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看電影。因為自小就崇拜孔子,又喜歡扮演孔子的演員周潤發(fā),也喜歡扮演南子的演員周迅,于是2010年《孔子》電影一上映,就去看了。之后,便浮想聯(lián)翩了許多日子。起先,很為自己的聯(lián)想不好意思,甚至于臉紅,一下子少年起來。躊躇了兩年,面皮厚了許多,就仗著膽子落下了筆。
▌《孔子》電影劇照
琴怎么來的?
琴的誕生,琴的發(fā)明,只有東漢時節(jié)的蔡邕在《琴操》中,說:“昔伏羲氏作琴”,且有詳細尺寸,先為五弦,象征五行,后來“文王、武王加二弦,合君臣恩也”,成為七弦。又有“琴面為天為陽,琴腹為地為陰”。故琴聲是“中和之音”。又測得琴之長為三尺六寸五分,合一年365天。琴首為六寸,義為“六合”,即天地與東南西北。琴尾四寸,義為春夏秋冬四季。十三微,義為一年12個月,再加上1個閏月。以上種種,都是在有了琴之后,后人的理解與演繹的附會學問。
由于琴的樣式不同,各人喜好不同,也就導致琴之大小有別,尺寸自然也就不一樣了,諸如“神農(nóng)”“伏羲”“蕉葉”等樣式。那以上關(guān)于琴的尺寸之寓意豈不又是說不通了?至于琴的誕生,沒有一個公認的說法。這個命題,令古往今來的人們甚是困惑,查考了許多文案之后,雖有些蛛絲馬跡,總也是不得全貌,也就只好作罷。直到湖北隨州出土了一塊木板,經(jīng)過碳十四測得后認為有3000年了,又考證為古“琴”,總算是將琴之實物落到了實處。
看了《孔子》電影之后,時過兩年有余,南子撲倒在孔子懷中的一幕,雖然不及幾分鐘,卻撞擊了我一根久懸的神經(jīng),且定格成為永久。夫子其時無甚準備,如柳下惠般安坐,南子是從孔子的右臂處依偎過來的,倒在孔子盤腿席地而坐的懷中,雙眸癡情而望,下頜與雙乳恰好在孔子的左手與左膝之間,正是琴者左手上下左右的揉弦音區(qū)。腹股陰處正好在孔子右手與右膝之間,恰好是琴者勾挑弦瑟的手位之處。個子不大而身材窈窕的南子,正好如一張極美的仲尼式古琴,橫在孔子的膝上懷中,那情景,那曼妙,與上古乃至于今天人們調(diào)瑟撫琴的境況,居然惟妙惟肖,如出一轍。至今,我們所看到的古畫中,漢代以前古人的撫琴姿勢,大都是這般模樣。
▌吳景略舊藏宋代松風琴
要是以浪漫主義的方式解讀,豈不就是兩情相悅的琴瑟和鳴?此等情狀,戰(zhàn)國時期的范蠡與西施,漢代西蜀的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明代的侯朝宗與李香君,冒辟疆與董小宛,許多士人們也必定是風月無邊的了?!扒佟闭吲c“情”者必須要挑選心儀的,這點二者相同,且又音似,于是乎,由此及彼,琴的命名也就有些聯(lián)想,“琴”或可以通“情”。人有“七竅”,又有“七情六欲”,或為擬定七根琴弦之起源?
至于琴是不是真的如此誕生、命名的,我不敢斷言,可起碼還有一種說得通的解釋。人類的所有用器及其名稱,幾乎都是仿生而成就的,幾乎都是借音、借義、借形的。石器時代的陶器和青銅器的“鬲”,都是仿健壯母性之豐乳制成;宣德爐的各種乳足爐,將其側(cè)立起來,又完全像少女的豐乳。魚耳爐的魚耳雙歡、豐滿的鼓腹又恰似豐滿的孕婦……
人類最早對美的發(fā)現(xiàn),美的創(chuàng)造,大都是從自身得到啟蒙、完善的。男性的健美線條、男性生殖器,是母系社會對生命的生殖崇拜,山東、四川、江西等地大量遺存可證,而最早出現(xiàn)的周代的琴的模樣,便是以此為形的。后來,人類由于母系社會演變?yōu)楦赶瞪鐣?,作為父系的男人們依?jù)女性柔美的乳房、臀部、雙腿曲線,男女之間兩情相悅的調(diào)情情景,以龍虎山、大理等地的陰戶地貌與石雕崇拜為佐證,逐漸將琴演化為類似現(xiàn)今所見的形制,當是春秋戰(zhàn)國時的故事。
▌敦煌壁畫中樂師撫琴的場景
如此一來,“調(diào)情”一詞,恰恰又與撫琴之前的“調(diào)琴”相合,琴者必須調(diào)準琴上那七根弦的音準,方可以“勾挑”成曲,以合適音律。否則失了音律,則失和諧,焉能發(fā)出“中和之音”。
故,必須先“調(diào)琴”(調(diào)情、挑情云云)。誠如《詩經(jīng)》中的“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岸渍鹫鹣挠暄?,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愛情與生命之繁衍,千萬年來,始終是主宰人類生存、人類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源泉,我們從遠古的巖畫、中古的壁畫,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切的圖案、器物、文字記載中,都隨處可以看到擬人、擬動物的創(chuàng)造,無處不見仿生藝術(shù)的器物的輝煌。可見生活與自然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源泉。
琴,作為最高雅的文房首藝,是最親人的一種樂器,從誕生時起,就是為席地而坐的男子制作的(而絕不是為女人所作的),是專為男人所操的樂器。最早,古人是不叫撫琴的,撫琴大約是唐代以后的稱謂。更不叫彈琴,彈琴是清時的稱謂。而是叫操琴?!安佟痹诠糯?,以及現(xiàn)代的日常生活之中,一直有男女之間做愛的意思。當然,操,也有操守、操練等意義,而罵人時的粗魯用法,可還是沿襲了古代的性事與動作。漢代以前,女人不接近琴。直到漢代左近,才有了琴桌,琴開始安置于桌上時,也就有了“撫”字的稱謂,女人操琴之際,已經(jīng)改稱為撫琴了。這一用“撫”,便愈發(fā)柔美和諧,乃至纏綿了許多,以至于愈是往后的琴樂,男人的那股蒼涼與孔武的曲調(diào)少了許多。遠不似上古時那般鏗鏘,譬如聶政刺韓王的《廣陵散》,巍巍乎如高山仰止,浩浩乎大江東去的氣勢。當然,那已經(jīng)是唐代及其后的故事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仲尼式古琴(正面)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仲尼式古琴(背面)
如此看來,陰陽和諧于自然、廳堂、書房之處,也是人類由蠻荒的簡單粗放孔武,向和諧文明進化過程中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遠非人們常說的:“書房戲房,調(diào)情的地方”那么低俗。
“文房諸藝,琴為首藝”(與多位琴人交流,此說都無出處)。正如“文房諸器,爐為首器”(明人文震亨《長物志》)。關(guān)于宣德爐的文章,多年來我在各類媒體上發(fā)布不少,也應(yīng)邀系統(tǒng)講座了《“琴”與“宣德爐”》。也出版了《鐘鼎茗香》(一)(二)兩部書,在《鐘鼎茗香》(二)的寫作過程中,我將琴、爐為首的高義。在與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吳釗先生研討時,吳先生講:“自古撫琴都要放個爐在琴前,至于放什么樣的?怎么放?連我的老師吳景略先生也不知道。劉先生你今兒做此種研究,實在是我們習琴之人的福分啊?!敝?,遂成《琴爐考略》一章,算是填補了中國撫琴用香爐的一項空白。
▌宋趙佶《聽琴圖》 故宮博物院藏
▌清郎世寧《弘歷觀畫圖》中的童子攜琴
早年間,當你走進文人的書房,最先入眼的事物,必是安置在主人案頭的宣德爐,著人沉湎的香味與裊裊沉煙,頗為生動。映著懸在左壁上的瑤琴,很是古意。那份高雅清趣,由不得你就能放下一切凡塵,陶醉起來。
近幾年,賞爐的人多了,學琴的人也多了,以致好爐、好琴很是難找。于是,仿新爐的、斫新琴的也多了起來,北京斫琴的作坊,也有十大幾家,分為兩路,京作和南作,各有千秋。教琴的學習班隨之林立,路上常能看到背著琴囊的琴人,尤其是窈窕女子攜琴走路的姿態(tài),游走都極是雅致的,為現(xiàn)代速食的都市文明頗添些許古意。
今想來,古琴,作為“文房首藝”,似有道理,一是源于上古,二是屬于“樂”之范疇,三是悅情抒志,四是士大夫文人所好。據(jù)說在炎黃二帝、神龍、伏羲的上古時,琴就有了,且有曲子呢,雖然未見記載,倒有不少形制傳承,如“伏羲式”“神龍式”。據(jù)記載,古琴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這是采信故宮博物院的數(shù)字),是中國最悠久,最能代表中國人精神和文化的樂器。
古琴,與帝王與文人,有著根深蒂固的淵源,諸如宋徽宗、乾隆等,孔子、司馬相如、蔡邕、嵇康等。古琴的演奏,成為高雅身份的象征,是中國士大夫文人的必修課?!扒倨鍟嫛?,琴為四藝之首??裳葑?、可自娛、可知音、可修為。
關(guān)于琴的形制,古人有“唐圓宋扁”之說,大體是指:前者寬大,后者略小。當今所見多者,當屬“仲尼式”琴?!爸倌帷睘榭鬃用?,據(jù)說是孔子發(fā)明的樣式??鬃又苡瘟袊鴷r,就常攜帶古琴。這種攜琴游走四下的普及方式,自然使得“仲尼式”廣為傳仿。誠然,真正使得“仲尼式”琴推而廣之的是宋代,宋代崇尚理學,以“圣人之言”“圣人之行”“圣人之器”為效,以孔子字號命名的“仲尼式”,自然最易普及,現(xiàn)今叫做“名人效應(yīng)”,是最有效的營銷方略,這應(yīng)當說是孔子的成功,宋代的成功。
最有名氣的古琴,人皆以為是“九霄環(huán)佩”與“大圣遺音”了,是唐代的國寶,與那其余44張歷代古琴一道,現(xiàn)存故宮博物院。其實,早在圓明園未毀之前,園中就藏有古琴103張,全都是明朝留下來的歷代上好古琴。圓明園被英法聯(lián)軍毀掠后,那些琴也就化為烏有了。
▌故宮博物院鄭珉中先生用“九霄環(huán)佩”琴演奏《流水》
古琴之中,最有名氣的,我以為當屬俞伯牙與鐘子期交流的那張琴了。一曲《高山流水》(就在本文行將付梓時,與虞山派古琴大師朱晞先生交流,方知唐之前,《高山流水》為一琴曲,唐后始分兩曲),竟成千古絕響,歷代引為知音,豈不是最有名氣的?還有一張名琴,知者不多。一根弦也沒有(斫琴家王鵬先生說是有一根弦),那是五柳先生陶淵明的琴。先生盤膝而坐,琴橫膝上,垂首悠然,雙手作撫琴之狀,縣吏見之,與他人言——此人不日將辭官而去。果然,才一日,人們看到縣衙里留下的官服與官印。過去許久,人們再看到的陶淵明,則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大隱士了,史稱'田園詩人”。
▌今人擬古奏《高山流水》曲
可喜的是,這些人和事都很有名氣,都很受人們崇敬,只是那張琴到底是何樣形制卻是永遠沒人見過。正因為沒有見過,也就更加神秘,更加高貴,更會讓人們向往追求。與其說追求琴,實則追求的是那份境界。猶如國人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大音稀聲,大象無形”一般。我這種說法,或許有人以為與水煮三國、麻辣水滸、大話西游區(qū)別不大。但,也確實想為古琴的境界豐富一回,為俞伯牙、鐘子期、陶淵明們那無形、無聲的至高境界高歌一回。
我愛古琴,源于歷史,源于文人情懷,更源于自家之沉湎。諸君請鑒,當你在松下、竹前、水邊、山間、廊下、亭榭、樓閣、文房……請一尊宣德爐,燃起沉香,香煙裊如祥云仙鶴,平心靜氣,獨撫瑤琴,沉湎于那份寥廓江天,唯我遨游的高遠境界,又何堪以當?
▌作者與古琴大師朱晞鑒賞宋琴
于是,我定制一張琴,與拙藏“山高水長”爐成配,并作詞銘刻,必要親近此琴,研習古琴,研習古今名家,總結(jié)提升自家,將自家的文人情懷,與那古琴的幽遠空靈高貴和融,耕作華章,既承先賢之精華,又抒自家之感悟,為古今之人事,樹萬年之碑傳,成就文業(yè),豈不快哉?
本文根據(jù)2018年05期榮齋隨筆專欄《古琴之生》一文編輯整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