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剛 貫休《觀懷素草書歌》
張顛顛后顛非顛,直至懷素之顛始是顛。
師不譚經(jīng)不說禪,筋力唯于草書朽。
顛狂卻恐是神仙,有神助兮人莫及。 鐵石畫兮墨須入,金尊竹葉數(shù)斗馀。
半斜半傾山衲濕,醉來把筆獰如虎。
粉壁素屏不問主,亂拏亂抹無規(guī)矩。 羅剎石上坐伍子胥,蒯通八字立對漢高祖。 勢崩騰兮不可止,天機暗轉(zhuǎn)鋒铓里。
閃電光邊霹靂飛,古柏身中氵旱龍死。
駭人心兮目眓瞁,頓人足兮神辟易。 乍如沙場大戰(zhàn)后,斷槍橛箭皆狼藉。
又似深山朽石上,古病松枝掛鐵錫。
月兔筆,天灶墨,斜鑿黃金側(cè)銼玉,珊瑚枝長大束束。
天馬驕獰不可勒,東卻西,南又北,倒又起,斷復續(xù)。
忽如鄂公喝住單雄信,秦王肩上塔著棗木槊。
懷素師,懷素師,若不是星辰降瑞,即必是河岳孕靈。
固宜須冷笑逸少,爭得不心醉伯英。
天臺古杉一千尺,崖崩劁折何崢嶸。 或細微,仙衣半拆金線垂?;蝈模一ò爰t公子醉。 我恐山為墨兮磨海水,天與筆兮書大地,乃能略展狂僧意。 常恨與師不相識,一見此書空嘆息。
伊昔張渭任華葉季良,數(shù)子贈歌豈虛飾,所不足者渾未曾道著其神力。 石橋被燒燒,良玉土不蝕,錐畫沙兮印印泥。 世人世人爭得測,知師雄名在世間,明月清風有何極
“三名工程”張世剛訪談
張世剛
1958年出生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行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書法培訓中心教授
遼寧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
采訪時間:2013年6月8日下午
采訪地點:遼寧張世剛工作室
記 者:您很喜歡懷素,但他是狂草書法家,而您寫的是行書,是不是覺得行書能寫出另外一番味道來?張世剛:對啊,實際上草書和行書的精神都是一樣的,包括楷書也都是一樣,它表達的這種心性和精神都是一樣的,但是形式不同,書體不一樣,所以你要從草書來講,當然它肯定是利用草書來表達貫休這首詩,可能是更加盡興,但是從行書來表現(xiàn),我覺得也可以。行書它更能代表這種古典的精神,因為行書在目前還是起主導作用的,或者說,起到主導地位。最關鍵就是什么呢?這個行書,它是一個好識別、好認的書體,另外一個,行書一直是我所追求的這么一種書寫的路數(shù),一直都是我的長項。用行書如果表現(xiàn)好了,同樣也可以表達草書精神,一樣,它不妨礙。只是書體的形式不同而已。
記 者:我采訪過幾個書法家,篆書在寫作之前,基本上布局什么的,都考慮得非常周到,很精確;草書在寫的過程中,他可能之前會有考慮,但是在寫的過程中,靈感的突現(xiàn),可能會有很多突發(fā)奇想。我不知道行書是不是這樣?
張世剛:沒錯沒錯,是這樣,篆書它有很強的工藝性,無論是大篆還是小篆。草書它雖然沒有工藝性,但是它整體的布局安排是要做一番思考的,過去講,“匆匆不暇草書”,你沒有時間寫不了草書,草書也是需要經(jīng)營的,但是經(jīng)營好之后,書寫起來,他可能就忘掉一切形式了,就可能極大限度地書寫出自己這種對書法的理解了。但是行書啊,和它還是不一樣,行書它最關鍵的是什么?它沒有什么設計,沒有什么規(guī)定性,形式感不是很強,隨意性很強。
記 者:我剛才跟您溝通,您的書法是從楷書入手,但是您最后走上行書,一開始您肯定會去效仿古人,去學習他們的精髓,那您師宗當時誰的筆法?
張世剛:楷書當然是我最主要學習的書體,學唐楷時間比較長,行書呢,最主要還是取“二王”這個體系,但最終選擇的還是從明朝開始入手的,有人說我,你這個行書啊還是沒跳出明人。后來我一想,也是因為明人在帖學上還是成就很高的,我說我這個路數(shù)也沒算走偏,所以我的主要的特點和風格,還是“二王”法體系,但是至于說能達到哪一個階段,是能達到宋啊,還是能達到唐啊,這個我也沒辦法給自己界定??偠灾凑沂菍儆谔麑W這一派的,還是以帖學的小行書為主,但是最近我也在有意識地探索一下如何把行書寫大,大行書。古人在表達這方面可能沒有我們今天的條件有優(yōu)勢,因為那時候紙張不像我們今天這樣豐富,紙張過去很緊缺,都不寫大行書。所以我們今天這個材料可能要比古人方便得多,我近來也逐漸的嘗試寫一些大的行書,大行書其實有的時候更能表現(xiàn)人的心性,有的時候草書表達不了的,我覺得在大行書當中也能表達,大行書更能表現(xiàn)出書法精神,它更有群眾性,更有普遍性,大家都能接受,能夠欣賞,都能識別,都能認識,介乎于楷書和草書之間嘛。偶爾行書當中也可以加一點草書,也可以加一點楷書,但是以行書為主,所以現(xiàn)在我也有個意識,就是盡量把行書能夠展大書寫,這個展大書寫也不是我們現(xiàn)在開始的,古人也有寫大行書的,明代像文徵明,董其昌,特別是王鐸,再往前的是米芾;米芾他寫過《虹縣詩》、《多景樓》、《峴山銘》等,好多大家都寫過大行書的,大行書的氣勢我覺得不亞于草書。
記 者:您一直學“二王”,現(xiàn)在還是?
張世剛:還是“二王”的體系,我這體系還是沒跳出“二王”,中國書法是“王法”。但是魏碑也沒有回避,魏碑也適當?shù)厣娅C一下,也學一學,因為現(xiàn)在教學里需要嘛,中國書協(xié)書法培訓中心教學任務也很重,學員的要求也很高,要求每一個老師的素質(zhì)是綜合的,能力也是綜合的,單一的這一種行書,恐怕也滿足不了學員、滿足不了教學。關于篆書寫的不是太多,草書、隸書也都在寫。
記 者:您好像特別看重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化對書法家的那種影響?
張世剛:對啊,我剛才說關于書法的這種屬性,就決定咱們書法家他一定得是一個文化人,不要藝術家化,藝術家化不是書法家的本色,我是這樣看的,所以我也在強調(diào)這個。從書法的屬性我剛才就說,它更側(cè)重的是文化性,因為它和生活的距離還是比較遠,你說通過書法的點畫直接來表現(xiàn)生活,還是很勉強,還是有一段距離。它不同于攝影啊、繪畫啊,以及其他雕塑啊,可以直接再現(xiàn)生活,可以表現(xiàn)生活,改造生活。書法是沒有這樣的功能,它是文化人的一種常態(tài)的東西。這里這個文化元素不是說能夠直接影響書法,它是通過你對文化這種修養(yǎng)達到一定高度以后,與古人對書法的理解逐漸會接近了,也就是對整個書法這種點畫的解讀和認識逐漸逐漸和古人會合為一體,和古人能融入進去。因為看書法要站在中國人這種文化視角上看,它不是按照西方人那種藝術視角來看,所以中國人看書法,還多半都是文化人看書法。當然這種線條的錘煉呢,也是需要技術的,也是需要功夫的,肯定也離不開技術。所有的藝術當然都是以技術做保證,這是肯定的。但是書法這里的技術更側(cè)重的還是約定俗成的這種文化標準,自古以來文化界大家約定俗成的一種藝術標準。所以我一再強調(diào),中國書法是點畫藝術,現(xiàn)在常常有這樣一種提法,說中國書法是線條藝術,我最近給學員上課一直在講這個事情,我覺得有必要修正這樣一種認識,其實古人從來沒有說過線條,在評價書法、界定書法,在論述書法、贊美書法時很少用過“線條”。從文化意義上來說,它更側(cè)重的是什么呢?是這種點畫形態(tài),所以古人評價書法,多半都是用點畫這個術語和這個詞匯來評述,不說線條。因為點畫是通過文人在歷朝歷代對書法的錘煉、修行而成,用宗教的話來說叫修行。它是有一定的規(guī)定性的,是文人約定俗成的規(guī)定性,所以最后形成一種書法當中的“八法”,“八法”就是八種點畫的基本形態(tài)。這八個基本形態(tài)都是中國文化人界定的八種形態(tài),所以不說線條,“線條”它還是比較原始,比較籠統(tǒng)。當然書法的點畫也在線條之列,也是這個范疇之列,但是它是屬于大的概念,單談中國書法,用線條來評價中國書法,來概括中國書法,認識中國書法,我覺得這個東西還沒有說到書法的實質(zhì)和核心。
記 者:我反問一下,您剛才說的這個算不算您對書法的一種審美理解?
張世剛:可以這樣講。就是對于書法的理解,一定要站在咱們自己的文化視角來看。我們現(xiàn)在對待書法的看法,多半是從美術學或者西方構(gòu)成學來看待,這樣的人還比較多,比方說研究構(gòu)成,研究幾維空間,研究虛實,研究整體的沖擊力。書法從這些角度看可不可以?當然可以,古人的書法也有這樣的,但是這不是書法的主流,或者說不是書法審美的主題,古人從來不談這個東西。你既然要走上書法這條路,還應該遵循書法自身的規(guī)律,自身的規(guī)律是中國文化這種文化體系里孕育出來的,所有的這種審美體系、創(chuàng)作體系、學習體系,都要建構(gòu)在中國文化體系這個基礎之上的,我覺得用西方觀點看還是有點偏激。
記 者:我剛才跟您交流過,您好像在1991年的時候有一次聽到佛教的音樂,然后就突然激發(fā)了您的藝術情愫?
張世剛:對啊,那是“四屆中青展”在棗莊有一次展覽,我們有幾個書友,一起到一個寺院,聽到佛樂,對我沖擊很大,因為中國過去的文化它是多元的,但是最后形成一個重要的主體文化體系,就是儒釋道,那個時候一直也沒有機會接觸帶有這種像宗教色彩的,還有哲學色彩的東西,比方說儒家、道家、佛家。其實從某一個層面說,還是從哲學層面上大家會接觸的比較多。我當時也不知道是哲學還是宗教,反正覺得這種東西很舒服,聽起來很愉悅。后來我翻閱中國書法史有關的書籍和資料,發(fā)現(xiàn)從漢以后,大量的經(jīng)典作品都與佛教有關,所以我覺得我受它影響,我覺得不是我怎么樣,我覺得所有的過去的中國書法家都與佛教有關。這是我發(fā)現(xiàn)、我認識到了這一點后,我才去深入,所以我自然就會受到佛教的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受到佛教文化這方面的影響。
記 者:剛才您也說到一個修行,那么您現(xiàn)在寫書法,您覺得您是一種人生的修行嗎?
張世剛:是嘛,其實人做什么事情都是在修行,做什么都在修行,實際上修行修啥???一個方面是修自己的心,一個方面修自己的行為。身、心,這是修行的兩個方面,所以說書法其實就是一種大的修行。像弘一法師,出家之后,所有世間的藝術都丟掉了,也都舍掉了,但是唯一沒有舍的就是書法。可是成就最大的還是在出家以后這一段,就說明書法對這個人的修行起的作用還是非常大的,它不妨礙人的心性。
記 者:您是怎么看待借鑒與創(chuàng)新這兩種方式?
張世剛:借鑒和創(chuàng)新,這一直是一個老話題,但是對于書法來說,我覺得還是繼承為主,創(chuàng)新自然在其中。在藝術領域里,包括其他各個領域,都在談繼承與創(chuàng)新,以及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但是我從我自身這種感受說,整個一部書法史都是一種傳承,是書法精神的傳承史。很少有在書寫或者是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張揚個性的,特別在歷史上,一般看一件作品,就是看出處,就是從哪一家出來的,風格的形成基于哪一家的特點,哪一家決定了你的風格特點的。所以說就要求每一筆都要有出處,甚至是精化到你無一筆無來處,每一點每一畫都要有出處,都要有理由,按照《書譜》的講法,“翰不虛動,下必有由”,就是不能亂動筆,不能亂寫字,一寫就要有出處。其實就是依照經(jīng)典,就是一種傳承嘛,這就是繼承。所以我覺得書法還是以繼承為主。創(chuàng)新呢,現(xiàn)在都在研究創(chuàng)新,在什么地方創(chuàng)新了呢?實際上它就是把點畫給犧牲了,以犧牲點畫為代價,又回到了最原始的線條狀態(tài),這個就叫所謂的創(chuàng)新了。線條因為它沒有規(guī)定性,它的寬泛性很強、很大,它的隨意性很強,很寬泛。我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我想怎么來就怎么來。所以用線條再重新組合中國的點畫,打碎了點畫又重新用線條,來重新詮釋它、解釋它?,F(xiàn)在創(chuàng)新就是這樣一種狀態(tài)。我覺得這個東西也是中國書法的悲哀。中國書法難就難在這種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范圍內(nèi)的點畫錘煉以及傳承,在點畫的書寫過程當中,體現(xiàn)出文人的這種情懷,或者體現(xiàn)點畫那種多姿多彩的變化、那種韻姿。如果改變了這種點畫,完全用線條,我覺得這個對書法就是一種莫大的羞辱,我自己是這樣認為的。我舉個例子,就好像說人是動物嗎?是動物,動物也是動物,但是人為什么和動物不一樣?人有人的屬性,屬性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文化性,動物沒有文化性??墒乾F(xiàn)在人不愛當人了,又回到動物群里去了,可不可以?可以,那是個體的行為,誰也不能說誰對誰錯。你說我不愿意玩點畫了,我不愿意被歷史上的文化所禁錮,或者約定俗成的這種點畫的束縛。我就把它犧牲掉,我重新用線條來解釋書法,可不可以呢?完全可以,這就是現(xiàn)在的一種時尚。但是用這種線條來解釋書法,來發(fā)展書法,來創(chuàng)造書法,我覺得對中國書法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這是很悲哀的。線條沒有文化性,線條有隨意性,誰都可以拿來寫,因為它沒有規(guī)定性啊,所以往往現(xiàn)在評價書法,你這根線好,這個線性不錯,這個線條的質(zhì)量很好,都在這樣談,這種語言全是西方的語言。我們中國人評價書法,講的就是點畫的形態(tài),如所謂的“筆勢”和古人有什么不同。但是點畫的形態(tài)不能作根本的改動,撇就是撇,捺就是捺,這是規(guī)定的形態(tài)。蠶頭燕尾,就是蠶頭燕尾,這個形不能改,但是這個形態(tài),每個人都不會重復,自己都不會重復,在這書寫過程當中,韻味就在其中,既感染自己,又感染欣賞者。不是非要把書法點畫重新打碎了,重新給它撕碎,然后重新組合,用線條再去組合,我覺得這個是有一點比較野蠻,只能用這個詞,“比較野蠻”,用線條來解釋中國書法比較野蠻。
----------------------------------------------------------------------------------------
張世剛簡介
張世剛,1958年出生于遼寧海城。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行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遼寧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書協(xié)培訓中心教授?,F(xiàn)受聘于中國藝術研究院張榮慶書法藝術工作室。作品入展首屆全國蘭亭書法獎作品展。被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評為【德藝雙馨】書法家,被遼寧省書法家協(xié)會評為【優(yōu)秀書法家】,被遼寧省文聯(lián)評為【遼寧文藝之星】。出版有《張世剛書畫作品》。
成就
自1985年起, 書法作品連續(xù)入選全國第三、五、七和八屆書法篆刻展覽,全國第四、五、七和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覽,并獲第五屆中青展金獎,全國首屆和二屆楹聯(lián)書法展覽,并獲第二屆
張世剛書畫作品金獎,全國首屆扇面書法展覽銀獎。此外書法作品還多次參加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展和邀請展?!吨袊鴷ā冯s志1997年第二期對其作過專版介紹。1999年間被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評為 "
張世剛是享譽書壇的著名青年書法家。在近二十年的書法創(chuàng)作實踐中,他以其古雅的書法風格,引起書法界及書法批評家的關注。他以十幾年如一日的勤奮和對中國書法文化體察入微的實踐和感悟,贏得了同行和書法界專家的好評。
張世剛書法風格雋永、靈動、古風盎然。這與其對傳統(tǒng)的尊重和追隨精神是一致的。其作品以楷、行見長。功力深厚,氣格華滋。由于其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諳和心儀,使得其書法有別于時下的流行書風,被公認為是最具"古典精神"的文人書法家。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行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遼寧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
中國書協(xié)培訓中心教授。
現(xiàn)受聘于中國藝術研究院張榮慶書法藝術工作室。
榮譽
自1986年起,書法作品連續(xù)入選全國第三、五、六、七屆書法篆刻展;
全國第四、五、七、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并獲第五屆中青展金獎;
全國首屆、二屆楹聯(lián)書法大展,并獲二屆金獎;
全國首屆扇面書法大展獲銀獎;
入展首屆全國蘭亭書法獎作品展。
1990年組織"遼寧省二十九人書法進京展",
1995年參與組織"全國第六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
2003年9月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出版《張世剛書畫作品》專輯。
曾被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