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是顏真卿行書的代表作。其行書師法王羲之、王獻之。正如其楷書上溯篆籀、汲取民間書法一樣,其行書也上溯篆隸,直接漢魏。在點畫上,方圓并用,而以圓筆為主,特別是較細的點畫,裹鋒澀進,入木三分。如“人心方期”。結構上,一改王羲之行書以瘦峻為主的形象,而寬博舒展、厚重雄渾。用墨上,干濕濃淡,隨著書寫自然呈獻,對比強烈。像“稱兵犯順”全用渴筆,緊接著“爾父竭誠”濃墨重筆,甚至因涂改而形成巨大的墨塊,加強了墨色的層次感和感染力。章法上,連斷結合、輕重結合,一任自然而富于變化;整篇渾然一體,處處合于法度,又不為法度牢籠。二王以后,行草書能真正在二王以外別樹一幟、開宗立派者,只有顏真卿。通常說“羲之通隸、真卿通篆”,實際上,顏體行書結構來于王獻之的中宮寬綽、筆勢外拓,用筆在二王筆法的基礎上,減少方折增加圓轉,并加強了澀勢,無一絲一毫輕忽,所以有“熔金出冶,隨地流走”之感。 宋代蘇軾曾云:“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畫至于吳道子,書至于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p>
壹
顏真卿,字清臣,唐代杰出的書法家,世稱顏魯公。他秉性正直,篤實純厚,有正義感,從不阿于權貴,屈意媚上,以義烈名于時。
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杰出地位的顏真卿傳世書跡極多,包括《顏勤禮碑》、《顏家廟碑》、《麻姑仙壇記》、《多寶塔碑》等。
傳世墨跡極少,包括《祭侄文稿》、《劉中使帖》、《自書告身帖》等。
顏真卿《爭座位帖》刻本局部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
顏真卿《自書告身帖》
貳
2019年1月16日起,東京國立博物館將舉辦“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展(1月16日-2月24日)。屆時,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赴日展出,這也是《祭侄文稿》在日本的首次公開展出。
《祭侄文稿》 唐代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全文共計23行,234字,中間涂改有30余字。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可以說是一件保存至今且十分難得的唐代書法真跡。
更為重要的是,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讓顏真卿的書風、氣節(jié)、真情實感在這件《祭侄文稿》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叁
《祭侄文稿》源于一段慘烈悲壯的故事。
《祭侄文稿》題簽
顏真卿五十歲時,發(fā)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安祿山兵變,大軍勢如破竹,唐玄宗出逃四川。
彼時,勢單力薄的顏真卿固守平原(山東陵縣),他的堂兄顏杲卿則出任常山郡太守,堅守在戰(zhàn)火第一線。沒想到,賊兵進逼,太原節(jié)度使卻按兵不動,顏杲卿孤城被圍成為俘虜。見顏杲卿不肯投降,安祿山以其第三子顏季明的性命威脅,顏杲卿破口大罵,竟被拔去了舌頭。最終,顏杲卿和顏季明雙雙罹難。
那一戰(zhàn),“顏氏一門死于刀鋸者三十余人,其狀慘絕人寰”。待戰(zhàn)事稍平,哀慟萬分的顏真卿派長侄泉明前去善后,并尋找家人尸骨,卻只找回杲卿的一只腳和季明的頭骨。悲痛之余,顏真卿親自為侄子寫下祭文,這便是著名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局部
《祭侄文稿》局部
文中“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這幾句描述的就是其兄、其侄的罹難始末。而這幾句被顏真卿反復刪改涂抹,足可想見其悲憤。
肆
《祭侄文稿》成于坦白真率的一瞬間。
《祭侄文稿》輝耀千古的價值就在于坦白真率,是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激情之下不計工拙、無拘無束、隨心所欲進行創(chuàng)作的典范,是經過長期探索而在這非常的一瞬間產生創(chuàng)變突破的實例。
其個性之鮮明,形式之獨異,均開歷史之先河,是書法創(chuàng)作述心表情的典型。體現(xiàn)出藝術家無與倫比的魄力和胸懷,也對后世書法創(chuàng)作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祭侄文稿》局部
就藝術價值而言,全卷有三個主要特征,即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開張自然的結體章法、渴澀生動的墨法。
細細分析整篇行筆,文章前六行是第一段,祭文說明時間與關系人的職稱,因為有固定必備的格式遵循,寫來情緒尚稱穩(wěn)定,字之結體也就勻稱。
行筆段落自文章起首“維乾元”墨濃,第二行已現(xiàn)枯澀,至第三行“軍事”墨以已干為第一次行筆。自“蒲州”墨又再濃潤,則為的二次行筆之始,這是很容易認出的。
《祭侄文稿》局部
第二段惟爾挺生一行,進入本題,字之結體顯然開張,字與字、行與行之間,也較寬敞無拘束,情緒已漸波揚。蘸墨書寫,因措辭構思,墨之濃淡與行筆停進,其間較難區(qū)分出段落,但筆勢已加重,悲懷積郁,情躍紙上。
倒數(shù)五、六行,“吾承天澤”起,字之結體,筆劃之使轉,相對于前段之端正規(guī)矩,字字靈動,正是情激義憤。至最后一行“嗚呼哀哉。尚饗?!?strong>縱筆如草書,已然不能自節(jié)。切膚之慟,放懷高哭,椎心泣血,莫此為甚。
特別是其中刪改涂抹的痕跡,更能見到顏真卿在構思、書寫時,情緒起伏轉折的心路歷程,胸臆了無掩飾,躍然紙上。
《祭侄文稿》局部
伍
從顏真卿創(chuàng)作文稿的實踐看,其作品的結構,絕非創(chuàng)作之前先驗地存在于他胸中的構思,而是在揮運過程同步生成,即‘無法之法’的自由發(fā)揮。
正因為這樣,顏真卿在《祭侄文稿》中才會洞見本真,呈現(xiàn)本真,天人合一,是意于‘法’而忘于‘法’,即‘無法之法’的具體表現(xiàn)。
▲顏真卿《祭侄文稿》全卷高清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