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據(jù)《書斷》行書序論中說是劉德昇所創(chuàng)作,又據(jù)同書書家評傳,云:“劉德昇字君嗣,潁水人。桓靈之時,以造行書擅名,雖以草創(chuàng),亦豐妍美,風流婉約,獨步當時。胡昭、鐘繇,并師其法,世謂鐘繇行押(狎)書,是也?!?div style="height:15px;">
行書出現(xiàn)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書非常接近,只不過流走一些(所以稱為“行”)罷了。因此我以為這相當于從隸書中變出(章)草書——由“正體字”中派生出別支來。桓靈朝的“正體字”除了隸書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們又認為行書就是“八分楷法”的別支。其實它也是同其他書體一樣最初的創(chuàng)始還是一般的群眾書寫者,只要把八分書寫得同其他書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隸體波勢,就變成行書了,在漢末一般出土的簡書中我們是可以隨處看到的。
鐘繇的行狎書,墨跡已經(jīng)失傳,在《淳化閣帖》中的鐘書,只有《雪寒帖》還比較流行,次則另一黃伯思考定為王羲之早期仿鐘書的《長風帖》倒更“行”一些。從此以來,行書普遍流行于信札以及一般文書中,晉唐以下名手不知道有多少人,存世最古的行書著名墨跡真本(刻本不算),應推王珣的《伯遠帖》,其他還有如唐摹王羲之《喪亂貼》等等,無法一一列舉了。
寫行書確實比草(章)書、八分要簡便一些,又接近正體字,比較易認一些,所以這種字體一直到今天還為大家所樂用著——也是所用的范圍最廣的一種。字的主要目的到底還是為了用,美的欣賞則是附著上去的。所以不便于寫的古字,終究會逐漸被淘汰了的。
元鮮于樞 行書杜工部行次昭陵詩卷元趙孟頫 行書二贊二圖詩卷明周天球 行楷書七言詩明王穉登 行書七言詩清王原祁 行書七言詩明王鐸 行書清冒襄 行書五言詩明文徵明 行書詩卷清劉墉 撿云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