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秋賞月時,其實月亮有許多好聽的別名,簡述如下:
一是因與日相對應(yīng)而起的名字:如星、魄。古人常以陽、陰對稱日月,日為陽,月為陰,稱月亮為太陰星、月魄?!段饔斡洝返诰呕兀?#8220;不覺紅日西沉,太陰星上。”唐李端《和李舍人中書對月見寄》:“素魄近成班女扇,清光遠似庾公樓。”
二是因光亮而起的名字:如玉、冰。月光潔白如玉,給人一種陰冷的感覺,故有此名。唐趙嘏《新月》:“玉鉤斜傍畫檐生,云匣初開一寸明。”蘇東坡詩:“半夜老僧呼客起,云峰缺處涌冰輪。”
三是以其形狀起的名字:如輪、盤、鏡、環(huán)、規(guī)、鉤。月有圓缺,詩人就以形似的事物來比喻月亮。唐羅隱《中秋夜不見月》:“只恐異時開霽后,玉輪依舊養(yǎng)蟾蜍。”李白詩:“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賀《七夕》:“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四是用動物的名字指代:如兔、蟾蜍。傳說中月中有兔、蟾蜍,故稱月亮為玉兔、兔魄等。盧照鄰詩:“沈鉤搖兔影,浮桂動丹芳。”曹松《中秋對月》:“無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
五是用植物的名字指代:如桂樹。傳說月中有仙桂,所以月又稱桂月、桂魄等。王維《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六是用人物的名字指代:如嫦娥、嬋娟。嫦娥是月中美神,又為古代美女的典型,而嬋娟也可以形容美女,所以用來指代月亮。唐李郢《中元夜》:“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薛瑩《中秋月》:“勸君莫惜登樓望,云放嬋娟不久長。”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jù)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這可謂是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民間也就陸續(xù)出現(xiàn)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到了唐代,民間出現(xiàn)了專門從事生產(chǎn)的“餅師”,京城長安的街上也出現(xiàn)了糕餅鋪。據(jù)傳,一年中秋,有大臣向唐玄宗敬獻胡餅。當晚,唐玄宗與楊貴妃賞月食餅,玄宗覺得“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明月,脫口而出“月餅”,太宗聽后甚喜,便傳旨將“胡餅”改稱“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到了明清之時,中秋吃月餅在民間更加流行。明代文學(xué)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覽志馀》中記:“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清代的《燕京歲時記》也記載:“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師第一,他處不足食也。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知道,月餅當時已經(jīng)是民間相互饋贈的社交禮物,其分量頗大,必須眾人分而食之,和現(xiàn)代月餅越做越精小截然不同。
現(xiàn)代月餅在繼承傳統(tǒng)形式的基礎(chǔ)上,制作更加考究,樣式更加精美,口味更加繁多。中秋之夜,人們圍坐納涼,賞月嘗餅,談天說地,的確是別有情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