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2016年秋季學期,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學術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廣州美術學院祁小春教授作為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的邀訪教授訪問北大,帶來了有關王羲之《十七帖》和《蘭亭序》兩部書法作品的相關討論。祁小春教授通過嚴謹?shù)?/span>考據(jù),條分縷析地考辨了書法作品藝術性背后的語言、文學、文化背景。今天,我們?yōu)榇蠹規(guī)?span>祁小春教授“唐代書法及其風潮對日本的影響”此篇短文,從書法的角度考察當時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以饗讀者。
文研院邀訪學者祁小春教授
一,隋代以及唐初中國書法對日本的影響
日本的書法歷史,在進入平安時期以前,也曾有過一段漫長的發(fā)展演進過程。早在飛鳥時代(569-642)的初期,圣德太子就曾遣小野妹子等留學生、留學僧作為遣隋使前往中國學習。他們長期旅居中國,認真學習、吸收中國文化。書法自然也是其中重要一環(huán)。當時的隋代,正盛行六朝書風,對日本遣隋使來說,自然深受影響。另外需要一提的是,當時高麗僧人曇徽來到日本,帶去了紙、墨的制作技術。其結果是使日本能獨立制作紙墨,為日本書法的發(fā)展與奠繁榮定了物質基礎。
遣隋使的頻繁往來西渡,將當時中國盛行的六朝書風帶回日本。中國文化對日傳播的形式,是以佛教為中心而展開的,當時書法用功,也都是服務于這一目的的。比如說日本的圣德太子就能寫得一手瀟灑而飄逸的六朝寫經(jīng)書法。著名的《法華義疏》佛教經(jīng)卷草稿,至今尚傳世。這篇草稿書風較自由,頗見筆力。因是草稿,寫時不需應規(guī)入矩,比起正式的經(jīng)生所書的千篇一律的呆板寫經(jīng)來,則能看到書者的個性來,這是日本現(xiàn)今傳世的最早真跡之一。
由于遣隋使對中國文化的引進更兼圣德太子直承其影響,故日本飛鳥時代,朝野上下競相效仿、風行中國六朝的寫經(jīng)書風。白凰時期(646-707)正是中國的初唐,與前代相比,作為遣唐使的留學生、僧更加頻繁地被派往中國,學習唐文化。大化二年(646)日本天皇下詔改新,一切制法歸皆依唐為準則,大有全盤唐化的趨勢。此時期日本的書風自然也向初唐書風轉化。書法由實用性開始走藝術向性。由于當時百濟和高句麗國相繼滅亡,以前由此為中轉站向日本傳播中國南北朝文化的途徑消失。于是日本開辟了新的直接通往中國大陸的交通渠道。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傳播和影響也變得更具直接性了。
此時日本天智天皇御代(662-671)開設始立學校,學校里設書博士,專門教授書法。天武天皇十四年(686)有位名叫寶林的教化僧,書寫了佛教經(jīng)典《金剛場陀尼羅經(jīng)》。此書法雖日寫經(jīng),但細細揣視,便能發(fā)現(xiàn)書風有明顯的刻意追求傾向。行家一看,大概無人不會聯(lián)想到唐代書家歐陽通的《道因法師碑》來。是的,這說明了一個現(xiàn)象,即當時日本人已不滿足實用性的寫字,而對書法風格已有明顯的追求意識。此寫經(jīng)有別于六朝寫經(jīng)生的匠人作風,字體取縱長勢,結構緊密森嚴,大膽的露鋒起筆及急速的重頓捺法等特點,無不逼肖小歐。這篇寫經(jīng)作品至今尚存,它對日本書道史,尤是其楷書的影響可謂意義重大和深遠。日本人對歐陽詢系統(tǒng)的楷書有殊特的偏愛。至今日本兒童初學大字時,皆以歐書為典范,極少習顏真卿、柳公權或趙孟項的。如后面將述及的日本磋峨天皇,就是一位酷愛歐書的人物??磥須W書在日本人心目中之所以具有如此神圣的地位,與這些淵遠流長的歷史背景不無關系的。
到了奈時良代,日本的書風又有所變化,開始崇尚中國晉唐書風。謂晉所書唐風,是指東晉王羲之為主的晉大士夫及直承其緒流的唐代書家書風。其實日書本風崇尚總是隨唐代的時風改變?yōu)檗D移的。人們知道,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于是舉國上下競相效法王書,時尚所趨,蔚然成風。拼命學習模仿唐文化的東贏扶桑,自不例外。奈良時代,以和銅三年(710)國都由藤原京遷至平城京(今奈良市)而告開始。此時日本國力增強,社會的經(jīng)濟、文化得到空前發(fā)展,族貴階級的生活亦趨奢侈。在文化方面,詩文、和歌、美術、工藝、建筑等十分昌隆興盛。書法——作為日本的國教,佛教經(jīng)典的書寫傳播手段,漸漸成為貴族們寫書詩文、和歌的書寫手段,即由實用性朝藝術性方向邁進,其水平得到空前發(fā)展和提高,大批的遣唐史,不但帶回了唐代崇晉崇王的書法時尚,甚至還帶回了許多唐代書家真跡以及唐人雙鉤填墨,模寫的王羲之書法法帖。于是王羲之書法開始風行日本。
日本著名古籍《萬葉集》中有就【大海之,底乎深目而,結羲之、妹心者、疑毛無】【君之手枕、觸羲之鬼尾】等語句??上胍砸娡豸酥拇竺诋敃r的日本是怎樣深入人心了。又如平平勝寶八年(756)五月二日,圣武天皇駕崩,六月二十一日的七七忌辰日,光明皇后將天皇在世時的珍藏品部全捐獻給東大寺。其物獻帖目中載有【書法二十卷、拓右軍晉王羲之草書、同羲之扇書法】之品目。據(jù)說其中【書二十法卷】共有八五百六十行,可想象當時日本皇家收藏之富,數(shù)量之眾。
王羲之《喪亂帖》摹本
現(xiàn)在,書圣王羲之的真書法跡早已不存,人們只能憑著借歷代刻帖及以唐代雙鉤填墨本,模寫本來想象這位書圣的書法風貌。其中,最能反映王神書髓的是唐代雙鉤填墨本《喪亂帖》和《孔侍帖中》,但這些劇跡卻不存于中國而存于日本,并被認為就是當年光明皇后捐獻于東大寺的王書中遺物。提起光明皇后,她乃是日本書道史的一位舉足輕重的著名書法家。她的書法作品至今尚有存世,如她臨王羲之名帖《樂毅論》,即是其中一品。這篇臨書作品用筆挺堅剛勁,古盎然意,很難想象象是位女流書家所為。有一點特別值得留意,即以此作現(xiàn)今與傳世刻帖中的《樂毅論》加比以較,風格殊不相近。另外不只是光明皇后,著名書家法藤原行成(972-1027)也曾臨寫不少王羲之尺犢法帖,而與今傳世的《淳化閣法帖》、《東書堂帖》中所同收名帖風格大異。因此可作如下推論:即酷愛王羲之書法的鄰邦日本,恰恰可能保存了更接近于王書風貌的東西,光明皇后和藤原行成所臨不敢說一定如此,但至少現(xiàn)存日本的《喪亂帖》、《孔待中帖》的存在,無可置疑地能證明這一點,日本保存了許中多國已失傳的文化產(chǎn)遺,這是不爭的事實。如近代楊守敬赴日訪中國失傳古籍,刻成著名的《古逸叢書》即是一例。
王羲之《孔侍帖中》摹本
光明皇后除上述臨書外,還有《杜家立成雜書錄略》真跡傳世,此書風的確有別于凡俗,逸宕飄灑中略帶幾分頑固,用筆亦精到,很有些創(chuàng)獨性。細品此書,在用筆上與中國宋代米芾比較近似,而米芾卻比光明皇后晚生將近三百年。光明皇后生前不可能見到米芾,米芾當時亦無緣能得見遠在扶桑光明皇后的遺翰。大家都知道米芾是酷愛王書并善學王書的著名書法家,光明皇后也是如此。二人在繼承王書的基礎上各有獨創(chuàng),卻又有不謀而合之處。這不能不說一是段奇事佳話。其實,在中國書法史上,類似的例子亦有不少。如清代著名書家吳讓之、趙之謙等人以北魏書筆法寫隸書,風格勁挺茂密,與近代出土的東漢末期《甘陵相碑》逼似。
東漢《甘陵相碑》蘆荻題跋
東漢末期,正是漢隸向魏碑體變化過渡時期,而吳、趙等并未見過《甘陵相碑》,他們以魏碑筆法反溯漢隸,風格竟與《甘陵相碑》不約而同。為此王國維曾有一番精彩的議論:【甘陵相碑當在漢末矣,隸法健拔恣肆,已開北碑風氣,不似黃初諸碑尚有東京承平氣象也。前人研精書法,精誠所至,乃與古人不謀而合。如完白山人篆書一生學漢碑額,所得乃與新出之漢太殘仆碑同。吳讓之、趙悲庵北以朝楷人法隸,所得乃與此碑同。鄧、吳、趙均未見二此碑,而千載吻合如此,所謂鬼神通之者非耶?】(《觀堂集林.跋甘陵相碑》)
奈良時期的書法家除光明皇后外,還有許多人。他們都分別受王羲之等晉代書風和唐代書風的強烈影響。至于整個奈良時期的風尚,皆被晉唐風氣所取代,確立了日本書法史上的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典范。
二、盛唐時期的書法對日本的影響及日本書道史上的【三筆】
日本的平安時代,承奈良時期的繁昌而成為日本歷史上極為繁盛的時期。此時,日本的經(jīng)濟、文化、宗教、文學、藝術、美術等方等面均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氣象。當然這一切都與積極學習效仿盛唐文化是分不開的。當時由于遣唐使的遣派較前代有增無減,交通亦較原先變得頻繁與方便。來到中國學習的遣唐使除了直接學習盛唐百般制度、宗教、文藝和各種技藝外,還直接學習了盛唐書法。這里就以日本書道史上被為稱【三筆】的著名書家磋峨天皇、空海、橘逸勢以及最澄為中心,介紹他們是如何受唐朝書法風尚的影響,和對后世的日本書道史產(chǎn)生了怎樣的意義。
日本僧空海名,將在面后專門介紹,在此先介紹一下【三筆】中的二人磋峨天皇、橘逸勢以及最澄。
磋峨天皇(786——842)是日本第五十二代天皇,諱神野,桓武天皇的第二皇子。他自幼喜好學問、博通經(jīng)史,尤以詩文書法成就法最高。日本書道史上,他與空海并稱日本書圣。磋峨天皇釀愛唐朝文化,凡事皆以唐制為準則,甚至連男女所著衣服式樣亦下令皆依唐式。在書法方面更是如此,他本人既自幼好書,擅長楷、草書。對既是詩人又是書家的空海和尚十分尊敬。據(jù)說他常設宴款招文人,命其賦詠詩文,并命空海即席揮毫,可見二人關系之深??蘸T芍袊?,回來后將帶來的名品真跡獻磋呈峨天皇。其中有歐陽詢真跡一卷,天皇得之,愛不釋手。歐書對天皇書風的形成起大重了影響?;噬纤?,上行下效。結果如前文所述,歐書在日本深深地扎下了根,從天皇遺墨《李嶠百詠》書作,可以看出其受歐行書《千字文》的影響。
磋峨天皇《李嶠百詠斷簡》當然,作為日本書圣的磋峨天皇書法,并不止拘于他人之法,而是另具有自己的書法風貌。試看其著名遺翰《光定戒碟》,便可知天皇書法溫潤飄灑,自然生動而又獨具皇家的富貴氣。墨跡用筆變化豐富,間參以章草筆意,寫來輕松自如,不能不嘆服這位書圣高超的駕馭筆墨能力。字里行間毫無定型的程式,實具大師風貌。
橘逸勢(?——842)三十一代敏達天皇九代之后裔、橘諸兄之孫、右中牟人居之子。據(jù)說橘逸勢性格豪放,不拘小節(jié)。他于延歷二十年(804)隨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呂入唐。同行者還有空海和最澄。時年方二十歲左右。入唐后專心文學、書法。傳說他人唐后曾得到柳宗元的指點,詩文大進。在當時被唐人譽【橘秀才】大同元年(806)與空海同時歸國。封但馬權守。他當時以書法名聲顯噪。弘仁九年(818)他為大內北面門額題字,此時書額者共有三人:磋峨天皇、空海、橘逸勢,所以稱史稱【三筆】一時傳為美談。至于橘逸勢入唐后是如何學習書法,或向誰請教教書法一事,因無史料記載,不知其詳。但不難想象,公在元804至806年,即空海、最澄、逸橘勢入唐期間,雖然歐陽詢虞世南已不在世,顏真卿也剛去世不久,但如柳公權、裴休、高閑等名家尚健在,懷素(737——?)亦可能有在世。那么同在長安城內,空海、最澄、橘逸勢等人請去拜訪請教書法之事不是沒有可能的,當時長安作為國際都市,外國來者多集于此,中國文人士大夫亦多與之交往。如唐詩人錢起曾有《送僧歸日本》詩,李白亦有類似作品,可見一斑。故柳、裴、高等人斷不致于拒而不見,空海、最澄、橘逸勢等人亦不會坐失請教良機的,這點推測大約不是無根據(jù)的臆測吧。
橘逸勢的書法究竟是什么的呢?作為傳世作品,有《伊都內親王愿文》。但此是否為其手跡,尚無定論。不過從書法的清逸流美,極富才氣這點看,又似非一般俗手所能為。細細品味,此書法風格氣質極近晉人,若真是橘逸勢所書,那么可以說他是受了唐太宗以來崇尚晉王書法風潮的影響,并且還相當深。非常遺憾的是橘逸勢作為一代書法大家,未能有一件可靠的真跡的傳世,在日本書道史上,這個缺憾近似于中國書法史上的王羲之。
最澄(767——822)作為三津首巨之子生于近江國(今滋賀縣)。幼名廣野。十二歲出家,法名最澄。延歷四年(七八五)十九歲時受戒于東大寺。稍后建立比顫山寺。三十八歲時與空海、橘逸勢一同入唐,學習佛教和書法。歸國時帶回了許多佛教經(jīng)典和法帖名跡。弘仁九年(八一八)五十二歲時舍棄在東寺所受之戒,于比叡山興建受大乘菩薩戒的大乘戒壇,并請奏磋峨天皇,但未獲赦準。至最澄死后的七日后,才赦準建立大乘戒壇,并贈溢傳教大師之號。在日本佛教史上,最澄與空海齊名,為極其重要的領袖人物。在日本書道史上的地位亦與空海、橘逸勢并駕齊驅,十分顯赫。但他卻未被列人【三筆】之列。這并不是說其書法造詣不高?,F(xiàn)在日本研究的學者皆稱最澄實無愧于【三筆】。最澄書法自幼即學王羲之,書風也比較接近唐僧懷仁所集王書的《圣教序》。最澄著名的傳世真跡《久隔帖》最能說明這一點,書風樸實穩(wěn)重,筆力充沛,不帶半點造作,很有些佛禪的清靜味兒。大概因他自幼即酷愛王羲之書,本人又是佛門人子。所以才選擇了唐僧人同行懷仁所集王的書《圣序教》這一部既是佛典又是王書的法帖作為自己一生臨習的至高法帖吧。最澄入唐以后,除學習和大量收集教佛經(jīng)典外,非常意注書法。在他的《請來目錄》里有書法目錄一項。其中記載著他從中國收集來的書法名跡法帖和資料,如《趙模千字文》、《大唐圣教序》、《真草千字文》、《王羲之十七帖》、《歐陽詢書法》、《王獻之書法》、《褚遂良集》、《梁武帝評書》等等。最澄除了精于佛學、書法外,于對詩文及繪畫亦有研究,并有著述?,F(xiàn)存?zhèn)魇罆ㄗ髌?,除《久隔帖》外,還有《法華年分緣起》、《請來目錄趙州靈》、《空海請來目錄》等。
空海(773-835)俗姓佐伯,名真魚、貴物。法名初為教海、如空、無空,后改作空海。空海自幼聰穎,才氣拔群,有神童之稱名。十三歲起習《論語》、《教經(jīng)》,十八歲進京入大學學習《毛詩》、《春秋左氏傳》、《尚書》,博涉經(jīng)史。后盡棄儒學而轉學佛法。著《聾替指歸》三卷,比較論述懦、道、佛三教。為進一步求得真知,延歷二三十年(804),隨遣唐使乘船西渡人唐。十月至福州,十二月二十三日進人長安。時正值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空海于青龍寺從愚果阿閻梨受灌頂,拜受了啊閻梨的法位及諸法具,號【遍照剛金】。后又從印度天竺僧般若三藏拜受華嚴六波羅密經(jīng)。在唐旅居一年半,于大同元年(八O六)歸國。歸國時受到磋峨天皇隆重的禮遇??蘸_€授予大同天皇以灌頂之法。他曾為國家在高雄山修法??蘸w國以后的生活主要是以天皇所賜東寺作為國家鎮(zhèn)護的道場,向天下弘揚真言宗佛法。還為庶民教育建立了綜藝種智院。于承和二(835)年三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六十二歲,溢號弘法大師。
在以佛教為主要國教的日本,弘法大師空海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他的名字即使在天今天,日木人幾乎無人不曉,他的書法也是如此。倒并不是因為他的宗教地位崇高而抬高了書名,他的書法的確到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境界??梢哉f空海在日本存在,于教佛可比為釋迦牟尼;于書法可比作王羲之。
三、空海對傳播中國書法所作的貢獻
前文已述,奈良時期以來,是日本與唐朝頻繁交往的鼎盛期,大批遣唐使入唐,學習攝取唐文化。其中宗教活動尤引人注目。作為宗教活功的活躍人物,當首推空海、最澄二人。他們的活動范十圍分廣泛;從佛教經(jīng)律、儀軌諸具到繪畫、雕刻、文學、書法諸方面,無不涉獵吸取。在引進唐代宗教、思想及文化方面起到巨大作用,在日本上化文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其中,空海除了是具有上述重要意義的人物外,還有其特殊作用,即他在書法引進方面所起的作用??蘸1緛砭拖埠脮ㄇ矣稚瞄L書法。所以入唐他比誰都更關心書法方面的引進和移植,以至于對以后的日本書道史的發(fā)展起方向起到了巨大的、功不可沒的引導作用??蘸T谌胩埔郧熬鸵詴ㄖ?,入唐后,他是如何學習書法這一點,因無確明文獻記載,詳情不得而知。但有些情況,卻可于他自著書中找到一些片光鱗影。如其著書《遍照發(fā)揮性靈集》中,就時有流露,如說他西渡大唐后,學得書法筆畫技法,雖尚未作實踐練習,但已稍有領悟等。
又他在為赦賜屏風書翰之后,上表天皇,稱自己在唐時曾遇書法先生,常常聆聽其傳授書法口訣。空海有關于執(zhí)筆法和使筆法的論述傳世,有人認為,其內容就是由空海在唐時所聽來的書法口訣整理而成的。那么空海在唐所遇見并親承教誨的書法先生究竟是誰呢?據(jù)日本書道史的傳統(tǒng)說法,其人便是唐代著名書家韓方明。遺但憾的是尚無充分證據(jù)能證明這一點。
四、空海的書法藝術
空海是位全面的大書法家,他擅楷、行、草、篆、隸及飛白等多種書體。其傳世作品,亦較磋峨天皇、橘逸勢、最澄為多。但其中真?zhèn)螀?,可以斷定為真跡而無異議的僅有四種即《風信帖》、《三十帖策子》、《灌頂記》、《大日經(jīng)》。這四種皆為其入唐以及歸國后作品,一般可以代表空海的書法風貌。還一有種大致被認為是空海手跡的自著《聾替指歸》手稿。此手帖傳說是他二十四歲時論學之作,書跡亦有可能是本人親筆。此書跡風格大致近于前文已述的光明皇后《杜家立成雜書要略》,一般可歸類于奈良時代流行的晉王書法系統(tǒng)??蘸1藭r尚年輕,故書法中多少還有點生硬感,乏圓裕熟如之趣。作為空海書法作品的代表作品,他入唐歸國后的《風信帖》,內容為他寄給最澄的書信,此信書法作品可稱得上是日本第一法帖。的確,此帖書法神采飛動,風流逸宕 ,涉筆皆成妙趣,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誠不愧為大師手筆。
空?!讹L信帖》
從這篇空海的代表作上可以得到這樣的感受:他于佛教悟性固高,而于書法悟性尤高。此外,空海的《灌頂記》作品亦堪稱絕作,這件作品是他于弘任三年(813)十一月和十二月及次年間所書,此作品與《風信帖》風格有異,用筆渾厚樸質,少飄逸而多凝重,但寫來十分自在。人們多以此書風格近唐代的顏真卿。空海入唐,值顏去世不久,所以書法風格受其影響可能性很大,從這篇作品中可以看出空海有意或無意地流露出這種影響的痕跡來。關于空海的生平事跡及書法方面的研究,在日本已有許多論著發(fā)表出版,甚至還被拍成電影。這里就不多介紹了。
原文載安徽美術出版社發(fā)行的《書法之友》1996年12月第26期。
責任編輯:林斯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