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滔滔的歷史長河中,畫在紙或絹上的卷軸畫,本身的姿質(zhì)就是很脆弱的,再加上自然災(zāi)禍的起伏、人為戰(zhàn)亂的紛起、朝代的更迭、人事的滄桑變化......還有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分子的掠奪、收買,等等,靠人力收藏的卷軸畫,歷經(jīng)劫數(shù),能流傳至今的,那就越來越少,隨著時間的推移,愈古的作品就愈覺珍貴難得了。
鑒于以上的情況,我們的祖先想出一個無可奈何的辦法,那就是摹寫前人的真跡,或者繼而摹寫前人摹寫下來的“真跡”,加以繁衍、流傳。像之前提到的名跡《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等等,是否果真是原作,有的已經(jīng)無從查考了。
但由于它們本身也歷經(jīng)劫難,年歲悠遠且摹寫者也是名家,筆墨十分老練,又忠實于原跡,我們作為后人,也就難以苛求前人了。
下面我們要介紹的是一幅唐代流傳至今的真跡原作《簪花仕女圖》。此圖絹本,高46厘米,長180厘米,設(shè)色,現(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簪花仕女圖》畫了五個宮廷貴族婦女在庭院中活動的場面。
由于畫上畫有執(zhí)扇侍女和畫的末尾畫著競發(fā)的玉蘭花,所以可以斷定畫家畫的季節(jié)是在春夏之交。一群盛裝濃抹的貴族婦人,在空曠幽靜的庭院中,嬉戲游樂。
她們之中,右側(cè)的第一人,手搖拂塵,在逗弄獅子狗玩;第二位穿著比較淺色透紗麗裝的婦女,左手伸出好像也在挑弄小狗,右手則好像不勝燥熱天氣,在搔撥自己袒露的粉頸和衣領(lǐng)。
第三位是畫得比貴婦人細小得多的手搖長柄紈扇的侍女。從服飾上看,她比貴婦樸素得多,面色也缺少了歡樂。第四位是左手拈花,在逗引仙鶴的貴婦。她矜持而莊重,從畫的位置上和人物神態(tài)上考察,她大概是全畫中地位最重要的婦女。
這樣說,還可以從侍女為她揮扇得到佐證。有趣的是仙鶴不受她的撥弄,背她拔腳離去。第五位是一個盛裝的女孩,好像是跟隨著大人前來玩樂,她的前面也畫著一頭小獅子狗。最后一位是右手用剛捕到的粉蝶逗引小狗和仙鶴的婦女。她的身后是一簇怒放的玉蘭花和嶙峋的山石。
可能由于五位貴婦人頭上都有簪花或者是其中有兩位拈花和拈著粉蝶吧,因此畫家把跡幡畫取名為《簪花仕女圖》,實際上是貴婦人的游樂圖。
這班華麗奢艷的貴婦,無所事事,只是在撲蝶、拈花、戲犬、弄鶴中消磨她們百無聊賴的日子。透過她們閑適自得的神態(tài);可以領(lǐng)略到她們的養(yǎng)尊處優(yōu),奢靡逸樂的生活趣味。
整幅畫從構(gòu)圖上看,四位主要人物各占一個適當(dāng)?shù)奈恢?。第一二位中間畫一頭小狗;第二三位中畫一位侍女;第三五位中,畫了仙鶴、小女孩和小狗;最后以花叢結(jié)尾。這種人物安排穿插,顯出了起伏變化。第一人與最后一人均作回顧的姿勢,使畫面取得集中統(tǒng)一的效果。
全畫設(shè)色濃艷而不俗,線條簡勁而有力,用的是剛中帶柔的鐵線描的畫法。這些表現(xiàn)方法,體現(xiàn)了唐代繪畫穩(wěn)中求變,均衡而有力度的一種畫風(fēng)。不像后代的繪畫,有更大的飛動和勃發(fā)的氣勢。
唐代仕女形象,大多是臉頰豐腴、圓潤,體態(tài)飽滿白皙。兩眉暈染如蝶翅,這是盛唐時代宮中所流行的十眉之一的“倒暈”眉。唐代仕女的裝束的一個特點是袒胸、露肩。在《簪花仕女圖》中,畫家采用了以透明的紗衫,半罩半露地畫出她們豐滿的前胸和圓潤的臂膀。
畫家以白粉作底色,把肌膚畫得白皙細嫩,略施朱粉,以顯示她們高貴的身份。朱唇小而圓,加上高髻的濃密黑發(fā)的對比,尤其是每個貴婦人頭髻上都插著荷花、牡丹或玉簪、珍珠,更襯托出她的嬌艷奪目,高貴華麗。
如此華麗的畫面,在《簪花仕女圖》之前,很少有畫家這樣濃筆重彩畫過,可以說在當(dāng)時這幅畫是一個開端,在藝術(shù)效果上也是獨到的。
如果我們再仔細辨識一下畫家描繪的長拖短曳的披子、罩裙、襯裙,以及利用大塊色與圖案紋樣、粗花紋與細花紋等等不同的畫法;在色彩上,運用不透明的石質(zhì)顏料與透明的植物質(zhì)顏料,冷色與暖色,深色與淺色的對比、烘托,所表達出的貴族婦女服飾的繁復(fù)、豐富、多采多姿。我們更會驚嘆畫家的爐火純青的藝術(shù)技巧和過人的筆墨功力。
在畫史上,人物畫中繼吳道子創(chuàng)造的“吳家樣”之后,周昉創(chuàng)造的唐代仕女形象的繪畫則被譽為“周家樣”,《簪花仕女圖》就是“周家樣”的代表作。
據(jù)畫史上記載,唐代的繪畫沒有畫家具名于畫上的習(xí)慣,不像現(xiàn)在畫家每畫一幅畫,既要落款寫上姓名,有時還要把時間、地點、畫室堂名列入,蓋上圖章,有時要加上壓角章、閑章,題詩題跋,名堂很多,規(guī)矩很重。
《簪花仕女圖》原作上沒有名款也無人題詩,因此這對我們確定它是誰人的作品,就增加了一定的麻煩。
我們從這幅畫所反映的歷史背景和年代來考察,諸如人物的服飾打扮、體態(tài)動作神情,與有可考證的同類題材的作品相對照、比較,基本上可以認準,《簪花仕女圖》是唐代畫家所繪制。
據(jù)說,這幅畫的原作,在1972年送往北京故宮博物院重新裝裱的時候,發(fā)現(xiàn)它不是一幅整絹,而是由五幅單片拼湊而成的。是到了宋代才把它改裱成一整幅手卷的。這一發(fā)現(xiàn)更證實了原作是五幅小屏風(fēng)畫,符合唐代當(dāng)時的時尚,是后人把它連綴在一起的。從而佐證了它是唐代的作品。
那么,它是唐代哪一位畫家的創(chuàng)作呢?在前人的著錄中得知,它是唐代中期人物畫家周昉作于唐德宗貞元年間的作品。所謂著錄,就是在前人的著作中有記載的意思。
據(jù)載,周昉的72件作品中,屬于仕女內(nèi)容的占一半以上。他的其他作品如《紈扇仕女圖》《調(diào)琴啜茗圖》《明皇夜游圖》《貴妃出浴圖》《明皇斗雞射鳥圖》等等,畫法都和《簪花仕女圖》相似,說明畫家對唐代上層社會的貴族生活非常熟悉,尤其擅長于畫仕女。
其中比如《紈扇仕女圖》,他畫了16個仕女相互關(guān)系的活動情節(jié),透露出宮女們久居禁宮冷寞空虛的思想情緒。反映的也是貴族婦女的生活。
當(dāng)時人們就這樣議論他,說他“多見貴而美者”,且他“以唐所好而圖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周昉的繪畫迎合了統(tǒng)治階級中一般人的審美情趣,畫的盡是又高貴又漂亮的“綺羅人物”—―即穿綾羅綢緞的貴族婦女。
晚唐畫家程修也對周昉的作品提出批評,說是“周侈傷其峻”,就是說,周昉把人物畫得太胖了,有損形象的俊秀。
周昉,名景元(或景玄),字仲朗,出身于閥閱門第,京兆(長安,今西安市)人,生卒年月不詳,大約生于唐開元末,萃于貞元之后,65歲光景。他在代宗大歷中先后出任過越州(今紹興)、宣州(今宣城)長史。
他是唐代著名的人物畫家,也是畫佛像的能手。他也擅長文辭,但畫名很大把它掩蓋了。他的哥哥周皓,善騎能射,在征服吐蕃時立過戰(zhàn)功,是一個顯赫的將軍。
我國人物畫在唐以前,多是神仙佛教的宗教畫及帝王將相、功臣、烈女畫像,基本上是為宗教服務(wù)的。從唐代開始轉(zhuǎn)向人情世俗化,為人物畫帶來了現(xiàn)實的富有人情世俗的意味,人物線條更富感情而有變化,人物形象豐滿生動而富有人情味。
周昉的老師是唐代人物畫家張萱,善畫貴族仕女,有《搗練圖》描寫婦女制作絲絹場面的作品傳世。周昉的畫法與風(fēng)格和老師很相像。
周昉是一位善畫人像的名家。據(jù)說唐朝名臣郭子儀的女婿侍郎趙縱,曾經(jīng)請一位畫名很大的韓干畫像。韓干畫完后,大家都稱贊他畫得好。
后來超縱又請周昉給他再畫一張,大家也連聲叫好。郭子儀把兩張畫像放在自己座位旁邊仔細端詳,竟然定不出哪一幅畫得更好。
有一天,郭子儀的女兒、趙縱的妻子回到娘家。郭子儀問她畫上畫的是誰。答道,畫的是趙郎。又問:“哪幅畫得最像?”答道,兩幅都畫得很像,后一幅畫得更好。因為前一幅僅畫出趙郎的外貌形狀,后一幅則不僅畫出了他的外貌,連他的性格、神情,說話談笑的姿態(tài)都表達出來了。
趙夫人說的前一幅是韓干畫的,而后一幅是周昉畫的。
周防畫得如此高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在做宣州長史的時候,一次,他為禪室寺畫《北方天王》,因一時找不到適當(dāng)?shù)男蜗螅嗫嗨妓髦?/p>
晚上,睡夢中夢見一個神采飛揚、生動逼真,恰好是他夢寐以求的天王形象,使他高興得驚醒過來。當(dāng)即披衣下床,將夢中見到的天王畫了下來,畫成了深得大家稱贊的《北方天王》圖。
唐朝京城長安的章敬寺,是代宗皇帝(李豫)為母親吳太后造的。造得十分壯麗。
興造的時候,夜以繼日地趕工,致使京城現(xiàn)有的材料供應(yīng)不上,代宗就下旨拆宮殿的舊材料充數(shù),可見它的工程是十分巨大的。到了德宗貞元年間又加以修繕,把周昉找去,要他畫幅壁畫。周昉剛打算落筆的時候,京城里的人慕名都跑到寺里去看他作畫,人數(shù)達到萬計,真是萬人空巷,熱鬧非凡。
周昉很歡迎大家看他的畫稿,請他們提出修改的意見。于是,群眾七嘴八舌,有的說這地方畫得好,有的說那地方畫得不好。
周昉虛心聽取大家的意見,不斷加以修改,經(jīng)過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最后群眾“是非語絕”,也就是說說好說不好的意見全說完了,再無意見了。這時,周昉的畫也畫成功了。
這則故事可以看出他的創(chuàng)作很能反映群眾的藝術(shù)愛好和要求,其創(chuàng)作態(tài)度極其虛心又是極端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
周昉是我國8世紀下半期最有才華的畫家之一。他巧妙地創(chuàng)始了“水月之體”(水月,佛教用語,后泛指一切虛幻的景象);他曾在上都畫過《水月觀自在菩薩》、《水月觀音》壁畫,現(xiàn)在在敦煌莫高窟五代畫像中還可以看到。
周昉不僅在中、晚唐輝耀著整個畫壇,即在后世以至東方各國,都產(chǎn)生極大影響。
從五代的周文矩到明代的唐寅、仇英的仕女畫,雖各具時代與畫家個人的面目,但仍然可以看出周昉畫風(fēng)對他們明顯的影響。在國外,貞元間,新羅(今朝鮮)人曾以很高的價格收買了市場上周昉的數(shù)十卷畫,帶回國去。至今在日本高松冢還保留周防風(fēng)格的古代仕女畫。
周昉的作品,有著濃郁的民族氣息,代表著唐朝這一時代的繪畫特點,即所謂“衣裳簡勁”(即衣紋褶帶減少)、“彩色柔麗”“以豐厚為體”等等,一反過去以骨氣為尚的平板形式,在人物畫上開創(chuàng)了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面貌,在中國畫壇迄今仍然產(chǎn)生著重大影響。
周昉的作品,散見于歷代著錄的約有100多件,可惜至今能保存下來的,除了《簪花仕女圖》原作之外,只有《紈扇仕女圖》(或叫《揮扇仕女圖》)了,據(jù)說尚有一幅《調(diào)琴啜茗圖》,現(xiàn)藏美國納爾遜美術(shù)館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