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游齊魯 居家在兗州
張英基
摘要:李白是對中國古代圣賢最為仰慕的一位詩人。他一生多次漫游齊魯,并居家兗州達(dá)20 年之久,其思想、生活與詩歌創(chuàng)作,深受齊魯文化的熏染與影響。深入探討、研究李白在齊魯?shù)纳钭阚E及其詩文創(chuàng)作,對深入廣泛地研究齊魯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齊魯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關(guān)系等,無疑是很有意義的。
關(guān)鍵詞:李白 齊魯 居家 兗州
李白一生曾多次漫游齊魯,并在中年以后,以東魯為中心,居家兗州。在漫游齊魯期間, 他的足跡遍及齊魯海岱, 寫下了大量有關(guān)齊魯自然與人文景觀的詩文佳作。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李白詩980馀首,其中涉及齊魯自然與人文的詩文近180首(篇),約占其詩文的18%左右,這些創(chuàng)作極大地豐富了齊魯文化寶庫。由此觀之,李白的生活、思想與創(chuàng)作深受齊魯文化的熏染、陶冶與影響。
從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 年) , 李白由湖北安陸攜家眷移居?xùn)|魯, 寄家于兗州, 一直到天寶十五年(公元756 年) 以后,才舉家離開東魯,前后長達(dá)20 余年。
李白漫游齊魯,居家兗州, 這是他生活史上的一段重要時光。此間, 他漫游、隱居、入朝、放還、入道、拜佛、求仙;在此,他養(yǎng)育兒女、喪偶續(xù)娶、近交遠(yuǎn)適、四處游歷。在此期間,他經(jīng)歷了文壇上所發(fā)生的許多重大事件,從而完成了他思想與藝術(shù)的升華與飛躍。東魯兗州堪稱李白的第二故鄉(xiāng)。
李白首次到齊魯是在“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秋于敬亭送從侄游廬山序》) 期間。他北之洛陽、太原,東游齊魯。他在《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魯中) 》一詩中,具體描述了抵達(dá)東魯?shù)募竟?jié)、魯城風(fēng)物、寓家緣由、詩人抱負(fù)以及與汶上翁之間所發(fā)生的沖突,等等。此外他還寫下了《客中作》《嘲魯儒》《魯東門泛舟(二首) 》《游泰山(六首) 》等一系列著名詩篇。
李白平生喜歡游覽自然山水,“心愛名山游, 身隨名山遠(yuǎn)”(《金陵江上遇蓬池隱者》) 。他曾經(jīng)“浮四海,橫八荒,出宇宙之廖廓,登云天之渺?!?span lang="EN-US">(《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 ;“愿游名山去,學(xué)道飛丹沙”(《落日憶山中》) ;“盡醉花柳,賞窮江山”,“五岳尋仙不辭遠(yuǎn),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謠》) ;“蔑蓬壺之海樓,吞岱宗之日觀”(《明堂賦》) 。其足跡幾乎踏遍了大半個中國。所到之處,必登山臨水,審視上下四方,領(lǐng)略大自然無限的天地之美,或憑吊舊苑荒臺,歷史遺跡, “觀樂入楚,聞韶在齊”(《天長節(jié)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并序》) ,生發(fā)出無窮的歷史感喟;或飽覽名山大川,諦聽大自然之簫聲,感受宇宙萬物之永恒與流變。
天寶元年(公元742 年) ,李白“四月上泰山”,直登南天門,飽覽了八極之壯觀。他在山上流連數(shù)月,作《游泰山(六首) 》(一作《天寶元年四月從御道上泰山》) 。詩中多有描寫泰山壯觀雄姿與詩人的感受:“登高望遠(yuǎn)瀛,想象金銀臺”、“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其一) 。他想象中的仙界是在那“曠然小宇宙”的感受上?!扒鍟则T白鹿,直上天門山”(其二) ;“平明登日觀,舉手開云關(guān)。精神四飛揚(yáng),如出天地間”(其三) ;“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暝”(其四) ;當(dāng)他登上日觀峰,突出感受到的并非是日出、大海,而是那種令人精神飛揚(yáng),獨立天地間而毫無拘攣的自由感?!叭沼^東北顛,兩崖夾雙石”(其五) ;“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闕”(其六) ;可謂幻境如真,有身臨其境的真切感。這些超塵出世、仙境般的描繪,更加突出了詩人飄逸不群、自由無羈、追求解放的個性,也為齊魯山水增添了一抹奇逸迷人的色彩。
李白再度漫游齊魯是在奉詔入京, “翰林待詔”、“賜金放還”以后。此次漫游,以東魯為中心,他深入到了海岱之間齊魯文化的腹地。天寶三年(公元744 年) ,李白“詔許還山”,政治上沉重受挫,痛苦至極。
他不時以求仙學(xué)道、痛飲狂歌、游歷山水,排遣消解自己內(nèi)心的苦痛。當(dāng)時的濟(jì)南(齊州) 、嶗山、徂徠山均為道教盛地。李白出京不久,途經(jīng)安陵時,就結(jié)識了道士蓋寰,并乞求為其“造箓”。有《訪道安陵遇蓋寰為予造真箓臨別留贈》詩曰:“安陵蓋夫子,十歲與天通”、“學(xué)道北海仙,傳書蕊珠宮”、“為我草真箓,天人漸妙工”。隨后,李白又到濟(jì)南,請北海天師高如貴授道箓于紫極宮(老子廟) ,正式入道籍。有《奉餞高尊師如貴道士傳道箓畢歸北海(齊州) 》詩曰:“道隱不可見,靈書藏洞天。吾師四萬劫,歷世遞相傳?!崩畎子纱俗灾^:“抑予是何者?身在方士格。才術(shù)信縱橫,世途自輕擲。吾求仙棄俗,君曉損勝益。不向金闕游,思為玉皇客”(《草創(chuàng)大還贈柳官迪》) 。此時,他“仙藥滿囊,道書盈筐”,一邊求仙學(xué)道,采藥煉丹,一邊飲酒吟詩,以化解政治上的失意和苦悶。此間,他除了與道友頻繁的交往以外,還與佛門往來,吸取佛教經(jīng)義充實自己。
李白在濟(jì)南游歷期間,曾作《陪從祖濟(jì)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齊州) 》詩。描繪了濟(jì)南歷城一帶的湖光山色:“初謂鵲山近,寧知湖水遙?此行殊訪戴,自可緩歸橈”(其一);“湖闊數(shù)千里,湖光搖碧山。湖面正有月,獨送李膺還”(其二);“水入北湖去,舟從南浦回。遙看鵲山轉(zhuǎn),卻似送人來”(其三) 。鵲山位于濟(jì)南西北,這三首詩是描寫鵲山湖現(xiàn)存的最早的詩篇。
李白在《古風(fēng)》其十八中稱濟(jì)南郡齊州治所歷城為“齊都”, 并登“華不注山”:“昔我游齊都, 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比A不注山,位于濟(jì)南東北。據(jù)《左傳·成公二年》載,在齊晉鞍之戰(zhàn)中,齊頃公戰(zhàn)敗,被晉軍追趕, “三周華不注”?!叭A不注”,即指此山。酈道元《水經(jīng)注》載:“濟(jì)水又東北:華不注山,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fā),望同點黛。”唐時,此山挺立于浩渺的蓮子湖上,宛若一朵脫穎出水的艷麗芙蓉。李白游此山水時也為之陶醉了。這涵泳著鵲、華二山的蓮子湖,亦稱鵲山湖。唐代臨淄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亦載:“歷城北二里,有蓮子湖,周環(huán)二十里。湖水多蓮花,紅綠間明,乍疑濯錦。又漁船掩映,罟罾疏市,遠(yuǎn)望之者,若蛛網(wǎng)浮杯也?!崩畎自邶R州,陪從祖濟(jì)南太守泛舟鵲山湖,留下了這三首優(yōu)美的山水詩篇,實屬難得。
李白詩文中對魯郡堯祠、石門山等名勝古跡也多有具體描寫:“堯沒三千歲,青松古廟存”(《魯郡堯祠送吳五之瑯琊》) ;“歇鞍憩古木, 解帶掛橫枝。歌鼓川上亭, 曲度神飆吹”(《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bǔ)闕范侍御(魯中) 》) ;“長楊掃地不見日,石門噴作金沙潭”、“廟中往往來擊鼓,堯本無心爾何苦? 門前長跪雙石人, 有女如花日歌舞”(《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 。據(jù)《元和郡縣志》載:“堯祠在兗州(瑕丘) 縣南七里洙水之右。”李白經(jīng)常與友人相聚于魯郡,常到堯祠訪古,到泗水泛舟。李白在此送竇薄華還京、送張十四游河北、送吳五之瑯琊;李白在石門送杜甫,在東魯門送孔巢父等還山,等等?!扒锊溷羲?span lang="EN-US">,海色明徂徠”(《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泗水遠(yuǎn)出魯國,南流入淮,汶水是魯國之水,兗州屬汶水流域,故詩人常將兗州、泗水稱為汶水。“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 ;“殷王期負(fù)鼎,汶水起垂竿”(《送梁四歸東平》) ;“舉鞭訪前途,獲笑汶上翁”(《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魯中) 》) ;“時事且未達(dá), 歸耕汶水濱”(《嘲魯儒》) ;“魯酒若琥珀, 汶魚紫錦鱗”(《酬中都小吏攜斗酒雙魚于逆旅見贈(齊魯)》)等等 。
據(jù)《新唐書·李白傳》載, 李白在齊魯曾與孔巢父、韓準(zhǔn)、裴政、張叔明、陶沔同隱于徂徠山, 酣飲縱酒,放誕不羈,時號稱“竹溪六逸”。宋·曾鞏《李白詩集后序》亦曰,李白隱居徂徠山:“去,之齊魯,居徂徠山竹溪”。李白還游歷了地處偏遠(yuǎn)、交通不便的嶗山:“我昔東海上,嶗山餐紫霞”(《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
天寶四年(公元745 年) 春, 李白與杜甫、高適在齊州(濟(jì)南) 同謁北海太守李邕, 漫游濟(jì)南, 泛舟登山,詩酒唱和,均有名篇傳世。當(dāng)年秋天,李、杜同游孔、孟之鄉(xiāng)曲阜、鄒縣。曾到魯城北訪
此外,牛山、單父琴臺、半月臺等齊魯山川名勝,也都多次出現(xiàn)在李白的詩文之中:“景公一何愚? 牛山淚相續(xù)”(《古風(fēng)》其二十三) ;“無作牛山悲,惻愴淚沾臆”(《君子有所思行》) 。他還寫下了《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況之秦時凝弟在席》《早秋單父南樓酬竇公衡》、《登單父陶少府半月臺》等詩作。
“天涯失鄉(xiāng)路,江外老華發(fā)。”詩仙暮年,潦倒江南,感嘆身世飄零,他在這首《江南春懷》詩中,還深深地思念著東魯這第二故鄉(xiāng)和已經(jīng)荒蕪了的田園:“身世殊爛漫,田園久蕪沒”。可見李白對齊魯大地情有獨鐘。
從開元二十四年至天寶十五年(公元736—756 年) ,李白將家室一直定居在兗州。對此, 歷來諸家均說“寓家任城”。清人朱駿聲《唐李白小傳》載,李白“已而去,之齊魯,寓任城?!以Ⅳ斨?,故時時往來齊魯間?!蓖蹒独钐啄曜V》曰:開元二十三年, “太白游太原……已而去,之齊魯,寓家任城。”詹瑛《李白詩文系年》說:“開元二十四年丙子白居太原?!姿烊?span lang="EN-US">,之東魯,寓家任城”。郭沫若《李白與杜甫》中李白年表開元二十四年說:“三十六歲,春在太原。移家東魯,寓居任城。”以后的李白年譜,亦均襲此說。但確定李白在東魯居家地點的最可靠的資料莫過于李白自己的詩文:“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寄東魯二稚子》) ,說明李白居家東魯,且有戶籍田產(chǎn)?!岸郁旈T東,別來已經(jīng)年”(《送楊燕之東魯》) ,說明魯門東早有其子女家室在?!端褪捜恢斨屑鎲栔勺硬荨吩唬骸案咛靡虚T望伯魚,魯中正是趨庭處。我家寄在沙丘旁, 三年不歸空斷腸。君行既識伯禽子, 應(yīng)駕小車騎白羊?!薄渡城鸪窍录亩鸥Α罚骸拔襾砭购问?,高臥沙丘城?!薄顿浳涫咧@并序》序曰:“余愛子伯禽在魯?!痹娫唬骸皭圩痈魱|魯,空悲斷腸猿?!?span lang="EN-US">
李白在以上詩文中均說居家東魯、魯門東、魯中、沙丘(城) ,這是很明確的,均無“寓家任城”之說。
在他寫于東魯?shù)囊幌盗性娢闹?span lang="EN-US">,另外還用了魯、魯國、魯郡、魯邑、魯城之類的提法,也均無“寓家任城”之說。例如:“魯國寒事早,初霜刈渚蒲”(《魯東門觀刈蒲(魯中) 》) ;“海鳥知天風(fēng),竄身魯門東”(《贈任城盧主簿潛(魯中) 》) ;“毫揮魯邑訟,目送瀛洲云”(《贈瑕丘王少府》) ;“今晨魯東門,帳飲與君別”(《送韓準(zhǔn)裴政孔巢父還山(魯中) 》) ;“魯國一杯水,難容橫海鱗”(《送魯郡劉長史遷弘農(nóng)長史》) ;“魯女東窗下,海榴世所稀”(《詠鄰女東窗海石榴》) ;“月出魯城東,明如天上魯女驚莎雞,鳴機(jī)應(yīng)秋節(jié)”(《酬張卿夜宿南陵見贈》) ,等等。
以上所提,均指兗州(魯郡) 治城瑕丘,并非泛指?!杜f唐書·地理一》載:“兗州,上都督府,隋魯郡。唐武德五年置兗州,貞觀十四年置都督府。天寶元年改兗州為魯郡。乾元元年復(fù)為兗州?!碧拼鷥贾?span lang="EN-US">(魯郡) 轄11 縣,治所在瑕丘縣,即兗州。西北大學(xué)
李白在漫游齊魯,居家兗州期間,迎來送往,離親別友,留下了許多詩文。“魯客向西笑,君門若夢中”(《魯中送二弟赴舉之西京》) ;此外有《魯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張子還嵩陽》《送族弟凝至晏單父三十里》《東魯見狄博通》《魯郡堯祠送張十四游河北》等等。
李白寫給杜甫的詩并不多, 但都是在漫游齊魯期間的作品, 天寶四年(公元745 年) , 杜甫去魯之咸陽,李白在魯郡石門宴別杜甫,作《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醉別復(fù)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運(yùn),且盡手中杯。”此別以后,李、杜再未曾相見,唯有以詩聊寄思念之情。李白作《沙丘城下寄杜甫(齊魯) 》,抒寫了懷念杜甫的思緒:“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fù)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思念之情如汶水長流不息,縱有魯酒也不能忘情,縱有齊歌也不足以佐歡,其真摯情誼可見一斑。這兩位偉大詩人的相聚、同游、交誼、分別,可謂中國文學(xué)史上之巨跡,卻均發(fā)生在齊魯,這既是盛唐詩壇上的顯赫事件,也是齊魯文化史上的一樁大事。
此外,《別東魯諸公》(亦作《夢游天姥吟留別》) 是李白告別齊魯寫下的一首浪漫主義杰作?!秾⑦M(jìn)酒》《月下獨酌》《把酒問月》《宣州謝樓別校書叔云》等著名詩篇也無一不是受齊魯文化熏染、影響的產(chǎn)物。李白雖在政治上受挫失意,但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卻在齊魯?shù)玫搅宋拷?、安撫和寄托。他的思想與齊魯文化,特別是與齊文化發(fā)生了極其強(qiáng)烈的共鳴。
參考文獻(xiàn):
《舊唐書》 中華書局
《新唐書》 中華書局
清·王琦《李太白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朱駿聲《唐李白小傳》
詹瑛《李白詩文系年》 作家出版社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安旗 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巴蜀書社
茆家培、李子龍 主編《謝朓與李白研究》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2004.6.21
李白慕圣賢 齊魯有鴻儒
張英基
摘要:李白是對中國古代圣賢最為敬慕的一位偉大詩人。他的詩文作品多次反復(fù)地展
現(xiàn)了歷代圣賢名士的形象,特別是齊魯圣賢名士的立身處世與精神品質(zhì)對他的思想和人格產(chǎn)
生了極大的影響。
關(guān)鍵詞:李白 圣賢 齊魯 鴻儒 名士
海岱文明古,齊魯名士多。
自春秋至兩漢時期,齊魯名人輩出,有圣君齊太公、齊桓公、齊威王等;有賢相傅說、管仲、鮑叔牙、寧戚、晏嬰、鄒忌等;名將有孫武、孫臏、田穰苴、田忌、田單等;儒士、隱士、文士、武士諸如孔子、孟子、弦章、越石父等;義士、辯士、方士諸如淳于髡、魯仲連、鄒衍、尹文等。秦漢以后,更是才人輩出。
在中國古代文人中,李白是對古代圣賢最為仰慕的一位偉大詩人。齊魯歷代圣賢名士的立身處世之道與人文精神氣度,都對他的思想和人格產(chǎn)生過極大的影響。
李白從青少年時代起,“誦六甲”、“觀奇書”、“游神仙”、“習(xí)劍術(shù)”;“覽千載,觀百家”,漫游齊魯。他“十三弄文史,揮筆如振綺。辯折田巴生,心齊魯連子”(《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并序》)。在他的詩文中,經(jīng)?;钴S著春秋戰(zhàn)國以來齊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圣君賢相、策士謀臣、游俠劍客等形象,大量地表現(xiàn)和描述了諸如姜尚、齊桓、傅說、管仲、鮑叔牙、晏嬰、孔丘、魯仲連、鄒衍、
李白仰慕“廣張三千六百釣,風(fēng)期暗與文王親”(《梁甫吟》)的姜太公:“太公渭川水,李斯上蔡門。釣周獵秦安黎元,小魚鵕兔何足言”(《留別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滄浪有釣叟,吾與爾同歸”(《沐浴子》),“平生渭水曲,誰識此老翁”(《鞠歌行》) ?!熬灰姵柰累呸o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梁甫吟》)。他向往“藏虞、虢之巖”、“舍筑作相”的傅說:“當(dāng)時版筑輩,豈知傅說情。一朝和殷人,光氣為列星”(《紀(jì)南陵題五松山》);“傅說未夢時,終當(dāng)起巖野。萬古騎星辰,光輝照天下”(《酬張卿夜宿南陵見贈》)。李白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說:“昔太公大賢,傅說明德,棲渭川之水,藏虞、虢之巖,卒能形諸兆朕,感乎夢想。此則天道暗合,豈勞乎搜訪哉?果投竿詣麾,舍筑作相,佐周文,贊武丁”,表達(dá)了李白對姜尚、傅說的賢德和難得的機(jī)遇羨慕不已。“風(fēng)水如見資,投竿佐皇極”(《酬坊州王司馬于與閻正字對雪見贈》),“如逢渭水獵,猶可帝王師”(《贈
李白對孔子充滿了崇敬之情和同情之心。他常將自己與之相比或自況:“君看我才能,何似魯仲尼?大圣猶不遇,小儒安足悲”(《書贈南陵常府贊》) ;“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絕筆于獲麟”(《古風(fēng)》其一)。意謂自己有魯仲尼之才,有志于效法孔子從事“刪述”經(jīng)典之業(yè),要為一代文化做出貢獻(xiàn)。“仲尼七十說,歷聘莫見收”(《贈崔郎中宗之》) ;“時命或大謬,仲尼將奈何”(《紀(jì)南陵題五松山》);“仲尼欲浮海,吾祖之流沙”(《古風(fēng)》其二十九) ;“西過獲麟臺,為我吊孔丘”(《送方士趙叟之東平》) 。以上詩中,李白對孔子一生不得志,予以極大同情,感憤自己與孔子一樣,生不逢時。直到在他的《臨終歌》中還無限感慨道:“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李白的一生尤其欽佩齊國稷下學(xué)士魯仲連、鄒衍、尹文等人。僅魯仲連一人就在他的詩文中出現(xiàn)過二十馀次,其中有通篇為魯仲連而發(fā)的《古風(fēng)》其九:“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卻秦振英聲,后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diào)。”有《留別魯頌》:“誰道太山高,下卻魯連節(jié)?誰云秦軍眾,摧卻魯連舌?獨立天地間,清風(fēng)掃蘭雪。夫子還倜儻,攻文繼前烈。錯落石上松,無為秋霜折。贈言鏤寶刀,千歲庶不滅?!薄皩龔V成子,倜儻魯仲連”(《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魯連擅談笑,季布折公卿”(《獻(xiàn)從叔當(dāng)涂宰陽冰》);“魯連及夷齊,可以躡清芬” (《感興八首》其七)等,表現(xiàn)李白對魯仲連的人品、氣度、志節(jié)、才智欽佩不已?!褒R心戴朝恩,不惜微軀捐。所冀旄頭滅,功成追魯連”(《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永王軍中)》);“蹈海思仲連,游山慕康樂”(《越中秋懷》) ;“魯連賣談笑,豈是顧千金”、“愿一
佐明主,功成還舊林”(《留別王司馬嵩》) ;“魯連逃千金,圭組豈可酬”(《贈崔郎中宗之》),他表示要像魯仲連那樣卻施不受報,功成身退去。
上元二年(公元761),李光弼率大軍征伐叛軍史朝義,六十一歲的李白仍然壯心不已:“恨無左車略,多愧魯連生”(《留別金陵崔御十九韻(復(fù)至金陵)》),表示自己急于要像李左車、魯仲連那樣為征伐叛軍出奇略,建奇勛。在《江夏寄漢陽輔錄事》等詩中,李白仍以魯仲連自況,并慨嘆其立奇勛、成大業(yè)之壯志未酬:“君草陳琳檄,我書魯連箭。報國有雄心,龍顏不回眷?!?span lang="EN-US">
李白一生對齊桓、管仲、寧戚、鮑叔牙、諸葛亮等也情有獨鐘:“小白鴻羽于夷吾,劉、葛魚水本無二”(《君道曲》) ;“聽曲知寧戚,夷吾因小妻”(《鞠歌行》);“醉上山公馬,寒歌寧戚?!保ā肚锲指琛菲淦撸弧皩幬渥?,朱買臣,叩角行歌背負(fù)薪”(《笑歌行》) ;“鮑生薦夷吾,一舉致齊相。斯人無良朋,豈有青云望?臨財不茍取,難分固辭讓。后世稱其賢,英風(fēng)邈難尚”(《陳情贈友人》);“管、鮑久已死,何人繼其宗”(《箜篌謠》);“無令管與鮑,千載獨知名”、“赤伏起頹云,臥龍得孔明”(《讀諸葛亮武侯
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封昆季》)等,李白對他們充滿仰慕之情。
李白詩文中歌詠
李白詩文中還經(jīng)常征引田橫之事,他說:“蘇武天山上,田橫海島邊。萬重送塞斷,何日是歸年”(《奔亡道中五首》其一)。詩人自比蘇武、田橫,流亡異鄉(xiāng),歸期不定。他在《于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詩中再次用到田橫事:“海上五百人,同日死田橫。當(dāng)時不好賢,豈傳千古名?”李白贊譽(yù)田橫由于禮賢下士,推己及人,所以深得人心。田橫壯烈而死,五百同人竟以死相報,若是當(dāng)初不好賢,這千古英名怎能傳頌至今呢?
東方朔是李白詩文中多次提及的一個人物:“謂我是方朔,人間落歲星”(《留別西河劉少府》);“歲星入漢年,方朔是明主”(《書懷贈南陵常贊府》);“仙人東方生,浩蕩弄云海”(《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并序》);“愿同西王母,下顧東方朔”(《贈嵩山焦煉師并序》)等。這些詩文運(yùn)用東方朔之事,非常貼切地表現(xiàn)了詩人當(dāng)時的處境和思想狀況。想當(dāng)初,李白奉詔入京,廷宴款待的盛況是何等風(fēng)光排場。隨后,屢遭奸佞讒害,君王對他也失去了興趣,李白極其憤懣不平。此時他自然會想起了東方朔:“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玉壺吟》)。
東方朔是西漢齊地人,善文辭,性詼諧,常在漢武帝面前以滑稽調(diào)笑之辭為之取樂,武帝視之如俳優(yōu)。東方朔在政治上頗有正義感,身居“弄臣”地位而內(nèi)心深感憂憤?!按箅[金門”,是東方朔的解嘲語,他曾作歌曰:“陸沉于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史記·滑稽列傳》)。東方朔雖為武帝重臣,但他卻被作為滑稽弄臣來御用,這與李白被召入宮中充當(dāng)文學(xué)侍從,何其相似乃爾。東方朔在極度苦悶時說要“避世金馬門”,李白則稱自己待詔供奉翰林,是他“大隱市朝”的一種形式。一向高自標(biāo)置的李白,在此卻自比俳優(yōu)弄臣東方朔,一樣的不滿,一樣的苦澀,一樣的無奈。李白此時將自己的痛苦與無奈化為解嘲,這不但說明他已經(jīng)意識到自己的弄臣地位,而且以喜笑之怒,長歌之哀,把滿腔的憤懣推向了極致。
參考文獻(xiàn)
清·王琦 李太白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朱駿聲 唐李白小傳
安旗 主編 李白全集編年注釋 巴蜀書社
茆家培、李子龍 主編 謝朓與李白研究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2004.6.22
張英基2015-12-31收集整理
聯(lián)系客服