多子弟,移居至漳州府城犀天山,構(gòu)建佛剎于上,每日讀書寫字、琴詩自娛。
但凡有漳人求字、協(xié)調(diào)鄰里糾紛,謝宗澤都積極幫忙,如崇禎四年,與按察使曾應(yīng)啟、大學(xué)士林釬、通政使馬鳴起、大理寺卿王命璿、左通政王志道、副使楊聯(lián)芳、知府張士良、進士陳天定、何楷、知縣陳翼飛、左通政涂一榛、右布政楊瑩鐘、參議江灝、副使蔡國禎等一干漳州名宦一起為對漳州有卓越建樹的漳州知府施邦曜興建生祠。
崇禎五年,海澄知縣梁兆陽聽說謝宗澤于漳“里居”,素稱“博雅”,遂親自拜訪,邀請其為主筆修訂《海澄縣志》,謝宗澤對此萬世功德之舉自然在所不辭,曰“惟命”。后梁兆陽再訪得同縣、浙江副使蔡國禎,石碼人、漳州第一才子張燮同為纂修,又延聘孝廉李廷薦、甘汝挺,明經(jīng)林士弁,生員郭子愷協(xié)助分章同修。修志館初設(shè)于崇禎五年初夏,崇禎六年春成稿時修志館也同步移至漳州信芳園,以利謝、蔡、張三人修訂,最終于仲秋時分成書。
謝宗澤最終在漳州安然謝世,漳州人為表對其善行、盛得之懷念,特于芝山道一堂立碣以示不忘。
回顧謝宗澤一生,從其父謝君禮家貧不忘禮,其姐謝八娘喪夫不忘節(jié),到謝宗澤為臣不忘忠、為族不忘孝、里居不忘民,其志氣之高潔,品行之端正,堪為府縣楷模。只是謝宗澤所處年代適逢明清交替前的混亂時期,內(nèi)外憂困,海澄已非昔日小蘇杭,大環(huán)境的變化使得社會底層出現(xiàn)了不可預(yù)測的發(fā)展趨勢,安心為官、安然里居已然是奢望,不擅長茍且的謝宗澤及失去創(chuàng)新意識的月港經(jīng)濟便逐漸成為當(dāng)時社會的淘汰品,故而月港由盛而衰也就理所當(dāng)然了。
圭海四記,網(wǎng)易新聞-網(wǎng)易號家鄉(xiāng)特色內(nèi)容簽約賬號,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