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禹往見之,則耕在野。禹趨就下風(fēng),立問焉,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為諸侯而耕。敢問其故何也?」子曰:「昔者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夫子闔行邪?無落吾事!」俋俋乎耕而不顧。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此段究極性命根宗,而示人以返還歸復(fù)之要。泰初,造化之始初也。無名,即老子所謂‘無名,天地之始’。蓋老子之說到個‘無名’而止,此老又自‘無名’上推出個‘無無’者。
此等說話,若教儒者體勘,便硬將朱子作證己說:非太極之上復(fù)有無極矣,又安得無始之上復(fù)有無無乎?是雖窮蘇、張之舌亦不能辯。
看南華者,直須吐去舊日聞見,將此個造化根宗虛心理會。有個有,定有個無,有個無,定有個無無者以主張于溟涬之先。
有自無生,無與有對,此之一有對彼一無,即彼對無之有,已自成個一了,故曰‘一之所起。’一既起矣,寧無所謂一而未形者乎?一而未形,即上所謂無始之無無也。此個無無,物不得不可以為物。
德之為言,得也,故曰:物得以生之謂德,迨夫未形者分,陰陽闔闢,往來不窮,且然無間,是則天之所以為命也,是故謂之命。詩有之曰:‘維天之命,于穆不已’。意蓋如此。
造化之道,顯諸仁,藏諸用,動則鼓萬物之出機,故曰:留動而生物。物者,動之留寓而成形質(zhì)者也。物既生矣,則造化之生理亦隨物而各正。動者、植者、胎者、卵者、巨者、細者,有萬不齊,其所生之理,要皆一成而不可易,故曰: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有形者,有形形者,而形形者則神之謂也,道家謂之元神,佛氏謂之元性,一也。
保,如‘保合太和’之‘保’。保合此神,則其視聽言動莫不各有自然之儀則,是則所謂性也,故曰:形體保神,各有儀則之謂性。故修性者貴反于德,反于德則天者全矣。
德之至則同于初,初即‘泰初’之初。同乃虛者,神返于虛也,虛則無所不容,無所不納,故曰:虛乃大。言修性而同于初,其至德若此。
然而太初無無,有心于同,終涉于有,如何可同?其要則無心自然盡之矣。故合喙而鳴;喙鳴而合,此鷇音也。胡為而鳴,胡為而合哉?無心自然而已矣。
今之人所以不得如鷇音者,緣有心也,無心則與天地合德矣。與天地合德者,緡緡然,若愚若昏,老子所謂‘眾人昭昭,我獨若昏,眾人察察,我獨若悶’。意蓋如此。
如是則謂之玄德,而同于大順矣,大順者,順其自然,而不以己私與之也。修性返德,其道如此。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禹往見之,則耕在野。禹趨就下風(fēng),立問焉,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為諸侯而耕。敢問其故何也?」子曰:「昔者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夫子闔行邪?無落吾事!」俋俋乎耕而不顧。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此段究極性命根宗,而示人以返還歸復(fù)之要。泰初,造化之始初也。無名,即老子所謂‘無名,天地之始’。蓋老子之說到個‘無名’而止,此老又自‘無名’上推出個‘無無’者。
此等說話,若教儒者體勘,便硬將朱子作證己說:非太極之上復(fù)有無極矣,又安得無始之上復(fù)有無無乎?是雖窮蘇、張之舌亦不能辯。
看南華者,直須吐去舊日聞見,將此個造化根宗虛心理會。有個有,定有個無,有個無,定有個無無者以主張于溟涬之先。
有自無生,無與有對,此之一有對彼一無,即彼對無之有,已自成個一了,故曰‘一之所起。’一既起矣,寧無所謂一而未形者乎?一而未形,即上所謂無始之無無也。此個無無,物不得不可以為物。
德之為言,得也,故曰:物得以生之謂德,迨夫未形者分,陰陽闔闢,往來不窮,且然無間,是則天之所以為命也,是故謂之命。詩有之曰:‘維天之命,于穆不已’。意蓋如此。
造化之道,顯諸仁,藏諸用,動則鼓萬物之出機,故曰:留動而生物。物者,動之留寓而成形質(zhì)者也。物既生矣,則造化之生理亦隨物而各正。動者、植者、胎者、卵者、巨者、細者,有萬不齊,其所生之理,要皆一成而不可易,故曰: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有形者,有形形者,而形形者則神之謂也,道家謂之元神,佛氏謂之元性,一也。
保,如‘保合太和’之‘保’。保合此神,則其視聽言動莫不各有自然之儀則,是則所謂性也,故曰:形體保神,各有儀則之謂性。故修性者貴反于德,反于德則天者全矣。
德之至則同于初,初即‘泰初’之初。同乃虛者,神返于虛也,虛則無所不容,無所不納,故曰:虛乃大。言修性而同于初,其至德若此。
然而太初無無,有心于同,終涉于有,如何可同?其要則無心自然盡之矣。故合喙而鳴;喙鳴而合,此鷇音也。胡為而鳴,胡為而合哉?無心自然而已矣。
今之人所以不得如鷇音者,緣有心也,無心則與天地合德矣。與天地合德者,緡緡然,若愚若昏,老子所謂‘眾人昭昭,我獨若昏,眾人察察,我獨若悶’。意蓋如此。
如是則謂之玄德,而同于大順矣,大順者,順其自然,而不以己私與之也。修性返德,其道如此。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