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對于今天的人來說是在熟悉不過的一個物件,熟悉到無人注意它的存在。
燈,泛指可以照亮的用具。起源于何時?想想應從遠古人類用火開始,就有了“燈”,所以最早的燈應是“火把”。在古時“燭”是一種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用于執(zhí)持的已被點燃的火把,稱之為燭;放在地上的用來點燃的成堆細草和樹枝叫做燎,燎置于門外的稱大燭,門內(nèi)的則稱庭燎。
據(jù)說,中國最早的火把燈具出于戰(zhàn)國,在《楚辭·招魂》中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記錄,說明戰(zhàn)國時已出現(xiàn)“鐙”這個名稱了。在周代,“鐙”、“登”通用,《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豆籩,瓦豆謂之登。” 豆,是商周時期的一種飪食器,用以盛放腌菜、肉醬等的器皿,也是古代的禮器,多用青銅、陶瓦所制。后來人們在動物油放在里面,就成為了燈,而陶豆是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燈具,也是我國古代燈具的主要形式之一。三千多年來,人類從開始使用簡單的火燭,書寫文明史,燈也從粗糙的走到精細,從石燈到陶燈,到青銅燈、煤油燈、馬燈、煤氣燈,直到現(xiàn)代的電燈,燈具的每一次變遷,都深深的打上了各個時代烙印,也是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的一個縮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